一种折叠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1206发布日期:2019-06-05 23:0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电动车。



背景技术:

折叠电动车由于其使用便捷,深受用户青睐,普及率在逐渐提高。

现有技术中,箱式折叠电动车多在折叠时将前叉折叠,由于折叠位置的限制,前叉折叠基本上有两种方案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种是短前叉折叠,折叠车在折叠状态下,前轮只能在车架箱体前部收纳,由于车架箱体前部被占,后轮也只能收纳在车架箱体的后部。这就导致折叠车在展开后前后轮之间的轴距过短,骑行姿态不舒展,其舒适性与普通电动车有很大差距,并且骑行时由于重心靠后,出于安全考虑驱动轮不宜设置在后轮。使用前轮驱动又使电动车的爬坡和加速能力变差。第二种是长前叉折叠,长前叉折叠虽然可以将前轮折叠在车架箱体后方,后轮折叠于车架箱体前方,展开后没有短前叉折叠的轴距过短的问题。但由于使用较长前叉,在展开后前叉把折叠车整体抬高许多使骑行者重心位置升高不利于骑行安全。其二过长的前叉与较小直径的前轮比例失调,展开后影响折叠电动车的整体美观。前叉折叠不管使用以上那种方案,其通病是:头管不折叠仍旧占用车架箱体前部较大的空间,导致电动车折叠后体积偏大,折叠效率不高。且不宜使用大直径轮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折叠电动车,通过头管承载架使前轮组件的折叠位置上升至头管上部,以解决上述所有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折叠电动车,包括:车架,车架内形成有折叠空间;头管,通过连接结构与车架可转动地连接;前叉,与头管转动连接,其中,折叠电动车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头管带动前叉、前轮转动至折叠空间内的折叠位置上。本方案提供的折叠电动车,通过使头管可相对车架转动,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头管能够转动至折叠空间内的折叠位置上,能够完全释放折叠电动车箱体前部空间增加折叠电动车折叠空间的利用率,减小折叠电动车折叠后占据的体积。

具体来说,横梁和竖梁围成折叠空间。头管承载架转轴设于折叠电动车的前端且与折叠电动车的车架通过连接结构实现可转动连接。前叉与头管转动连接,即前叉可沿头管的轴线转动。在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头管相对于车架转动,前叉随头管一同转动,直至头管转动至折叠空间内的折叠位置上,以使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连接结构包括:头管摆动架,与头管固定连接,头管摆动架通过转轴与车架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头管固定在头管摆动架上,头管摆动架与车架通过转轴连接。通过设置头管摆动架,既便于头管的固定,又便于设置转轴实现头管相对于车架的转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前叉包括:连接段,与头管连接;倾斜段,与连接段固定连接且远离连接段的一端与折叠电动车的前轮连接,由上往下,倾斜段向前倾斜。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倾斜段向前倾斜,在折叠电动车转弯后,能够实现自动扶正,使折叠电动车的操控稳定性更强。同时,倾斜段向前倾斜,在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倾斜段向下倾斜,能够放置前轮与前叉上方的车架产生干涉的可能性,便于增加头管折叠时转动的角度。

其中,优选地,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连接段与连接段上方的横梁平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还包括:车把杆体,与前叉转动连接;把手,把手为两个且与车把杆体转动连接,两个把手的转轴重合;锁扣装置,两个把手共线时锁扣装置能将两个把手固定,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把手与车把杆体贴合,车把杆体转动至与车架上侧的横梁贴合的位置;当折叠电动车由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车把杆体转动至与头管共线的位置并与前叉固定,两个把手转动至与车把杆体垂直的位置,随后锁扣装置将两个把手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当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把手与车把杆体贴合并且车把杆体与车架上侧的横梁贴合,以便于减小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占用的体积。其中,由于两个把手的转轴重合,能够使折叠电动车结构更加紧凑,提高折叠电动车的可靠性,同时便于折叠电动车的设计和制造。当需要将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在头管相对车架转动的同时,车把杆体相对于头管转动,以使车把杆体与头管共线,并且此时车把杆体与前叉固定,以在车把杆体转动时,前叉能够随车把杆体同步转动。两个把手转动至于车把杆体垂直的位置,随后通过锁扣装置将两个把手固定,此时用户即可通过把手操控车把杆体的转向,进而能够操控前叉和前轮的转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车把杆体的上端设有与把手对应的凸起,把手上设有与凸起对应的卡点,把手向上转动时,卡点能够越过凸起并与凸起抵靠,以使把手保持在转动后的位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当把手向上转动时,卡点随把手一同转动,卡点在转动时越过凸起并与凸起抵靠,此时把手即能够保持在转动后的位置。通过设置卡点和凸起,用户单手操作即可使把手相对于车把杆体转动至于车把杆体近似垂直的位置,随后用户单手即可通过锁扣装置将两个把手固定,用户操作更加便捷。

其中,优选地,卡点为弹性卡点或者凸起为弹性凸起,以能够使卡点顺利越过凸起并与凸起抵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还包括:后轮架,与车架可转动地连接,后轮架上设有与后轮连接的后轮连接架,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连接架向下倾斜;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头管从车架底部向后转动至折叠空间内,随后后轮架从车架底部向折叠空间内转动,以使后轮位于头管下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连接架向下倾斜,以便于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将折叠电动车的车体抬高。同时,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后轮架向折叠空间内转动后,后轮架在前轮的限制下只能转动有限角度,而后轮架向上倾斜,能够充分利用头管下方的空间,使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的体积更小,便于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的携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还包括:鞍座支架,与车架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板,固设于鞍座支架的上侧;鞍座,可转动地设于支撑板上,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由后轮向前轮方向,支撑板向下倾斜且鞍座与支撑板贴合;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鞍座支架向前转动并与车架抵靠,同时鞍座转动与支撑板分离并与车架前侧的竖梁抵靠。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当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承板支撑鞍座,用户坐在鞍座上来驾驶折叠电动车;当折叠电动车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鞍座支架向前轮方向转动,并与车架上侧的竖梁抵靠,随后鞍座转动,鞍座在转动过程中与支撑板分离并与车架上侧的竖梁抵靠。本方案中,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鞍座支架和车架上侧的横梁抵靠,鞍座和位于车架前侧的竖梁抵靠,以能够减小鞍座支架、支撑板以及鞍座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占据的体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还包括:脚蹬转轴,脚蹬转轴竖直设置且与车架可转动地连接;脚蹬,设于脚蹬转轴上且与脚蹬转轴垂直;突笋,设于脚蹬转轴上且与脚蹬转轴垂直,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脚蹬向车架外突出;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脚蹬转轴转动,脚蹬与车架贴合并且突笋与后轮架以及鞍座支架抵靠,以限制后轮架向下的转动以及鞍座支架向上的转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脚蹬固定在脚蹬转轴上,在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脚蹬向外突出,以使用户能够在驾驶折叠电动车时脚放在脚蹬上;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脚蹬转轴转动,突笋与脚蹬随脚蹬转轴一同转动,直至脚蹬与车架贴合,并且突笋突笋与后轮架以及鞍座支架抵靠,通过突笋能够限制后轮架以及鞍座支架的转动,以能够实现在脚蹬收起的同时锁定后轮架和鞍座支架。通过本方案,不必专门设置后轮架和鞍座支架的固定装置,使折叠电动车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减少了折叠电动车折叠时的操作步骤,用户操控更加便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还包括:锁扣销,可活动地设于车架上,锁扣销的下端设有尾钩,鞍座支架还设有支架横梁,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尾钩勾在后轮架上,以限制后轮架向前的转动;锁扣销的上端与支架横梁抵靠,以限制鞍座架向前的转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当折叠电动车展开时,锁扣销的尾钩能够勾住后轮架,以限制后轮架向折叠空间内的转动。同时,通过支架横梁与锁扣销上端的抵靠,使折叠电动车展开后将鞍座支架固定。通过本方案,通过锁扣销即可同时固定鞍座支架和后轮架,折叠电动车展开更加方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还包括:锁扣壳体,固设在车架上,锁扣销穿过锁扣壳体且能沿锁扣壳体上下移动;弹性件,设于锁扣壳体与锁扣销之间,其中,锁扣销向下移动时,弹性件的形变逐渐增加。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锁扣销向下移动时,弹性件形变量逐渐增加,当后轮架处于展开状态对应的位置时,松开锁扣销,锁扣销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以使尾钩勾住后轮架。同时,当鞍座支架处于展开状态对应的位置时,松开锁扣销,锁扣销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锁扣销的上端与支架横梁抵靠,以限制鞍座架向前的转动。在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可一次通过锁扣销将后轮架和鞍座支架同时固定,也可分别展开并固定后轮架和鞍座支架。

综上所述,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头管带动前叉,前轮转动至折叠空间内的折叠位置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电动车,通过使头管可相对车架转动,在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头管带动前叉可以很紧密的贴合在上述车架的前部,并使前轮探出上述车架前部。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头管带动前叉,前轮能够从展开位置转动至折叠空间内的折叠位置上,从而合理安置了折叠电动车前轮转向组件(机构)在折叠后占据车架后部空间位置。以此达到后轮架组件能以上述车架后部为轴向车架前部旋入后轮的目的。因此增加了折叠电动车折叠空间的利用率,也使本电动车在展开状态下前后轮轴距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C-C截面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展开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折叠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从折叠到展开的侧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折叠的侧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折叠的侧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由折叠到展开的侧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展开时的侧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展开的侧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折叠的侧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由折叠到展开的侧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由折叠到展开的侧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局部结构展开的侧视图。

其中,图1至图2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车架,101横梁,1011定位横梁,102竖梁,11头管,12前叉,121连接段,122倾斜段,123前叉连接管,124前叉合页,13头管摆动架,131摆动架固定扣,14车把杆体,141杆体合页,15把手,151连接部,152握持部,16锁扣装置,17凸起,18卡点,19后轮架,191后轮连接架,20鞍座支架,201支架横梁,21支承板,22鞍座,23脚蹬转轴,24脚蹬,25突笋,26锁扣销,261尾钩,262限位凸台,263驱动凸台,27锁扣壳体,28弹性件,29前壳体,30后壳体,301通孔,302尾钩凸台,31前轮,32后轮,33卡勾,34套扣,35转把,36扳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电动车,折叠电动车包括:车架10,车架10包括多个横梁101和多个竖梁102,横梁101和竖梁102围成折叠空间;头管11,通过连接结构与车架10可转动地连接(例如头管11上焊接有转轴,车架10上设有轴孔,转轴插入轴孔中以实现头管11与车架10的可转动的连接);前叉12,与前叉12转动连接(例如前叉12插入头管11中并可在头管11内转动),其中,折叠电动车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头管11转动至折叠空间内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

本方案提供的折叠电动车,通过使头管11可相对车架10转动,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头管11能够转动至折叠空间内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即头管11能够转动至折叠空间的上侧,便于在折叠空间腾出空间为其他部件的折叠让出空间,能够增加折叠电动车折叠空间的利用率,减小折叠电动车折叠后占据的体积。

具体来说,车架10的横梁101和竖梁102围成折叠空间。头管11设于折叠电动车的前端且与折叠电动车的车架10通过连接结构实现可转动连接。前叉12与前叉12转动连接,即前叉12可沿头管11的轴线转动。在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头管11相对于车架10转动,前叉12随头管11一同转动,直至头管11转动至折叠空间内,以使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连接结构包括:头管摆动架13,与头管11固定连接(例如头管11套接在摆动架固定扣131内且与头管摆动架13通过焊接连接),头管摆动架13通过转轴与车架10连接。

本方案中,头管11固定在头管摆动架13上,头管摆动架13与车架10通过转轴连接。通过设置头管摆动架13,既便于头管11的固定,又便于设置转轴实现头管11相对于车架10的转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前叉12包括:连接段121,与头管11连接;倾斜段122,与连接段121固定连接(例如为焊接)且倾斜段122远离连接段121的一端与折叠电动车的前轮31连接(例如倾斜段122与前轮31通过轴连接),由上往下,倾斜段122向前倾斜。

本方案中,倾斜段122向前倾斜,在折叠电动车转弯后,能够实现自动扶正,使折叠电动车的操控性更好。同时,倾斜段122向前倾斜,在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倾斜段122向下倾斜,能够放置前轮31与前叉12上方的车架10产生干涉的可能性,便于增加头管11折叠时转动的角度。

其中,优选地,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头管11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头管11和连接端均与定位横梁1011平行,以便于进一步提高折叠空间内的空间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还包括:车把杆体14,与前叉12转动连接(例如通过转轴连接);把手15,把手15为两个且与车把杆体14转动连接(例如通过转轴连接),两个把手15的转轴重合;锁扣装置16,两个把手15共线时锁扣装置16能将两个把手15固定,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把手15与车把杆体14贴合,车把杆体14转动至与车架10上侧的横梁101贴合的位置;当折叠电动车由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车把杆体14转动至与头管11共线的位置并与前叉12固定,两个把手15转动至与车把杆体14垂直的位置,随后锁扣装置16将两个把手15固定。

本方案中,当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把手15与车把杆体14贴合并且车把杆体14与车架10上侧的定位横梁1011贴合,以便于减小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占用的体积。其中,由于两个把手15的转轴重合,能够使折叠电动车结构更加紧凑,提高折叠电动车的可靠性,同时便于折叠电动车的设计和制造。当需要将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在头管11相对车架10转动的同时,车把杆体14相对于头管11转动,以使车把杆体14与头管11共线,并且此时车把杆体14与前叉12固定,以在车把杆体14转动时,前叉12能够随车把杆体14同步转动。两个把手15转动至于车把杆体14垂直的位置,随后通过锁扣装置16将两个把手15固定,此时用户即可通过把手15操控车把杆体14的转向,进而能够操控前叉12和前轮31的转向。

其中,如图7、图18至图20所示,锁扣装置16包括设于一个把手15上的卡勾33以及设于另一个把手15上的转把35和套扣34,把手15与转把3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套扣34和转把3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两个把手15由图18所示状态旋转至图19所示状态时,转把35向上转动,套扣34套接在卡勾33外,随后把手15向下转动,两个把手15旋转至极限位置(例如为两个把手15共线的位置)的同时,套扣34卡在卡勾33上,实现把手15的相对固定。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车把杆体14的下端设置有杆体合页141,前叉12的上方设置有前叉合页124,杆体合页141和前叉合页124通过转轴连接。当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杆体合页141和前叉合页124贴合,且头管11上设有凸起17,杆体上设有与凸起17适配的盲孔,以使车把杆体14转动时头管11能够随车把杆体14转动。

进一步优选设计凸起17的截面为多边形,以便于车把杆体14和头管11之间力矩的传递。

其中,如图2和图10所示,把手15包括连接部151和握持部152,两个把手15的连接部151通过同一个转轴与车把杆体14连接,握持部152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连接)在连接部151远离转轴的一端。当两个把手15转动至共线的位置时,两个把手15的握持部152共线且握持部152与车把杆体14抵靠,便于提高两个把手15固定的可靠性。

如图7、图18至图2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车把杆体14的上端设有与把手15对应的凸起17,把手15上设有与凸起17对应的卡点18,把手15向上转动时,卡点18能够越过凸起17并与凸起17抵靠,以使把手15保持在转动后的位置,其中,凸起17为弹性凸起17(例如凸起17为固定在车把杆体14上的簧片)。

本方案中,当把手15向上转动时,卡点18随把手15一同转动,卡点18在转动时越过凸起17并与凸起17抵靠(越过凸起17过程过程中凸起17先向下移动后向上移动),此时把手15即能够保持在转动后的位置。通过设置卡点18和凸起17,用户单手操作即可使把手15相对于车把杆体14转动至于车把杆体14近似垂直的位置,随后用户单手即可通过锁扣装置16将两个把手15固定,用户操作更加便捷。

其中,优选地,卡点18为弹性卡点18亦可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还包括:后轮架19,与车架10可转动地连接(例如通过转轴连),后轮架19上设有与后轮32连接的后轮连接架191,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连接架191向下倾斜;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头管11向后转动至折叠空间内,随后后轮架19向折叠空间内转动,以使后轮32位于头管11下侧。

本方案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连接架191向下倾斜,以便于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将折叠电动车的车体抬高。同时,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首先头管11转动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随后后轮架19向折叠空间内转动,后轮架19在前轮31的限制下只能转动有限角度,而后轮架19向上倾斜,能够充分利用头管11下方的空间,使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的体积更小,便于折叠电动车折叠后的携带。

如图8、图9、图14至图1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还包括:鞍座支架20,与车架10可转动地连接(例如通过转轴连接);支承板21,固设于鞍座支架20的上侧(例如通过螺栓连接);鞍座22,可转动地设于支承板21上(例如通过转轴连接),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由后轮32向前轮31方向,支承板21向下倾斜且鞍座22与支承板21贴合;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鞍座支架20向前转动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同时鞍座22转动与支承板21分离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

本方案中,如图8、图9和图14所示,当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承板21支撑鞍座22,用户坐在鞍座22上来驾驶折叠电动车;当折叠电动车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如图16所示,鞍座22向后转动,随后鞍座支架20向前轮31方向转动,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鞍座22在转动过程中与竖梁102抵靠(如图15所示)。本方案中,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鞍座支架20和定位横梁1011抵靠,鞍座22和竖梁102抵靠,以能够减小鞍座支架20、支承板21以及鞍座22在折叠电动车折叠时占据的体积。

其中,进一步的,由后向前,支承板21逐渐向下倾斜,以便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支撑。

如图8、图9、图12和图1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还包括:脚蹬转轴23,脚蹬转轴23竖直设置且与车架10可转动地连接(车架10上设有轴孔,脚蹬24转动插入轴孔并可在轴孔中旋转);脚蹬24,设于脚蹬转轴23上且与脚蹬转轴23垂直;突笋25,设于脚蹬转轴23上且与脚蹬转轴23垂直,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脚蹬24向车架10外突出;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脚蹬转轴23转动,脚蹬24与车架10贴合并且突笋25与后轮架19以及鞍座支架20抵靠,以限制后轮架19向下的转动以及鞍座支架20向上的转动。

本方案中,脚蹬24固定在脚蹬转轴23上,在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脚蹬24向外突出,以使用户能够在驾驶折叠电动车时脚放在脚蹬24上;当折叠电动车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脚蹬转轴23转动,突笋25与脚蹬24随脚蹬转轴23一同转动,直至脚蹬24与车架10贴合,并且突笋25突笋25与后轮架19以及鞍座支架20抵靠,通过突笋25能够限制后轮架19以及鞍座支架20的转动,以能够实现在脚蹬24收起的同时锁定后轮架19和鞍座支架20。通过本方案,不必专门设置后轮架19和鞍座支架20的固定装置,使折叠电动车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减少了折叠电动车折叠时的操作步骤,用户操控更加便捷。

如图9、图20至图2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还包括:锁扣销26,可活动地设于车架10上,锁扣销26的下端设有尾钩261,鞍座支架20还设有支架横梁201,其中,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尾钩261勾在后轮架19上,以限制后轮架19向前的转动;锁扣销26的上端与支架横梁201抵靠,以限制鞍座22架向前的转动。

本方案中,当折叠电动车展开时,锁扣销26的尾钩261能够勾住后轮架19,以限制后轮架19向折叠空间内的转动。同时,通过支架横梁201与锁扣销26上端的抵靠,使折叠电动车展开后将鞍座支架20固定。通过本方案,通过锁扣销26即可同时固定鞍座支架20和后轮架19,折叠电动车展开更加方便。

如图20至图2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还包括:锁扣壳体27,固设在车架10上,锁扣销26穿过锁扣壳体27且能沿锁扣壳体27上下移动;弹性件28,设于锁扣壳体27与锁扣销26之间,其中,锁扣销26向下移动时,弹性件28的形变逐渐增加。

本方案中,锁扣销26向下移动时,弹性件28形变量逐渐增加,当后轮架19处于展开状态对应的位置时,松开锁扣销26,锁扣销26在弹性件2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以使尾钩261勾住后轮架19。同时,当鞍座支架20处于展开状态对应的位置时,松开锁扣销26,锁扣销26在弹性件2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锁扣销26的上端与支架横梁201抵靠,以限制鞍座22架向前的转动。在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可一次通过锁扣销26将后轮架19和鞍座支架20同时固定,也可分别展开并固定后轮架19和鞍座支架20。

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折叠电动车还包括前壳体29和后壳体30,前壳体29围设在车架10外,折叠空间位于前壳体29内。后壳体30围设在后轮架19外。折叠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前壳体29的下端和后壳体30的下端均设有开口。

如图21至图23所示,锁扣销26包括设于锁扣销26消防的尾钩261、尾钩261上方的限位凸台262以及限位凸台262上方的驱动凸台263,锁扣壳体27上下两侧分别设置通孔301,锁扣销26穿过通孔301,且限位凸台262和驱动凸台263位于两个通孔301之间。弹性件28(例如为弹簧)设于驱动凸台263下侧并图驱动凸台263和锁扣壳体27抵靠,扳手36与锁扣壳体27通过转轴连接,且扳手36的一端与驱动凸台263的上侧抵靠。弹性件28处于压缩状态,通过转动扳手36可使锁扣销26向下移动,锁扣销26向下移动过程中弹性件28逐渐压缩,限位凸台262能够限制锁扣销26向下移动的距离。

后壳体30上设有尾钩凸台302,当折叠电动车展开时,通过转动扳手36使锁扣销26向下移动(如图22所示),随后后轮架19旋转至对应于折叠电动车展开状态的位置,同开扳手36,锁扣销26在弹性件2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尾钩261勾住尾钩凸台302,以实现后轮架19的固定。

同时,鞍座支架20展开时,转动扳手36使锁扣销26向下移动(如图22所示),当鞍座支架20展开完毕后松开扳手36,锁扣销26在弹性件2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锁扣销26的上端与支架横梁201抵靠(如图23所示),以实现鞍座支架20的定位。

如图12所示,后壳体30上预留有供突笋25穿过的通孔301,当后轮架19折叠后,脚蹬转轴23旋转,突笋25能够在随脚蹬转轴23转动的过程中穿过通孔301并与后轮架19抵靠,以实现后轮架19的固定,此时通过突笋25能够限制后轮架19和头管11向外的转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23所示,本方案的折叠电动车展开时,如图8和图11所示,车把杆体14与头管11共线,脚蹬24向车体外突出,锁扣销26的上端与支架横梁201抵靠,锁扣销26的尾钩261勾住尾钩凸台302。折叠电动车的后轮32为驱动轮,通过后轮32驱动折叠电动车前进。

当折叠电动车折叠时,首先,头管11从车架10底部向折叠空间内折叠(如图1所示,车架10包括多个横梁101和竖梁102,横梁101和竖梁102围成立体框体结构,框体内部即为折叠空间)。头管11和定位横梁1011抵靠,随后,后轮架19从车架10底部向前转动,并与头管11抵靠。同时,两个把手15旋转至与车把杆体14贴合的位置,随后车把杆体14转动至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的位置。随后,如图16所示,鞍座22向后转动,随后鞍座支架20向前轮31方向转动,并与定位横梁1011抵靠鞍座22在转动过程中与车把杆体14抵靠(如图15所示)。最后,旋转脚蹬转轴23,脚蹬转轴23上的两个突笋25随脚蹬转轴23一同转动,一个突笋25穿过后壳体30的通孔301并与后轮架19抵靠(后轮架19上设有与突笋25适配的凹槽)。另一个突笋25与鞍座支架20抵靠(鞍座支架20上设有与突笋25适配的凹槽)。此时脚蹬24与车架10贴合,通过两个突笋25即实现折叠电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头管11和后轮架19的固定以及鞍座支架20和车把杆体14的固定。(如图24所示)

当折叠电动车展开时,鞍座支架20展开时,转动扳手36使锁扣销26向下移动(如图22所示),当鞍座支架20展开完毕后松开扳手36,锁扣销26在弹性件2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锁扣销26的上端与支架横梁201抵靠(如图23所示),以实现鞍座支架20的定位。通过转动扳手36使锁扣销26向下移动(如图22所示),随后后轮架19旋转至对应于折叠电动车展开状态的位置,同开扳手36,锁扣销26在弹性件2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尾钩261勾住尾钩凸台302,以实现后轮架19的固定。

如图25所示,随后后壳体30展开,尾钩261勾住后壳体30实现后壳体30在展开位置的固定。

如图26所示,头管11随头管摆动架13转动至对应于折叠电动车展开状态的位置,前叉12和前轮31随头管11一同转动。最后转动车把杆体14,使车把杆体14与头管11同轴,并通过车把杆体14上的定位钩勾住前叉合页124,使前叉合页124与杆体合页141保持贴合,以使车把杆体14与头管11保持固定(如图27所示)。锁扣装置16包括设于一个把手15上的卡勾33以及设于另一个把手15上的转把35和套扣34,把手15与转把3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套扣34和转把3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两个把手15由图18所示状态旋转至图19所示状态时,转把35向上转动,套扣34套接在卡勾33外,随后把手15向下转动,两个把手15旋转至极限位置(例如为两个把手15共线的位置)的同时,套扣34卡在卡勾33上,实现把手15的相对固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