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79246发布日期:2019-07-03 04:52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尤其涉及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轻型卡车驾驶室大多采用悬浮式减振装置,悬浮式减振装置通常由相互独立的减振弹簧和阻尼减振器构成,由液压锁、液压支架固定在车架上,其缺点:一是弹簧和阻尼减振器以及液压锁、液压支架装配繁琐,成本高;二是轻型卡车行驶过程中,过滤车辆底盘颠簸的能力较差,横向稳定性作用弱,驾驶室颤动频率过高,影响驾驶乘员的舒适性,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其结构为所述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由上支架、下支架、阻尼减震器、减震弹簧、连接柱、连接孔位、调节孔位、驾驶室着力孔位和定位箍环组成;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连接形成L形结构,连接处用轴销转动连接,所述上支架设有驾驶室着力孔位,所述阻尼减震器的外壳底端与连接柱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上端与所述上支架的调节孔位由轴销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底端与所述下支架底端由轴销转动连接,连接柱中部设置有定位箍环;减震弹簧套在连接柱上,所述减震弹簧上端与所述阻尼减震器外壳的底端接触。

所述调节孔位设置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供了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缓解纵向和横向冲击,缓冲减振,车辆布置更合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成本、受力均匀,牢固可靠、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支架;2、下支架;3、阻尼减震器;4、减震弹簧;5、连接柱;6、连接孔位;7、调节孔位;8、驾驶室着力孔位;9、定位箍环; 10、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方式表述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其结构为所述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由上支架1、下支架2、阻尼减震器3、减震弹簧4、连接柱5、连接孔位6、调节孔位7、驾驶室着力孔位8和定位箍环9组成;所述上支架1与下支架2连接形成L形结构,连接处用轴销转动连接,所述上支架1设有驾驶室着力孔位8,所述阻尼减震器3的外壳底端与连接柱5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5上端与所述上支架1的调节孔位7由轴销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5底端与所述下支架2底端由轴销转动连接,连接柱中部设置有定位箍环9;减震弹簧4套在连接柱5上,所述减震弹簧4上端与所述阻尼减震器3外壳的底端接触。

所述调节孔位7设置多个。

使用时,通过安装面将所述轻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对称安装在驾驶室后侧下部两个车架上,所述驶室着力孔位8与驾驶室锁止坐连接端相匹配进行固定连接,下支架2与车架10螺丝连接,当车辆出现颠簸时,驾驶室的作用力可通过上支架1作用到阻尼减震器3和减震弹簧4上,在阻尼减震器3和减震弹簧4的作用下,驾驶室缓冲减震作用明显,驾驶的舒适性明显提高。当驾驶室上下颠簸运动的幅度较大时,下支架2可对上支架1 起到限位作用,防止阻尼减震器3被过度拉伸或压缩。通过上支架1与下支架2的转动连接,在保证减震作用的同时,还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设置多个调节孔位7,是依据力矩的改变实现弹力的增减,可根据路面情况不同选择相应的调节孔位7安装,在选择更换安装孔位时,在驾驶室抬起状态下,将支架1上的驾驶室锁止坐卸下,将连接柱5上端与所述上支架的多个调节孔位7择一进行轴销转动连接,更换安装孔位;如路面较为颠簸应选择距离上支架1与下支架2转动连接处较远的调节孔位7进行安装,如路面较为平坦则选择距离上支架1与下支架2转动连接处较近的调节孔位7进行安装。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以及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于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他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