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柱结构及其车厢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42051发布日期:2020-04-28 19:4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角柱结构及其车厢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运输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角柱结构及其车厢体。



背景技术:

货物运输车车厢体是用于装卸货物的一种载体的车厢体。现有的货物运输车的车厢体一般都是通过几块车钢型材焊接成型,再经过热浸锌处理。如此不仅制造工序复杂,成本高,且车厢体的车钢板厚,车厢沉重,安装时费时费力。

货物运输车车厢体包括车厢侧板、车厢前墙板、车厢底板以及车厢顶板,即现有的车厢侧板与车厢前墙板的固定连接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如此会使得整体车厢体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下降,从而导致车厢体的抗冲击能力较差;且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车厢侧板与车厢前墙板,也会影响车厢体的外观性能。另外,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焊接的方式固定车厢侧板与车厢前墙板还会导致雨水渗进车厢体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柱结构及其车厢体,该角柱结构通过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拼接形成,其中,第二连接侧板由一平面板与一圆弧面板相切连接形成,第一连接侧板通过其设置的凹槽与圆弧面板上设置的卡条进行拼合;通过第一连接侧板上设置的凸架与圆弧面板上设置的卡槽进行拼合;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拼接形成该角柱结构,该车厢体包括角柱结构,从而提高了该车厢体的抗拉强度,大大提高了该车厢体的抗冲击能力。且该角柱结构通过拼接的方式实现车厢前墙板以及车厢侧板的连接,从而使得车厢体的整体外观性能大大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角柱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

所述第一连接侧板的一侧边缘处向下延伸一段再向外延伸一段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远离第一连接侧板的一侧壁端部向下向外延伸一段然后竖直向下延伸一段之后再向下向内延伸一段形成一凸架,所述凸架远离所述凹槽一端的端部连接有l形连接板;

所述l形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凸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侧板由一平面板与一圆弧面板相切连接形成;

所述圆弧面板的侧端向下延伸一段再向外延伸一段形成一用于插入所述凹槽内的卡条以形成第一拼接部,所述圆弧面板的一侧边缘处下方设有第二拼接部,所述第二拼接部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圆弧面板下方的立板和连接于立板的弯折板,其中,所述弯折板自所述立板的侧端向下向外然后向内弯折形成,所述立板设有横板,所述横板与弯折板形成一能够与所述凸架适配的卡槽;

所述平面板靠近圆弧面板的一侧边缘向下设置一与所述弯折板连接的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拼接时,所述卡条能够插入凹槽内进行拼合,所述凸架能够卡接于卡槽内进行拼合,以形成所述角柱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部还向下向外延伸出一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沿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向外延伸出一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沿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还向外延伸出一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沿连接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板的下方还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筋。

一种车厢体,包括上述的角柱结构、车厢侧板、车厢前墙板、车厢底板以及车厢顶板,所述车厢前墙板、车厢底板、车厢侧板以及车厢顶板构成用于放置货物的容纳腔,所述车厢侧板与车厢前墙板之间通过所述角柱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厢侧板的顶部还设置有若干用于加强支撑所述车厢顶板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车厢侧板、车厢前墙板的中部位置沿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加强骨。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骨上还间隔均匀设置有用于捆绑货物的捆绑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角柱结构通过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拼接形成,其中,第二连接侧板由一平面板与一圆弧面板相切连接形成,第一连接侧板通过其设置的凹槽与圆弧面板上设置的卡条进行拼合;通过第一连接侧板上设置的凸架与圆弧面板上设置的卡槽进行拼合;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侧板和第二连接侧板拼接形成该角柱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厢体包括该角柱结构,从而提高了该车厢体的抗拉强度,大大提高了该车厢体的抗冲击能力。且该角柱结构通过拼接的方式实现车厢前墙板以及车厢侧板的连接,从而使得车厢体的整体外观性能大大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角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角柱结构与车厢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2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侧板;10、凹槽;11、凸架;110、第一延伸板;111、第二延伸板;112、第三延伸板;12、l形连接板;120、第二连接部;1200、第二支撑板;121、第一连接部;1210、第一支撑板;1211、第一加强筋;2、第二连接侧板;20、圆弧面板;21、平面板;201、立板;2010、横板;202、弯折板;2020、第一面板;2021、弯折部;2022、第二面板;20220、第二加强筋;203、连接板;2030、第三支撑板;204、卡条;205、卡槽;206、长条槽;3、第一卡接部;4、第二卡接部;5、车厢体;50、车厢底板;51、车厢侧板;52、车厢顶板;53、车厢前墙板;6、加强骨;60、捆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优先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示出了一种角柱结构,所述角柱结构由第一连接侧板1和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形成,且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和第二连接侧板2均由铝合金型材制成。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的一侧边缘处向下延伸一段再向外延伸一段形成一凹槽10,所述凹槽10远离第一连接侧板1的一侧壁端部向下向外延伸一段然后竖直向下延伸一段之后再向下向内延伸一段形成一凸架11,如图1所示,该凸架11由第一延伸板110、第二延伸板111和第三延伸板112连接形成,所述凸架11远离所述凹槽10一端的端部连接有l形连接板12。其中,所述l形连接板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0,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与凸架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20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侧板2由一平面板21与一圆弧面板20相切连接形成,所述圆弧面板20的侧端向下延伸一段再向外延伸一段形成一用于插入所述凹槽10内的卡条204以形成第一拼接部,所述圆弧面板20的一侧边缘处下方设有第二拼接部,所述第二拼接部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圆弧面板20下方的立板201和连接于立板201的弯折板202,其中,所述弯折板202自所述立板201的侧端向下向外然后向内弯折形成,如图1所示,即是该弯折板202由第一面板2020、第二面板2022以及第一面板2020与第二面板2022连接处的弯折部2021形成。所述立板201设有横板2010,所述横板2010与弯折板202形成一能够与所述凸架11适配的卡槽205,即是所述横板2010与第一面板2020形成的卡槽205。

所述平面板21靠近圆弧面板20的一侧边缘向下设置一与所述弯折板202连接的连接板203,该连接板203用于固定所述弯折板202;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和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时,所述卡条204能够插入凹槽10内进行拼合,所述凸架11能够卡接于卡槽内进行拼合,以形成所述角柱结构,从而使得提高该角柱结构的抗拉强度以及抗冲击能力。

如图4-7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厢体5,所述车厢体5包括该角柱结构、车厢侧板51、车厢前墙板53、车厢底板50以及车厢顶板52,所述车厢前墙板53、车厢底板50、车厢侧板51以及车厢顶板52构成用于放置货物的容纳腔。所述车厢侧板51、车厢前墙板53、车厢底板50以及车厢顶板52均由铝合金型材的制成,如此便使得制作好的车厢体5质量轻盈,安装轻巧,节省劳动力。

所述车厢侧板51与车厢前墙板53之间通过所述角柱结构连接,从而提高车厢体5的抗拉强度,进而大大提高车厢体5的抗冲击能力。且该角柱结构通过拼接的方式实现车厢前墙板53以及车厢侧板51的连接,相对于现有传统的焊接方式,使得车厢体5的整体外观性能大大增加。当然,车厢侧板51与车厢顶板52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该角柱结构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侧板1和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之后,即是第一连接侧板1的凸架11在卡槽内拼合,第二连接侧板2的卡条204插入第一连接侧板1的凹槽10内拼合形成角柱结构之后,第二连接侧板2的圆弧面板20与第一延伸板110形成一长条槽206,该长条槽206内安装有胶条,当然,在拼接第一连接侧板1和第二连接侧板2时,在长条槽206内胶条的周围涂有防水胶,以实现第一连接侧板1与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之后的密封性,防止下雨天货车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雨水从第一连接侧板1与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处渗进车厢体5内。

如图2-5所示,为了使第一连接侧板1与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之后连接的更加牢固,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底部还向下向外延伸出一第一支撑板1210,所述第一支撑板1210沿长度方向设置。该第一支撑板1210用于支撑弯折板202的第二面板2022,以使第一连接侧板1与第二连接侧板2拼接的更加牢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120还向外延伸出一第二支撑板1200,所述第二支撑板1200沿长度方向设置,该第二支撑板1200与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形成一用于卡接车厢侧板51的第一卡接部3,即是可以理解,第一连接侧板1的一端通过该第一卡接部3与车厢侧板51连接固定,第一连接侧板1的另一端通过与第二连接侧板2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203还向外延伸出一第三支撑板2030,所述第三支撑板2030沿连接板203的长度方向设置,该第三支撑板2030与所述第二连接侧板2的平面板21形成一用于卡接车厢前墙板53的第二卡接部4,即是可以理解,第二连接侧板2的一端通过圆弧面板20与第一连接侧板1连接,第二连接侧板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卡接部4与车厢前墙板53的连接固定。综上所述,第一连接侧板1的一端通过第一卡接部3与车厢侧板51卡接固定,第一连接侧板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侧板2的一端之间通过上述的角柱结构连接,第二连接侧板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卡接部4与车厢前墙板53卡接固定,从而实现车车厢前墙板53以及车厢侧板51的连接。

如图4-5所示,为了使该角柱结构实现车厢前墙板53以及车厢侧板51连接的更加牢固,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底部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筋1211,该第一加强筋1211可以通过在其上面开设螺丝孔,借助螺丝依次穿过螺丝孔把第一加强筋121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21上,第一加强筋1211的另一端也同样可以借助螺丝固定于车厢侧板51的横梁上,以加强第一连接侧板1与车厢侧板51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板202的下方还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筋20220,即是该第二加强筋20220设置于第二面板2022上,当然,该第二加强筋20220也可以通过在自身上开设螺丝孔,同样,第二面板2022上也开设有螺丝孔,借助螺丝穿过螺丝孔把第二加强筋20220的一端固定于弯折板202上,第二加强筋20220的另一端固定于车厢前墙板53的横梁上,以加强第二连接侧板2与车厢前墙板53的连接。

如图6-7所示,为了使车厢顶板52更加牢固地固定于车厢侧板51的顶部,优选地,所述车厢侧板51的顶部还设置有若干用于加强支撑所述车厢顶板52的加强筋。若干加强筋间隔设置于在两车厢侧板51的顶部以用于支撑车厢顶板52。

为了使车厢侧板51和车厢前墙板53的抗冲击能力更好,抗弯曲能力更好,优选地,所述车厢侧板51、车厢前墙板53的中部位置沿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加强骨6。

货车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路途的颠簸,放置于容纳腔内的货物可能会出现晃动摇摆,进一步地,所述加强骨6上还间隔均匀设置有用于捆绑货物的捆绑部60。利用捆绑绳通过该捆绑部60把货物固定放置于车厢内,以防止货车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晃动摇摆的现象。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