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3354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
技术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但也面临了一些 难题,液体运输就是其中之一。液态外加剂运输, 一般选用外包钢框增强的塑料储罐来进行运输,然而当运送到目的 地之后,储罐的回收很不方便,往往储罐用完后,还需要派遣相同数量的车辆将其运回, 这样几乎使得运输成本翻倍,从而增加了产品总的成本。当前政府提出了节约能源资源的 号召,原有的储罐不仅使得运输次数增加,并加重了大众交通的负担。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用它运输液体 可以减少回收空储罐的运输次数、减少空储罐的存放空间、降低运输成本。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由多个形状相同、材质相同、 尺寸不同的储罐l组成,小的储罐l可以放入大一号的储罐l内,依次叠放,最终可将一 套储罐放入最大号的储罐中。储罐结构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形状为储罐水平切面可为圆形或正方形等中任一种,所述材质为 塑料或金属等中任一种。与现有的储罐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由于其使用方 法与现有的储罐一样,不会带来使用上的麻烦;(2) —组空储罐可全部叠放在一个最大储 罐中,节约存放空间,且可增加车载空储罐的数量,减少回收次数;(3)储罐强度和抗沖 击性能均能满足车载使用,无需钢框增强;(4)本实用新型采用统一标准制作,易于推广 使用和货运调度。本实用新型可供储罐生产厂生产,广泛适用于各种车载液态外加剂运输。本实用新型 为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将储罐设计成形状相同,而大小各异的一套, 储罐强度满足运输要求,无需外框增强,当其运送到目的地液体用完后,可将一套储罐从 小到大,依次全部重叠存放在最大的一个储罐中,在相同运输能力下,多次运输到目的地 的储罐可一次回收,减少了回收的次数,大大降低了运输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总成本。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适合应用于各种车载液态外加剂运输。使用时,其 与普通储罐相同,回收则可以将多次用完的空储罐一次运回。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这方 面的报道。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示。图中标号l为储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构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 一组四个、水平切面为圆形的储罐1,外直径分别为1000mm、905mm、810mm和715mm,高度分别为2500mm、2250mm、2000mm 和1750mm,储罐1材料为镀锌Q235钢,储罐壁厚6.5mm。应用于车厢尺寸为4.2mX2m 的公路运输卡车,每次卡车能装下两组此种装满液体的储罐,而回收时,能装八组空储罐, 减少了 75%的空储罐运输次数。实施例2,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 一组三个、水平切面为圆形的储罐1, 外直径分别为1100mm、 1000mm和900mm,高度分别为2800mm、 2500mm和2200mm, 储罐1材料为聚乙烯,储罐1壁厚10mm。应用于车厢尺寸为6.1mX2.2m的公路运输卡车, 每次卡车能装下四组此种装满液体的储罐,而回收时,能装十组空储罐,减少了 60%的空 储罐运输次数。实施例3,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 一组四个、水平切面为正方形的储 罐1 ,底边长和高分别为1050mmX 1800mm、 990mmX 1600mm、 930mmX 1400mm、 870mm X1200mm,储罐1材料为聚乙烯,储罐壁厚7mm。应用于车厢尺寸为4.2mX2m的公路 运输卡车,每次卡车能装下两组此种装满液体的储罐,而回收时,能装八组空储罐,减少 了 75%的空储罐运输次数。
权利要求1、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其特征在于由多个形状相同、尺寸不同的储罐(1)组成,小储罐放入大一号的储罐内,依次叠放,最终将一套储罐放入最大号的储罐(1)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 形状为储罐(l)水平切面为圆形或正方形中任一种,所述储罐(l)材质为塑料或金属中任一 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叠放回收的运输液态外加剂用储罐。由多个形状相同、材质相同、尺寸不同的储罐组成,小储罐可以放入大一号的储罐,依次叠放,最终可将一套储罐放入最大号的储罐中。使用本实用新型可减少空储罐的回收工作,节约运输成本,适合批量生产和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B65D21/02GK201321185SQ20082015494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6日
发明者孙振平, 陈柯柯, 黄雄荣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