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件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1851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管件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管件输送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件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工业的发展中,离不开石油、天然气、水等自然资源的供给,在生活中更是如此。而石油、天然气、水等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利用管道来实现运输工作,因此,管件的需求也就随之日益增大。

但是,现有制管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持续间隔将管件放置于指定位置,便于对管件加工,待管件加工结束后再重复放置管件,进而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低,同时也是大幅度地增大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管件输送设备。

本申请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管件输送设备,包括固定架、设于所述固定架一侧且可排放管件的排放装置、设于所述固定架另一侧且可托起管件的托起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架上的输送小车,所述输送小车用于承载所述排放装置所排放管件,且将管件输送至所述托起装置上方。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输送小车包括横向驱动装置和所述横向驱动装置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的移动支架,所述移动支架经所述横向驱动装置驱动而沿所述固定架的横向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移动支架上端设有用于限位管件的限位凹槽。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移动支架包括:

前左架体,其位于所述固定架前侧;

前右架体,其位于所述前左架体的上方,且其左端与所述前左架体右端相连接;

前轮组,其设于所述前左架体上,且与所述固定架相适配;

后左架体,其位于所述固定架后侧,且与所述前左架体对称设置;

后右架体,其位于所述后左架体的上方,且其左端与所述后左架体右端相连接,并与所述前右架体对称设置;

后轮组,其设于所述后左架体上,并与所述固定架相适配,且与所述前轮组对称设置;

连接纵梁,其设于所述前左架体与所述后左架体之间,且与所述横向驱动装置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前轮组包括:

前左上滚轮,其位于所述前左架体上侧;

前左下滚轮,其位于所述前左架体下侧;

前右下滚轮,其位于所述前左下滚轮右侧。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限位凹槽设置于所述前右架体和所述后右架体的上端,且其数量为多个。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托起装置包括:

安装座,其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右侧;

升降机构,其设于所述安装座上,且其升起时的上端高度高于所述移动支架的上端高度,下降时的上端高度低于所述移动支架的上端高度。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沿所述安装座纵向方向前后设置的前升降结构和后升降结构;

所述前升降结构包括下端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前升降驱动部件、位于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后侧且其下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前旋转支架,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沿所述安装座纵向方向朝后倾斜,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前旋转支架相连接,所述前旋转支架经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驱动而沿其铰接处由前往后升起或由后往前下降;

所述后升降结构包括下端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后升降驱动部件、位于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前侧且其下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后旋转支架,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沿所述安装座纵向方向朝前倾斜,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后旋转支架相连接,所述后旋转支架经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驱动而沿其铰接处由后往前升起或由前往后下降。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前升降结构和所述后升降结构的数量均为2个,并对称设置,且其同步运动。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前旋转支架和所述后旋转支架的形状均为“T”字形,且其上端均设有多个定位凹槽。

如上所述的管件输送设备,所述排放装置的上端面为由左往右朝下倾斜,且其上设有控制排放管件的控制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1、本申请通过所述输送小车承载所述排放装置所排放管件,且将管件输送至所述托起装置上方,继而所述托起装置升起且托起管件,随之所述输送小车退回原始位置,从而通过所述排放装置、所述托起装置和所述输送小车相配合以达到自动化输送管件,进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低,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2、本申请通过所述前升降结构和所述后升降结构相配合以实旋转式升降动作,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占用空间,且其同时升起或同时下降管件以达到管件在升降过程中都可处于平稳状态,进而体现出本申请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管件输送设备的主视图,示出所述输送小车的承载管件且位于原始位置的状态。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实施例管件输送设备的主视图,示出所述输送小车将管件输送至所述托起装置上方的状态。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实施例管件输送设备的主视图,示出所述托起装置将管件托起及所述输送小车回归原始位置的状态。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实施例管件输送设备中所述托起装置右视图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Ⅰ。

图6是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Ⅱ。

图7是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Ⅲ。

图8是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所提及的一种管件输送设备,包括固定架1、排放装置2、托起装置3以及输送小车4。所述排放装置2设于所述固定架1一侧且可排放管件5。所述托起装置3设于所述固定架1另一侧且可托起管件5。所述输送小车4设于所述固定架1上,用于承载所述排放装置2所排放管件5,且将管件5输送至所述托起装置3上方,继而所述托起装置3升起且托起管件5,随之所述输送小车4退回原始位置,从而通过所述排放装置2、所述托起装置3和所述输送小车4相配合以达到自动化输送管件5,进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低,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具体地,所述输送小车4包括横向驱动装置41和移动支架42。所述横向驱动装置41优选为推动气缸,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移动支架42相连接。所述移动支架42经所述横向驱动装置41驱动而沿所述固定架1的横向方向往复运动,且其上端设有用于限位管件5的限位凹槽4200。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方便于加工制作。

所述移动支架42包括前左架体421、前右架体422、前轮组423、后左架体、后右架体、后轮组以及连接纵梁。所述前左架体421位于所述固定架1前侧。所述前右架体422位于所述前左架体421的上方,且其左端与所述前左架体421右端相连接,其目的在于方便所述前右架体422伸出所述固定架1。所述前轮组423设于所述前左架体421上,且与所述固定架1相适配,其优点在于具有导向及辅助推动作用。

所述后左架体位于所述固定架1后侧,且与所述前左架体421对称设置。所述后右架体位于所述后左架体的上方,且其左端与所述后左架体右端相连接,并与所述前右架体422对称设置,其目的在于方便所述后右架体伸出所述固定架1。所述后轮组设于所述后左架体上,并与所述固定架1相适配,且与所述前轮组423对称设置,其优点在于具有导向及辅助推动作用。所述连接纵梁设于所述前左架体421与所述后左架体之间,且与所述横向驱动装置41动力输出端相连接,其目的在于实现所述横向驱动装置41与所述移动支架42相连接。

所述前轮组423包括前左上滚轮4231、前左下滚轮4232和前右下滚轮4233。所述前左上滚轮4231位于所述前左架体421上侧。所述前左下滚轮4232位于所述前左架体421下侧。所述前右下滚轮4233位于所述前左下滚轮4232右侧。其优点在于滚动摩擦所出现的摩擦阻力相对较小,进而可加快所述移动支架42的运动速度。

所述限位凹槽4200设置于所述前右架体422和所述后右架体的上端,且其数量为多个。其优点在于满足同时输送多条管件5。

所述托起装置3包括安装座31和升降机构32。所述安装座31位于所述固定架1的右侧。所述升降机构32设于所述安装座31上,且其升起时的上端高度高于所述移动支架42的上端高度,下降时的上端高度低于所述移动支架42的上端高度。其优点在于避免升降机构32和所述移动支架42在运动过程中互相干涉,进而体现出了本申请的实用性。

所述升降机构32包括沿所述安装座31纵向方向前后设置的前升降结构321和后升降结构322。

所述前升降结构321包括下端连接于所述安装座31上的前升降驱动部件3211、位于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3211后侧且其下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31上的前旋转支架3212。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3211沿所述安装座31纵向方向朝后倾斜,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前旋转支架3212相连接。所述前旋转支架3212经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3211驱动而沿其铰接处由前往后升起或由后往前下降。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前升降驱动部件3211和所述前旋转支架3212相配合以实旋转式升降动作,进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占用空间。

所述后升降结构322包括下端连接于所述安装座31上的后升降驱动部件3221、位于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3211前侧且其下端铰接于所述安装座31上的后旋转支架3222。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3221沿所述安装座31纵向方向朝前倾斜,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后旋转支架3222相连接。所述后旋转支架3222经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3221驱动而沿其铰接处由后往前升起或由前往后下降。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后升降驱动部件3211和所述后旋转支架3222相配合以实旋转式升降动作,进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占用空间。

所述前升降结构321和所述后升降结构322的数量均为2个,并对称设置,且其同步运动。其优点在于保证所述前升降结构321和所述后升降结构322能够同时升起或同时下降管件5,以达到管件5在升降过程中都可处于平稳状态,进而体现出本申请的适用性。

所述前旋转支架3212和所述后旋转支架3222的形状均为“T”字形,且其上端均设有多个定位凹槽3200。其目的在于实现定位待加工的管件5,同时满足多条管件5同时加工的需求。

所述排放装置2的上端面为由左往右朝下倾斜,且其上设有控制排放管件5的控制开关。其优点在于实现可控制排放管件5的数量,达到进一步自动化输送管件5。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