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0866发布日期:2019-09-17 20:4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内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



背景技术:

集装箱内衬袋又称集装箱海包袋,适用于包装具有流动性的固体散装颗粒状或粉末状产品的集装箱运输。

为了方便装卸货物,集装箱的整个后端面设置成装货门,因此海包袋在集装箱内装好后,需要在集装箱后门处横向设置至少4条方钢,然后在前端面底部设置一条方钢,使海包袋在装料时不会从后门鼓出,保证海包袋使用的安全性,方钢安装和拆卸不方便,给海包袋的装料和卸料增加时间成本,装卸货效率较低,而方钢因为规格及材质原因,不仅生产加工成本较高,而且因为道路限重及集装箱规格等原因,方钢运输也极不方便。同时,方钢在回收时因为生锈、变形导致回收率较低,回收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使用编织带进行结构优化,代替海包袋后端面及前端面底部方钢的使用,方便海包袋装卸,同时保证海包袋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包括呈长方体的袋体,所述袋体的前端面位于集装箱前端,所述袋体的后端面位于集装箱的后端,所述袋体的后端面上设有进料口、排气口和卸料口,所述袋体的前端面的下侧边处固定缝纫拼接有一条编织带一,所述编织带一的两端伸出所述袋体外;所述袋体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互相平行的条状的筒片一,所述筒片一的两侧边与所述袋体热合连接,所述筒片一依次贯穿所述袋体的左端面、前端面和右端面,所述筒片一与所述袋体侧面之间的通道内穿接有编织带二,所述编织带二的两端由所述袋体后端面的两侧边处伸出,在所述编织带二两端分别设置互相扣合的卡扣。

优选的,所述袋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条状的筒片二,所述筒片二的长度小于所述袋体的前后两端面距离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筒片二的两侧边与所述袋体热合连接,所述筒片二的一端与所述袋体的后端面的上侧边平齐,所述筒片二内穿接有编织带三,所述编织带三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筒片二位于所述袋体的上端面的一端,所述编织带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片二位于所述后端面上侧边的一端,在所述袋体的下端面上设有与上端面上对称分布的筒片二和编织带三,并且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对称位置的所述编织带三的末端设置互相扣合的卡扣。

优选的,垂直于所述袋体后端面的四个端面上环周缝纫固定有一圈编织带四,所述编织带四与所述编织带三远离所述袋体的后端面的一端搭接,并且所述编织带三与所述编织带四缝纫固定连接。编织带四在编织带三扣拉紧后,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将编织带三固定端对袋体的点定位的拉力转化为编织带四对袋体的环形拉力,将集中式的拉力分散,确保袋体表面的完整性。

优选的,所述袋体的后端面的下侧边两端处均设有绑绳,所述袋体的后端面的上侧边处均布设有至少两根挂绳。

优选的,所述袋体的上端面的左右两侧边上均布若干吊绳。

本实用新型按照如下步骤使用:

1、展开:将海包袋在集装箱内展开,袋体的上端面上的吊绳依次固定在集装箱上端两侧的挂钩上,然后将编织带一的两端与集装箱前端底部的固定纽固定系紧,袋体的后端面下方的两个绑绳固定绑在集装箱的门的下端两侧的固定纽上,将海包袋内部空间展开;

2、绑固编织带:依次将每条编织带二的两端的卡扣扣在一起,使编织带二形成平行于袋体的下端面的环形横向束紧带,然后依次将上下位置对应的编织带三的端部的卡扣扣在一起,使编织带三形成垂直于袋体的下端面的竖向束紧带,此时在袋体的后端面上,编织带二和编织带三形成方形网格状的束紧网,使海包袋在盛装料时后端面被束紧网围住,不会向外鼓出;

3、卸料时:集装箱水平卸料时,直接从卸料口卸料即可;集装箱倾斜卸料时,编织带一将袋体的前端面下部固定住,使袋体前端向上翘起时能依然贴附在集装箱的箱壁上,因此能保证正常卸料。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编织带二在卡扣扣合后形成环状的束紧带,在盛装物料后将物料水平环绕箍起,同时在袋体的后端面上形成横向的束紧带,能代替方钢对海包袋进行限位,使袋体的后端面不会鼓出,编织带代替方钢,使海包袋的整体成本降低,同时拆卸方便,此外,编织带二活动穿接在筒体一内,在海包袋使用完成之后方便抽出,回收方便,降低成本。

2、编织带三在袋体的后端面上形成垂直于袋体的下端面的竖向束紧带,因此编织带二和编织带三在袋体的后端面上交叉形成方形网格状的束紧网,能进一步使海包袋在盛装料时后端面被束紧网围住,不会向外鼓出,此外,编织带三活动穿接在筒体二内,在海包袋使用完成之后方便去出,进一步降低海包袋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的编织带二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的编织带三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一种环周固定式无方钢集装箱海包袋,包括呈长方体的袋体1,所述袋体1的前端面位于集装箱前端,所述袋体1的后端面位于集装箱的后端,所述袋体1的后端面上设有进料口2、排气口3和卸料口4,所述袋体1的前端面的下侧边处固定缝纫拼接有一条编织带一5,所述编织带一5的两端伸出所述袋体1外;所述袋体1的侧面上设置有3条互相平行的条状的筒片一6,所述筒片一6的两侧边与所述袋体1热合连接,所述筒片一6依次贯穿所述袋体1的左端面、前端面和右端面,所述筒片一6与所述袋体1侧面之间的通道内穿接有编织带二7,所述编织带二7的两端由所述袋体1后端面的两侧边处伸出,在所述编织带二7两端分别设置互相扣合的卡扣8。

所述袋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3条状的筒片二9,所述筒片二9的长度小于所述袋体1的前后两端面距离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筒片二9的两侧边与所述袋体1热合连接,所述筒片二9的一端与所述袋体1的后端面的上侧边平齐,所述筒片二9内穿接有编织带三10,所述编织带三1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筒片二9位于所述袋体1的上端面的一端,所述编织带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筒片二9位于所述后端面上侧边的一端,在所述袋体1的下端面上设有与上端面上对称分布的筒片二9和编织带三10,并且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对称位置的所述编织带三10的末端设置互相扣合的卡扣8。垂直于所述袋体1后端面的四个端面上环周缝纫固定有一圈编织带四11,所述编织带四11与所述编织带三10远离所述袋体1的后端面的一端搭接,并且所述编织带三10与所述编织带四11缝纫固定连接。编织带四11在编织带三10扣拉紧后,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将编织带三10固定端对袋体1的点定位的拉力转化为编织带四11对袋体1的环形拉力,将集中式的拉力分散,确保袋体1表面的完整性。

所述袋体1的后端面的下侧边两端处均设有绑绳12,所述袋体1的后端面的上侧边处均布设有至少两根挂绳13。所述袋体1的上端面的左右两侧边上分别均布5个吊绳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按照如下步骤使用:

1、展开:将海包袋在集装箱内展开,袋体1的上端面上的吊绳14依次固定在集装箱上端两侧的挂钩上,然后将编织带一5的两端与集装箱前端底部的固定纽固定系紧,袋体1的后端面下方的两个绑绳12固定绑在集装箱的门的下端两侧的固定纽上,将海包袋内部空间展开;

2、绑固编织带:依次将每条编织带二7的两端的卡扣8扣在一起,使编织带二7形成平行于袋体1的下端面的环形横向束紧带,然后依次将上下位置对应的编织带三10的端部的卡扣8扣在一起,使编织带三10形成垂直于袋体1的下端面的竖向束紧带,此时在袋体1的后端面上,编织带二7和编织带三10形成方形网格状的束紧网,使海包袋在盛装料时后端面被束紧网围住,不会向外鼓出;

3、卸料时:集装箱水平卸料时,直接从卸料口卸料即可;集装箱倾斜卸料时,编织带一5将袋体1的前端面下部固定住,使袋体1前端向上翘起时能依然贴附在集装箱的箱壁上,因此能保证正常卸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编织带二7在卡扣8扣合后形成环状的束紧带,在盛装物料后将物料水平环绕箍起,同时在袋体1的后端面上形成横向的束紧带,能代替方钢对海包袋进行限位,使袋体1的后端面不会鼓出,编织带代替方钢,使海包袋的整体成本降低,同时拆卸方便,此外,编织带二7活动穿接在筒体一内,在海包袋使用完成之后方便抽出,回收方便,降低成本。

2、编织带三10在袋体1的后端面上形成垂直于袋体1的下端面的竖向束紧带,因此编织带二7和编织带三10在袋体1的后端面上交叉形成方形网格状的束紧网,能进一步使海包袋在盛装料时后端面被束紧网围住,不会向外鼓出,此外,编织带三10活动穿接在筒体二内,在海包袋使用完成之后方便去出,进一步降低海包袋的使用成本。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参考了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制于此,任何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