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带粘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4405发布日期:2020-03-13 06:0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带粘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带粘贴设备。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片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用耐热胶带对相邻的两个电池串进行黏贴,以防止后期在顶层基板玻璃压合、封装过程中的发生太阳能电池片的位置偏移。

现有的耐热胶带粘贴均采用人工进行胶带粘贴,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人员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现胶带粘贴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带粘贴设备,以解决现有的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且粘贴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胶带粘贴设备,包括机体和安装在所述机体上的安装机构、转向机构、剪切机构、辊压机构和夹持机构;所述安装机构、转向机构、剪切机构、辊压机构和夹持机构均可沿预设方向往复运动;所述安装机构用于安装胶卷;所述胶卷展开后的胶带绕过所述转向机构,并可通过所述夹持机构夹紧;所述辊压机构可沿所述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压紧所述转向机构和所述夹持机构之间的胶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胶带粘贴设备,通过转向机构和夹持机构将胶带夹紧至待粘贴状态,并通过辊压机构将胶带压紧至下方的电池片或其他待胶带粘贴的部件上,随后通过剪切机构将胶带剪断,可以实现胶带粘贴的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胶带粘贴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一种胶带粘贴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展开后的所述胶带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抵,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二表面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第三滚轮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第二表面相抵,并与所述第二滚轮共同夹紧展开后所述胶带;所述第一弹性件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形变,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安装在所述机体上,另一端安装有所述第三滚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辊压机构包括第一辊压装置;所述第一辊压装置包括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第二弹性件和第一辊轮;所述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机体上,所述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具有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的第一运动部;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运动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辊轮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机体包括安装部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安装机构、转向机构、所述剪切机构和所述第一辊压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部相连接并带动所述安装部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辊压机构还包括第二辊压装置;第二辊压装置包括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第三弹性件和第二辊轮;所述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机体上,所述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具有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的第二运动部;所述第三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二运动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辊轮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机体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辊压装置相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辊压装置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机体包括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所述夹持机构相连接,并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还包括电连接的控制装置和位置检测装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安装机构、转向机构、剪切机构、辊压机构和夹持机构的位置信息,并将相应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相应位置信息控制所述安装机构、转向机构、剪切机构、辊压机构和夹持机构均沿所述预设方向的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还包括电连接的光电检测装置和报警装置;所述光电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胶卷的胶带剩余量,当所述胶带剩余量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报警装置报警。

以上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有效的解决现有的耐热胶带粘贴均采用人工进行胶带粘贴,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人员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现胶带粘贴效果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带粘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带粘贴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带粘贴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带粘贴设备处于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带粘贴设备处于第四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带粘贴设备处于第五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安装机构;2、转向机构;3、剪切机构;4、辊压机构;5、夹持机构;6、胶卷;7、胶带;8、安装轴;9、第一滚轮;10、第二滚轮;11、第三滚轮;12、第一弹性件;13、第一辊压装置;14、第二辊压装置;15、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6、第二弹性件;17、第一辊轮;18、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9、第三弹性件;20、第二辊轮;21、第二驱动机构;22、结构件;23、光电检测装置;24、对射光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带7粘贴设备,包括机体(图中未示出)和安装在机体上的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辊压机构4和夹持机构5。本实施例的机体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机架组成的分体结构,其主要作用是用于安装上述机构,并用于驱动本实施例的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辊压机构4和夹持机构5均可沿预设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往复运动,具体如何往复运动会在下文中给出。现有技术任意一种用于安装固定上述机构的结构体均在本实施例的可选范围之内,因此本实施例不对机体的具体结构形式做更进一步的阐述。

本实施例的安装机构1用于安装胶卷6;其具有一安装轴8,胶卷6安装在安装轴8上并可在安装轴8上转动,使得胶卷6的胶带7能够被上述的夹持机构5夹紧拉出。

本实施例的转向机构2位于安装机构1的下方(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方位),胶卷6展开后的胶带7绕过转向机构2,转向机构2对胶带7起到转向夹紧作用,使得胶带7在转向机构2和夹持机构5的夹紧下能够沿着预设方向展开。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转向机构2包括第一滚轮9和第二滚轮10,第一滚轮9位于第二滚轮10的上方或斜上方,展开后的胶带7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第一滚轮9与第一表面相抵,第二滚轮10与第二表面相抵,也就是说第一滚轮9和第二滚轮10分别位于胶带7的相对两侧,该结构能够使得夹持机构5拉伸胶带7的端部时,胶带7的伸出方向与夹持机构5与第二滚轮10的距离和相对位置有关,因此能够通过调节夹持机构5的位置来使得胶带7沿着预设方向展开。

另外,为了保证胶带7与第二滚轮10的贴近配合,本实施例的转向机构2还包括第三滚轮11和第一弹性件12。第三滚轮11与第二表面相抵,并与第二滚轮10共同夹紧展开后的胶带7。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12可以是弹簧,其具有沿预设方向形变的能力,第一弹性件12一端安装在机体上,另一端安装有第三滚轮11。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12始终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其对第三滚轮11施加向第二滚轮10方向运动的弹力,保证第二滚轮10和第三滚路之间的夹紧配合。

本实施例的辊压机构4位于完全沿预设方向展开的胶带7上方,其作用是沿预设方向的垂直方向(即图中的上下方向)压紧转向机构2和夹持机构5之间的胶带7。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辊压机构4包括第一辊压装置13和第二辊压装置14;第一辊压装置13包括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5、第二弹性件16和第一辊轮17,第二辊压装置14与第一辊压装置13结构相同,其包括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8、第三弹性件19和第二辊轮。本实施例的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5和第二直线往复运动可以是气缸或电动缸或液压缸的一种,第二弹性件16和第三弹性件19也可是弹簧,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5和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8均安装在机体上。

本实施例的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5具有沿预设方向运动的第一运动部(即活塞杆);第二弹性件16一端与第一运动部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辊轮17相连接。在需要压紧时,第一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5驱动第二弹性件16和第一辊轮17下压胶带7,使得胶带7与其下方的部件相粘贴,而第二弹性件16在下压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下压力过大使得第一辊压装置13在运动过程中刮伤胶带7。

同理,本实施例的第二直线往复运动装置18具有沿预设方向运动的第二运动部(即活塞杆);第三弹性件19一端与第二运动部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辊轮20相连接,第二辊压装置14的工作原理与第一辊压装置113相同,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赘述。

另外,为了优化结构,本实施例的机体包括安装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一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安装部可以是一个板状结构或架子结构,第一驱动机构可以是由伺服电机带动的丝杠结构。本实施例的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和第一辊压装置13均安装在上述的安装部上,第一驱动机构与安装部相连接并带动安装部沿预设方向运动。采用该结构使得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和第一辊压装置13共用一个驱动机构,节约成本和安装空间。

本实施例的机体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1,第二驱动机构21与第二辊压装置14相连接,并带动第二辊压装置14沿预设方向运动,第二驱动机构21也可以是气缸或电动缸或液压缸的一种。

另外,本实施例的机体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第三驱动机构与夹持机构5相连接,并带动夹持机构5沿预设方向运动,第三驱动机构可以与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21相同,本实施例对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形式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夹持机构5不仅能够在第三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沿预设方向运动,而且其自身优选为可以进行一定的转动,以便于夹持不同状态下的胶带7。

上述结构实现了胶带7粘贴的机械化,但是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本实施例还对设备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在设备上新增了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辊压机构4和夹持机构5沿预设方向的运动,具体的是控制装置电连接上述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21和第三驱动机构,通过控制上述驱动机构以控制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辊压机构4和夹持机构5的运动。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是plc控制电路或者mcu控制电路等现有的控制装置,因此关于控制装置的电路结构形式以及如何发送指令、处理数据等均为本领域人员公知常识,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赘述。

而为了进一步实现各个机构运动的智能控制,还包括位置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位置检测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辊压机构4和夹持机构5的位置信息,并将相应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相应位置信息控制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辊压机构4和夹持机构5均沿预设方向的运动。具体的,本实施例的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多个光电传感器或接近开关,每个光电传感器或接近开关至少检测一个相应的机构的位置信息,控制装置根据相应的位置信息控制相应的机构动作。当然光电传感器或接近开关与控制装置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等也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本实施例不对接近开关或光电传感器的具体安装位置及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本领技术人员可以自行理解。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胶带7粘贴设备还包括电连接的光电检测装置23和报警装置(图中未示出);光电检测装置23用于检测胶卷6的胶带7剩余量,当胶带7剩余量低于预设值时,报警装置报警。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光电检测装置23包括至少两个对射光电部24,两个对射光电部24分别位于胶卷6的相对两侧,两个对射光电部=检测两者胶卷6的厚度信息,并将厚度信息传递给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内预设有数据接收和处理模块,当数据接收和处理模块判定胶卷6的厚度低于预设值时,则表明胶卷6的胶带7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则使得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息。

结合附图2-6所示,下面就本实施例的胶带7粘贴设备的工作过程进行简述:首先,夹持机构5由图1中位置运动至图2中的位置,对胶带7进行夹持,然后夹持机构5转动至一定位置,使得夹持机构5能够将胶带7拉伸至预设方向;随后夹持机构5向右运动以拉伸胶带7至图3中的位置;然后如图4所示,第一辊压装置13和第二辊压装置14对胶带7进行辊压,将拉伸出的部分胶带7与下方的结构件22(例如太阳能电池片)相粘贴;随后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机构带动安装机构1、转向机构2、剪切机构3和第一辊压装置13向左运动,以继续拉伸出胶带7,此时由于第一辊压装置13随动,因此可以将该部分胶带7辊压,使其与在先部分的胶带7一样粘贴在下方的结构件22上,第一驱动机构在裁剪位置停止运行,剪切机构3对左端的胶带7进行裁剪;最后,如图6所示,裁剪完成后第一驱动机构继续向左运行,至左端终点停止运行,此过程中第一辊压装置13可以将裁剪完后左端剩余未辊压的胶带进行辊压;同时,夹持机构5结束对胶带7的夹持并复位到初始位置,然后第二驱动机构21向右移动,带动第二辊压装置14对右侧未辊压胶带进行辊压,辊压完成后所有气缸复位至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胶带粘贴设备,通过转向机构和夹持机构将胶带夹紧至待粘贴状态,并通过辊压机构将胶带压紧至下方的结构件上,随后通过剪切机构将胶带剪断,可以实现胶带粘贴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胶带粘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等。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