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及轿厢冲顶复位方法_2

文档序号:9499678阅读:来源:国知局
信息、并用于将对重块90与所述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信息发送给所述电梯控制系统。所述电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40加热升温动作、还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升降动作。如此,电梯控制系统根据测距传感器50获取对重块90与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能够判断轿厢是否将要发生冲顶故障。并在对重块90将要接近缓冲罐体20时,控制电加热装置40对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升温,使得增大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压强,以起到增强对对重块90的缓冲作用,能较好的减缓轿厢的冲顶速度,甚至能制停轿厢,如此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0033]所述缓冲活塞30外套设有弹簧33。所述弹簧33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31与所述缓冲罐体20顶部之间。所述缓冲罐体20顶部连接有多个限位杆24。多个所述限位杆24位于所述缓冲活塞30的外围,所述限位杆24连接有缓冲垫25,所述缓冲垫25与所述第一限位板31相对设置。弹簧33位于缓冲罐体20与第一限位板31之间,第一限位板31上设置缓冲垫25。对重块90急速下降压迫到传动件上时,弹簧33与缓冲垫25阻止对重块90向下运动,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并能减小碰撞损坏,且减小碰撞产生的噪音。
[0034]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还包括导向部件70、缓冲导轨80及导轨安装架81。所述导向部件70与所述缓冲罐体20外侧壁刚性连接,所述导向部件70与所述缓冲导轨80滑动配合,所述缓冲导轨80安装在所述导轨安装架81上,所述导轨安装架81与对重导轨92或井道连接。其中,对重块90外装设有对重架91,对重架91沿着对重导轨92上下移动。缓冲罐体20在井道中上下移动时,由导向部件70带动缓冲罐体20沿着缓冲导轨80移动,由缓冲导轨80进行导向,使得轿厢冲顶复位装置结构稳定性好,能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0035]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控制电机10。所述控制电机10位于所述缓冲罐体20下方。所述缓冲罐体20底部设有螺纹孔22,所述控制电机10的转矩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螺旋柱12。所述螺旋柱12通过所述螺纹孔22伸入到所述缓冲罐体20内部,所述螺旋柱12与所述螺纹孔22螺纹配合。控制电机10使得螺旋柱12转动后,由于螺旋柱12与缓冲罐体20的螺纹孔22螺纹配合,缓冲罐体20便在螺旋柱12上移动,如此即实现升降机构升降缓冲罐体20的升降动作。而控制电机10没有工作时,由于螺旋柱12与缓冲罐体20的螺纹孔22螺纹配合,即实现支撑缓冲罐体20的作用。
[0036]所述缓冲活塞30的位于所述缓冲罐体20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限位板32。所述第二限位板32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21的内径。所述螺旋柱12位于所述缓冲罐体20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限位板13。所述第三限位板13的外径大于所述螺纹孔22的内径。
[0037]请参阅图2-4,图2示意出了所述轿厢冲顶后对重块90被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制停时的示意图,图3则示意出了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将所述对重块90升起后的示意图,图4示意出了所述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将对重块90下降一段距离使安全钳复位时的示意图。本发明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缓冲活塞30连接的第一限位板31被对重块90压至与限位座上的缓冲垫25相抵触时,缓冲活塞30连接的第二限位板32与螺旋柱12连接的第三限位板13之间设有复位间隔,判断控制电机10是否能正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使所述缓冲罐体20向上升起,若能,则通过控制电机10正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体20向上升起,即由图2中的状态变化至图3中的状态,使得轿厢完成复位操作;若不能,所述控制电机10反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使所述缓冲罐体20向下降落一段距离,先使得安全钳进行复位操作,然后再通过控制电机10正向驱动螺旋柱12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体20向上升起,即由图2中的状态变化至图4中的状态,待安全钳复位操作后,再由图4中的状态变化至图3中的状态,使得轿厢完成复位操作。
[0038]其中,当判断到测距传感器50获取到对重块90与所述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减小到预设阈值范围时,控制电加热装置40启动工作以将所述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温度升高。根据测距传感器50获取对重块90与缓冲罐体20之间的距离信息,能够判断出轿厢是否将要发生冲顶故障。并在对重块90将要接近缓冲罐体20时,控制电加热装置40对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进行加热升温,使得增大缓冲罐体20内的气体压强,以起到增强缓冲罐体20对对重块90的缓冲作用,能较好的减缓轿厢的冲顶速度,甚至能制停轿厢,如此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003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降机构; 缓冲罐体与缓冲活塞,所述缓冲罐体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方,所述升降机构能驱动所述缓冲罐体升降移动,所述缓冲罐体顶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缓冲活塞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入到所述缓冲罐体内,所述缓冲活塞与所述通孔密封配合、并能沿着所述通孔移动,所述缓冲活塞的位于所述缓冲罐体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缓冲罐体顶部相对设置; 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体上,所述电加热装置能用于将所述缓冲罐体内的气体温度加热升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距传感器与电梯控制系统,所述测距传感器、所述升降机构以及电加热装置均与所述电梯控制系统相连,所述测距传感器用于获取对重块与所述缓冲罐体之间的距离信息、并用于将对重块与所述缓冲罐体之间的距离信息发送给所述电梯控制系统,所述电梯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加热升温动作、还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升降动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活塞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缓冲罐体顶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体顶部连接有多个限位杆,多个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缓冲活塞的外围,所述限位杆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部件、缓冲导轨及导轨安装架,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缓冲罐体外侧壁刚性连接,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缓冲导轨滑动配合,所述缓冲导轨安装在所述导轨安装架上,所述导轨安装架与对重导轨或井道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位于所述缓冲罐体下方,所述缓冲罐体底部设有螺纹孔,所述控制电机的转矩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螺旋柱,所述螺旋柱通过所述螺纹孔伸入到所述缓冲罐体内部,所述螺旋柱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活塞的位于所述缓冲罐体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内径,所述螺旋柱位于所述缓冲罐体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的外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内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所述缓冲活塞。9.一种轿厢冲顶复位方法,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当缓冲活塞连接的第一限位板被对重块压至与限位座上的缓冲垫相抵触时,缓冲活塞连接的第二限位板与螺旋柱连接的第三限位板之间设有复位间隔,判断控制电机是否能正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使所述缓冲罐体向上升起,若能,则通过控制电机正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体向上升起,并对轿厢进行复位操作,若不能,所述控制电机反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使所述缓冲罐体向下降落一段距离,先使得安全钳进行复位操作,然后再通过控制电机正向驱动螺旋柱转动以将所述缓冲罐体向上升起,并对轿厢进行复位操作。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轿厢冲顶复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判断到测距传感器获取到对重块与所述缓冲罐体之间的距离减小至预设阈值范围时,控制电加热装置启动工作以将所述缓冲罐体内的气体温度升高。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轿厢冲顶复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缓冲罐体、缓冲活塞及电加热装置。缓冲罐体设置在升降机构上方,升降机构能驱动缓冲罐体升降移动。缓冲罐体顶部设置有通孔,缓冲活塞一部分通过通孔伸入到缓冲罐体内。缓冲活塞与通孔密封配合、并能沿着通孔移动。缓冲活塞的位于缓冲罐体外部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与缓冲罐体顶部相对设置。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罐体上,电加热装置能用于将所述缓冲罐体内的气体温度加热升高。上述的轿厢冲顶复位装置,能减缓轿厢冲顶速度或者制停轿厢,能通过升降机构将对重块升起,方便实现轿厢的复位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千斤顶升起对重块方式,本发明电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IPC分类】B66B5/28, B66B5/00
【公开号】CN105253729
【申请号】CN201510689159
【发明人】霍俊超, 卢晓民
【申请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