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脂高效连续式混合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575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树脂制备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树脂高效连续式混合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树脂广泛应用于冶金铸造行业,用于造型,比如很多汽车配件、水暖卫浴、轮胎模具的生产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而树脂生产时往往需要使用混合装置,使用时需将不同原料按照比例加入罐体后,再通过搅拌装置将其混合,但目前的混合生产装置结构简单,原料加入后往往集中落至罐体内的某一区域,传统搅拌方式,将不同物料无规则的打散,从而难以保证混合物的各个部分比例均匀,因此其在搅拌过程中同样需要较长的搅拌时间来实现物料的混合均匀,同时其混合为时间较长的间断性混合,因此现有树脂混合生产中存在生产效率低下,配比粗糙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树脂高效连续式混合生产工艺,分别通过搅拌仓与模糊组件以反向转动方式进行主料与辅料的输出,结合存储仓以转动方式进行初步混合液二次混合后以与催化剂相同的轨迹输出混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配比粗糙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树脂高效连续式混合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初步混合部分,主料与辅料分别经搅拌仓内的输出组件和膜化组件以转动方式输出后,所形成的液体流柱和液态膜接触混合,形成主料与辅料的初步混合液;

(b)二次混合部分,经步骤(a)形成的初步混合液经引流部以斜板缓流方式引流后,进入二次混合工位,经与所述膜化组件转动方向相反的存储仓对落于其上初步混合液以反向旋转方式混合后甩出;

(c)催化剂添加部分,存储仓以转动方式将处于其内部的催化剂离心甩出后与步骤(b)中甩出的初步混合液接触混合,形成树脂原液;

(d)输出部分,经步骤(c)形成的树脂原液落于混合仓后输出。

其中,所述液态膜经膜化组件以转动方式带动辅料旋转,由离心力作用形成附着于膜化组件表面的液态膜。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a)包括搅合部分,经步骤(a)混合后形成的初步混合液流经位于所述引流部与搅拌仓之间的细分区,搅拌仓与引流部分别以反向接触方式进行初步混合液的进一步压缩搅合。

另外,所述步骤(a)还包括主料输出部分,主料经主料输出机构中的输出组件以旋转导流方式形成压力区,处于该压力区中的主料经压力与离心力作用沿开设于搅拌仓上的喷孔喷出。

作为改进,所述液体流柱经喷孔喷出后,由主搅拌仓转动形成的离心力作用以弧形结构的液体流柱与液态膜以冲击方式接触混合。

作为改进,所述存储仓与搅拌仓同向转动,处于其内部的催化剂以螺旋输送方式传输后,经存储仓转动形成的离心力作用沿开设于其外圆周面上的溢流口呈螺旋结构甩出。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b)包括打散混合部分,所述引流部与膜化组件以同步转动方式连接,沿引流部流落的初步混合液以螺旋结构落于存储仓上,经沉设于存储仓上的若干分流槽以反向转动进行打散后,由离心力作用沿其外圆周面流落。

另外,所述步骤(b)还包括收集部分,初步混合液经分流槽打散后覆盖于存储仓上表面后,由分流槽以转动方式进行聚拢收集于分流槽内,再以离心力将分流槽内的初步混合液甩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在本发明中转向相反设置的搅拌仓与膜化组件均以转动离心力方式进行主料与辅料的输出后接触混合,经搅拌仓甩出的液体流出以弧线轨迹冲击与膜化组件表面,经隔挡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其向四周飞溅,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接触面,提高主料输出后的接触面积;结合反向转动设置的膜化组件,辅料沿其内壁流落的同时,经离心力作用紧贴其表面的同时沿其表面扩散,大大增加辅料的表面积,主料与辅料接触过程中,以最大的接触面进行混合,确保主料与辅料的混合均匀性,解决技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配比粗糙的技术问题;

(2)在本发明中经引流部以转动方式将处于其上的初步混合液以螺旋方式呈先后顺序散落于存储仓的上表面,在其散落过程中,由转动的多个分流槽对其进行打散的同时转移,使处于同一位置的初步混合液分散于存储仓上的不同位置,再经沉设的分流槽以转动方式聚拢后均匀分散于混合仓内;结合催化剂的弧形流落轨迹,使两者在混合仓的底部呈叠加线性接触,进一步提高本发明中初步混合液与催化剂的混合均匀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配比准确、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断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中d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中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四中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e-e方向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1为二次混合机构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的一种树脂高效连续式混合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初步混合部分,主料与辅料分别经搅拌仓31内的输出组件32和膜化组件41以转动方式输出后,所形成的液体流柱33和液态膜44接触混合,形成主料与辅料的初步混合液;

(b)二次混合部分,经步骤(a)形成的初步混合液经引流部422以斜板缓流方式引流后,进入二次混合工位,经与所述膜化组件41转动方向相反的存储仓51对落于其上初步混合液以反向旋转方式混合后甩出;

(c)催化剂添加部分,存储仓51以转动方式将处于其内部的催化剂离心甩出后与步骤(b)中甩出的初步混合液接触混合,形成树脂原液;

(d)输出部分,经步骤(c)形成的树脂原液落于混合仓1后输出。

其中,所述液态膜44经膜化组件41以转动方式带动辅料旋转,由离心力作用形成附着于膜化组件41表面的液态膜44;通过离心力作用使眼膜化组件41内壁流落的辅料进一步单层化,从而提高辅料与主料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包括搅合部分,经步骤(a)混合后形成的初步混合液流经位于所述引流部422与搅拌仓31之间的细分区423,搅拌仓31与引流部422分别以反向接触方式进行初步混合液的进一步压缩搅合,所述细分区423为小流量分口设置,初步混合液流经细分区423时,分别由搅拌仓31与引流板422以相错方式进一步扩大初步混合液面积,从而使主料与辅料的混合细分化。

另外,所述步骤(a)还包括主料输出部分,主料经输出组件32以旋转导流方式形成压力区323,处于该压力区323中的主料经压力与离心力作用沿开设于搅拌仓31上的喷孔321喷出。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流柱33经喷孔321喷出后,由搅拌仓31转动形成的离心力作用以弧形结构的液体流柱33与液态膜44以冲击方式接触混合;液体流出33作用于膜化组件41上后由其反作用力使其发散与液态膜44接触混合,提高其两者的接触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转向相反设置的搅拌仓31与膜化组件41均以转动离心力方式进行主料与辅料的输出后接触混合,经搅拌仓31甩出的液体流出以弧线轨迹冲击与膜化组件41表面,经隔挡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其向四周飞溅,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接触面,提高主料输出后的接触面积;结合反向转动设置的膜化组件41,辅料沿其内壁流落的同时,经离心力作用紧贴其表面的同时沿其表面扩散,大大增加辅料的表面积,主料与辅料接触过程中,以最大的接触面进行混合,确保主料与辅料的混合均匀性,解决技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配比粗糙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二

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存储仓51与搅拌仓31同向转动,处于其内部的催化剂以螺旋输送方式传输后,经存储仓51转动形成的离心力作用沿开设于其外圆周面上的溢流口53呈螺旋结构甩出;经溢流口53甩出的催化剂以由远及近的弧形轨迹落于混合仓1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包括打散混合部分,所述引流部422与膜化组件41以同步转动方式连接,沿引流部41流落的初步混合液以螺旋结构落于存储仓51上,经沉设于存储仓上的若干分流槽54以反向转动进行打散后,由离心力作用沿其外圆周面流落。

另外,所述步骤(b)还包括收集部分,初步混合液经分流槽54打散后覆盖于存储仓51上表面后,由分流槽54以转动方式进行聚拢收集于分流槽54内,再以离心力将分流槽54内的初步混合液甩出。

需要说明的是,经引流部41以转动方式将处于其上的初步混合液以螺旋方式呈先后顺序散落于存储仓51的上表面,在其散落过程中,由转动的多个分流槽54对其进行打散的同时转移,使处于同一位置的初步混合液分散于存储仓51上的不同位置,再经沉设的分流槽54以转动方式聚拢后均匀分散于混合仓1内;结合催化剂的弧形流落轨迹,使两者在混合仓1的底部呈叠加线性接触,进一步提高本发明中初步混合液与催化剂的混合均匀性。

实施例三

参考附图2-11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一种连续高效树脂混合生产设备。

如图2、3、4、5和6所示,一种连续高效树脂混合生产设备,包括混合仓1和动力机构2,还包括:

主料输出机构3,所述主料输出机构3设置于所述混合仓1内部,其包括搅拌仓31及设置于该搅拌仓31上的输出组件32内,由多种组份形成的主料处于搅拌仓31内,经输出组件32上的多个喷孔321以液体流柱33结构喷出;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组件32均布设置于所述搅拌仓31上,且其数量为六个;以及

初步混合机构4,所述初步混合机构4设置于所述搅拌仓31的一侧,其包括膜化组件41,该膜化组件41分别与所述搅拌仓31和混合仓1之间形成初步混合区42和辅料缓存仓43,处于该辅料缓存仓43内的辅料经膜化组件41处理后,在初步混合区42内形成液态膜44与液体流柱33接触混合。

其中,如图2、3、4、5和7所示,所述膜化组件41为转动设置于所述混合仓1内的环形管结构设置,其包括开设于其上且连通所述初步混合区42与辅料缓存仓43的流道421、与所述膜化组件41相连接且位于其下端的引流部422,该引流部422与所述搅拌仓31之间形成细分区423,所述流道421位于所述喷孔321的上方;主料与辅料在初步混合区42进行初步混合后向下流落经细分区423进行初步混合液限流的同时转动研磨混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5所示,所述膜化组件41转动设置于所述混合仓1内,所述流道421连通初步混合区42和辅料缓存仓43,膜化组件41转动过程中带动经流动421进入初步混合区42内的辅料移动,由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辅料附着于膜化组件41的内壁上形成向下连续流动的液态膜44,结合经输出组件32喷出的液体流柱33,液体流柱33喷出后作用于液态膜44的同时,由膜化组件41隔挡向四周发散,从而扩大主料与辅料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的混合均匀性,另外,在本发明中的主料与辅料均匀连续输出,大大提高本发明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流道421为若干均匀分布的通孔结构,经该流道421进入初步混合区42内的辅料所形成的液态膜44位于其下方及一侧区域;所述膜化组件41在转动过程中,由于离心力作用液态膜44沿其下方流落。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流道421为条形缝口结构,经该流道421进入初步混合区42内的辅料所形成的液态膜44位于其下方区域;所述膜化组件41在转动过程中,由于离心力作用,液态膜44在所述流道421的后下方形成。

另外,如图7所示,所述引流部422为开口朝上的伞状结构,所述细分区423的宽度d与初步混合区42的宽度d之间,d<d;处于初步混合区42内的初步混合溶液经细分区隔挡限流,实现初步混合溶液的细化分解,将集中的主料或者辅料细分化后输出,从而提高主料与辅料的混合均匀性。

进一步地,如图2、3、4和5所示,所述搅拌仓31与所述膜化组件41同轴设置,且其两者转动方向相反;所述输出组件32包括设置于所述搅拌仓31内部且向其中心突出的加压板322,所述喷孔321设置于该加压板322的一侧且两者一一对应设置,搅拌仓31在转动过程中,由加压板322对处于搅拌仓31内部的主料进行搅拌,防止由于搅拌仓322的转动运转方式在其中心位置出现沉积。

其中,如图2和3所示,所述加压板322为弧形板结构,该弧形板的下端与所述搅拌仓31的底部相连接,其弧线延伸方向与所述搅拌仓31的转动方向相同;搅拌仓31在转动过程中通过弧形板结构的加压板322对主料进行弧面导向,是主料沿其弧面流动,从而实现主料从上层进入到下层,由上次主料对下次冲击,进一步提高主料的均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所述搅拌仓31与所述膜化组件41同轴设置,且其两者转动方向相反,搅拌仓31转动过程中,经喷孔321喷出的液体流出33以弧线轨迹作用于膜化组件41表面进一步提高主料与辅料的接触面,提高其混合均匀性;另外,初步混合液经引流部422与搅拌仓31之间形成的细分区423时,搅拌仓31与引流部422转动方向相反,以相错方式进行处于细分区423内的初步混合液挤压,再次提高主料与辅料的混合均匀性。

所述搅拌仓31在转动过程中,由加压板322对处于所述搅拌仓31内的主料进行弧面导向,于其下端与所述搅拌仓31的连接处形成压力区323,所述喷孔321位于该压力区323内。

进一步地,如图2、3和10所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搅拌仓31的下方且与其固定连接的二次混合机构5,该二次混合机构5包括存储仓51、固定设置于该存储仓51内的转移组件52、开设于所述存储仓51上的溢流口53以及设置于所述存储仓51上的若干分流槽54;所述二次混合机构5由搅拌仓31带动旋转与魔幻组件转动方向相反,沿引流部422流落的初步混合液落于存储仓51上,由其以反向转动方式进行再次混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槽54绕所述存储仓51的轴线均布设置,初步混合液经分流槽54收集后均匀甩出;另外所述溢流口53为孔型设置,催化剂经其输出可实现精准控制催化剂的输出量,确保催化剂与初步混合液的定比混合。

其中,如图2、3、10和11所示,所述转移组件52为多层弧形板设置,且弧形板之间形成至上而下连通呈螺旋结构的转移通道521,处于存储仓51内的催化剂沿转移通道52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穿过所述溢流口53进入混合仓1内;催化剂经转动的存储仓51以离心力经溢流口53沿其切线方向甩出与均匀分布的初步混合液接触,提高初步混合液与催化剂的定比均匀混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和11所示,初步混合液经转动设置的引流板422流落,呈螺旋结构先后落于存储仓51的上表面,经设置于其上分流槽54以相反的转动方式对其打散的同时,通过凹槽结构分流槽54进行聚拢收集,使主料与辅料再次混合;再以离心力将处于分流槽54内的初步混合液甩出,结合分流槽54均匀存储仓51上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初步混合液均匀散布于混合仓1内,同时由与分流槽54沿同一竖直方向设置的溢流口53喷出的催化剂,其两者运行轨迹相同,落于混合仓1底部后呈上下结构的线性叠加,大大提高初步混合液与催化剂的混合均匀性。

另外,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分流槽54绕所述存储仓51的轴线均布设置,且该分流槽54沉设于存储仓51上且沿其上表面延伸至外圆周面的底端,所述溢流口53设置于该分流槽54内,处于分流槽54内的初步混合液经离心力甩出后形成由远至近的弧形轨迹,与经溢流口53甩出的催化剂轨迹相同,在混合仓底部两者叠加混合,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混合均匀性。

在本发明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如分别通过搅拌仓与模糊组件以反向转动方式进行主料与辅料的输出,结合存储仓以转动方式进行初步混合液二次混合后以与催化剂相同的轨迹输出混合的设计构思,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