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壳体以及具有该燃烧器壳体的燃烧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5032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燃烧器壳体以及具有该燃烧器壳体的燃烧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用作为例如热水供给装置的构成要素的燃烧器装置相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燃烧器装置的一个例子,有一种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燃烧器装置。

对于在该文献中记载的燃烧器装置而言,在燃烧器壳体内排列地收纳有多个燃烧器主体(也称为燃烧器头部或者燃烧管),该燃烧器装置能够进行火力调整等。所述燃烧器壳体是利用金属板构成的上表面开口状的大致长方体状,在该燃烧器壳体的上侧设置热交换器。在驱动所述燃烧器主体使其进行燃烧时,燃烧气体通过上表面开口部流向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燃烧器壳体除了所述上表面开口部以外,还组合有形成有后表面开口部的壳体主体部与用于封堵所述后表面开口部的盖部而构成。所述后表面开口部作为用于向所述壳体主体部内装入所述燃烧器主体的部位来利用。

在所述的燃烧器装置中,需要使得所述燃烧器壳体内的气体不向所述燃烧器壳体的外部漏出。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如下方式:沿着所述壳体主体部的所述后表面开口部设置凸缘部,且在该凸缘部和所述盖部之间夹装密封用密封件,并且利用螺钉将所述盖部的多个部位固定于所述凸缘部。

但是,采用所述的现有技术,除了增加了螺钉固定用的螺钉部件的成本之外,还增加了密封用密封件的成本,燃烧器壳体整体的原料成本增高。并且,螺钉固定作业复杂,生产率并不怎么理想。由此,存在燃烧器壳体的制造成本进而燃烧器装置的制造成本增高的不良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2080号公报(图1~图4)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或者减轻所述不良情况的燃烧器壳体以及具有该燃烧器壳体的燃烧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在本发明中采用如下的技术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的燃烧器壳体具有:壳体主体部,其形成有开口部,且能够在该壳体主体部的内部收纳燃烧器主体;盖部,其以将所述开口部封堵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部;第一安装片部和第二安装片部,它们沿着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形成,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部;第一相对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且在规定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安装片部相对;第二相对部,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安装片部相对;第一铆接部,所述第一安装片部以及所述第一相对部中的一者形成为第一延伸设置基部,第一延伸设置部弯曲地与该第一延伸设置基部相连,且所述第一安装片部以及所述第一相对部中的另一者形成为第一非延伸设置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和所述第一延伸设置基部之间夹入所述第一非延伸设置基部,从而形成该第一铆接部;以及第二铆接部,所述第二安装片部以及所述第二相对部中的一者形成为第二延伸设置基部,第二延伸设置部弯曲地与该第二延伸设置基部相连,且所述第二安装片部以及所述第二相对部中的另一者形成为第二非延伸设置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和所述第二延伸设置基部之间夹入所述第二非延伸设置基部,从而形成该第二铆接部。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主体部以及所述盖部分别利用金属板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为所述开口部的开口方向。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主体部具有:底壁部;左右一对的侧壁部,它们从该底壁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朝上立起;以及作为所述开口部的后表面开口部,其被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后端缘部以及所述底壁部的后端缘部包围,所述所述第一安装片部设置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后端缘部,所述第二安装片部设置于所述底壁部的后端缘部,所述盖部呈沿上下高度方向立起的板状,且所述第一相对部设置在所述盖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所述第二相对部设置在所述盖部的下端部。

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侧壁部各自的后端缘部形成有凸缘部,该凸缘部的表里两个面朝向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且该凸缘部沿上下高度方向延伸,并且,该凸缘部相当于所述第一安装片部,所述底壁部的后端缘部形成为其表里两个面朝向上下高度方向且该底壁部的后端缘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该底壁部的后端缘部相当于所述第二安装片部,所述盖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缘部分别相当于所述第一相对部,在所述盖部的下部形成有以向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前后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的盖部凸缘部,且该盖部凸缘部相当于所述第二相对部。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燃烧器壳体还具有燃烧用空气引导用的整流板部,该整流板部独立于所述底壁部地形成,且设置在所述底壁部的上侧,在所述整流板部设置有第三安装片部,该第三安装片部重叠在所述第二安装片部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二安装片部一起被夹入在所述第二相对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之间。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铆接部设置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局部冲压而成的凹状冲压部。

优选的是,所述凹状冲压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安装片部、所述第二相对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彼此重叠的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的燃烧器装置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的燃烧器壳体。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以及优点由下面参照附图进行的对于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能够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燃烧器装置构成的热水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a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燃烧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iiib-iiib剖视图,图3c是图3a的iiic-iiic剖视图,图3d是图3a的iiid-iiid剖视图。

图4是图3a的分解立体图,是表示燃烧器壳体的壳体主体部和盖部的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壳体主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用于形成图3d所示的凹状冲压部的作业工序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a~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例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所示的燃烧器装置b是热水供给装置的加热水用的燃烧器装置。更具体地,燃烧器装置b用于对在热交换器he的传热管ta、tb内流动的水进行加热。传热管ta、tb贯穿在罐体90内配置的多个平板状的翅片91a、91b且俯视呈蜿蜒状。在传热管ta中流动有通常热水供给用的热水,在传热管tb中流动有洗澡热水供给用或者温水供暖用的热水。

燃烧器装置b为气体燃烧器装置,具有:燃烧器壳体bc;多个燃烧器主体5,它们收纳在该燃烧器壳体bc内;以及风扇30,其安装在燃烧器壳体bc的下部,且向燃烧器壳体bc内供给燃烧用空气。在燃烧器壳体bc内,除了收纳有多个燃烧器主体5以外,还收纳有图1所示的一对第一侧板81、分隔板83以及图2所示的一对第二侧板82。第一侧板81以及第二侧板82用于对多个燃烧器主体5进行定位且防止燃烧器壳体bc的周壁被加热至高温。分隔板83用于将燃烧器壳体bc内划分为燃烧区域sa和燃烧区域sb这两个燃烧区域。

作为燃烧器主体5,能够利用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已知的燃烧器主体。燃烧器主体5整体为扁平状,如图2所示,在长度方向一端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燃料气体导入口51,且在上部具有供燃料气体燃烧的火焰孔面(日文:炎孔面)52。

如图3a所示,燃烧器壳体bc是具有上表面开口部60的大致长方体状,是将壳体主体部cm和盖部4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如图4所示,壳体主体部cm具有两个开口部,即,除了具有所述的上表面开口部60以外,还具有后表面开口部61。上表面开口部60是用于将在燃烧器主体5中产生的燃烧气体向上方送出的部位。与此相对地,后表面开口部61是在进行将燃烧器主体5向壳体主体部cm内组装的组装作业等时利用的部位,利用盖部4将后表面开口部61封堵。该后表面开口部6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5所示,壳体主体部cm是将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构成的第一构件1以及第二构件2组合起来而构成的。但是,本发明中的壳体主体部也能够由单一构件构成。第一构件1具有底壁部12以及从该底壁部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或者该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附近朝上立起的一对侧壁部11。在底壁部12设置有供从所述的风扇30排出的燃烧用空气通过的孔部10。第二构件2具有整流板部20和自该整流板部20的前侧缘部朝上立起的前壁部21。壳体主体部cm通过以整流板部20重叠在底壁部12的上侧的方式配置,并且将前壁部21夹装于一对侧壁部11的彼此之间来进行组装。第一构件1以及第二构件2彼此的组装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例如利用设置在第一构件1的凸缘部13以及设置在第二构件2的凸缘部25,在实现了第一构件1以及第二构件2的定位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托克斯铆接(日文:トックスかしめ)或者焊接。如后所述,整流板部20的一侧缘部作为第三安装片部23而形成,并在第二铆接部7b处进行铆接。

如图2所示,在与整流板部20相连设置的前壁部21设置有与燃烧器主体5的燃料气体导入口51相对的孔部22。在整流板部20和底壁部12之间形成有用于将从风扇30排出的燃烧用空气(1次空气)导向孔部22以及燃料气体导入口51的流路62。在燃烧器壳体bc的前部安装有燃料气体供给用的头部31。从该头部31的喷嘴32朝向孔部22以及燃料气体导入口51喷出燃料气体,该燃料气体和所述燃烧用空气的混合气体在火焰孔面52燃烧。在整流板部20设置有多个通气孔24,从风扇30排出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2次空气)通过通气孔24供给至多个燃烧器主体5的设置区域。

如图3a~图3d所示,作为盖部4向壳体主体部cm安装的安装单元,设置有一对第一铆接部7a以及第二铆接部7b。下面详细地说明上述第一铆接部7a、第二铆接部7b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结构(也参照图4)。

首先,在壳体主体部cm设置有一对第一安装片部11a、第二安装片部12a以及第三安装片部23。第一安装片部11a是与侧壁部11的后端缘部相连设置的呈朝外突出状的凸缘部,其表里两个面朝向壳体主体部cm的前后方向,且以大致固定的宽度沿上下高度方向连续地延伸。第二安装片部12a是底壁部12中的突出到比一对侧壁部11靠后方的位置的后端缘部(是比图5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a靠底壁部12的顶端侧的部分)。该第二安装片部12a的表里两个面朝向上下高度方向,且以大致固定的前后宽度沿壳体主体部cm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三安装片部23为整流板部20的后端缘部且叠合在第二安装片部12a之上。该第三安装片部23与第二安装片部12a相同地,以大致固定的前后宽度沿壳体主体部cm的宽度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盖部4是沿上下高度方向立起的板状。该盖部4设置有与一对第一装片部11a相对的一对第一相对部41以及与第二安装片部12a和第三安装片部23相对的第二相对部42。一对第一相对部41是盖部4的宽度方向两端缘部(比图4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b靠宽度方向的顶端侧的部分)。与该第一相对部41相连地设置有铆接用的第一延伸设置部41a。第二相对部42是从盖部4的下部以向该盖部4的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凸缘部。与该第二相对部42相连地设置有铆接用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a。

如图3b所示,在第一铆接部7a中,第一安装片部11a和第一相对部41在壳体主体部cm的前后方向(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上相对接触,且第一延伸设置部41a以绕到第一安装片部11a的背面侧(前方侧)的方式弯曲。由此,强有力地将第一安装片部11a夹入在第一延伸设置部41a和第一相对部41之间。第一相对部4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延伸设置基部的一个例子,第一安装片部11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非延伸设置基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3c所示,在第二铆接部7b中,第二安装片部12a、第三安装片部23和第二相对部42在上下高度方向(本发明中的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上相对地重叠,且第二延伸设置部42a以绕到第二安装片部12a的背面侧(下表面侧)的方式弯曲。由此,强有力地将第二安装片部12a以及第三安装片部23夹入在第二延伸设置部42a和第二相对部42之间。第二相对部4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延伸设置基部的一个例子,第二安装片部1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非延伸设置基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3d所示,在第二铆接部7b处形成有凹状冲压部43,该凹状冲压部43是在上下高度方向(第二方向)上局部地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的。优选的是,该凹状冲压部43形成于第二延伸设置部42a,且以向第二安装片部12a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如图3a所示,优选的是,在第二铆接部7b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上隔着适当间隔地设置有多处凹状冲压部43。但是,也能够以在第二铆接部7b的长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凹状冲压部43来替代上述方式。如图6所示,凹状冲压部43能够通过以将第二铆接部7b夹入成形模具95a、95b这一对成形模具的相互之间的方式进行冲压而形成。在成形模具95b形成有用于形成凹状冲压部43的凸状部95c。

下面,对燃烧器装置b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第一铆接部7a以及第二铆接部7b将燃烧器壳体bc的盖部4安装于壳体主体部cm,在安装盖部4时,不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因此,不需要螺钉等紧固部件,能够降低部件成本。

如图3b所示,对于第一铆接部7a而言,第一安装片部11a和第一相对部41紧密接触,气密密封性较高,因此不必在它们之间夹装密封用密封件。相同地,如图3c所示,对于第二铆接部7b而言,第二安装片部12a、第三安装片部23以及第二相对部42处于紧密接触的重叠状态,因此也不必在它们之间夹装密封用密封件。因此,在上述部位不需要密封用密封件,与此相对应地,能够进一步降低部件成本。用于设置第一铆接部7a以及第二铆接部7b的加工作业,与在多个部位进行螺钉固定的作业相比,作业工序数较少,还能够实现作业时间的缩短等。整流板部20利用第二铆接部7b固定于壳体主体部cm的底壁部12。因此,作为用于将整流板部20固定于底壁部12的手段,能够消除或减少利用螺钉将整流板部20固定的需要。由此,能够降低燃烧器壳体bc的制造成本。

第一铆接部7a的铆接方向为壳体主体部cm的前后方向,与其相对地,第二铆接部7b的铆接方向为上下高度方向。第一铆接部7a以及第二铆接部7b各自的铆接方向为彼此交叉的方向。因此,在将应构成第一铆接部7a的盖部4的第一相对部41抵接于壳体主体部cm的第一安装片部11a后,能够一边保持它们的抵接状态,一边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滑动调整盖部4,从而获得融通性。通过该融通性,能够将第二相对部42适当地叠合于第二安装片部12a以及第三安装片部23之上并利用第二延伸设置部42a来铆接。由此,即使壳体主体部cm以及盖部4的各部件的尺寸精度不那么高,也能够将第一铆接部7a以及第二铆接部7b适当地设置为气密密封性较高的状态。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例如在壳体主体部cm以及盖部4的多个部位仅在同一方向上相对接触并铆接的方式下,在各部件中发生变形、错位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适当的铆接连结,但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消除上述这样的问题。因此,从提高燃烧器壳体bc的生产率的方面考虑更加优选。

如图3d所示,在第二延伸设置部42a局部设置有凹状冲压部43,该部分强强力地与第二安装片部12a压接。在该压接构造中,第二安装片部12a的局部也与凹状冲压部43相对应地凹陷,且能够成为凹状冲压部43卡合在该凹陷部分的状态。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第二铆接部7b中,第二相对部42以及第二延伸设置部42a以相对于与第二安装片部12a以及第三安装片部23在前后方向上不会错位的方式牢固地固定。其结果,即使假设如图3d所示的力f作用于盖部4,也能够适当地防止由该力f导致的盖部4容易地自壳体主体部cm向与该力f相同的方向偏移。由此能够带来下述效果:提高燃烧器壳体bc的机械强度,例如即使在搬运过程中燃烧器壳体bc不小心掉落这样的情况下,盖部4也不易自壳体主体部cm脱离。

优选的是,凹状冲压部43形成于第二延伸设置部42a,但凹状冲压部43也可以形成于第二相对部42来代替上述方式,或者在形成于第二延伸设置部42a之外,凹状冲压部43也形成于第二相对部42。

图7a~图7c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在这些图中,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标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7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部cm的第二安装片部12a相连地设置有第二延伸设置部12b。第二铆接部7b构成为,在第二延伸设置部12b和第二安装片部12a之间夹入有第三安装片部23以及盖部4的第二相对部42。在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底壁部12、整流板部20以及盖部4也能够适当地铆接连结。如根据本实施方式所理解的那样,本发明中的延伸设置部(第一延伸设置部以及第二延伸设置部)可以设置在盖部4以及壳体主体部cm中的任一侧。

在图7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部cm的第二安装片部12a的靠顶端的部分以朝下倾斜状弯曲,与此相对应地,盖部4的第二相对部42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延伸设置部42a也弯曲。采用本实施方式,如图7b的假想线所示,盖部4的第二相对部42预先以朝下倾斜状弯曲,从而在盖部4接近壳体主体部cm时,在第二相对部42和第二安装片部12a彼此的朝下倾斜状部分彼此接触的作用下,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二相对部42和第二安装片部12a之间的对位。

在图7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铆接部7b构成为不包含整流板部20的第三安装片部23。除此之外,与图7a的第二铆接部7b相同。本发明不是以整流板部20的安装构造作为直接的技术对象,作为整流板部20的具体的安装方法,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内容。本发明的燃烧器壳体以及燃烧器装置的各部分的具体的结构能够在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设计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部cm的一对侧壁部11设置有作为第一安装片部11a的表里两个面朝向壳体主体部cm的前后方向的凸缘部,且将壳体主体部cm的底壁部12的后端缘部作为第二安装片部12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与上述的结构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主体部cm的底壁部12设置表里两个面朝向壳体主体部cm的前后方向的凸缘部并将该部分作为第二安装片部,且将壳体主体部cm的一对侧壁部11的后端缘部作为一对第一安装片部。在该情况下,盖部4的第一相对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安装片部相对,盖部4的第二相对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安装片部相对。

被盖部封堵的壳体主体部的开口部不限定于上述的后表面开口部,其具体的位置、尺寸等也不被限定。另外,本发明中的壳体主体部的后表面开口部不一定是在燃烧器装置的设置状态下朝向燃烧器装置的后方的开口部。本发明中的壳体主体部的后表面是指,壳体主体部的侧周面中的、设置有用于向壳体主体部内装入燃烧器主体的开口部的面。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壳体主体部和盖部之间的铆接对象部分稍微存在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盖部相对于壳体主体部的铆接连结。上述的效果是基于第一铆接部的铆接方向以及第二铆接部的铆接方向彼此交叉的关系而得到的。因此,第一铆接部以及第二铆接部各自的铆接方向(本发明中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也不限定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高度方向。

本发明的燃烧器装置不限定于热水供给装置用,能够应用于例如热风器用、焚烧装置用等其他各种各样的用途。燃烧器主体的具体的结构也不被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