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散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3822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散热管。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是汽车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由进水室、出水室及散热器芯等三部分构成;其中散热器芯是散热器的核心部分,主要起散热作用,散热器芯由散热管、散热片(或散热带)、上下主片等组成。散热器工作时,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外通过,冷却液与空气发生热交换实现散热:从发动机端流入热的冷却液经由空气散热而变冷,并从出水室返流回冷却液循环系统。

现有的散热管结构繁多,在使用中,靠近散热管内壁的冷却液易于与外界发生热交换,能够得到快速散热;而位于散热管中央线上的冷却液距离散热管壁较远,不能与外界直接交换热量,只能通过外围的冷却液间接与外界交换热量,因此其散热效果较差、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汽车散热管,以解决现有的散热管散热效果差、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汽车散热管,包括本体管,本体管内同轴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与本体管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导热片固定连接,本体管截面形状为扁圆形,中心管与本体管形状相同,本体管内壁上设有多列形状相同的散热齿。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在于:本方案包括本体管,冷却液从进水室进入其中,并在其中流动,通过本体管管壁与外界发生热交换而散热;本体管内同轴设有中心管,对于本体管中心线附近的冷却液,能够直接将热量传导至中心管的内壁和外壁,并通过散热片将这些热量传导至本体管,然后散发到空气中。散热器位于汽车上发动机前方,散热管平放设置,在行驶过程中,扁圆形的截面能够以减小空气阻力,提高行驶能力;并且增加传热面积,增加散热效果。中心管与本体管均为相同扁圆形的截面,两者各个壁面相平行,使得散热管形状规则,同时利于冷却液流动。设置多列散热齿,有效增加了本体管内壁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方案设置了中心管,使得流动的冷却液中间部分直接通过中心管向外界传递热量,相比通过外围的冷却液逐渐散热,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并且散热效率高。

以下是基于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

优选方案一:基于基础方案,所述中心管与本体管之间的导热片有四片。四片导热片增加了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传热散热效果。

优选方案二:基于优选方案一,所述四片导热片呈十字形分布。在截面上其十字形分布,使得散热管构造规则,且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优选方案三:基于优选方案二,所述四片导热片沿着本体管轴线方向设置。在纵向上沿着本体管轴线,使得散热管构造规则,且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优选方案四:基于优选方案三,所述每列散热齿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本体管内壁设置多列三角形的散热齿,有效增加了本体管内壁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本体管1、散热齿2、导热片3、中心管4。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散热管,包括截面呈扁圆形的本体管1,本体管1内同轴设有与其形状相同的中心管4,中心管4与本体管1之间通过四片导热片3固定连接;四片导热片3在横截面上呈十字形分布,在纵向上沿着本体管1的轴线;同时,本体管1内壁还设有多列截面为三角形的散热齿2,散热齿2长度方向沿着本体管1轴线方向。

本散热管作为横流式散热器的一部分,在散热器中平放设置,其较平的两个面处于水平面上;散热器安装在汽车上发动机前方,通过散热管与空气发生热交换使得其中从发动机端流入的较热的冷却液被冷却,再回流入冷却液循环系统,实现发动机系统的冷却。

在汽车散热管工作时,热的冷却液在本体管1中流动,其外围部分与本体管1管壁接触,从而通过本体管1管壁向空气中散热;其中心部分则与中心管4的内壁和外壁接触,通过中心管4的内壁和外壁、四片导热片3将热量传导至本体管1,再散热至空气中。由于冷却液外围部分和中心部分都具有导热通路,因此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中心管4的设置使得冷却液中心部分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中心管4、导热片3和本体管1传导至空气,相比于通过外围的冷却液传导,其散热效率高。

同时,本体管1内壁上的多列三角形散热齿2,有效增加了本体管1内壁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并且,由于散热管截面呈扁圆形,因此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其较圆的侧面有效减少空气阻力,利于汽车行驶;另一方面,其较平的两个侧面与流动的空气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