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抗风阻尼器的温开水冷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9663发布日期:2019-11-12 21:5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抗风阻尼器的温开水冷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抗风阻尼器的温开水冷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黏滞流体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是使粘滞液体通过阻尼孔的流动来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会转化成为热能,在阻尼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阻尼器的内部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这种黏滞流体阻尼器使用的阻尼材料一般为硅油,随着阻尼器温度的升高,硅油的黏度会迅速降低,并且会有剪切稠化现象发生,这会对硅油的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随着阻尼器自身温度的升高,在阻尼器的滞回曲线中滞回环所包围的面积的大小会有所变化,而且阻尼器的出力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削弱了阻尼器的耗能能力。风荷载相对于地震作用来说是高层建筑长期面对的一种荷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在夏季常常面临台风带来的影响。所以高层建筑上部所布置的阻尼器常被用来减小风荷载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有实验研究表明,在风荷载作用下,阻尼器在短时间内温度会迅速升高,这严重影响了阻尼器的减振可靠性,而风荷载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作用,在这种长持时的风荷载作用下阻尼器以一种高功率的状态长时间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有必要采取措施对阻尼器进行散热。

传统的黏滞流体阻尼器大部分通过缸体自然散热,其散热效率低,另一小部分通过在缸体周围附加金属片,增加散热面积,加速缸体热量消散,但当发生强震或持续性比较长的风振时,由于温度急速升高,这些常规散热手段无法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抗风阻尼器的温开水冷散热装置,克服现有散热手段无法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应用于抗风阻尼器的温开水冷散热装置,包括能套在抗风阻尼器外壁的吸热部以及与吸热部连通的散热部;

所述吸热部包括圆筒形的导热金属板,在导热金属板的外壁上设有温控开关和蛇形槽,蛇形槽内安装有蛇形金属管,蛇形金属管的两端分别密封连通有吸热入水管接头和吸热出水管接头;

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入水管接头、连通散热入水管接头的水泵、连通水泵的第一水室、连通第一水室的螺旋散热管、连通螺旋散热管的第二水室、连通第二水室的散热出水管接头以及设在螺旋散热管上方的风扇;

所述吸热出水管接头与散热入水管接头之间以及散热出水管接头与吸热入水管接头之间均通过管道密封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螺旋散热管包括相互平行且相邻两级螺旋散热管之间相互连通的多级螺旋散热管;

多级螺旋散热管垂直固定在相互平行的两个固定杆之间;

在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两个固定杆、第一水室和第二水室围成长方形框架结构;

靠近第一水室的螺旋散热管为第一级螺旋散热管,第一级螺旋散热管密封连通第一水室,靠近第二水室的螺旋散热管为最后一级螺旋散热管,最后一级螺旋散热管密封连通第二水室。

可选地,在所述长方形框架结构上方设有两个所述风扇,所述风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长方形框架结构的四角,用以将风扇设置在螺旋散热管上方进行散热。

可选地,所述导热金属板是由两个半圆筒形导热板可拆卸拼接而成,用以方便在抗风阻尼器外壁套装,在每个半圆筒形导热板上均设有一个所述蛇形金属管,蛇形金属管的两端分别密封连通有所述吸热入水管接头和吸热出水管接头,吸热入水管接头和吸热出水管接头均安装在半圆筒形导热板的同一端部;

所述散热部有两个,每个半圆筒形导热板上的蛇形金属管与一个散热部对应连通,通过两个散热部分别与两个半圆筒形导热板连通实现散热。

可选地,在第一水室旁设有用以安装所述水泵的安装箱,所述散热入水管接头与散热出水管接头均安装在安装箱的外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散热出水管接头通过直管密封连通第二水室,用以将经过散热部散热的水再输送至吸热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Ⅰ)本实用新型可将阻尼器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金属板传导至蛇形金属管,使密封空间内的水升温并吸收热量,而水泵运转使得密封空间内的水和散热部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可快速将热量带至散热部并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冷却速度快,可迅速将阻尼器的热量散发,避免削减耗能能力,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Ⅱ)本实用新型设有温控开关,当阻尼器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开启散热装置,低于设定温度后,停止散热装置,节省电能,可以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黏滞阻尼器中;温控开关能节省电能,当阻尼器达到设定温度时,自动开启散热装置;低于设定温度后,停止散热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散热,能有效避免阻尼器因过热而削弱阻尼器的耗能能力或损毁。

(Ⅲ)本实用新型冷却速度快,可迅速将阻尼器的热量散发,避免削减耗能能力,大大提高了阻尼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热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圆筒形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部的爆炸图。

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吸热部,2-散热部,3-管道;

11-导热金属板,12-温控开关,13-蛇形槽,14-蛇形金属管,15-吸热入水管接头,16-吸热出水管接头;

21-散热入水管接头,22-安装箱,23-第一水室,24-螺旋散热管,25-第二水室,26-散热出水管接头,27-风扇,28-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应用于抗风阻尼器的温开水冷散热装置,包括能套在抗风阻尼器外壁的吸热部1以及与吸热部1连通的散热部2;吸热部1包括圆筒形的导热金属板11,在导热金属板11的外壁上设有温控开关12和蛇形槽13,蛇形槽13内安装有蛇形金属管14,蛇形金属管14的两端分别密封连通有吸热入水管接头15和吸热出水管接头16;散热部2包括散热入水管接头21、连通散热入水管接头21的水泵、连通水泵的第一水室23、连通第一水室23的螺旋散热管24、连通螺旋散热管24的第二水室25、连通第二水室25的散热出水管接头26以及设在螺旋散热管24上方的风扇27;吸热出水管接头16与散热入水管接头21之间以及散热出水管接头26与吸热入水管接头15之间均通过管道3密封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泵的作用下,冷却液在散热部、管道和吸热部之间循环流动,将阻尼器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金属板传导至蛇形金属管,使密封空间内的水升温并吸收热量,而水泵运转使得密封空间内的水和散热部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可快速将热量带至散热部并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冷却速度快,可迅速将阻尼器的热量散发,避免削减耗能能力,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螺旋散热管24包括相互平行且相邻两级螺旋散热管之间相互连通的多级螺旋散热管;多级螺旋散热管垂直固定在相互平行的两个固定杆28之间;在固定杆28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水室23和第二水室25,两个固定杆28、第一水室23和第二水室25围成长方形框架结构;靠近第一水室23的螺旋散热管24为第一级螺旋散热管,第一级螺旋散热管密封连通第一水室23,靠近第二水室25的螺旋散热管24为最后一级螺旋散热管,最后一级螺旋散热管密封连通第二水室25,吸热部1内的水在水泵作用下,依次经过吸热出水管接头16、管道3、散热入水管接头21流至第一水室23,在依次经过多级螺旋散热管结合风扇27进行逐级散热后,流至第二水室25,再在水泵作用下,冷却液依次经过散热出水管接头26和吸热入水管接头15流至吸热部进行吸热,实现冷却液在吸热部、管道和散热部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可快速将热量带至散热部并散发到空气中,散热效果好,冷却速度快。

在长方形框架结构上方设有两个风扇27,风扇27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长方形框架结构的四角,用以将风扇27设置在螺旋散热管24上方进行散热。

导热金属板11是由两个半圆筒形导热板可拆卸拼接而成,用以方便在抗风阻尼器外壁套装,在每个半圆筒形导热板上均设有一个蛇形金属管14,蛇形金属管14的两端分别密封连通有吸热入水管接头15和吸热出水管接头16,吸热入水管接头15和吸热出水管接头16均安装在半圆筒形导热板的同一端部;散热部2有两个,每个半圆筒形导热板上的蛇形金属管14与一个散热部2对应连通,通过两个散热部2分别与两个半圆筒形导热板连通实现散热。

在第一水室旁设有用以安装水泵的安装箱22,散热入水管接头21与散热出水管接头26均安装在安装箱22的外侧壁上。

散热出水管接头26通过直管密封连通第二水室25,用以将经过散热部散热2的水再输送至吸热部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