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0789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尾气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尾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化工、石化行业中对于产生废气的处理问题一直是研究的课题,大多数工厂运用焚烧或者尾气洗涤的手段来实现,对于H2S, SO2, NH3,苯酐等类似物质,多采用建设尾气吸收装置来洗涤,目前以填料塔为主。有关文献也公开了用于吸收尾气的填料塔,通过塔内的填料板和水接触后吸收尾气,但是此类填料塔经常发生堵塞的情况,检修处理非常繁琐复杂,并且有造价高,水气接触面积利用率小,喷淋水用量大等缺点,造成了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接触面积大、防止堵塞、适用范围广的尾气吸收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尾气吸收装置,该尾气吸收装置包括:塔体:包括塔主体及连接在塔主体顶部的烟囱;塔内件:设在塔主体内,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除沫网、水雾喷淋管、泵循环喷淋管、两块内浮球格栅及尾气分布管;内浮球:设在两块内浮球格栅之间。所述的除沫网为拦截喷淋吸收过程中产生的泡沫,防止泡沫随尾气一同排空的格栅网。所述的水雾喷淋管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喷淋水入口连接。所述的泵循环喷淋管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循环泵喷淋口连接,该循环泵喷淋口经管道与循环喷淋泵连接。所述的尾气分布管为盘管开孔式结构。所述的尾气分布管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尾气入口连接。所述的内浮球为聚四氟乙烯空心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接触面积大:与固定板的填料塔相比,漂浮滚动的球体接触面积大的多,水的利用率也就随即增加。二、防止堵塞:本实用新型中浮球摩擦系数小,本身不会发生粘连,球体在塔中漂浮滚动,也不会造成格栅的堵塞。三、适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H2S, SO2, NH3,苯酐等类似物质的吸收,对吸收用液体和浮球作对应调整,可适用更多介质。四、节能:由于水的利用率高,喷淋用水量相对降低。[0021]五、检修方便:本实用新型塔内件简单,检修更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NI为尾气入口,N2为喷淋水入口,N3为排放出口,N4为循环泵喷淋口,N5为废气出口,P为循环喷淋泵,10为烟囱,20为除沫网,30为水雾喷淋管,40为循环泵喷淋管,50为内浮球格栅,60为内浮球,70为尾气分布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尾气吸收装置,用于对含有包括H2S、SO2, NH3或苯酐物质尾气的吸收,其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塔体、塔内件以及内浮球60。塔体包括塔主体及连接在塔主体顶部的烟囱10,塔主体上设置有尾气入口 NI,喷淋水入口 N2,排放出口 N3,循环泵喷淋口 N4,废气出口 N5。塔内件设在塔主体内,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除沫网20、水雾喷淋管30、泵循环喷淋管40、两块内浮球格栅50及尾气分布管70 ;除沫网20拦截喷淋吸收过程中产生的泡沫,防止泡沫随尾气一同排空,水雾喷淋管30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喷淋水入口 N2连接,泵循环喷淋管40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循环泵喷淋口连接N4,该循环泵喷淋口 N4经管道与循环喷淋泵P连接。内浮球格栅可以采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作得到,尾气分布管70采用盘管开孔式结构,使尾气上升时分布均匀,尾气分布管70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尾气入口 NI连接,另外塔主体下方设置的排放出口 N3经管道与循环喷淋泵P连接,塔主体上方开设有废气出口 N5,并与烟囱10连通。采用的内浮球60为聚四氟乙烯空心球,设在两块内浮球格栅50之间。使用时,尾气从塔底入口 NI进入塔体,通过尾气分布管70均匀上升,使内浮球漂浮滚动;喷淋水从塔顶喷淋水入口 N2进入,通过喷淋管30均匀喷淋至内浮球60表面;内浮球60在格栅50内活动,表面水分与上升尾气充分接触;吸收后的废水从N3 口排出,部分通过循环喷淋泵P到循环喷淋口 N4进入循环泵喷淋管40循环利用,剩余部分排放至收集区域;吸收后的废气通过除沫网20拦截气体中带入的气泡后,从排放出口 N5由烟囱10放空。尾气吸收装置吸收尾气通过塔底进入,利用尾气分布管70均匀分布上升,气流使内浮球60漂浮在塔体中,喷淋水雾从塔顶均匀喷洒,与内浮球60的表面充分接触,利用内浮球60表面水分将上升气体中需洗涤的物质吸收,随即流下,从塔底排放口排出,利用了内浮球60滚动时相对接触面积的增大,充分利用喷淋水雾使尾气吸收更完全,同时由于球体漂浮滚动而不会造成堵塞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尾气吸收装置包括: 塔体:包括塔主体及连接在塔主体顶部的烟囱; 塔内件:设在塔主体内,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除沫网、水雾喷淋管、泵循环喷淋管、两块内浮球格栅及尾气分布管; 内浮球:设在两块内浮球格栅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沫网为拦截喷淋吸收过程中产生的泡沫,防止泡沫随尾气一同排空的格栅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雾喷淋管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喷淋水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循环喷淋管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循环泵喷淋口连接,该循环泵喷淋口经管道与循环喷淋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气分布管为盘管开孔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气分布管与塔主体上设置的尾气入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浮球为聚四氟乙烯空心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吸收装置,包括由塔主体及连接在塔主体顶部的烟囱所构成的塔体,塔主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除沫网、水雾喷淋管、泵循环喷淋管、两块内浮球格栅及尾气分布管以及设在两块内浮球格栅之间的内浮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用于对含有包括H2S、SO2、NH3或苯酐物质尾气的吸收,具有接触面积大、防止堵塞、适用范围广、节能以及检修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B01D53/18GK203061032SQ201220722030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4日
发明者陈延林, 徐航, 周亚明, 牛红军 申请人:上海建安化工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