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4835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质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氢作为一种零污染的高效能源,正越来越多受到重视和研究。目前制氢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化学制氢、生物质制氢、金属置换制氢、太阳能制氢、金属氢化物制氢等许多制氢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大规模产氢方式仍是化学制氢。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氢气是通过天然气、丙烷、或者石脑油重整制得。这种路线占目前工业方法的80%。虽然烃类重整制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其所用的原料是日益紧缺的石油资源。因此近些年,生物质制氢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生物质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而且来源极其广泛并且廉价,在未来可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重要的制氢原料。

在化学制氢技术中,添加催化剂可以提高制氢的效果。但是目前仍有一些缺陷需要克服,如反应温度过高,反应设备投资巨大等。

专利CN 103011072 A,利用生物质制取高纯度氢气的方法及装置,主要提供了一套制氢装置,采用该套制氢设备可以得到纯化后的氢气产品。

专利CN102070124 A,一种利用生物质制氢的方法,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制氢技术,是先生物质加热至700度以上气化,分解为合成气;再以混合木块为气化原料,气化介质为空气,使燃烧区温度为840度以上时使合成气催化变换;最后进行氢气分离

专利CN102101647A,一种从纤维素制取氢气的方法,公开了一种纤维素制氢的方法。该专利的反应在高压釜中进行,反应温度为180~320℃。但是所用的催化剂多为贵金属催化剂,包括Pt, Pd, Ni, Co, Ir, Ru, Rh,生产成本过高。

专利CN1482056A,固体热载体催化气化生物质制取富氢气体的方法,公开了一种制氢方法,该专利采用一套复杂的固体热载体循环装置,包括进料系统,反应系统(移动床反应器)等,以镍为催化剂,反应温度范围为700~ 850℃左右。虽然该专利的反应效果较好,但是由于采用移动床反应器等特殊反应器,设备投资较大。

“改性白云石在生物质制氢中的催化作用”(科技信息,2007年第18期)考察了白云石、镍/改性白云石催化剂、镍/介孔改性白云石催化剂的制氢效果。发现镍有最优的制氢性能。但是根据文章的数据所示,其反应温度较高,只有在反应温度高于850℃时,其反应结果才比较理想。

在现有的制氢技术当中,超临界或亚临界制氢技术研究最比较引人注目,具有比较先进的优势,比如可以将反应温度减低至400至500℃左右,而传统的气化反应的温度则需要800至1000℃。“超临界水中木质素/CMC催化气化制氢第28卷第10期”(太阳能学报,2007年,第28卷,第10期)采用超临界水方法,在高压反应釜中,分别以碱性化合物K2C03,Ca(OH)2,Ru/C为催化剂,对木质素进行制氢试验,发现贵金属催化剂Ru/C的制氢效果最佳。但是其所用的催化剂为贵金属Ru,生产成本过高。“煤与生物质共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的实验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第39卷,第5 期),在超临界水条件下,以煤和生物质为原料,NaOH为催化剂,在20~25 MPa、反应器外壁温度为650℃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制氢研究。但是超临界技术也有一定的技术缺陷,就是超临界条件要在高压条件下才能实现,设备投资和危险性都比较大。

专利CN1654313A,煤与生物质共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装置及方法,在超临界水条件下,以煤和生物质为原料,NaOH为催化剂,在20~35 MPa,650~800℃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制氢。

专利CN102653393A,一种超临界水中生物质气化制氢的CO2脱除工艺,也采用超临界发制取氢气。该专利第一步是将生物质加工成半流体浆料,需要加入第一催化剂;第二步是将半流体浆料进行水蒸汽气化处理,制得粗油,处理温度200~300℃,压力1~12 MPa;第三步是将粗油进行超临界水气化处理,制得粗生物燃气,需要加入第二催化剂,处理温度500~700℃,压力25~32 MPa;第四步是将粗生物燃气进行低温变换处理,制得变换燃气。该专利的工艺复杂,处理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生产成本过高。

目前公开的生物质制氢技术,还都存在几方面的缺点,一个是反应温度高,尤其是反应压力过大;另一个是需要使用比较贵重的金属作催化剂。这些都造成制氢的成本上升,难于工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质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生物质氢催化剂制氢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反应设备,反应条件温和,不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制氢成本低,有利于工业化推广。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制氢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为一种复合物,记为Fe2O3·CaCl2·KCl·Al2O3,包含的成份为Fe2O3、CaCl、KCl、Al2O3,所述催化剂中Fe2O3、CaCl2、KCl、Al2O3的摩尔配比为12.4~18.6 Fe2O3:13.5~20.3 CaCl: 10~15 KCl :A12O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生物质制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搅拌条件下,依次将硝酸铁、氯化钙、氯化钾、硝酸铝溶解于水中,待完全溶解后静置2~5h;

(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干燥至水分完全蒸干,然后在400~800℃条件下高温处理3~10h,得到催化剂。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的硝酸铁、氯化钙、氯化钾、硝酸铝均为普通化学试剂。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硝酸铁、氯化钙、氯化钾、硝酸铝的质量比为:8~12:4~6:2~3:1~1.5;所述硝酸铁、氯化钙、氯化钾、硝酸铝的总质量与水的质量比为1~2:10。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高温处理温度优选为500~700℃,处理时间优选为5~8h。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的干燥温度为70~150℃。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质制氢方法,使用上述催化剂,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催化剂和生物质放入电动磨中处理10~30min;

(2)将步骤(1)制备的混合物装入高压釜中,密闭高压釜后用氮气将高压釜中的空气置换干净,然后控制高压釜中的氮气压力为常压~1MPa,接着给高压釜升温至300~450℃反应10~200min,反应压力为生物质分解时的自生压力,不进行控压操作,最后降温至室温结束反应。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催化剂与生物质的质量比为1~20:100,优选为5~15:100。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2)中反应温度优选为350~420℃,反应时间优选为30~120min。

本发明方法可以将生物质中的95%(以摩尔质量计)以上氢元素转化为氢气;所制备的气体为氢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氢气占60~70%,甲烷占20~30%,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C1~C6的低分子烃类。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质制氢方法,可以高效的将生物质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反应温度低,由于反应过程的压力为自生压力,所以反应压力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生物质制氢方法予以详细的描述,但并不局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

(1)依次将10g硝酸铁、5g氯化钙、2.5g氯化钾、1g硝酸铝溶解于200mL蒸馏水中,搅拌30 min;

(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静置3h;

(3)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在烘箱中100℃干燥,将水分蒸干;然后在500℃条件下处理6h,即得到生物质制氢催化剂。

实施例2

(1)依次将11g硝酸铁、5.5g氯化钙、2g氯化钾、1.2g硝酸铝溶解于200mL蒸馏水中,搅拌30 min;

(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静置2.5h;

(3)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在烘箱中100℃干燥,将水分蒸干;然后在550℃条件下处理7h,即得到生物质制氢催化剂。

实施例3

(1)依次将11g硝酸铁、4.5g氯化钙、1.7氯化钾、1.5g硝酸铝溶解于180mL蒸馏水中,搅拌30 min;

(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静置2h;

(3)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在烘箱中110℃干燥,将水分蒸干;然后在650℃条件下处理8h,即得到生物质制氢催化剂。

实施例4

取10g实施例1制备的催化剂,与100g生物质同时装入电动磨中,处理20min。再将混合物装入于高压釜中,用氮气将高压釜内的空气置换3次。然后控制高压釜内压力不超过1MPa。然后将高压釜升温至370℃,在该温度恒温反应100min。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具体反应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取15g实施例1制备的催化剂,与100g生物质同时装入电动磨中,处理20min。再将混合物装入于高压釜中,用氮气将高压釜内的空气置换3次。然后控制高压釜内压力不超过1MPa。然后将高压釜升温至400℃,在该温度恒温反应80min。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具体反应结果见表1。

实施例6

取10g实施例2制备的催化剂,与100g生物质同时装入电动磨中,处理20min。再将混合物装入于高压釜中,用氮气将高压釜内的空气置换3次。然后控制高压釜内压力不超过1MPa。然后将高压釜升温至360℃,在该温度恒温反应60min。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具体反应结果见表1。

实施例7

取10g实施例3制备的催化剂,与100g生物质同时装入电动磨中,处理20min。再将混合物装入于高压釜中,用氮气将高压釜内的空气置换3次。然后控制高压釜内压力不超过1MPa。然后将高压釜升温至400℃,在该温度恒温反应110min。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具体反应结果见表1。

比较例1

将100g生物质装入于高压釜中,用氮气将高压釜内的空气置换3次。然后控制高压釜内压力不超过1MPa。然后将高压釜升温至370℃,在该温度恒温反应100min。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具体反应结果见表1。

表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