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826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反应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容器,特别涉及一种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生产工具。一般反应釜的底端会设置有出料口,利用物料本身的重力作用使物料通过出料口,沿着管道流入存储容器。然而,一般情况下反应釜底部的空间比较狭窄,且其底部用于支撑反应釜的支架占据了大量的空间,所以存储容器很难直接放置在出料口附近也就是反应釜底端。因此工业上常用一根较长的出料管连通出料口和存储容器,使物料通过该出料管流入存储容器中。但是,因为反应釜的横向尺寸比较大,所以这种管道长度比较长,因而在使用过程中管道上远离出料口的一端容易向下弯曲,导致连接位置发生破损,进而可能导致漏料,影响出料。

如图1所示,目前工业中惯用的手段是将钢丝绳作为加固装置,钢丝绳的一端连接在反应釜的底端,另一端与出料管连接,利用钢丝绳将出料管吊起在一定的高度。这种加固装置在使用初期确实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但是由于出料管的一端一直在给钢丝绳施加一个拉力,使用一段时间后,钢丝绳在拉力的影响下长度会变长,导致钢丝绳无法将出料管吊起到指定的高度,导致出料管与加固装置连接的一端产生弯曲,弯曲位置可能会发生破损,影响出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出料管悬吊高度的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出料管,所述釜体的底端设置与釜体和出料管连接的加固装置,所述加固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置与第一连接部相匹配且可调节杆体高度的第一螺纹,所述杆体远离第一螺纹的一端设置可悬吊出料管的钢丝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固装置的第一连接部连接在釜体的底端,第一连接部与杆体通过第一螺纹螺纹连接,杆体的另一端与钢丝绳连接,钢丝绳远离杆体的一端悬吊出料管。该反应釜使用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可通过量测出料管的高度或者加固装置的长度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钢丝绳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当钢丝绳受到拉力影响长度变长的时候,出料管的一端也会相应地向下弯曲,通过旋转第一连接部或杆体,杆体可以沿着第一螺纹向上移动,由于杆体另一端连接着钢丝绳,故钢丝绳连同杆体一同向上移动,此时,悬吊在钢丝绳上的出料管的高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出料管原本因钢丝绳变长而弯曲的部分重新变成了直线,不再弯折,防止了出料管破损,物料漏出,保证出料管可以正常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杆体与钢丝绳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钢丝绳连接,所述杆体上设置有与第二连接部螺纹连接调整第二连接部高度的第二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有限,当钢丝绳的长度变化较大的时候,仅仅靠调节第一连接部与杆体的相对位置而产生的长度变化不一定能弥补钢丝绳伸长的长度。通过在杆体上设置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螺纹,并且杆体与第二连接部螺纹连接,当依靠转动调节第一连接部所调整的高度无法满足需求时,可转动调节第二连接部,以此来增调整的高度。同时,由于各个零部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在使用过程中零部件可能会发生损坏,将第一连接部、杆体和第二连接部三者通过螺纹相互连接,当其中某一部分发生损坏时,可以替换此损坏的部件,保留其余可正常使用的部件,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想调节本加固装置的长度时,需要先转动第一连接部,再调节第二连接部,动作比较麻烦且效率不高。通过将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的方向设置成相反的,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转动方向一致时,两个连接部上下移动的方向相反,相应的,若只将杆体沿某一方向转动,两个连接部可同时往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工作人员在调整出料管的悬吊高度时,不必先后转动两个连接部,只需要转动中间的杆体,便可以使两个连接部同时向杆体的中心移动。这种两个连接部一起向杆体中心移动的方式使调整钢丝绳的速度更快,同时简化了调整的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螺距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杆体两端的螺纹中的一个螺纹的螺距比较大,另一个的螺距比较小,将两个两接头转动相同的角度时,与大螺距螺纹连接的连接部的移动的长度比较长,与小螺距螺纹连接的连接部移动的长度比较短。当钢丝绳的长度伸长比较大,出料管弯曲的程度比较大时,可以利用螺距比较大的螺纹,转动与其连接的连接部,从而使调整的速度比较快;当钢丝绳的长度伸长得比较小,出料管弯曲的程度比较小时,可以利用螺距比较小的螺纹,转动与其连接的连接部,从而使调整的精度更高。通过这种设计可兼顾调整的速度与调整的精度,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杆体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螺纹座和第二螺纹座,第一螺纹座和第二螺纹座之间设置至少两根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杆,相邻所述连接杆之间自然形成可用于观察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状态的观察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在调整本加固装置的长度时,因为看不到杆体内部的情况,不能准确把握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移动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可能会导致转动不当,使两个连接部与杆体脱落。通过采用上述设计,使用者可以看到杆体内部的情况,在调整装置的长度时,使用者可方便地看到两个连接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从而避免了使用者因转动不当而导致接头和杆体脱落。同时,将杆体简化成两根更细的连接杆,可节省制造材料,节约能源,而且可以减轻整个加固装置整体的重量,减少了第一连接部上所承受的拉力,有助于延长该第一连接部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出料管上与钢丝绳连接的部分设置用于加固出料管的套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出料管的长度比较长,运输和存放都比较不方便,且使用起来不够灵活,故通常在安装出料管的时候常使用几段短管连接成一段长管,但是这种长管的连接处强度通常比较脆弱。通过在该连接处套设一用于加固的套管,可以加强该连接处的结构,防止其弯折或漏料。同时,由于套管耐磨性强,将此钢丝绳连接在套管上,可防止钢丝绳与出料管的管身直接摩擦而导致出料管破损。

作为优选,所述杆体的两端沿连接杆长度方向设置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要调整加固装置的长度时,通过量测出料管弯曲部位距离地面的高度或者量测钢丝绳伸长的长度,然后将加固装置调整相应的长度。但是实际在调整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准确可靠的参照物,工作人员往往只能凭感觉调整加固装置的长度,这样的调整方法不够精确,结果可能因调整的长度不够导致出料管的一端依旧向下弯曲,或者因调整过度导致出料管的一端向上弯曲。通过在杆体的两端设置刻度,工作人员在调整的时候可以从观察腔中观测到连接头的位置,然后以刻度为参照物,可以准确地将加固装置调整一定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上设置水平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出料管弯曲的角度非常小的时候,工作人员无法凭肉眼准确判断出料管是否弯曲以及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在套管上设置一个水平仪,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出料管是否弯曲,并及时对加固装置的长度进行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杆体的外侧面上沿杆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连接头与杆体的连接处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且两者之间可能因锈蚀而导致转动时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通过在杆体外的侧面上设置加强筋,当使用者握持杆体时,可增加手和杆体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也方便了使用者用工具对该杆体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加固装置外设置用于防止锈蚀的防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反应釜经常会被放置在室外,受到风吹雨打会不可避免地与雨水接触,表面产生锈蚀,强度变低。设置在其表面的涂层可以将加固装置与空气、水隔离,减缓加固装置锈蚀的速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长度可自由调节,调节速度快,调节精度高,调节效率高,不易锈蚀,不易对出料管造成损伤,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加固装置的具体结构;

图4是实施例1中杆体的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螺纹的具体位置;

图5是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中,1、釜体;11、圆环;2、出料口;3、加固装置;31、第一连接部;32、杆体;321、第一螺纹;322、第二螺纹;323、连接杆;324、第一螺纹座;325、第二螺纹座;326、刻度;327、加强筋;33、第二连接部;331、圆孔;34、钢丝绳;35、观察腔;36、防护层;4、套管;5、出料管;6、水平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反应釜,如图2所示,反应釜包括釜体1、加固装置3、出料管5。釜体1底端边缘处焊接有一圆环11,圆环11与加固装置3上的第一连接部31连接。出料管5与釜体1底端的出料口2连同,且延伸至釜体1外部。出料管5由两截连接而成,两截出料管5的连接处有一加固用的套管4,套管4由耐磨塑料制成。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为钩状,第一连接部31钩在釜体1上的圆环11上。如图4所示,杆体32的两端为两个螺纹座,第一螺纹座324内有第一螺纹321,第二螺纹座325内有第二螺纹322。第一连接部31的另一端与杆体32上方的第一螺纹座324螺纹连接;第二连接部33与杆体32下方的第二螺纹座325螺纹连接。第一螺纹321与第二螺纹322方向相反,第一螺纹321的螺距比第二螺纹322的螺距大。两个螺纹座通过两根连接杆323连接,连接杆323分别与螺纹座焊接在一起。两根连接杆323之间自然形成观察腔35。连接杆323上靠近螺纹座的两端分别沿连接杆323长度方向设置精确到毫米的刻度326。第二连接部33为一根金属杆,其远离螺纹的一端上有一个圆孔331。钢丝绳34的一端捆绑在圆孔331上,另一端捆绑在套管4上。加固装置3外表面整体涂抹一层由申请号201310557654.X公布的一种防锈漆,形成一层防护层36。

使用方法:使用初期,该加固装置3可以将出料管5悬吊在指定高度上,从而防止出料管5弯曲。经过一段时间后,钢丝绳34在拉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长度变长。相应的出料管5的一端向下弯曲,并且有折损的危险。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先通过量测出料管5弯曲的程度或者量测钢丝绳34伸长的长度,然后转动加固装置3上的杆体32,由于杆体32与两端的连接部螺纹连接且杆体32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因此两端的连接部可以同时相向移动或者相背移动。使用者将杆体32沿某一方向转动,使两个连接部同时相向移动,通过观察腔35观测两个连接头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并关注连接杆323上的刻度326,计算两个连接部移动的总距离。当这个总的距离接近预期要调整的高度时,为了防止调节过度,避免反复修整,提高调节效率,使用者可以仅转动第二连接部33,因为第二螺纹322的螺距比较小,所以转动杆体32时第二连接部33与杆体32相对位移的速度比较慢,因此调节将第二连接部33移动一个较精准的长度。

实施例2:一种反应釜,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加固装置3包括第一连接部31、杆体32、钢丝绳34。所述钢丝绳为由多根细钢丝绳编织而成的一簇。所述套管4上粘合一水平仪6。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为钩状,第一连接部31的另一端与杆体32的上端螺纹连接。杆体32为一空心管,杆体3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1螺纹连接。杆体32的另一端上有一圆孔331,该圆孔331上捆绑有钢丝绳34。杆体32的外表面沿杆体3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加强筋327。

使用方法:监控人员每天观察水平仪6的状况,发现水平仪6显示该出料管5不处于水平状态时,便可以对加固装置3进行调整。调整时只需要转动杆体32,使杆体32沿螺纹上下移动,以此来调整加固装置3的整体长度。调整时可用手握持杆体32也可以用工具夹持杆体32来转动杆体32,利用杆体32外侧的加强筋327增加摩擦力。然后通过观察水平仪6来判断调整得是否到位,最终将出料管5悬吊到预期的高度上。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