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5870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ED涂头涂覆胶水吸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



背景技术:

涂覆边缘偏厚是CED涂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涂覆高粘度,多填料的胶水时尤为明显,如高导热胶水在涂覆时,因涂覆边缘偏厚使得产品表观出现严重的龟裂和气泡,造成大量的报废,而且无法生产涂覆120μ以上胶厚的产品。造成上述边缘偏厚的现像是因为涂覆的胶水过多所致,在生产时只需要将多余的胶水吸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效果较好的装置能将多余的胶水吸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吸胶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适用于吸走多涂于产品上的胶水,包括吸胶嘴、真空罐、真空发生器及若干真空管道,所述真空罐的上端具有进口及出口,所述吸胶嘴通过所述真空管道与所述进口连通,且所述吸胶嘴靠近涂覆边缘偏厚的位置,所述真空发生器通过所述真空管道与所述出口连通;所述真空发生器产生真空后,所述吸胶嘴对涂覆边缘上多余的胶水吸取,胶水沿所述真空管道进入并储存于所述真空罐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吸胶嘴、真空罐及真空发生器,利用真空管道将上述三者连通起来,从而可通过吸胶嘴吸取过多的胶水,并在吸取胶水后通过真空管道进入到所述真空罐中,由于所述真空罐的进口及出口位于上端,因此,胶水进入到所述真空罐存放在所述真空罐的下底部,并不影响其继续进行真空吸胶水,因而,整个装置可以连续吸胶,吸胶效果十分好,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较佳地,所述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还包括调压阀,所述调压阀的一端与空气源连通,所述调压阀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真空管道与真空发生器连通。

较佳地,所述真空罐的底部开设有常闭的排液口。通过设置所述调压阀可以有效控制吸力的大小,从而控制吸胶量,进而可以根据生产中的需要进行吸胶。

较佳地,所述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还包括微调机构,所述吸胶嘴设置于所述微调机构上,所述微调机构对所述吸胶嘴的位置微调。由于吸胶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设置所述微调机构可以根据偏厚位置进行灵活调节吸嘴的位置,保证吸胶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微调机构包括X向驱动机构、Y向驱动机构、固定板及滑块,所述吸胶嘴设置所述滑块,所述X向驱动机构及Y向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并驱动所述滑块沿X或Y方向平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的真空罐吸取胶水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100,适用于吸走多涂于产品200上的胶水,其包括吸胶嘴1、真空罐2、真空发生器3及若干真空管道4,所述真空罐2的上端具有进口21及出口22,所述吸胶嘴1通过所述真空管道4与所述进口21连通,且所述吸胶嘴1靠近涂覆边缘偏厚的位置,所述真空发生器3通过所述真空管道4与所述出口22连通;所述真空发生器3产生真空后,所述吸胶嘴1对涂覆边缘上多余的胶水吸取,胶水沿所述真空管道4进入并储存于所述真空罐2内。

所述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100还包括调压阀5,所述调压阀5的一端与空气源连通,所述调压阀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真空管道4与真空发生器3连通。

所述真空罐2的底部开设有常闭的排液口23。通过设置所述调压阀5可以有效控制吸力的大小,从而控制吸胶量,进而可以根据生产中的需要进行吸胶。

所述解决涂头涂覆边缘偏厚的装置100还包括微调机构6,所述吸胶嘴1设置于所述微调机构6上,所述微调机构6对所述吸胶嘴1的位置微调。所述微调机构6包括X向驱动机构、Y向驱动机构、固定板及滑块,所述吸胶嘴1设置所述滑块,所述X向驱动机构及Y向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并驱动所述滑块沿X或Y方向平移。由于吸胶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设置所述微调机构6可以根据偏厚位置进行灵活调节吸嘴的位置,保证吸胶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吸胶嘴1、真空罐2及真空发生器3,利用真空管道4将上述三者连通起来,从而可通过吸胶嘴1吸取过多的胶水,并在吸取胶水后通过真空管道4进入到所述真空罐2中,由于所述真空罐2的进口21及出口22位于上端,因此,胶水进入到所述真空罐2存放在所述真空罐2的下底部,并不影响其继续进行真空吸胶水,因而,整个装置可以连续吸胶,吸胶效果十分好,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