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湿式电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8317发布日期:2018-07-07 08:52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除尘器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湿式静电除尘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由经济飞速发展产生的一系列大气污染物排放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恶劣天气的不断出现,此现象已对我国人体健康和社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静电除尘装置是目前工业应用最广泛的除尘净化装置,虽然它除尘效率高、耗能小、处理烟气容量大,但依然存在设备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成本高等问题,对粘湿及超微细粉尘的处理效果不足;传统的湿式除尘器对细颗粒物和酸性气溶胶有很高的捕集效率,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除尘器内部上下部湿度差别较大,清灰效果不足导致影响除尘效率,高度较高耗材较大,整体投资较高等。

而新环保法出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烟尘最高容许排放标准由50mg/nm3提高到20mg/nm3。新的排放标准使得大多数现有除尘设备难以达标排放,这对除尘设备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微细粉尘处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对新型高效的、经济适用的除尘器的研究成为了未来除尘器发展的重要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将湿式喷淋与静电除尘结合在一起,将粉尘润湿,有效解决了由于摩擦、静电等问题造成的干式静电除尘器的安全隐患,并且有效减少电除尘装置体积,同时提高除尘效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新型湿式电除尘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除尘室和排污室,所述除尘室和排污室连通,所述除尘室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一侧壁上设有入风口,另一侧壁上设有除雾区和出风口,气体经入风口进入除尘室后经过除雾区再从出风口排出;

所述除尘室内设有多个收尘极板、多根电晕线和喷淋管,所述收尘极板为长条状并且竖直布置,收尘极板的横截面为“v”形,收尘极板的两侧边为圆弧形勾状,收尘极板的“v”形开口朝向出风口,多个收尘极板之间等间距排列成一列,相邻两列收尘极板之间错位布置,除尘室内沿入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设有多列收尘极板,一列收尘极板中相邻两个收尘极板之间均有设有一根电晕线,所述电晕线与高压电源电连接,每一个所述收尘极板的“v”形开口内设有均两根喷淋管,所述喷淋管竖直设置,所述喷淋管上从上到下均匀设有多个喷嘴组,每个所述喷嘴组包含有多个沿周向均匀设置的喷嘴。

优选地,所述排污室为包括多个漏斗状的污泥排出装置。

优选地,两个所述喷淋管的之间的距离和喷淋管与相邻弧形勾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喷淋管上的喷嘴组的个数为七,每个喷嘴组中的喷嘴个数为八。

优选地,所述收尘极板的“v”形内部夹角为60°~120°,一列收尘极板中相邻两个收尘极板之间的间隙距离为收尘极板宽度的30%~50%,流经相邻两个收尘极板侧面之间的烟气平均流速为1.0m/s~3.0m/s。

优选地,相邻两列收尘极板之间,一列收尘极板中每个收尘极板的中心正对另一列收尘极板中相邻两个收尘极板之间间隙的中心。

优选地,在收尘极板个数少的一列收尘极板中,位于两端的收尘极板与除尘室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处设有一根电晕线。

优选地,每一列收尘极板中设置的电晕线位于相邻一列对应收尘极板的前后两侧的中心线上,且每一列收尘极板中设置的电晕线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电晕线和收尘极板由导电、耐电火花并耐腐蚀的复合材料制成。

优选地,在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引风机。

优选地,所述收尘极板与电晕线的距离大小与电晕线允许设置的最大电压成正比。

本发明含尘气体流入除尘室内,水雾作用下的粉尘通过荷电、碰撞等过程被吸附于收尘极板的背部并且自上向下掉落入收尘室,达到收尘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湿式喷淋与静电除尘结合在一起,将粉尘润湿,有效解决了由于摩擦、静电等问题造成的干式静电除尘器的安全隐患,并且在收尘极板背部喷淋,极少量水即可形成均匀水雾,有效地减少喷水量,提高除尘效率。

2)本发明采用的电除尘器设计为双涡旋型结构,能够增加收尘极板附近荷电粉尘的碰撞几率,从而提高荷电粉尘的凝并几率,极板形状与进风口的气流方向形成一定角度,可导向性的控制气流流向,有效地降低了能源消耗。

3)本发明在收尘极板背部两个涡旋的中心处放置喷淋管,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超微细颗粒的收集效率,同时可以通过调节喷淋水量完成对收尘极板的清洗与清灰。此外,新型湿式电除尘器的粉尘荷电、凝并及收尘过程在一个区域内完成,可有效减少电除尘器体积,从而降低成本。

4)本发明将湿式喷淋与静电除尘结合在一起,将粉尘润湿,能够有效去除气体中的硫化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型湿式电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型湿式静电除尘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喷淋管与收尘极板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喷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加脉冲直流电压u对收尘效率η影响的实验结果图。

图6为烟尘颗粒粒径对收尘效率η影响的实验结果图。

图中:1-入风口,2-收尘极板,3-污泥排出装置,4-排污室,5-除雾区,6-出风口,7-喷淋管,8-电晕线,9-引风机,10-除尘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湿式电除尘装置,包括上下一体设置的除尘室10和排污室4,除尘室10和排污室4连通,除尘室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一侧壁上设有入风口1,另一侧壁上设有除雾区5和出风口6,气体经入风口1进入除尘室10后经过除雾区5再从出风口6排出;

如图2所示,除尘室10内设有多个收尘极板2、多根电晕线8和喷淋管7,收尘极板2为长条状并且竖直布置,如图3所示,收尘极板2的横截面为“v”形,收尘极板2的两侧边为圆弧形勾状,收尘极板2的“v”形开口朝向出风口11,多个收尘极板2之间等间距排列成一列,相邻两列收尘极板2之间错位布置,除尘室10内沿入风口1至出风口6的方向设有多列收尘极板2,优选地的,相邻两列收尘极板2之间,一列收尘极板2中每个收尘极板2的中心正对另一列收尘极板2中相邻两个收尘极板2之间间隙的中心。

优选地的,收尘极板2的“v”形内部夹角为60°~120°,一列收尘极板2中相邻两个收尘极板2之间的间隙距离为收尘极板2宽度的30%~50%,流经相邻两个收尘极板2侧面之间的烟气流速为3m/s~10m/s。

一列收尘极板2中相邻两个收尘极板2之间均有设有一根电晕线8,优选地,收尘极板2个数少的一列收尘极板2中,位于两端的收尘极板2与除尘室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处设有一根电晕线8,每一列收尘极板2中设置的电晕线8位于相邻一列对应收尘极板2的前后两侧的中心线上,且每一列收尘极板2中设置的电晕线8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电晕线8与高压电源电连接。电晕线8和收尘极板2由导电、耐电火花并耐腐蚀的复合材料制成,例如高分子织物材料、碳纤维织物。

每一个所述收尘极板2的“v”形开口内设有均两根喷淋管7,喷淋管7竖直设置,优选地,两个所述喷淋管7的之间的距离和喷淋管7与相邻弧形勾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即收尘极板2上两个弧形勾的轴线之间的连线为l线,l线上的两个三等分点即为收尘极板2内对应喷淋管7的位置。如图4所示,喷淋管7上从上到下均匀设有多个喷嘴组,每个喷嘴组包含有多个沿周向均匀设置的喷嘴。优选地,喷淋管7上的喷嘴组的个数为七,每个喷嘴组中的喷嘴的个数为八。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湿式电除尘装置运行时,含尘气体从进风口1进入除尘室10,通过对电晕线8施加脉冲电压,在除尘室10内形成电场,使流过其中的烟尘充分荷电。气体在电场的作用下流过收尘极板2,由于收尘极板2的两侧边为圆弧形勾状,气体在收尘极板2的背部形成双涡旋气流,在处于双涡旋中心的喷淋管7喷出的水雾作用下,超微细颗粒进一步凝聚,从而提高除尘效率。喷淋水在收尘极板2的背部形成均匀水膜,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入污泥排出装置中,不会形成除尘室10内部的积灰问题,然后,气体经过除雾区5消除所包含的液滴,最终净化气体从出风口6流出。在出风口6处连接引风机9,引风机9提供压力,从而产生气体流动。

如图5所示,为外加脉冲直流电压u对收尘效率η的影响实验结果。试验条件为:有效收尘面积a=16.5m2,烟气平均风速υo=1.0m/s~3.0m/s,大气压力p=101.3kpa,平均烟温t=24℃,入口平均全压pi=-0.21kpa,出口平均全压po=-0.94kpa。

本发明工作时,电晕线8附近产生高压电晕电场,致使电晕放电、粒子荷电,粉尘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从而产生收尘效果。在一定范围内,u越高,收尘效果越好,η越高;但是u过高,超出此范围,会产生火花放电,进而使收尘效率下降。由从图4看出:u对η的作用显著,在其他条件稳定的情况下,η随着u的提高而提高。当u由18kv上升至32kv时,η上升趋势显著;当u由32kv上升至40kv时,η上升趋势趋缓,高于40kv时,η接近100%。

如图6所示,为烟尘颗粒粒径对收尘效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试验条件为:有效收尘面积a=16.5m2,烟气平均风速υo=1.0m/s~3.0m/s,大气压力p=101.3kpa,平均烟温t=24℃,入口平均全压pi=-0.21kpa,出口平均全压po=-0.94kpa。当外加直流激励电压为46kv时,在电除尘和湿式除尘综合作用下,可获得较高的除尘效率。当烟尘颗粒粒径在0~10μm之间时,η为95.8%;在10~30μm之间时,η为96%~99%;当烟尘颗粒粒径大于30μm时,η接近100%。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增加了烟尘荷电量及粒径,有效改善了烟尘的荷电凝聚性能,极大地提高了超微细颗粒的捕集效率,可有效减少电除尘装置的体积,减少设备占地,节能环保。

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