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353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发动机在运行中大量余热,对低温的甲醇雾化气体进行加热的装置,从而提高甲醇混合气体的雾化程度,提高燃料利用率的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
目前,公知的轻型汽车和微型汽车以燃用汽油为主,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汽油价格一直上涨,汽油汽车具有污染大气环境等缺陷。
参阅


图1所示轻型、微型汽车传统发动机进、排气支管结构及工作原理雾化的燃料气体通过雾化器2经进气支管3进入发动机1的燃烧室进行燃烧产生动力,燃烧后的废气通过排气支管4排出。进气支管3与排气支管4分别为两个独立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节能耗,利用发动机运行中排出的余热对低温的甲醇雾化气体进行加温,从而提高甲醇燃料雾化程度,提高甲醇利用率的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雾化器与进气支管联接,进气支管与发动机燃烧室联通,进气支管设置在外包管之中,外包管与联接管联接,联结管与排气支管联接,排气支管与发动机废气出口联通。
利用发动机运行中排气支管排出的余热,对进气支管中雾化的甲醇气体进行加热。使发动机燃用甲醇后其加速性、速度、燃料消耗、经济性都非常理想。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技术特征1.使用甲醇燃料可大大降低车辆的运行成本。目前国内90号汽油价格每升2.9元以上,甲醇每升价格只有1.3元,本装置燃用甲醇后运行成本可比燃汽油降25%以上;2.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3.甲醇属清洁燃料,燃烧后对空气的污染程度极小;4.成本低,故障少,维修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传统发动机进排气支管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改进后的进气管主视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图6为改进后的排气管主视图;图7为图6的俯视图;图8为图6的C—C剖视图;图9为联结管主视
图10为图9俯视图。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雾化器(2)与进气支管(5)联接,进气支管(5)与发动机(1)的燃烧室口(9)联通;进气支管(5)设置在外包管(11)之中,外包管(11)与联接管(7)联接,联结管(7)另一端与排气支管(6)联接,排气支管(6)与发动机(1)的排气口(10)联通;本实用新型要求排气支管(6)、联接管(7)的直径及外包管(11)的进出气口直径要大于发动机排气口(10)的直径;外包管(11)对进气支管(5)的外表面包围率达到50%以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中,甲醇所占比例要超过30%以上。
参阅图3、图4、图5所示为进气支管(5)的结构;图6、图7、图8所示为排气支管(6)的结构。图9、
图10所示为联结管(7)的结构;雾化的甲醇气体从雾化器(2),经进气管(5),在较高温度的外包管(11)中穿过,进燃烧室燃烧,使甲醇雾化气体加热,增加了甲醇雾化程度,提高了甲醇的燃烧率。其余结构与传统发动机结构相同,在此不多赘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以甲醇——汽油混合物为燃料的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对社会现有车辆的污染改造非常方便、适用,发展前景非常广泛。
权利要求1.一种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包括雾化器、缸体、缸盖、活塞、缸套、曲轴、连杆、进气门、排气门、水泵、发电机马达、废气出口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排气支管(6)通过联结管(7)与进气支管的外包管(11)连接,外包管(11)对进气支管(5)外表面形成包围,雾化器(2)与进气支管(5)联接,进气支管(5)与发动机(1)的燃烧室口(9)联通;发动机排出废气,经排气支管(6)、联结管(7)、外包管(11)从排气口(12)排出,因进气管(5)置于外包管(11)之中,甲醇混合气从雾化器(2)进入进气管(5)经进气口(9)进入发动机燃烧室燃烧产生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排气支管(6)、联结管(7)的直径及外包管(11)的进出气口直径要大于发动机(1)的排气口(10)的直径;外包管(11)对进气支管(5)的外表面包围率要达到50%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燃用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中,甲醇所占比例要超过30%以上。
专利摘要一种进排气支管分立式发动机,主要是由雾化器、缸体、缸盖、活塞、缸套、曲轴、连杆、进气门、排气门、水泵、废气出口构成的,把雾化器与进气支管联接,进气支管从外包管中穿过,形成外包管对进气支管包围,进气支管与发动机燃烧室联通,用联结管把排气支管与外包管联通,利用发动机在运行中排气支管中排出的余热,对进气管中低温的甲醇雾化气体进行加热,用以增加甲醇燃料的雾化裂解程度,使其燃烧充分,提高燃料的有效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效果显著。
文档编号F02M31/08GK2470551SQ0120450
公开日2002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7日
发明者姜忠扬 申请人:姜忠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