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054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具体讲是发动机凸轮轴上的凸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摩托车在行进时产生的振动是相对较大的。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均仅注意缸体数量和/或冲程数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就认为再存在的振动是不可克服的了。其实,现有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旧称桃杆)上的凸轮(习称桃轮),也有形状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其桃尖过度段(凸轮上止点前后的升程突变区域)的形状,就是现有摩托车的振动没有被进一步减小的一个部位。例如,重庆隆鑫集团产的CG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就存在这样的部位,该部位的形状所决定的型线加速度的最大值有40mm/rod2。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该凸轮在其桃尖过度段的形状,能使摩托车的振动进一步减小。
实现所述目的的是这样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该凸轮有位于其上止点前后的升程突变区域的桃尖过度段。其改进之处是,该凸轮的基圆半径为13.30mm;在该凸轮的上止点前后,其极坐标幅角平均1.5°间距的相邻弦长的差值在0.003mm~0.065mm之间,以使该桃尖过度段的形状决定的型线加速度≤30mm/rod2。
与现有的凸轮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凸轮曲线圆滑过度,其型线加速度比现有的降低了许多。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本实用新型的凸轮比现有的受到的冲击力小得多,运转起来也要平稳得多,摩托车的振动被进一步减小;同时凸轮本身噪音减小了,磨损情况也有了极大的缓解,凸轮轴的正常使用寿命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增加了凸轮轴的工作可靠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现有凸轮的升程(list.)、加速度(Accel.)曲线图图2——本实用新型凸轮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轮廓图图3——本实用新型的升程(list.)、加速度(Accel.)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参考图2),该凸轮有位于其上止点前后的升程突变区域的桃尖过度段。该凸轮的基圆半径为13.30mm;在该凸轮的上止点前后,其极坐标幅角平均1.5°间距的相邻弦长的差值在0.003mm~0.065mm之间。这样能使由该桃尖过度段的形状决定的型线加速度≤30mm/rod2。
更具体地讲,该凸轮从271.5°~360°(0°)~90°范围内的凸轮工作面是其各点的极坐标弦长均与基圆半径相等的下止点段;以181°为基准、以平均幅角间距为1.5°、结合凸轮工作面的弧长调整其幅角间距后的桃尖过度段的前后段的各对应极坐标值如下表

其中,幅角181.243°、弦长为18.705mm处是该凸轮上止点。
显然,仅仅改进了桃尖过度段的形状,只是把升程突变区域的加速度降低了。凸轮其他部位的曲线也应进一步改进。所述进一步改进是连接该凸轮下止点段和桃尖过度段的凸轮正升程段与凸轮负升程段的各对应极坐标值如下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凸轮的对比参见图3与图1,在两图中全部为正值的曲线是凸轮的升程(list.)曲线、既有正值也有负值的曲线是凸轮的加速度(Accel.)曲线。从两幅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现有凸轮的加速度最大值为40mm/rod2,本实用新型的加速度最大值仅为30mm/rod2。在其他处本实用新型加速度的变化也比现有的小得多。
有点数学知识的技术人员都清楚,极坐标是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旋转后,再重新确定起始幅角(0°角)的,因此,具体实施方式
中各幅角对应的弦长可以用依次旋转的方式改变。这种改变后的凸轮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该凸轮有位于其上止点前后的升程突变区域的桃尖过度段,其特征在于,该凸轮的基圆半径为13.30mm;在该凸轮的上止点前后,其极坐标幅角平均1.5°间距的相邻弦长的差值在0.003mm~0.065mm之间,以使该桃尖过度段的形状决定的型线加速度≤30mm/ro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其特征在于该凸轮从271.5°~360°(0°)~90°的极坐标幅角范围内的凸轮工作面是其各点的弦长均与基圆半径相等的下止点段;以181°为基准、以平均幅角间距为1.5°、结合凸轮工作面的弧长调整其幅角间距后的该桃尖过度段的前后段的各对应极坐标值如下表
其中,幅角181.243°、弦长为18.705mm处是该凸轮上止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其特征在于,连接该凸轮下止点段和所述桃尖过度段的凸轮正升程段与凸轮负升程段的各对应极坐标值如下表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凸轮轴的凸轮,该凸轮有位于其上止点前后的升程突变区域的桃尖过渡段。该凸轮的基圆半径为13.30mm;在该凸轮的上止点前后,其极坐标幅角平均 1.5°间距的相邻弦长的差值在0.003mm~0.065mm之间,由该桃尖过渡段的形状决定的型线加速度的最大值为30mm/rod
文档编号F01L1/08GK2866833SQ20062010975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2日
发明者秦元伟 申请人: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