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05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起动机构,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起动方式主要有脚起动和电起动,因为其存在一些特殊场合不适应的地方,比如,腿部残疾的人不能使用脚起动,在电瓶缺电的时候电起动派不上用场,而四轮摩托车不便于布置脚起动等等。正是基于脚起动和电起动存在上述不足,因而出现了第三种起动方式——手拉起动。
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如图1所示,起动棘爪3由板材冲压而成。起动棘爪3的一端由转销9固定在起动盘2上,另一端可绕转销9转动,其转动靠限位板5上的固定凸台5.1推着实现,转动由起动盘2上的限位凸台2.1限位。由于发动机在起动时需要足够大的动力,因此起动机构的强度必须足够,且应能在最小旋转角度内进行起动。如图2、图3所示,这种结构在发动机起动过程中,起动棘爪3在限位板5旋转时其上固定凸台5.1的作用下向外张开,由于固定凸台5.1的位置固定,越到起动后期固定凸台5.1越接近起动棘爪3根部,固定凸台5.1受到的力越大就越容易磨损。在棘爪3与起动棘轮10结合后,由于棘爪3的限位为根部凸台限位,而起动棘轮10在棘爪3的末端结合,此时起动棘爪3受力情况为一悬臂梁结构,对起动棘爪3强度极为不利,在不断的运行过程中,起动棘爪3最容易从支承处疲劳损坏。
另外,中国专利ZL03249388“发动机手拉反冲启动器”公开了一种手拉起动机构,其结构、原理与上段描述类似,但也仅仅是实现了手拉起动,仍然存在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它能极大地改善起动棘爪的受力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包括起动棘爪、起动盘、起动棘轮和限位板,起动盘设有与其同心的圆形凹坑,起动棘爪通过转销安装在凹坑底部并可绕转销旋转,起动棘轮的外径小于凹坑的半径,大于凹坑圆心到转销的距离。起动棘爪末端拨动起动棘轮的部分位于凹坑外,该位于凹坑外的部分用于与起动棘轮作用,拨动起动棘轮使其转动。转销到起动棘爪末端的距离大于转销到凹坑边沿的距离,其目的在于起动棘爪绕转销转动时,起动盘的凹坑边沿能对其限位。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限位板安装在中心轴上也位于凹坑内,起动棘爪的末端始终压贴在限位板上,由限位板始终推着起动棘爪的末端往外翻转。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起动盘结构,在起动盘上增设了圆形凹坑并利用圆形凹坑边沿实现对起动棘爪的限位,这样限位的结合点必然是起动棘爪的末端,其它受力不变,正是限位点的上述移动变化,使起动棘爪的受力大为改观,能一直处于良好的受力状态,损害危险陡然降低,有效地保护了起动棘爪,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将限位板的固定凸台沿起动棘爪不断滑动改为起动棘爪末端沿限位板不断滑动,取消了限位板的固定凸台。此时,限位板的结合面不断变化,避免了只在一处产生磨损,磨损由限位板的整个结合面分摊,各处磨损较为均匀,且起动棘爪末端对限位板上各点的作用力相同,不会产生异常噪声。
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克服了现有起动棘爪受力不良的问题,既保护棘爪,又保护了限位板,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图1是现有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的结构简图。
图2是现有技术起动前的结构简图。
图3是现有技术起动棘爪与起动棘轮结合瞬间的结构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起动前的结构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起动棘爪与起动棘轮结合瞬间的结构简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起动棘爪与起动盘的结合关系示意图。
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
图8是起动棘爪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起动盖1、起动盘2、起动棘爪3、卷簧4、限位板5和拉索6组成。起动盘2安装在起动盖1的中心轴11上并可绕中心轴11转动,卷簧4位于起动盖1和起动盘2之间,卷簧4的一端固定在起动盖1上,另一端与起动盘2固定。在起动盘2上固定有拉索6,拉索6绕起动盘2上的环槽绕缠数圈后引出再与手柄7连接。上述部分为现有技术,可以参见图1。
参见图6、图7,起动盘2上设有与其同心的圆形凹坑8,该凹坑8为平底结构,背向起动盖1。起动棘爪3通过转销9安装在凹坑8底部并可绕转销9旋转,起动棘轮10的外圆半径略小于凹坑8的半径,大于凹坑8圆心到转销9的距离。转销9到起动棘爪3末端的距离大于转销9到凹坑8边沿的距离,这样当起动棘爪3绕转销9旋转一定角度后会被凹坑8边沿将其末端顶住,即靠凹坑边沿对起动棘爪3限位,图6也反映出了限位效果。起动棘爪3虽然通过转销9安装在凹坑8底部,但起动棘爪3仍有部分位于凹坑8外,至少起动棘爪末端是这样。只有这样,起动棘爪3才能拨动起动棘轮10。真正拨动起动棘轮10的,正是起动棘爪3末端位于凹坑8外的那部分。
限位板5也位于圆形凹坑8内,其与起动盖中心轴11的安装方式同现有技术一样,即中心轴11沿轴向加工有螺纹孔,限位板5的连接螺栓12活动安装在螺纹孔上。在限位板5和中心轴11之间有被限位板5压缩的弹簧13。从图4、图5、图6可以看出,起动棘爪3的末端始终在扭簧14的作用下压贴在限位板5上,并在转动过程中不断在限位板5上滑动,相当于由限位板5推着起动棘爪3外翻,限位板5的结合面不断变化,而起动棘爪3却始终是末端。
本实用新型改进有二点一是起动盘2设有圆形凹坑8,利用凹坑8边沿对起动棘爪3限位,该改进主要是改善起动棘爪3的受力状况,其与起动棘轮10结合瞬间的受力可从图5、图6分析出来,图5反映了起动棘轮10对起动棘爪3的作用力,图6反映了起动盘2对起动棘爪3的作用力。二是让起动棘爪3末端始终压贴在限位板5上,这样在滑动过程中,固定磨损的是起动棘爪3末端,而限位板5的磨损则被分摊到整个结合面,此改进主要是改善限位板5的摩擦磨损。
在上述实施例中,起动棘轮的外径略小于凹坑的半径,大于凹坑圆心到转销的距离。当然,起动棘轮的外径也可以等于或略大于凹坑的半径,此时起动棘爪结构见图8,其末端需要开一小的缺口15,缺口15下短的部分位于凹坑内,该部分同样要满足转销到起动棘爪末端的距离大于转销到凹坑边沿的距离这一条件。起动棘爪缺口15上长的部分位于凹坑外,正是靠该部分来拨动起动棘轮。起动棘轮的外径略小于和略大于凹坑的半径,是使起动棘轮对起动棘爪的作用力接近于起动棘爪的末端,因为越接近末端,起动棘爪的受力越好。由于在起动棘轮的外径等于或略大于凹坑半径的情况下,起动棘爪需要开缺口,一方面增加了加工难度,另一方面缺口的存在对其自身的受力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故其效果不如起动棘轮的外径小于凹坑半径的情况。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包括起动棘爪(3)、起动盘(2)、起动棘轮(10)和限位板(5),其特征在于起动盘(2)设有与其同心的圆形凹坑(8),起动棘爪(3)通过转销(9)安装在凹坑(8)底部并可绕转销(9)旋转,起动棘轮(10)的外径小于凹坑(8)的半径,大于凹坑(8)圆心到转销(9)的距离,起动棘爪(3)末端拨动起动棘轮(10)的部分位于凹坑(8)外,转销(9)到起动棘爪(3)末端的距离大于转销(9)到凹坑(8)边沿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5)安装在中心轴(11)上位于凹坑(8)内,起动棘爪(3)的末端始终压贴在限位板(5)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手拉起动机构,其起动盘上设有与其同心的圆形凹坑,起动棘爪通过转销安装在凹坑底部并可绕转销旋转,起动棘轮的外径小于凹坑的半径,大于凹坑圆心到转销的距离。起动棘爪末端拨动起动棘轮的部分位于凹坑外,转销到起动棘爪末端的距离大于转销到凹坑边沿的距离。限位板安装在中心轴上位于凹坑内,起动棘爪的末端始终压贴在限位板上。本实用新型利用起动盘上增设的圆形凹坑实现对起动棘爪的限位,改变了起动棘爪的受力结构,由悬臂梁改为简支梁,有效地保护了起动棘爪,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限位板的结合面不断变化,磨损由限位板的整个结合面分摊,各处磨损较为均匀,也保护了限位板。
文档编号F02N3/00GK2861527SQ20062010975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2日
发明者周照强 申请人: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