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2.0l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203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2.0l 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2.0L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排气歧管作用是把多缸发动机各缸排出的废气汇集在一起,再导入排气总管,并提 供平台给催化器、氧传感器等部件进行安装。
排气管内由于排气脉冲作用,可形成正负压力波,并以音速往复交替传播。若使负 波和排气门关闭前同步,则对缸内废气有抽吸作用,能提高扫气系数,从而提高充量系 数。上世纪90年代和以前的发动机由于技术要求较低,普遍采用单出口形式,降低工 艺难度,同时便于布置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成本低。
而双出口型具有排气效率高,但是也存在制作工艺复杂,氧传感器和催化器都要采用两
套布置,结构复杂,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效率高、方便氧传感器和催化器布置的一种 2.0L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如下
一种2.0L 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采用直列四缸双出口汇集型结构, 一缸气道 和四缸气道汇合至管路一出口, 二缸气道和三缸气道汇合至管路二出口,其相邻两缸的 排气间隔角为360。曲轴转角,管路一出口和管路二出口在到达氧传感器时汇集成一个 总排气出口7。
所述一缸气道1 、 二缸气道2、三缸气道3和四缸气道4汇集前的截面积均为1250 平方毫米。
所述管路一出口 5和管路二出口 6的截面积均为1520平方毫米。 所述总排气出口 7的最小面积在排气歧管出口,截面积为1600平方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下述方面
1、 本实用新型双出口气道汇集成总排气口的设计可以提高相邻两缸排气的间隔角,
由单出口的180°提高到36(T曲轴转角,降低相邻两缸间排气压力波的干扰,提高排 气效率。
2、 在距离催化器一定距离的氧传感器前会集为一个出口,在保证排放的基础上, 能够简化排气系统的布置,降低零部件成本和安装成本。
3、 本实用新型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美观的外形,结构紧凑,整体的横向和纵向尺寸 相对同排量的发动机都较小。同时安装方便,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该排气歧管成对称 布置,外型简洁美观。同时安装螺栓孔的布置均匀,安装间隙大,能够提升生产效率。

图l为排气歧管结构示意图2为排气歧管各个支管的布置位置和纵向的会集情况示意图3为图2的垂直方向剖视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5为排气歧管连接氧传感器和催化器部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一种2.0L 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采用直列四缸双出口汇集型结构,见图l和图 2; —缸气道1和四缸气道4汇合至管路一出口 5, 二缸气道2和三缸气道3汇合至管路 二出口 6,其相邻两缸的排气间隔角为360°曲轴转角,管路一出口 5和管路二出口 6 在到达氧传感器时汇集成一个统一出口 7,见图3和图4,汇集处排气歧管下端安装有 氧传感器9和催化器部件8,见图5。 一缸气道l、 二缸气道2、三缸气道3和四缸气道 4汇集前的截面积均为1250平方毫米,统一出口 7的最小面积出现在排气歧管出口,面 积为1600平方毫米,管路一出口 5和管路二出口 6的截面积均为1520平方毫米。
权利要求1、一种2.0L 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包括直列四缸双出口汇集型排气歧管,其中,一缸气道(1)和四缸气道(4)汇合至管路一出口(5),二缸气道(2)和三缸气道(3)汇合至管路二出口(6),还包括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管路一出口(5)和管路二出口(6)相邻汇集连通着总排气出口(7),所述汇集处排气歧管下端设有氧传感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0L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一 缸气道(l)、 二缸气道(2)、三缸气道(3)和四缸气道(4)^集前的截面积均为1250平方毫米。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0L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一 出口(5)和管路二出口(6)的截面积均为1520平方毫米。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0L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排气 出口(7)的最小面积在排气歧管出口,截面积为1600平方亳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设计是一种2.0L CBR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采用直列四缸双出口汇集型结构,一缸气道和四缸气道汇合至管路一出口,二缸气道和三缸气道汇合至管路二出口,其相邻两缸的排气间隔角为360°曲轴转角,管路一出口和管路二出口在到达氧传感器时汇集成一个统一总排气出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原本需要配备的两套系统整合成一套,带来了布置的便利和成本的降低,氧传感器安装位置置于排气歧管最下端,使两出口在汇集之前有足够的长度分离,将相邻两缸的排气影响尽量降低,提高排气效率,同时保证安装便利。
文档编号F01N13/10GK201062535SQ20072003958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8日
发明者冯仰利, 张应兵, 胡必谦, 钱多德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