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273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该油底壳被配置使得油底壳能够存储油的总需求量并且使得油底壳能够容易地安装到内燃机的本体并且容易地从内燃机的本体上拆卸。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10)被安装在车辆上,该车辆设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左纵梁和右纵梁,并且该车辆还设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固定到该一对纵梁上的横梁(5)。该油底壳(10)是在上下方向上分为两部分,即分成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的类型,该上油底壳安装至内燃机的本体并且在其底部(23)中具有开口(23h),安装该下油底壳以从下方覆盖上油底壳(20)的开口(23h)。油底壳(10)具有位于横梁(5)之上的重叠部(11)并且与横梁(5)重叠。在油底壳(10)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中,下油底壳(30)被设置成位于重叠部(11)的前面或后面,以包括重叠部(11)。
【专利说明】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的内燃机的油底壳。

【背景技术】
[0002]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的内燃机(在下文中,称为发动机)的油底壳设置在发动机的最下部,并且主要具有储存发动机中使用的发动机油的作用。储存在油底壳中的发动机油被对发动机动力的一部分操作的油泵吸取,供应至旋转部分、滑动部分等,并且润滑这些部分以减少摩擦阻力。已经润滑过发动机内部的发动机油变成油滴沿着壁移动并滴入油底壳中。然后,发动机油再次被油泵吸取,从而在发动机中循环。对于油底壳,确保足以用于储存发动机中使用的发动机油的总量的容量。
[0003]例如,存在当发现油从发动机泄漏时或者当在油底壳上出现劣化、损伤等时,必须将油底壳从发动机本体拆卸的情况。在一般车辆中,为了可以从车体下方执行油底壳的拆卸和附接,车体构件和其他装置设置在不妨碍油底壳的拆卸和附接的位置中,或者车体构件和其他装置被构造为当油底壳的拆卸和附接时可从车体拆卸。油底壳包括翼片和隔板设置在油底壳内部的类型,以及由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形成的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类型的油底壳(参见专利文献I)。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 JP-A-8-74552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然而,在一些车辆中不能拆卸设置在油底壳下方与油底壳重叠的构件和装置。因此,对这些车辆不能应用在拆卸车体构件和装置之后拆卸和附接油底壳。虽然为了保证对这些车辆的适用性而考虑通过改变油底壳的形状来减小油底壳的尺寸,但是油底壳必须确保足以储存发动机所需要的油的总量的预定容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油底壳的尺寸,从而不能任意地减小其尺寸,并且也很难实现拆卸/附接性能和保证容量这两者。
[0009]本案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考虑到以上所述问题而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并且该油底壳在确保容量能够储存所需要的油的总量的同时可以轻易地从内燃机的本体上拆卸以及附接至内燃机的本体。
[0010]不仅具有此目的,还产生了根据稍后所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模式所示的结构导出的作用优点作为本案件的另一目的,该作用效果不能从常规技术获得。
[0011]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2](I)本文中所公开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是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安装在设有右和左纵梁对和横梁的车辆上,所述右和左纵梁对被设置成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被设置成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固定到所述横梁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的类型,即由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形成,所述上油底壳附接至所述内燃机的主体并且在底部包括开口,所述下油底壳被附接为从下方覆盖所述上油底壳的所述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位于所述横梁之上的重叠部并且与所述横梁重叠,以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底壳安装到所述车辆的状态中,所述下油底壳被设置为位于所述重叠部的前方或后方,以包括所述重叠部。
[0013]在此提到的“重叠部”是指其中油底壳在上下方向上与横梁重叠的部分。
[0014](2)优选的是,横梁的上表面被形成为从前端部向上或向下倾斜至后端部,并且下油底壳的与横梁相对的底部被形成为从重叠部的前端侧向上或向下倾斜至重叠部的后端侦牝并且具有距离横梁的上表面部的大致一定的距离。换言之,优选的是,横梁的上表面和下油底壳的底部从前到后上以相同向上或向下的趋势来倾斜,并且它们被设置为基本彼此平行。
[0015](3)此外,优选的是,至少下油底壳被设置成向前延伸超过内燃机的前端部或者向后延伸超过内燃机的后端部。
[0016]技术效果
[0017]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由于油底壳是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类型,即由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形成,设置下油底壳使得位于重叠部的前面或后面,因此当油底壳被拆卸时,首先可以拆卸下油底壳。这样有助于上油底壳的拆卸。另一方面,当油底壳被附接时,可以首先附接上油底壳,并且然后附接下油底壳。因此,例如,即使在不可以从车体拆卸横梁的车辆上,也可以进行油底壳的附接和拆卸。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下油底壳使得包括重叠部,因此可以增加可以储存油的容量,并且可以确保能够储存要求的油的总量的容量。即,可以同时实现拆卸/附接的性能以及保证油底壳的容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安装有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的车辆的底视图。
[0019]图2是从上方看时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的结构的透视图。
[0020]图3是示出了图2的油底壳的结构的示图,(a)是顶视图、(b)是底视图、(C)是侧视图以及⑷是沿图3(a)的箭头A-A截取的横截面图。
[0021]图4是解释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和横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图。
[0022]图5是说明拆卸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的过程的示图,(a)是下油底壳的拆卸以及(b)是上油底壳的拆卸。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下文中,将通过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不旨在排除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没有明确示出的各种修改和技术应用。在以下描述中,在给出的说明中,车辆的行驶方向是前方向,参考向前的方向确定左方和右方,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方向以及其反方向是向上的方向。在安装在车辆上的装置和部件的描述中,参考这些装置和部件在车辆上的安装状态来确定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
[0024][1.结构]
[0025]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I (在下文中,被称为发动机I)被安装在车辆的前侧,并且被布置在一对左和右纵梁2之间,该一对左和右纵梁2设置为彼此以一距离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在纵梁2之间,离合器壳体3和变速器4安装在发动机I的后面。尽管在车辆上除了这些外还安装了各种装置,但是在图1中被省略。
[0026]设置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梁5设置在油底壳10的下方,油底壳10被设置在发动机I的最下部。该横梁5是前悬架横梁,该前悬架横梁在左端部5c和右端部5d处具有接纳悬架的弹簧(未示出)的连接部。横梁5通过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焊接在左端部5c和右端部5d的内侧而被固定至该对纵梁2。横梁5由帽形上构件51和板状金属形下构件55形成,帽形上构件51在前后方向的纵向横截面在下表面中具有开口,并且板状金属形下构件55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结合至上构件51的中间部中的下表面,以覆盖开口(参见图4)。
[0027]在此实例中,如图2和图4中所示,横梁5的上构件51具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52、在上表面部52的宽度方向(即,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立表面部、以及设置成从两个竖立表面部的两个下端在水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两个凸缘部。形成上构件51的上表面部52(在下文中,被称为横梁5的上表面部52)使得从前端部52a向下倾斜至后端部52b。
[0028]此外,在车辆的下部中,作为一种齿条与齿轮转向装置的转向连杆6被设置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该转向连杆6的转向齿条壳体6a位于油底壳10的下面,并且位于横梁5的前面和上面(参见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中位于油底壳10的下面的横梁5不能从车体(诸如纵梁2的车体)拆卸的车辆被示出为实例。
[0029]油底壳10位于横梁5和转向齿条壳体6a的上方,并且具有与横梁5重叠的重叠部(图1中的虚线部)。在此提到的重叠部11是油底壳10的悬架部与横梁5的上表面部52的重叠部。该重叠部是油底壳10和横梁5的上表面部52在上下方向进行重叠的部分。
[0030]油底壳10是储存发动机I中使用的发动机油(在下文中,有时被称为油)的容器(容纳皿),并且被附接至发动机I的本体(在下文中,被称为发动机本体)的底部。储存在油底壳10中的油穿过滤油器7[参见图3的(a)]被对发动机I的动力的一部分操作的未示出的油泵吸取,而被送至旋转部分、滑动部分等,从而润滑并减少摩擦阻力。油还具有冷却旋转部分、滑动部分等的作用,并且在润滑和冷却发动机I的内部之后,变成油滴沿着汽缸壁等移动并滴入油底壳10内。通过重复此操作,油在发动机I中循环。在此提到的发动机主体表不除油底壳10之外的发动机体(包括气缸盖和气缸体)。
[0031]滤油器7是被设置在油泵的入口的端部的过滤器,并且被设置在油底壳10中的稍后描述的最下部23e的底表面的稍微靠上。相当粗糙的网被附接到滤油器7,以防止在吸取油时混合在油中的较大异物被吸取。此外,用于去除细小异物的过滤器被设置在油的循环路径中。油底壳10的容量对应于发动机I中使用的(必要的)油的总量。
[0032]接下来,将通过使用图2、图3 (a)至图3(d)和图4描述油底壳10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油底壳10是由上侧的上油底壳20和下侧上的下油底壳30形成的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类型,并且这些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的组合组成一个油底壳10。例如,上油底壳20由铸造物形成,并且例如,下油底壳30由薄板金属形成。图4中的虚线示出当油被储存在油底壳10中时油的水面。
[0033]如图2和图3(a)和图3(d)中所不,上油底壳20在上部中设置有上表面开口部21h,并且具有设置成从上表面开口部21h的周围向下延伸的周壁部22,以及当从上面看时以与上表面开口部21h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形状形成的底部23。在上表面开口部21h周围(即,在周壁部22的上端部上)设置成基本水平地向外突出的凸缘部21f被设置。上表面开口部21h以与在汽缸体的下表面中设置的开口基本相同的形状形成。发动机I的内部和油底壳10的内部通过汽缸体的下表面中的开口和上表面开口部21h彼此连通。
[0034]在外周方向(在上表面开口部21h的四周),多个螺栓21t从下方插入到凸缘部21f内。这些螺栓21t被拧紧到在汽缸体的下端面中形成的孔(未示出)内,从而固定上油底壳20和发动机主体。当上油底壳20被附接至发动机主体时,诸如液态密封垫的密封构件介于凸缘部21f的上表面与汽缸体的下端面之间,从而密封汽缸体与上油底壳20的接合面。
[0035]如图3(c)和图3(d)中所示,设置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随着靠近后方而更平滑地向下倾斜的倾斜部23s在上油底壳20的底部23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即,底部23形成为倾斜部23s之后的面位于其前侧的面的下方。形成上油底壳20使得倾斜部23s的后面的垂直长度H2大于前方的垂直长度H1。
[0036]在下文中,倾斜部23s的后面的底部(即,上油底壳20的底部23的位于最下方位置的部分)将具体地被称为最下部23e。如图2和图3(a)和图3(b)中所示,穿透底部23的基本矩形的底部开口部(开口)23h形成在最下部23e中。底部开口部23h的开口面积小于上表面开口部21h的面积。
[0037]如图3(d)中所示,在右侧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周壁部22(在下文中,被称为右壁部22R)的一部分的后部22Rb中,上油底壳20具有穿透右壁部22R的壁开口部22h。壁开口部22h位于底部开口部23h之上,并且与底部开口部23h连通。S卩,上油底壳20在上部、底部23的最下部23e和后部22Rb中分别具有开口部21h、23h和22h。
[0038]此外,如图2和图3(a)和图3(d)中所示,上油底壳20具有盖部24,盖部24被设置成从外部覆盖壁开口部22h。设置盖部24使得开放的一端部24a被连接至右壁部22R的外部并且闭锁的另一端部24b突出至油底壳10的后端部1b的后侧(即,发动机I的后端部lb)。此外,盖部24的中间部24c (—端部24a和另一端部24b之间)形成为弯曲。形成盖部24使得在与从一端部24a至另一端部24b延伸的方向上正交的纵截面具有帽形,其下表面是开放的。在盖部24的下表面上,形成盖部开口部24h,并且更一步地,围绕除了一端部24a之外的盖部开口部24h,形成设置成基本水平地向外突出的凸缘部24f。
[0039]设置盖部24的下表面(B卩,盖部开口部24h和凸缘部24f的表面)使得与上油底壳20的最下部23e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并且盖部开口部24h和底部开口部23h通过壁开口部22h彼此连通。盖部24的上表面被设置在其中设置上油底壳20的上表面开口部2Ih的表面的稍微靠下。当从上面看时,盖部24的形状与稍后描述的从上面看时下油底壳30的延伸部34的形状相同。
[0040]如图3(b)至图3(d)中所示,下油底壳30被附接至上油底壳20,使得从下方覆盖上油底壳20的底部开口部23h和24h。即,下油底壳30设置在油底壳10的下部(上油底壳20的下面)中和油底壳10的后部(上油底壳20的倾斜部23s的后面)中。
[0041]下油底壳30在上部设置有下侧开口部31h,并且具有下侧周壁部32和下侧底部33,该下侧周壁部设置成从下侧开口部31h的周围向下延伸,以及当从上面看时下侧底部33形成形成的形状基本与下侧开口部31h的形状相同。在下侧开口部31h(即,在下侧周壁部32的上端部上)周围,设置成基本水平地向外突出的下侧凸缘部31f被设置。形成下侧开口部31h的形状与上油底壳20的底部开口部23h、盖部开口部24h和壁开口部22h的左右方向的(对应于周壁部22的厚度的部分)长度部分的组合的形状相同。
[0042]在下侧凸缘部31f中,在外周方向上(围绕下侧开口部31h)从下插入多个下侧螺栓31t。这些下侧螺栓31t拧紧到在上油底壳20的一侧上设置的孔以及嵌入在其中的螺母等(这些没有示出)。从而,下油底壳30被附接至上油底壳20。当这些结合时,诸如液态密封垫的密封构件被夹在接合面之间以密封接合面。
[0043]当下油底壳30被附接至上油底壳20时,上油底壳20的侧上的底部开口部23h、盖部开口部24h和壁开口部22h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部与下油底壳30的侧上的下侧开口部31h —致,使得通过其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彼此连通的一个开口形成。
[0044]如图3(c)和图3(d)中所示,下侧底部33具有随着从前端部33a接近后侧而更平滑地向下倾斜的下侧倾斜部33s。如图4中所示,下侧倾斜部33s设置在下油底壳3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附近,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横梁5的上表面部52的位置(即,重叠部11)。换言之,下侧倾斜部33s是下侧底部33的一部分,形成使得从重叠部11的前端侧向后端侧向下倾斜。以与形成在上油底壳20的底部23上的倾斜部23s的倾斜角基本相同的倾斜角形成下侧倾斜部33s。此外,下侧倾斜部33s基本平行于横梁5的上表面部52。
[0045]此外,如由图3(b)中的虚线所示,当从油底壳10的下面看时,下侧底部33由位于基本紧靠在上油底壳20的底部开口部23h下的矩形底部33A形成,并且具有与底部开口部23h基本相同的形状,延伸底部33B设置成从矩形底部33A的右侧部外面向右外放延伸并且形成为中间部向后弯曲。延伸的底部33B的形状与盖部开口部24h和壁开口部22h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部的组合的形状相同,并且其后端部33Bb位于油底壳10的后端部1b的后面。
[0046]如图2和图3 (b)中所示,下油底壳30具有延伸部34,该延伸部延伸成在下油底壳3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后面的右侧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侧周壁部32的部分(在下文中,被称为下侧右壁部32R)向外突出。设置延伸部34是为了提高油底壳10的容量,并且通过与除了安装在车辆上的发动机I之外的各种装置和构件的布置关系来确定延伸部34的形状。
[0047]在该实例中,如图1中所示,延伸部34被延伸使得位于离合器壳体3的右前部的下面。延伸部34由下侧底部33的延伸底部33B和在延伸底部33B的周端部上竖立设置的下侧周壁部32的一部分形成。当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被组合在一起时,延伸部34是紧挨在盖部24的下面结合的部分。该延伸部34的上表面上的开口部(即,位于延伸部34处的下侧开口部31h的部分)由以上所描述的上油底壳20的盖部24密封。
[0048]如图2和图3(b)中所示,排油螺栓35被附接在延伸部34的右端部,且排油垫圈36介于其间。排油螺栓35用于排出油底壳10储存的油,并且诸如在油底壳10从发动机主体拆卸时以及当油被改变时的情况下,排油螺栓35与排油垫圈36 —起从油底壳10拆卸。
[0049]接下来,当由如上所述构造成的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的组合所形成的油底壳10安装在车辆上时,将描述油底壳10、横梁5和转向齿条壳体6a之间的布置关系。如图4中所示,油底壳10设置成倾斜,使得后端部1b比前端部1a稍微处于下面。
[0050]如图4中所示,设置下油底壳30使得位于重叠部11的后面,使得包括与横梁5重叠的重叠部11。换言之,下油底壳30被设置其中下侧凸缘部31f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基本重叠横梁5的上表面部52的位置中。设置上油底壳20使得在包括倾斜部23s的前侧上的底部23位于转向齿条壳体6a的前面,从而包括转向齿条壳体6a。
[0051]油底壳10被布置使得上油底壳20的底部23和下油底壳30的下侧底部33距转向齿条壳体6a和横梁5的上表面部52基本一定的距离。这样做不仅为了防止油底壳10、横梁5和转向齿条壳体6a之间的接触,还平滑地从发动机主题将其拆卸以及附接至发动机主体。
[0052]如果可以缩短该距离,可以相应地在较低位置中设置油底壳10的底部23和33,使得可以增加油底壳10的容量。本实施方式的油底壳10通过使该距离最小化以增加容量并且考虑拆卸/附接性能而具有以上所描述的结构。在下文中,将描述油底壳10从发动机主题的拆卸和油底壳10附接至发动机主体。
[0053][2.油底壳拆卸和附接过程]
[0054]使用图5 (a)和图5 (b),将描述从发动机主体拆卸油底壳10的过程和将油底壳10附接至发动机主体的过程。图5 (a)示出下油底壳30的拆卸轨迹,以及图5(b)示出上油底壳20的拆卸轨迹。上油底壳20与下油底壳30的附接轨迹与拆卸轨迹相反。
[0055]当油底壳10被从发动机主体拆卸时,首先,发动机I被稍微抬起以稍微增加上油底壳20的底部23及下油底壳30的下侧底部33与转向齿条壳体6a和横梁5的上表面部52之间的距离(空间)。然后,从车身拆卸转向齿条壳体6a。然后,拆卸排油螺栓35和排油垫圈36并且将内部的油排出。
[0056]进一步地,从上油底壳20拆卸下油底壳30,并且然后,从发动机主体拆卸上油底壳20。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横梁5不能从车体(诸如纵梁2的车体)拆卸,因此不能仅通过稍微增加油底壳10的下面的空间而拆卸油底壳10。
[0057]如图5(a)中所示,当从上油底壳20拆卸下油底壳30时,首先,剥离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的接合面,使得可移动下油底壳30。然后,如由箭头A所示,下油底壳30被向下移动并使得降至横梁5的近旁(图中的两点虚线)。然后,如由箭头B所示,在这种状态下,向着车体的后侧下拔出下油底壳30(图中的粗实线)。如以上所描述的,通过首先拆卸下油底壳30,可以进一步增加上油底壳20的下面的空间。
[0058]如图5 (b)中所示,当从发动机主体拆卸上油底壳20时,首先,剥掉下油底壳30与汽缸体的接合面,使得上油底壳20是可移动的。然后,如由箭头C所示,上油底壳20被向下移动并使得降至横梁5的近旁(图中的双点虚线)。然后,如由箭头D所示,上油底壳20的后端被稍微地向下倾斜(图中的虚线)。然后,如由箭头E所示,在这种状态下,向着车身的后侧拉出上油底壳20 (图中的粗实线)。
[0059]上油底壳20的倾斜部23s的后面的垂直长度H2是上油底壳20可以在倾斜状态下从横梁5和离合器壳体3之间的空间向着车辆的后侧被拔出的长度。
[0060]另一方面,当油底壳10被附接至发动机主体时,通过与油底壳10的拆卸过程相逆的过程执行附接。即,首先,从横梁5和离合器壳体3之间向着车辆的前侧推上油底壳20,为了附接至发动机主体,上油底壳20被倾斜、向上移动、并在其间使用密封构件而被附接至发动机主体。
[0061]然后,被附接有排油螺栓35和排油垫圈36的下油底壳30被从车辆的后侧推到上油底壳20的下面、向上移动、并在其间使用密封构件而被附接至上油底壳20。然后,发动机油被注入发动机主体中,转向齿条壳6a被附接至车体,并且发动机I的位置返回原始位置。
[0062][3.优点]
[0063]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油底壳10,由于油底壳10被构造为分成上下两部分的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的类型,并且设置下油底壳30使得位于重叠部11的后面而使得包括重叠部11,因此可以在拆卸油底壳10中仅首先拆卸下油底壳30。这样有助于上油底壳20的拆卸。
[0064]另一方面,在油底壳10的附接中,可以首先附接上油底壳20,并且然后附接下油底壳30。从而,可以将油底壳10从如以上所描述的横梁2不能从车体拆卸的车辆中拆卸以及附接至车辆。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下油底壳30使得包括重叠部11,因此可以增加可储存的油的容量,使得可以保证由发动机I要求的油的总量。因此,可以同时实现拆卸/附接性能以及保证油底壳10的容量。
[0065]此外,由于形成横梁5的上表面部52使得从前端部52a至后端部52b向下倾斜,形成下油底壳30的下侧底部33使得从重叠部11的前端侧至后端侧向下倾斜并且距上表面部52存在基本一定的距离,因此向着车辆的后侧可以平滑地拔出下油底壳30。当附接下油底壳30时,可以轻易地避免与横梁5接触。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油底壳10的拆卸/附接性能。
[0066]此外,由于下油底壳30具有延伸部34,设置延伸部34使得延伸至发动机I的后端部Ib的后侧,因此可以增加可以被储存在油底壳10中的油的总量。从而,可以轻易地保证油底壳10的容量。
[0067]由于油底壳10是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由上油底壳20和下油底壳30形成的类型,因此与一体油底壳相比该形状的自由程度较高。此外,由于下油底壳30由薄板金属形成,因此可以轻易地形成不干扰周围装置和构件的形状。此外,通过改变下油底壳30的形状,可以轻易地改变油底壳10的容量。
[0068]此外,在该实例中,由于壁开口部22h被形成在上油底壳20的周壁部22的一部分上,并且设置了在与从一端部24a至另一端部24b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其纵截面是帽形的盖部24,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油底壳10的容量。
[0069][4.变形例]
[0070]尽管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违背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
[0071]尽管在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下油底壳30的延伸部使得向后延伸超过发动机I的后端部lb,但是延伸部34的形状和位置并不限于此,并且由与安装在车辆上的发动机I以外的各种装置和构件的布置关系来确定其形状和位置。例如,设置延伸部34使得进一步延伸至发动机I的后端部Ib的后面,或者相反地,可以被设置使得仅向侧面延伸。当充分保证油底壳10的容量时,可以省略延伸部34。
[0072]壁开口部22h不必形成在上油底壳20中,并且盖部24的横截面形状不必为帽形。例如,平板状的盖部构件可以设置在下油底壳30上设置的延伸部34的上表面上的开口部处(即,位于延伸部34处的下侧开口部31h的一部分)以密封该开口部。在此情况下,由于密封延伸部34的盖部构件具有简单的形状,因此可以简化油底壳10的结构。
[0073]此外,由于根据横梁5的位置确定下油底壳30附接的位置,因此附接下油底壳30的位置不局限于以上所描述的位置。此外,尽管在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向连杆6被设置在横梁5的前面,设置下油底壳30使得位于重叠部11的后面使得包括重叠部11,然而当转向连杆6的位置不同于以上所述的位置时,可以设置下油底壳30使得位于重叠部11的前面使得包括重叠部11。
[0074]此外,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形成横梁5的上表面部52使得从前端部52a至后端部52b向上倾斜,并且优选的是,形成与横梁5相对的下油底壳30的下侧底部33的一部分使得从重叠部11的前端侧至后端侧向上倾斜。横梁5的上表面和下油底壳30的底部不一定形成为倾斜。
[0075]尽管本油底壳10适用于横梁5不能从车体拆卸的车辆中,但是应注意的是,也可以应用于横梁5可以从车身拆卸的车辆中。
[0076]参考标号和符号说明
[0077]I发动机(内燃机)
[0078]2 纵梁
[0079]5 横梁
[0080]52上表面部
[0081]10油底壳
[0082]11重叠部
[0083]20上油底壳
[0084]23 底部
[0085]23e最下部
[0086]23h底部开口部(开口)
[0087]30下油底壳
[0088]33下侧底部
[0089]33s下侧倾斜部
[0090]34延伸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安装在设有右和左纵梁对和横梁的车辆上,所述右和左纵梁对被设置成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梁被设置成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固定到所述纵梁对, 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是被分成上下两部分的类型,由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形成,所述上油底壳附接至所述内燃机的本体并且在底部包括开口,所述下油底壳被附接为从下方覆盖所述上油底壳的所述开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位于所述横梁上方并且与所述横梁重叠的重叠部,以及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油底壳被设置为,在被安装到所述车辆的状态下,位于所述重叠部的前方或后方以包括所述重叠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所述内燃机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的上表面被形成为从前端部向上或向下倾斜至后端部,以及 所述下油底壳的与所述横梁相对的底部被形成为从所述重叠部的前端侧向上或向下倾斜至所述重叠部的后端侧,并且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部具有基本一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所述内燃机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下油底壳被设置为向前延伸超过所述内燃机的前端部或者向后延伸超过所述内燃机的后端部。
【文档编号】F01M11/00GK104379887SQ201380032062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
【发明者】木田直树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