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7217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沟槽模板台车,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迅速发展,隧道工程在铁路中越来越多,其中隧道内的电缆槽及水沟施工质量对隧道的使用时间有这一定的影响。传统采用小块组合定型钢模,这些模型大多由工人现场拼装施工或加工木模施工,采用模板分层安装多次浇筑成型,首先存在钢调接口容易生锈卡死损坏;且施工缝较多,水容易从施工缝渗出,对隧道内部造成病害;而且隧道内空间有限,支立、拆除模板较困难,需要较多施工工人配合施工。因此传统模板施工起来较费事,进度慢且成本高,施工的质量又难以达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水沟电缆槽模板是采用小型钢模组合而成,存在钢调接口容易生锈卡死损坏的问题,且需分段施工,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断缝处理措施不合理质量难达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模板为优化的一体式结构,混凝土整体一次性浇筑,避免了水平施工缝的产生,减少了分次浇筑的工序间隔时间,提高了水沟浇筑的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包括门架、模板和行走机构,所述门架包括立柱和门梁,所述门架的底部设于行走机构,沿隧道纵向所述门架两端面的外侧设有模板,所述模板包括内模板和侧模板,所述内模板在沿隧道径向依次包括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所述内模板长轴方向一体化设有N个均匀排布的起吊梁,N为大于2的正整数,所述起吊梁与内模板轴向垂直;所述门架侧面朝外沿隧道纵向排布设有与所述起吊梁位置和数量相适配的悬梁,所述悬梁与隧道纵向垂直,所述内模板位于悬梁下方,且所述悬梁和起吊梁之间通过升降调节机构连接,所述升降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内模板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所述侧模板长轴方向内侧壁通过水平调节机构与门架沿隧道纵向的端面外侧连接,所述侧模板长轴方向顶部通过高度调节机构与位置相对的悬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内模板为整体式结构在沿隧道纵向延伸,且通过若干垂直于内模板轴向的起吊梁将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依次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起吊梁既有连接内模板和悬梁的作用,又对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的轴向有加强作用,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现形变;通过升降调节机构带动起吊梁向上下运动、从而能够带动内模板整体上下移动。模板为优化的一体式结构,混凝土整体一次性浇筑,避免了水平施工缝的产生,减少了分次浇筑的工序间隔时间,提高了水沟浇筑的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优选地,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起吊油缸和第一起吊丝杠,所述模板台车沿隧道纵向两端的起吊梁和悬梁通过起吊油缸连接,其余起吊梁和悬梁通过第一起吊丝杠连接;

所述水平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移油缸和横移丝杠,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为第二起吊丝杠;所述侧模板长轴方向内侧壁两端均通过第一横移油缸和横移丝杠与门架沿隧道纵向的端面外侧连接,所述侧模板长轴方向内侧壁其余部位均通过横移丝杠与门架沿隧道纵向的端面外侧连接。

通过液压油缸和丝杠相配合实现对内模板的竖向上下移动、侧模板的竖向上下移动和水平横向移动;由于模板体积较大,模板在浇筑砼时容易出现上浮现象,造成标高与线型不顺的问题,通过丝杠和液压油缸配合同时保障内模板和侧模板能够稳定且精确的定位安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均为整体封闭箱式结构。

相对于传统水电缆沟槽模板减少拼接组合工序,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优选地,所述起吊梁为配重结构,所述内模板均为倒梯形结构。

将起吊梁设置为配重结构利于稳固作为一个整体结构的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将内模板即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设为倒梯形结构,便于在浇筑完成后,减少内模板抽出的阻力,保障沟槽不受损坏。

优选地,所述悬梁的自由端通过斜拉丝杠与位于悬梁上的方门架连接,所述斜拉丝杠由伺服电机控制,所述伺服电机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

由于丝杠可精确定位实现数字化自动控制,且能够自锁,操作人员可通过自动化精确控制丝杆对悬梁的作用力,防止悬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

优选地,所述悬梁包括相互适配的导向芯和导向套,所述模板台车还包括第二横移油缸,所述第二横移油缸的一端与导向套连接,第二横移油缸的另一端与门架或导向芯靠近门架端连接;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与悬梁连接端均设于导向套上。

在第二横移油缸的作用下,导向套沿导向芯轴向滑动,从而依次带动升降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内模板和侧模板在隧道径向移动,便于浇筑合理的沟槽位置。

优选地,所述沿隧道纵向的立柱设于支撑底梁上,所述支撑底梁与隧道纵向平行;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悬梁的下方还设有悬臂,所述悬臂的长轴方向与隧道纵向平行;还包括主油缸、竖向导向芯和竖向导向套,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车轮,所述竖向导向芯的一端与行走车轮连接,竖向导向芯的另一端与主油缸的一端连接,主油缸的另一端与悬臂连接,竖向导向套套设于竖向导向芯上、且外侧壁固定于支撑底梁上。

通过在主油缸的作用下,实现模板台车整体上下移动,从而协同升降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扩大模板在竖直方向的可调节活动范围。

优选地,所述相邻立柱之间设有剪刀架,所述门架沿隧道纵向的两端门梁之间排布有通梁。对模板台车整体稳定性由加强作用。

所述起吊梁上还设有水平传感器,所述水平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起吊梁的水平度信息,并将所述检测信息传送至PLC控制系统;所述PLC控制系统接收所述检测信息,且所述PLC系统依据检测信息控制所述升降调节机构。

由于内模板作为一个整体在多个升降机构带下动上下移动,若各升降机构配合不当,易使内模板整体发生倾斜,尤其在浇筑完成后,若在拔出内模板发生倾斜,则影响整个水沟电缆槽完工质量。通过设置水平传感器实时监测起吊梁的水平度,即可用于表示内模板整体的水平度,在PLC控制系统内依据实际情况设定容许内模板倾斜的倾斜角度最为控制阈值,当PLC控制系统接收到的水平倾斜度大于设定阈值,则PLC控制系统及时控制相应的油缸油路系统或丝杠电路系统进行调节,保证水沟电缆槽质量达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在隧道水沟电缆槽施工中,传统的工艺是采用小型组合钢模分段施工,各沟槽模板是分开的,每次使用都要将模板拆装一次,存在工序繁杂、支撑加固体系多、外观质量控制难、劳动强度大、文明施工形象差等缺点;而且施工后易出现隐蔽工程处理不到位、施工缝出现渗漏水等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内模板为整体式结构在沿隧道纵向延伸,且通过若干垂直于内模板轴向的起吊梁将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依次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起吊梁既有连接内模板和悬梁的作用,又对第一浅槽模板、深槽模板和第二浅槽模板的轴向有加强作用,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现形变;通过升降调节机构带动起吊梁向上下运动、从而能够带动内模板整体上下移动。模板为优化的一体式结构,混凝土整体一次性浇筑,避免了水平施工缝的产生,减少了分次浇筑的工序间隔时间,提高了水沟浇筑的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通过液压油缸和丝杠相配合实现对内模板的竖向上下移动、侧模板的竖向上下移动和水平横向移动;由于模板体积较大,模板在浇筑砼时容易出现上浮现象,造成标高与线型不顺的问题,通过丝杠和液压油缸配合同时保障内模板和侧模板能够稳定且精确的定位安装;

由于内模板作为一个整体在多个升降机构带下动上下移动,若各升降机构配合不当,易使内模板整体发生倾斜,尤其在浇筑完成后,若在拔出内模板发生倾斜,则影响整个水沟电缆槽完工质量。通过设置水平传感器实时监测起吊梁的水平度,即可用于表示内模板整体的水平度,在PLC控制系统内依据实际情况设定容许内模板倾斜的倾斜角度最为控制阈值,当PLC控制系统接收到的水平倾斜度大于设定阈值,则PLC控制系统及时控制相应的油缸油路系统或丝杠电路系统进行调节,保证水沟电缆槽质量达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中A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中A的局部尺寸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立柱,2-门梁,3-内模板,31-第一浅槽模板,32-深槽模板,33-第二浅槽模板,4-侧模板,5-起吊梁,6-悬梁,7-起吊油缸,8-第一起吊丝杠,9-第一横移油缸,10-横移丝杠,11-第二起吊丝杠,12-斜拉丝杠,13-第二横移油缸,14-支撑底梁,15-悬臂,16-主油缸,17-竖向导向芯,18-竖向导向套,19-行走车轮,20-剪刀架,21-通梁,22-水平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包括门架、模板和行走机构,门架包括立柱1和门梁2,门架的底部设于行走机构,沿隧道纵向所述门架两端面的外侧设有模板,模板包括内模板3和侧模板4。所述内模板3在沿隧道径向依次包括第一浅槽模板31、深槽模板32和第二浅槽模板33,内模板3长轴方向一体化焊接设有四个均匀排布的起吊梁5,起吊梁5与内模板3轴向垂直;门架侧面朝外沿隧道纵向排布设有与所述起吊梁5位置和数量相适配的悬梁6,悬梁6与隧道纵向垂直,所述内模板3位于悬梁6下方,且所述悬梁6和起吊梁5之间通过升降调节机构连接,所述升降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内模板3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侧模板4长轴方向内侧壁通过水平调节机构与门架沿隧道纵向的端面外侧连接,所述侧模板4长轴方向顶部通过高度调节机构与位置相对的悬梁6连接。

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起吊油缸7和第一起吊丝杠8,模板台车沿隧道纵向两端的起吊梁5和悬梁6通过起吊油缸7连接,其余中间两个起吊梁5和悬梁6通过第一起吊丝杠8连接;水平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移油缸9和横移丝杠10,高度调节机构为第二起吊丝杠11;所述侧模板4长轴方向内侧壁两端均通过一个第一横移油缸9和一个横移丝杠10与门架沿隧道纵向的端面外侧连接,侧模板4长轴方向内侧壁其余部位均通过横移丝杠10与门架沿隧道纵向的端面外侧连接。

所述第一浅槽模板31、深槽模板32和第二浅槽模板33均为整体封闭箱式结构。

所述起吊梁5为配重结构,所述内模板3均为倒梯形结构。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所述悬梁6的自由端通过斜拉丝杠12与位于悬梁6上的方门架铰接连接。所述斜拉丝杠12由伺服电机控制,所述伺服电机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整体式模板台车,所述悬梁6包括相互适配的导向芯61和导向套62,模板台车还包括第二横移油缸13,第二横移油缸13的一端与导向套62连接,第二横移油缸13的另一端与门架或导向芯61靠近门架端连接;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与悬梁6连接端均设于导向套62上。

所述沿隧道纵向的立柱1设于支撑底梁14上,支撑底梁14与隧道纵向平行;立柱1上且位于悬梁6的下方还设有悬臂15,悬臂15的长轴方向与隧道纵向平行;还包括主油缸16、竖向导向芯17和竖向导向套18,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车轮19,所述竖向导向芯17的一端与行走车轮19连接,竖向导向芯17的另一端与主油缸16的一端连接,主油缸16的另一端与悬臂15连接,竖向导向套18套设于竖向导向芯17上、且外侧壁固定于支撑底梁14上。

相邻立柱1之间设有剪刀架20,门架沿隧道纵向的两端门梁2之间排布有通梁21。因此,共设有四条主油缸,八条起吊油缸,四条第一横移油缸,四条第二横移油缸,共二十条油缸,其余均采用丝杠传动。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起吊梁5上还设有水平传感器22,水平传感器22用于实时检测起吊梁5的水平度信息,并将所述检测信息传送至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接收所述检测信息,且PLC控制系统依据检测信息控制所述升降调节机构。所述水平传感器22、PLC控制系统均可采用现有技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浅槽模板31长底边长度为435mm,短底边长度为330mm;所述深槽模板32的长底边长度为300mm,短底边长度为260mm;所述第二浅槽模板33的长边长度为320mm,短边长度为280mm;所述第一浅槽模板31轴心线与深槽模板32的轴心线距离为455mm,所述深槽模板32轴心线与第二浅槽模板31轴心线距离为430mm。在浇筑完成后,有利于减小作为一个整体的内模板和侧模板拔出的阻力,保证水电缆沟槽侧壁和槽口处不受挤压而产生裂缝或变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