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462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作为将永磁联轴用于离心泵的新产品,设计合理,工艺先进,主要应用于水循环、冷却循环系统、医疗器械等领域;现有技术中的耐高温磁力泵的输送介质温度超过规定时,一般需由外部提供冷却,如设置隔热腔,泵腔内注入压力高于密封压力的冷却液,冷却内磁转子和轴承,或泵体设置冷却盘管等,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的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包括电机、电机轴、输出轴、叶轮、泵体、隔离套、隔离腔、密封压盖、外磁体以及与外磁体同心设置且在外磁体的磁力驱动下转动的内磁体,还在于所述电机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磁体和所述电机相连,所述隔离套包覆在所述外磁体上且与所述外磁体无缝贴合,所述输出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叶轮和内磁体相连,所述内磁体和隔离套之间形成隔离腔,所述叶轮和内磁体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内磁体密封在所述泵体中的密封压盖,所述隔离套内设置冷却夹层。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压盖设为轴承座,所述输出轴设为轴承,所述轴承固定在所述轴承座上,所述轴承座的一端上设有密封槽,所述轴承座的另一端与所述泵体固定连接。

具体的,还包括空心泵头和密封圈,所述空心泵头的一端设置为进液口,所述空心泵头的另一端设置为安装口,所述空心泵头的顶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空心泵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密封槽内的密封圈与所述轴承座密封抵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轴承座上。

更具体的,所述密封圈为金属O型环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套设为奥氏体不锈钢隔离套,或是钛合金隔离套,或是哈氏合金隔离套。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套外表面设有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在磁力泵运作过程中,具有耐高压且不易泄漏的优点。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包括电机1、电机轴2、输出轴9、叶轮8、泵体12、隔离套3、隔离腔11、密封压盖10、外磁体4以及与外磁体4同心设置且在外磁体4的磁力驱动下转动的内磁体5,还在于电机轴2的两端分别与外磁体4和电机1相连,隔离套包3覆在外磁体4上且与外磁体4无缝贴合,输出轴9的两端分别与叶轮8和内磁体5相连,内磁体5和隔离套3之间形成隔离腔11,叶轮8和内磁体5之间设置有将内磁体5密封在泵体中的密封压盖10,隔离套3内设置冷却夹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工作原理如下:

在内磁体的外圆周部分和外磁体的内圆周部分,分别装上磁体,将内外磁体工作面对齐,即自动耦合,内外磁体之间有一定的气隙,用于隔离主动和从动部件;当磁体从当前的偶合状态,圆周错动跳转到下一个耦合状态时,在这种打滑过程中,气隙内的磁场迅速变化,内外磁体同时被对方充退磁,产生热量,短时间内温度即可迅速上升到100摄氏度以上,从而导致磁体退磁,因此,在内外磁体之间,安装一个隔离套3,可以将内磁体5或者外磁体4封闭起来,而且隔离套3内设置冷却层,当磁力泵输送介质温度超过规定时,可以从外部提供冷却,对内磁体5的热量进行热传递或者通过气隙对外磁体4进行导热。

为了将隔离套3和内磁体5与磁力泵传递的介质分离开来,密封压盖10设为轴承座,输出轴9设为轴承,轴承固定在轴承座上,轴承座的一端上设有密封槽,轴承座的另一端与泵体12固定连接。

为了将运输介质的磁力泵的泵头与内磁体5和隔离套3隔绝开来,防止输送介质冷却的过程中,如果介质中有硬质颗粒,造成隔离套3划伤或划穿;介质冷却的耐高温磁力泵还包括空心泵头13和密封圈,空心泵头13的一端设置为进液口7,空心泵头13的另一端设置为安装口,空心泵头13的顶部设置有出液口6,空心泵头的另一端通过密封槽内的密封圈与轴承座密封抵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在轴承座上,密封圈为金属O型环密封圈。

为了选择非铁磁性的电阻率比较高的隔离套3,隔离套3设为奥氏体不锈钢隔离套,或是钛合金隔离套,或是哈氏合金隔离套;这样,隔离套3不仅具有较高的电阻率还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

为了保证磁力泵在规定温度条件下运行,防止介质温度超标,在磁力泵隔离套外表面装设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以便检测环隙区域的温度,以便温度超限时报警或停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