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2051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入并排出液体的栗,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从混入异物的工作液(例如机床的清洗液或冷却液等液体)中分离出异物(例如切肩)的功能的栗装置。
现有技术
[0002]作为一种包括上述构造的栗装置,提出了以下这样的栗装置设计:重量轻、体积小,无需定期维护,其中设有容积栗、非容积栗、一级旋流分离器和二级旋流分离器,而且该一级旋流分离器和二级旋流分离器均设有一种将分离出的异物(例如切肩)排出的机构(排出口),上述非容积栗的排出流量设定为高于上述容积栗的排出流量,同时上述容积栗、旋流过滤器和上述非容积栗设置为在竖直方向上呈线性连接(参见专利文献1)。
[0003]这样的栗装置(专利文献1)是很实用的。
然而,近年来在机床冷却液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大流量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上述的栗装置,其工作液是利用像所谓的“余摆线栗(齿轮栗)”那样的容积栗进行处理的,处理流量比较小,难以满足冷却液处理过程中大流量化的要求。
引文列表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国际公布号W0 2012/05323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栗装置,这种栗装置不仅具有从混入异物(例如切肩或污垢)的工作液(例如机床的清洗液或冷却液等液体)中分离出异物的功能,还能支持大流量工作液。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栗装置,包括:
第一栗(例如具有叶轮叶片的离心栗5),设置在工作液(例如冷却液)储罐(例如冷却液箱)上方;以及
第二栗(离心栗例如叶轮栗:底吸叶轮栗1),具有与所述第一栗(5)旋转轴(8)同心的旋转轴,且该第二栗设置在所述第一栗(5)进口(5i)的下方(上游一侧),而且该栗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具有从工作液中分离出异物的功能,并设置在所述第二栗(1)上方和所述第一栗(5)进口(5i)下方的区域;
该离心过滤器(3)设置成使其位于第二栗(1) 一侧(下侧)的内径(D3)较大,而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的内径(d3)较小,且所述离心过滤器(3)安装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第二栗(1)排出的工作液直接流入该离心过滤器(流入离心过滤器3的内径较大的区域或第二栗1一侧的区域);以及
所述第一栗(5)的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沿着该离心过滤器(3)的中心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栗(1)附近,所述(第一栗5的)吸入管路(31)与所述第一栗(5)的进口(5i)相连通,还有一个用于排出含异物液体的出口(3ο)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器⑶的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的端部附近。
[0007]就本发明来说,在所述第二栗(1)上方和所述第一栗(5)进口(5i)下方的区域只设置一个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器(3)的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的端部附近的用于排出含异物液体的出口(3ο)通过一条供含异物液体流过的液流通道(9)与异物排出口(68Η)相连通。
[0008]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栗(5)的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内设置有一个导引构件(31Β),该导引构件(31Β)沿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同时该导引构件(31Β)的位于第二栗一侧(下侧)的一个区域(L1)呈螺旋式延伸,而该导引构件(31Β)的位于第一栗一侧(上侧)的一个区域(L2)呈线性延伸。
[0009]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所述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的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的端部设置有一个截锥形构件(圆锥形构件32),并使得所述截锥形构件的锥形顶端朝向第二栗一侧(下侧)。
[0010]在实施本发明时,优选的,所述第一栗(离心栗5)的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的孔径(D31)设置为相当于所述第一栗(5)的进口(5i)孔径(D51i)的95%至105%。
[0011]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优选的,所述第二栗(底吸叶轮栗1)的孔径(D12)设置为相当于所述第一栗(离心栗5)的孔径(D51)的100%至110%。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0012]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所述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的设置方式使得其位于第二栗⑴一侧(下侧)的内径(D3)较大,而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的内径(d3)较小,且使得从所述第二栗(1)排出的工作液直接流入该离心过滤器(流入离心过滤器3的内径较大的区域或第二栗1一侧的区域),因此,已经直接流入所述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的工作液在第二栗(1)施加于其上的能量(压头)的作用下发生涡旋,然后在所述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内流向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
此时(在工作液发生涡旋并在离心过滤器3内流向第一栗5—侧即上侧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异物和工作液被适当地彼此分离。
[0013]因为有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于异物,而这些异物例如金属肩等具有高的比重,因此这些异物移动到了所述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内周壁(30i)附近。另一方面,因为作用于不含异物的清洁的工作液的离心力相对较小,所以这些清洁的工作液移动到了在径向上靠内侧的区域,进而改变前进方向并折返至所述第二栗(1) 一侧(下侧)。
这些通过改变前进方向而折返至所述第二栗(1) 一侧(下侧)的清洁的工作液流入所述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的靠近第二栗(1)的区域,然后继续流入所述第一栗(5)的进口(5i)。
进而,这些清洁的工作液作为清洁工作液流从所述工作液排出口 ¢6)排出来。
[0014]现有技术中(专利文献1),从非容积栗排出的工作液向上移动到一级旋流分离器的径向外侧区域,然后流入该一级旋流分离器,但是,根据本发明,因为从第二栗(1)流出的工作液直接流入离心过滤器(流入离心过滤器3的内径较大的区域或位于第二栗1一侧的区域),因此所述第二栗(1)的排出流(排出涡流)就可以用作该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中的涡流,这种方式效率很高。而且,因为该工作液涡流是在第二栗(1)施加于其上的能量(压头)的作用下而在该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中产生的,因此该涡流的流速很高,从而提高了离心分离效率。
进一步地,因为该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中涡流的流速很高,并且有大流量的工作液流入该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所以,工作液中含有的高比重的异物被夹带于工作液中从而很容易移动到该离心过滤器的第一栗(5) —侧(上侧),进而从该离心过滤器的设置在第一栗(5) —侧(上侧)的端部附近的出口(3ο)(用于排出含异物液体的出口)并通过供含异物液体流过的液流通道(9)被排放到该离心过滤器(所述旋流分离器3)外面。
[0015]在本发明中,如果所述导引构件(31Β)沿着所述第一栗(5)的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中心轴线的方向(竖直方向)延伸,该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中的具有高流速的涡流就能被引导,从而高效地导引工作液进入所述位于第一栗(离心栗5) —侧的进口(5i)。
因此,即使所述吸入管的内径尺寸(D31)有所减小,所述第一栗(5)吸入的工作液的量也不会降低,从而栗排出量也不会降低。另外,减小所述吸入管的内径尺寸(D31)也降低了含异物的工作液被吸入到所述第一栗(5)的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内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过滤率。
[0016]因为所述导引构件(31B)的位于第二栗⑴一侧(下侧)的区域(L1)呈螺旋式延伸,所以所述离心过滤器(旋流分离器3)中的涡流方向可以被转换至所述第一栗(5) —侧(上侧),而这正是所述吸入管路(所述离心栗的清洁液体吸入管31)的轴线方向。
此处,优选的,流向所述第一栗(离心栗5)第一级(位于吸入侧的第一级51)方向的工作液流不是涡流(没有周向分量)。如果该导引构件(31B)的位于第一栗(5) —侧的区域(L2)呈线性延伸,这种线性延伸的区域就会就会抵消经由吸入管路(清洁液体吸入管31)流向所述第一栗(5) —侧(上侧)的工作液的周向分量,从而使得该工作液流不再是涡流。
[0017]而且,在本发明中,所述截锥形构件(圆锥形构件32)设置在所述离心过滤器(所述旋流分离器3)的位于第一栗(5) —侧(上侧)的端部,并使得其锥形顶端朝向第二栗
(1)一侧(下侧),这样因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栗(5) —侧(上侧)端部附近的(用于排出含异物液体的)出口(3ο)的在径向上靠内侧的区域被所述截锥形构件(圆锥形构件32)占据,该出口(3ο)的横截面积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