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491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可安装在汽车的板构件等被安装构件上且可拆下的 夹具。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固定电线束和盖构件等零件,有时在汽车的车身板等被安装构 件上使用夹具。另外,由于更换或回收等,有时要将这些零件及夹具从被安装 构件上拆下。作为现有的这种夹具尤其是安装电线束的夹具,在下面的专利文 献l中公开了如下夹具包括带状的基板以及与该基板连续设置的卡合脚,所 述卡合脚包括从基板底面起竖立设置的杆部(支撑脚)、从该杆部的前端起 与基板的长度方向正交延伸的一对弹性卡合片(弹簧片)、以及使弹性卡合片 的前端向外侧弯曲而构成的开放前端部。另外,若在将电线束捆绑成带子状地 固定到基板上面后将卡合脚插入安装孔中,则一对弹性卡合片与安装孔周缘卡 合,从而将电线束配设到车身板上。另一方面,若夹持弹性卡合片两端的开放 前端部,则一对弹性卡合片向内侧挠曲,从而可将夹具从安装孔中拆下,并可 将电线束从车身板上拆下。
另外,在下面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夹具包括带状的基板以及与该 基板连续设置的大致呈U字状的卡合脚,所述卡合脚包括从基板底面起垂直 设置并在途中具有薄壁部的一对卡合片、以及连接各卡合片的底板,另外,从 所述底板的内表面起竖立设置有支柱,在该支柱的前端部设置有u字状的锁定 凹部,从所述基板的底面起与该锁定凹部对置地形成有锁定凸部。另外,若推 入基板而使锁定凸部与锁定凹部卡合,则一对卡合片通过薄壁部而在斜向变形 的状态下被锁定,在该状态下通过捆绑成带子状地将电线束固定在基板上面 后,将卡合脚插入车身板的安装孔中,从而斜向变形的一对卡合片与安装孔周
缘卡合,将电线束配置到车身板上。另一方面,若拉动电线束而将锁定凸部从 锁定凹部中拔出,则一对卡合片弹性变形为相对于基板垂直,其结果是,可通 过从安装孔中拉拔卡合脚来拆下夹具,并可从车身板上拆下电线束。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实公平1-195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9-217864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l中,在将夹具从安装孔中拆下时,必需夹持各卡合片的 两个开放前端部而使一对卡合片相互靠近地挠曲,因此烦琐、费工夫,在操作 性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设于卡合脚内侧的锁定凹部 为U字状且上方开口,因此只要能相对于安装孔垂直地拉动基部,就可较为容 易地将锁定凸部从锁定凹部中拔出,但在朝斜向拉动基部时,很难将锁定凸部 从锁定凹部中拔出,需要较大的拉动负载,从而存在拆下操作的操作性受到拆 下夹具时拉动角度影响的不良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只需拉动基部就可简单地从安装孔中拆 下的夹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固定在被安装构件上形成的安 装孔中,其特征是包括与所述安装孔的外侧周缘卡合的基部;以及从该基部 起延伸、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脚,所述卡合 脚包括由从所述基部起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柱状片构成的杆部;以及从该杆部 的前端部起向所述基部呈锚脚状延伸、在该锚脚状部分的前端部上设有与所述 安装孔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部的一对弹性卡合片,在所述杆部的轴向上看 时,所述杆部的轴心与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的中心之间的线是错 开的。
采用本发明,通过将所述卡合脚插入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弹性卡合片一边 挠曲一边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周缘 卡合而可防脱,从而可将夹具固定在被安装构件的安装孔内。
另外,在因修理或报废处理等原因而需要将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
只要从安装孔的外侧用力拉动基部即可。即,在拉动基部时,在杆部的轴心上 作用有拉力,且在与安装孔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上作用有防 脱力。这样,在杆部的轴向上看时,杆部的轴心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 部中心之间的线是错开的,从而一对弹性卡合片一边相互靠近一边沿着位于其 中间的安装孔的周缘移动。
其结果是,弹性卡合片和杆部呈V字状张开,杆部一边翘曲成弓形一边逐 渐从安装孔中脱离。此时,弹性卡合片倾斜,其卡合部斜向抵在安装孔的周缘 上,防脱力集中地作用在卡合部的角部,该角部在弹性卡合片的长度方向及厚 度方向上变形,从而卡合力消失,在杆部被拔出的同时弹性卡合片也被拔出, 从而可将夹具从安装孔中拆下。
这样,在杆部的轴向上看时,杆部的轴心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 之间的线是错开的,从而只需通过基部拉动杆部,就可较为容易地拆下夹具。 另外,杆部的轴心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之间的线错开,从而无论通
过基部向哪个方向拉动杆部,杆部和弹性卡合片都一边v字状张开一边变形而
被拉拔,因此无需考虑拉动方向,拆下操作容易。
另外,本发明的杆部的轴心是指在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截断杆部的直径最 小部分所得的横截面中、假定该横截面具有与面积相应的重量时成为重心的位 置。另外,在杆部由多个柱状片构成时,是指找出各柱状片的直径最小部分的 横截面各自的重心并考虑在它们的重心上施加有与截面积相应的重量时它们 保持平衡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较佳形态中,在将所述夹具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内的状态下,所 述杆部的轴心相对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偏离,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 部之间的线相对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向所述杆部的轴心的相反方向偏离。
采用上述形态,可使卡合脚相对于杆部较大错开地进行配置,因此在通过 基部拉动杆部时,可使杆部和弹性卡合片V字状张开而容易变形,从而可使拆 下操作变得更为容易。
在本发明的更佳形态中,在所述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安 装孔的周向朝着所述杆部侧扩大的宽幅部。
采用上述形态,由于在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上设置有朝着杆部侧扩大的宽 幅部,因此可扩大与安装孔的卡合面,可提高固定时的防脱力。
在上述形态中,所述弹性卡合片的所述宽幅部比弹性卡合片的其它部分壁 薄并靠外周侧配置则更好。
采用上述实施形态,朝着所述杆部侧扩大的宽幅部形成为薄壁并靠外周侧 配置,因此在使弹性卡合片挠曲时,杆部进入所述宽幅部的内侧,从而可使弹 性卡合片收拢得更窄小。因此,即使卡合脚的长度短,也可加大弹性卡合片的 挠度,从而无需为了获得必需的挠度而加长卡合脚,可使卡合脚变得紧凑。另 外,在拆下夹具时,所述宽幅部成为了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倾斜地斜向抵 在安装孔的周缘上的部分,因此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引起的变形,从而带来使夹 具的拉拔变得容易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在作为所述杆部基部侧的与所述弹性卡合片相 反的一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所述基部逐渐向外周侧突出的锥面。
采用上述形态,由于在作为杆部基部侧的与弹性卡合片相反的一侧的一侧 部上形成有朝着基部逐渐向外周侧突出的锥面,因此在为了拆下夹具而拉动基 部时,杆部的所述一侧部沿安装孔的内周顺利地滑动而被拔出,从而可使拆下 操作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在作为所述杆部基部侧的所述弹性卡合片侧的 一侧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弹性卡合片侧突出的、尺寸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相适的 基部侧肋。
采用上述形态,若将杆部穿过安装孔,则尺寸与安装孔的内径相适的肋与 安装孔的内周抵接,从而限制杆部在安装孔内的移动,可防止夹具的晃动。
在上述形态中,更好的是在作为所述杆部前端部侧的所述弹性卡合片侧的 一侧部上,面向所述弹性卡合片侧地形成有朝着所述杆部的前端部越近、宽度 越大的前端侧肋,在所述基部侧肋与所述前端侧肋之间设置有山谷形状的缺口 部。
采用上述形态,在拉动基部而将杆部从安装孔中拔出时,杆部容易在所述 缺口部弯曲变形,因此容易将夹具从安装孔中拔出。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在作为所述杆部前端部侧的与所述弹性卡合片 相反的一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所述杆部的前端部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面。
采用上述形态,由于在作为杆部前端部侧的与弹性卡合片相反的一侧的一 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杆部的前端部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锥面,因此在将杆部的前端 部从安装孔中拔出时,不容易卡在安装孔的内周上,从而可顺利地将杆部从安 装孔中拔出。另外,在将卡合脚部插入安装孔内来固定夹具时,杆部的前端部 也不会卡在安装孔内周上,因此容易插入。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所述杆部由两个柱状片构成,所述弹性卡合片 从各柱状片的前端部起各自向所述基部延伸,两者一起构成锚脚状。
采用上述形态,由于杆部由两个柱状片构成,因此在拆下夹具时,杆部容 易变形,从而容易从安装孔中拔出夹具的卡合脚。
在上述形态中,最好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连接所述两个柱状片的连 接肋。
采用上述形态,由于两个柱状片的基部利用肋相连,因此杆部不容易扭转, 从而可提高使用时的拉拔负载。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所述杆部由一个柱状片构成,在该柱状片上, 在与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的中心之间的线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 通孔,杆部的途中呈叉状。
采用上述实施形态,由于杆部的途中呈叉状,因此在拆下夹具时比杆部未 构成为叉状的夹具更容易变形,容易从安装孔中拔出夹具的卡合脚。另外,与 杆部由完全分离的两个柱状片构成的夹具相比,可提高在使用时的拉动负载。
在上述形态中,最好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连接所述呈叉状的柱状片 的连接肋。
采用上述形态,由于呈叉状的柱状片的基部利用肋相连,因此杆部不容易 扭转,从而可提高在使用时的拉动负载。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限制肋,该限制肋 在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向内侧挠曲时相对于该弹性卡合片位于杆部侧,从而限 制该弹性卡合片向杆部侧移动。
200710128703.2
说明书第6/21页
采用上述形态,在卡合脚的弹性卡合片向内侧挠曲而与被安装构件的安装 孔卡合的状态下,在弹性卡合片的杆部侧配置有限制肋,可防止弹性卡合片倒 向杆部侧,因此可使拆下夹具时的弹性卡合片的变形模式一定,从而可使拉拔 负载稳定。
在上述形态中,所述限制肋的与所述弹性卡合片对置的面最好是离开所述 基部越远、越向离开所述弹性卡合片的方向倾斜。
采用上述形态,在拆下夹具时,即使弹性卡合片与限制肋抵接,也可沿着 限制肋的倾斜面移动而容易变形,从而容易拆下夹具。
在本发明的更佳的形态中,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 位于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之间,向所述弹性卡合片侧突出,并与所述安装孔的 内周相适,所述突出部的两侧面呈越是靠近所述基部其间隔越窄的形状。
采用上述形态,突出部与安装孔的内周相适,从而可相对于安装孔不晃动 地固定夹具,且由于突出部的两侧面呈越是靠近基部越窄的形状,因此在弹性 卡合片向内侧挠曲时,不会受突出部限制,可充分地挠曲。
采用本发明的夹具,由于在杆部的轴向上看时杆部的轴心与连接一对弹性 卡合片的卡合部的中心之间的线是错开的,因此在夹具被固定在被安装构件的 安装孔内的状态下,若从安装孔的内侧用力拉动基部,则由于作用在杆部的轴 心上的拉力和作用在卡合部上的防脱力, 一对弹性卡合片相互靠近并沿安装孔
的周缘移动。其结果是,弹性卡合片和杆部v字状张开,杆部一边翘曲成弓形
一边从安装孔中逐渐脱离,在杆部被拔出的同时,弹性卡合片也被拔出,从而 可将夹具从安装孔中拆下。因此,只需通过基部拉动杆部就可较为容易地拆下 夹具。另外,杆部的轴心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之间的线错开,从而 无论通过基部朝哪个方向拉动杆部,杆部和弹性卡合片都一边V字状张开一边 变形而被拔出,因此无需考虑拉动方向,拆下操作变得容易。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的第1实施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表示的是该夹具,图2 (a)是主视图,图2 (b)是右侧视图。 图3是该夹具的仰视图。
图4是沿图2 (b)的A-A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夹具固定在被安装构件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表示的是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的第一工序,图6 (a)是 主视图,图6 (b)是剖视图,图6 (c)是仰视图。
图7表示的是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的第二工序,图7 (a)是 主视图,图7 (b)是剖视图,图7 (c)是仰视图。
图8表示的是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的第三工序,图8 (a)是 主视图,图8 (b)是剖视图,图8 (c)是仰视图。
图9是表示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完全拆下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IO是表示该夹具的基部的另一形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该夹具的基部的又一形状的立体图。
图12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夹具的第2实施形态,图12 (a)是主视图,图
12 (b)是右侧视图,图12 (c)是仰视图。
图13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夹具的第3实施形态,图13 (a)是主视图,图
13 (b)是右侧视图,图13 (c)是仰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的第4实施形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5表示的是该夹具,是从图14的背面侧看时的立体图。
图16表示的是该夹具,图16 (a)是主视图,图16 (b)是右侧视图。
图17是放大了该夹具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8是该夹具的仰视图。
图19是沿图16 (b)的B-B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将该夹具固定在被安装构件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的仰视图。
图22表示的是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图22 (a)是其第一阶段的说明图,图22 (b)是第二阶段的说明图,图22 (c)是 第三阶段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以第一拉动角度拉动该夹具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以第二拉动角度拉动该夹具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以第三拉动角度拉动该夹具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26表示的是以第四拉动角度拉动该夹具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图26(a) 是其第一阶段的说明图,图26 (b)是第二阶段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的第5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图28表示的是该夹具,图28 (a)是右侧视图,图28 (b)是主视图。 图29是表示将该夹具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时卡合脚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在从被安装构件上拆下夹具的试验中的拉动负载与拉动角度 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被安装构件 5、 5a安装孔
10、 10a、 10b、 10c、 10d夹具
20基部
30卡合脚
40、 40a、 40b杆部
43第一锥面
44第二锥面
45基部侧肋
46前端侧肋
47缺口部
48柱状片
50弹性卡合片
51卡合部
57宽幅部
60、 60a柱状片
61通孔
63连接肋
65限制肋
66突出部
C轴心(杆部)
Ml中心(安装孔)
L连接卡合部的中心之间的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 图11对本发明的夹具的第1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夹具10例如是为了将捆扎多根电线而形成的电线束H安 装到汽车的板构件等被安装构件l上而应用的夹具,主要包括保持电线束H 且与在被安装构件1上形成的安装孔5的外侧周缘抵接的基部20;以及从该基 部20起延伸并穿过安装孔5、与安装孔5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脚30。
另外,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是用于将电线束H安装到被安装构件1上的 夹具,但也可以例如是为了将内装构件(装饰品和装饰板等)固定到汽车的板 构件等被安装构件上、或连接多个板构件而使用的夹具。另外,夹具10也可 以与需要固定到被安装构件上的零件、例如遮阳板保持件和钩子等零件一体形 成。
同时参照图2 (a)、图2 (b)及图4,紧固电线束H的基部20包括形 成有带条插通路22的框状的锁定部21;从该锁定部21的上表面侧的一侧部的 端缘起延伸的带条部23;以及在所述锁定部21上表面的一侧部通过〕字状的 狭缝24 (参照图1)向下方弯曲并可挠曲地形成的锁定爪25。另外,在带条部 23的一个面上沿长度方向锯齿状地设置有多个卡合槽23a,且在锁定爪25的 底面侧设置有多个卡合爪25a,若将带条部23穿过带条插通路22内部,则卡 合爪25a分别与卡合槽23a卡合,从而使锁定爪25与带条部23梯级地卡合(参 照图6 (b)、图7 (b)、图8 (b))。由此,用带条部23紧固电线束H。
另外,作为将电线束H固定到基部20上的装置并不局限于该形态。例如,
如图10所示,也可通过设置带状延伸的基部20a并在该基部20a上载放电线 束H、利用带子T进行巻绕的所谓带子巻绕的方法来固定电线束H。另外,如 图11所示,带子巻绕法中使用的基部也可以是呈T字状的基部20b,可由电线 束H的配设位置等适当地确定。
在所述锁定部21的底面上形成有圆柱状的轴部27。该轴部27的轴心用 符号M2表示(参照图3及图5)。在轴部27的外周连接有向斜下方呈裙子状 扩大的凸缘部28。如图5所示,该凸缘部28与被安装构件1的安装孔5的外 侧周缘弹性抵接,起着抑制夹具10晃动等的作用。另外,凸缘部28不仅像该 实施形态那样与被安装构件1的安装孔5的外侧周缘直接抵接,例如也可以是 在被安装构件1的上面配置有装饰构件时隔着该装饰构件与安装孔5的外侧周 缘间接抵接。
另外,在轴部27的下方安装有卡合脚30,该卡合脚30包括从相对于 轴部27的轴心M2偏离的位置起延伸的一个柱状片构成的杆部40;以及从该杆 部40的前端部起、从相对于所述轴心M2向所述杆部40的相反方向偏离的位 置起锚脚状延伸的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
由柱状片构成的杆部40从所述基部20的轴部27的底面起延伸规定长度。 如图3所示,该杆部40的轴心C从轴部27的轴心M2起在半径方向上偏离规 定距离。另外,在固定了夹具10的状态下,轴部27的轴心M2相对安装孔5 的中心Ml处于相同位置,因此杆部40的轴心C处于相对安装孔5的中心Ml 偏离的状态(参照图5)。
另外,本发明的杆部40的轴心C表示的是构成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截断 杆部40的直径最小部分所得横截面的重心位置、例如该实施形态中构成沿图4 的E-E,箭头线的截面的重心位置。在此,横截面的重心表示的是在假定所述横 截面具有与面积相应的重量时构成其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图2 (b)所示,从侧方看时,杆部40的基部侧形成为厚壁,在 轴向的途中形成有朝着前端部逐渐变薄的斜面41、 41,利用该斜面41、 41, 前端部侧形成为比基部侧薄,从而提高基部侧的刚性,可牢固地安装到安装孔 5内,另一方面,在杆部40从安装孔5中拔出时,前端部侧容易变形。
另外,如图2 (a)所示,从正面看时,在所述斜面41上方的作为杆部40 的基部侧而与弹性卡合片50相反的一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所述基部20 逐渐向外周侧突出的第一锥面43,从而容易将杆部40从安装孔5中拔出。另 外,在所述斜面41下方的作为杆部40的前端部侧而与弹性卡合片50相反的 一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杆部40的前端部侧直径逐渐变小的第二锥面44, 在将杆部40从安装孔5中拔出时,可防止卡在安装孔5的内周上,并容易将 杆部40插入安装孔5内。
在作为杆部40基部侧的弹性卡合片50侧的一侧部上设置有基部侧肋45, 该基部侧肋45在杆部40插入安装孔5内时可限制杆部40在安装孔5内移动, 以与安装孔5的内径相适的尺寸朝着弹性卡合片50的偏离方向突出。另外, 基部侧肋45的突出设置方向的外侧面成为了在以对应于被安装构件1的板厚 变化而延伸一定宽度后朝着杆部40斜向縮进的倾斜面45a (参照图4)。另外, 在作为杆部40前端部侧的弹性卡合片50侧的一侧部上,朝着杆部40的前端 部越近、宽度越大的前端侧肋46向弹性卡合片50的偏离方向突出设置。另外, 利用该前端侧肋45及所述基部侧肋45在各肋45、 46之间形成山谷形状的缺 口部47,从而在从安装孔5中拔出杆部40时使杆部40容易变形。
在所述杆部40的前端部的一侧部上,从相对于杆部40的轴心C (参照图 3、图5)错开的位置起延伸设置有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该弹性卡合片50、 50朝着所述基部20锚脚状地扩大延伸,在其前端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具有下 侧段部52及上侧段部53的呈段状的卡合部51。另外,被安装构件l较薄时, 上侧段部53与安装孔5卡合,而被安装构件l较厚时,下侧段部52与安装孔 5卡合(参照图5),从而可对应被安装构件l的板厚来变更卡合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各弹性卡合片50的设有所述卡合部51的部分上形 成有沿着安装孔5的周向朝着杆部40侧延伸的宽幅部57。在该宽幅部57的外 周面上也形成有所述段部52、 53,由此,以大面积与安装孔5的内表面侧周缘 卡合,从而提高防脱力。另外,如图2 (b)所示,所述宽幅部57比弹性卡合 片50的其它部分薄,靠近外周侧配置。如图3所示,该宽幅部57位于与杆部 40重叠的位置上,在使弹性卡合片50向内侧挠曲时,杆部40进入薄壁的宽幅
部57的内侧,因此可使弹性卡合片50挠曲得更小。
另外,在本发明的夹具10中,如图3所示,从杆部40的轴向看时,所述 杆部40的轴心C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 的线L是错开的。若同时参照图5,则在该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杆部40 的轴心C相对于安装孔5的中心M1偏离,与此相对,连接各卡合部51、 51的 中心之间的线L相对于安装孔5的中心Ml向所述杆部40的轴心C的相反方向 偏离。
下面参照图5 图9对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夹具10将电线束H配设在车 身板等被安装构件1的规定部位上的顺序、以及将夹具10从安装孔5中拆下 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使设有卡合槽23a的侧面位于内侧地将带条部23巻绕到电线束H 的外周上,将其前端部插入带条插通路22内并从相反的一侧拉出,锁定爪25 的卡合爪25a与带条部23的卡合槽23a卡合,从而紧固电线束H (参照图5)。
在该状态下,若从外侧将卡合脚30插入被安装构件1的安装孔5内,则 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被安装孔5的内周推压而向内侧挠曲,对应于被安装 构件1的厚度,卡合部51的下侧段部52或上侧段部53与安装孔5的内侧周 缘卡合。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形态中,下侧段部53卡合。另外,在安装孔5 的外侧周缘上凸缘部28弹性地抵接,在与卡合脚30之间夹持被安装构件1。 这样,卡合脚30被防脱地固定在安装孔5内,从而可通过夹具10而将电线束 H固定到被安装构件l上。
此时,在该实施形态中,从卡合部51的一侧部起沿着安装孔5的周向以 规定宽度延伸设置有宽幅部57,因此可加大与安装孔5的卡合面积,将夹具 10牢固地固定到安装孔5内,从而可提高防脱力。
另外,在作为杆部40基部侧的弹性卡合片50侧的一侧部上,以与安装孔 5的内径相适的尺寸突出设置有基部侧肋45,该基部侧肋45与安装孔5的内 周抵接,因此可限制杆部40在安装孔5内的移动,从而可防止夹具10的晃动。
另外,在因零件的修理、与报废处理等相应的回收、进而是电线束H的更 换等各种原因而需要将电线束H及夹具10从被安装构件1上拆下时,只要握
持电线束H并从被安装构件1背离的方向、即图5状态下向上方以规定负载以 上的力拉动电线束H即可。
由此,基部20通过带条部23而被拉动,相应地在杆部40上作用有对安 装孔5的拉拔力。另一方面,由于一对弹性卡合片50的各自卡合部51与安装 孔5的内侧周缘卡合,因此对安装孔5赋于防脱力。然而,如上所述,在杆部 40的轴向上看时,杆部40的轴心C与连接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 是错开的,因此所述拉拔力和所述防脱力错开地起作用。
其结果是,若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拉动杆部40,则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如图6(c)所示地沿着安装孔5的周缘相互靠近地移动,杆部40如图6(a)、 图6 (b)所示地朝与其相反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在杆部40的基部侧形成 有第一锥面43,因此杆部40 —边与安装孔5的内周抵接一边容易拔出。
若从上述的图6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拉动杆部40,则如图7 (c)所示, 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进一步靠近地移动,且如图7 (a)、图7 (b)所示, 杆部40的缺口部47的部分到达安装孔5的内周,杆部40在缺口部47的部分 弯曲,翘曲成弓形地变形,从而如图7 (a)所示,逐渐从安装孔5中开始脱离。 其结果是, 一对弹性卡合片50斜向倾斜,其卡合部51的下侧段部52倾斜地 抵在安装孔5的周缘上,防脱力集中在下侧段部52的角部。
若从上述状态起进一步拉动杆部40,则如图8 (c)所示, 一对弹性卡合 片50、 50进一步靠近地在安装孔5的周缘上移动,向内侧变窄小而收拢,且 如图8 (a)、图8 (b)所示,杆部40扩大地翘曲成弓形而变形,从安装孔5 中拔出。其结果是, 一对弹性卡合片50斜向倾斜得更多,对其卡合部51的下 侧段部52角部的、由防脱力形成的应力集中变大,下侧段部52的角部在弹性 卡合片50的长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变形,从而防脱力的作用消失。
接着,若继续拉动杆部40,则如图9所示,杆部40被从安装孔5中拔出, 同时弹性卡合片50也被拔出,从而可将夹具10从安装孔5中拔出。另外,在 该夹具10中,在杆部40前端部的与弹性卡合片50相反的一侧的侧部上设置 有第二锥面44,因此可容易地将杆部40从安装孔5中拔出。
这样,在该夹具10中,由于在杆部40的轴向上看时,杆部40的轴心C
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是错开的, 从而只需通过基部20拉动杆部40就可较为容易地将夹具10从安装孔5中拆 下。
另外,无论通过基部20朝哪个方向拉动杆部40,因杆部40的轴心C与 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错开,杆部40 与弹性卡合片50都会一边V字状地张开一边变形地被拉拔,因此无需考虑拉 动方向,拆下操作容易。另外,可作成由杆部40和弹性卡合片50构成的比较 简单的结构,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如图2 (b)所示,在所述宽幅部57中,弹性卡 合片50的宽幅部57比其它部分薄,且靠近外周侧地配置,因此在使弹性卡合 片50、 50挠曲时,杆部40进入所述宽幅部57的内侧,从而可使弹性卡合片 50、 50縮得更小。因此,即使卡合脚30的长度较短也可加大弹性卡合片50 的挠度,无需为了获得必需的挠度而加长卡合脚,可实现卡合脚30的紧凑化。 另外,在拆下夹具10时,所述宽幅部57成为了一对弹性卡合片50的卡合部 51倾斜地斜向抵接于安装孔5周缘的部分,从而由应力集中引起的变形变得容 易,带来使夹具10的拉拔变得容易的效果。
图12中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夹具的第2实施形态。另外,与上述实施形态 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去其说明。
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a与上述实施形态的夹具10的不同点在于杆部40 与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位置关系。即,在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a中,在 将夹具iOa固定在安装孔5内的状态下,杆部40的轴心C与安装孔5的中心 Ml位置相同,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 线L相对于杆部40的轴心C向一个方向偏离(参照图12 (c))。另外,从杆 部40的基部侧的两侧起分别突出设置有基部侧肋45、 45,这点也与上述实施 形态不同。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a中,杆部40的轴心C也与连接弹性卡合 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错开,因此通过基部20拉动杆 部40,杆部40和弹性卡合片50 —边V字状张开一边变形地被拉拔,从而可容
易地将夹具10a从安装孔5中拆下。另夕卜,在夹具10a固定在安装孔5内的状 态下,杆部40的轴心C与安装孔5的中心M1位置相同,因此可抑制杆部40 相对于安装孔5倾斜,从而可在稳定的姿势下将夹具10a固定到安装孔5中。
图13中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夹具的第3实施形态。另外,与上述实施形态 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去其说明。
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b与所述的夹具10、 10a的不同点在于杆部40与一 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位置关系。即,在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b中,在将夹 具10b固定在安装孔5内的状态下,杆部40的轴心C相对于安装孔5的中心 Ml偏离,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之间的线L与安装 孔5的中心M1位置相同、且相对于所述杆部40的轴心C向一个方向偏离(参 照图13 (c))。
在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b中,杆部40的轴心C也与连接弹性卡合片50、 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错开,因此若通过基部20拉动杆部40, 则杆部40和弹性卡合片50 —边V字状张开一边变形地被拉拔,从而可容易地 将夹具10b从安装孔5中拆下。另夕卜,在将夹具10b固定在安装孔5内的状态 下, 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各卡合部51平衡地与安装孔5的对置周缘卡合, 从而可牢固地将夹具10b固定到安装孔5中。
图14 图26中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夹具的第4实施形态。另外,与上述实
施形态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去其说明。
上述第1 第3实施形态的夹具被固定在圆孔状的安装孔5内而本实施形 态的夹具10c则如图14所示固定在长孔状的安装孔5a内。另夕卜,该实施形态 的夹具ioc具有宽度大的卡合脚30以符合于呈长孔状的安装孔5 a。
参照图14 图19进行具体的说明,从紧固电线束H的基部20的锁定部 21的底面起延伸设置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呈椭圆状的轴部27,另外,在该 轴部27的外周上连接有从俯视方向看呈椭圆状的凸缘部28。另外,从轴部27
的底面起以规定长度延伸有整体由一个柱状片构成的、比上述实施形态宽的杆 部40a,并从该杆部40a的前端部起呈锚脚状地延伸有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 从而构成宽度大的卡合脚30。另外,在各弹性卡合片50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具
有三个段部52、 53、 54的卡合部51 (参照图15),从而可对应被安装构件1 的板厚度来改变卡合位置。
宽度大的杆部40a整体由一个柱状片构成,但利用在中间部形成的通孔 61而在途中分成叉状,从而形成两个柱状部60、 60。该通孔61在与连接一对 弹性卡合片50、 50的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 (参照图18)正交的 方向上供杆部40a贯穿。
两个柱状部60、 60是向与连接弹性卡合片50、 50的各卡合部51、 51的 中心之间的所述线L正交的方向突出的肋状体,其前端部由连接部69相连, 其基部由较薄的连接肋63连接。该连接肋63的面利用左右的柱状部60、 60 而构成凹部62 (参照图16 (b))。另外,柱状部60、 60呈朝着基部侧越近、 相互的间隔越窄的八字形。
在杆部40a的基部上设置有从柱状部60、 60的基部起向两侧突出的一对 限制肋65、 65。限制肋65、 65的外侧端缘形成为朝着杆部40a的基部越近、 越向外方延伸的倾斜面65a。如图16 (b)所示,利用该倾斜面65a在限制肋 65的外恻面与弹性卡合片50的内侧面之间形成规定间隙,从而可提高杆部40a 及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成形性。
另外,各限制肋65基部侧的与弹性卡合片50相反的一侧的周面65b (参 照图1S)通过与安装孔5a的内周形状对应地弯曲成圆弧状,构成了在将夹具 10c固定在安装孔5a内时抑制晃动的部分。
另外,各限制肋65的与所述周面65b相反的一侧的面为较平坦的面,构 成了在弹性卡合片50向内侧挠曲时不妨碍弹性卡合片50的挠曲、且位于与弹 性卡合片50对置的位置上可防止弹性卡合片50倒向杆部40a侧的限制壁65c。 如图16 (a)所示,该限制壁65c越是离开所述基部20远、越向离开弹性卡合 片50的方向稍微倾斜。
参照图15及图17,在杆部40a的基部的弹性卡合片50侧设置有位于一 对弹性卡合片50、 50之间、由所述柱状部60、 60的基部向弹性卡合片50侧 突出的突出片67、 67构成的突出部66。与柱状部60、 60—样,突出片67、 67呈朝着基部侧越近、相互间隔越窄的八字形,如图17的双点划线所示,在
弹性卡合片50、 50向内侧挠曲时并不干涉,可使其充分挠曲。另外,突出部 66的突出片67、67以在将卡合脚30插入安装孔5a内时与安装孔5a的内周相 适的高度形成。
另外,同时参照图16 (a),各突出片67从柱状部60、 60的基端部起以 规定长度形成,其突出方向侧的端面成为了朝着杆部40a的前端部高度逐渐降 低的平缓的倾斜面67a。利用该倾斜面67a,在从安装孔5a中拉拔杆部40a时, 不会卡在安装孔5a的内周上,可容易脱离。
另外,在各突出片67的杆部40a的前端侧,利用朝着所述杆部40a侧的 陡峭倾斜面67b形成了缺口部47。缺口部47的杆部40a的前端侧通过前端侧 肋46与连接部69相连。该前端侧肋46的背面侧与所述柱状部60的前端部一 体化。
如图18、图19所示,该实施形态的杆部40a的轴心C就是成为沿垂直于 轴向的方向截断杆部40a的直径最小部分所得的横截面、即沿图19的F-F'箭 头线的截面的重心位置。此时,沿F-F'箭头线的截面为被两个柱状部60、 60 分成两个的截面,但此时的重心是指分别计算两个截面的重心且考虑在其重心 上施加有与截面积相应的重量时它们保持平衡的位置。
所述轴心C就是相对于轴部27的轴心M2 (与安装孔5a的中心一致)向 与弹性卡合片50相反的一恻错开的位置。因此,在轴向上看时,杆部40a的 轴心C与连接各弹性卡合片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是错开的。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所述突出部66与前端侧肋46之间利用缺口部 47形成空隙,但如图15的双点划线所示,也可用比各突出片67及前端侧肋 46壁薄的薄膜状片68来连接该部分。在设有这种薄膜状片68时,可提高杆部 40a的刚性,并可提高夹具10c的拉拔负载。另外,通过以超出上述拉拔负载 来拉动夹具10c而使所述薄膜状片68破坏,杆部40a开始变形,从而可将夹 具10c从安装孔5a中拆下。这种薄膜状片68也可设置在图1 图11所示的第 1实施形态的夹具10或图13所示的第3实施形态的夹具10b的缺口部47上(均 形成在基部侧45与前端侧肋46之间),也可设置在后述的第5实施形态的夹 具10d的缺口部47上。另外,本发明的杆部的直径最小部分是指杆部的横截
面积最小的部分,即使是如上所述地在缺口部上设置了薄膜状片时,只要该部 分的横截面积最小,就构成直径最小的部分。
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夹具10c将电线束H安装在被安装构件1上时,与上述
实施形态一样,在利用带条部23紧固电线束H后将形成宽度大的一对弹性卡 合片50、 50朝着长孔状的安装孔5a的长度方向而将卡合脚30插入安装孔5a 内。由此,如图20所示,在长孔状的安装孔5a的呈圆弧状的两端部的内侧周 缘上,对应于被安装构件l的厚度地卡合有卡合部51的任一段部52、 53、 54
(图20中为段部54),并在安装孔5a的外侧周缘上弹性地抵接凸缘部28, 从而可通过夹具10c将电线束H固定到被安装构件l上。在该实施形态中,在 长孔状的安装孔5a中卡合宽度大的卡合脚30,因此可实现夹具10c的止转, 能以规定方向牢固地固定电线束H。
此时,在夹具10c中,在杆部40a的基部,呈叉状的柱状部60利用连接 肋63相连,因此杆部40不容易扭转,可提高使用时的拉拔负载。另外,在杆 部40的基部形成的突出部66和各限制肋65的周面65b (参照图18)与安装 孔5a的内周相适,因此可相对于安装孔5a不晃动地固定夹具10c。
另外,在需要将电线束H及夹具10从被安装构件1中拆下时,与上述实 施形态一样,只要握持电线束H以规定负载以上的力将电线束H向离开被安装 构件l的方向拉动即可。这样,与上述实施形态一样,杆部40a及弹性卡合片 50变形,从而可将夹具10c从安装孔5a中拔出。
艮P,在杆部40a的轴向上看时,杆部40a的轴心C与连接各卡合部51、 51 的中心之间的线L是错开的,因此若通过基部20拉动杆部40a,则作用在杆部 40a上的拉拔力与由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形成的防脱力错开地起作用,如图 21所示,与安装孔5a的两端部卡合的弹性卡合片50、 50沿着其周缘相互靠近 地移动。
这样,在拉动杆部40a时,从图22 (a)所示的安装状态起,弹性卡合片 50、 50如该图(b)所示移动,相对于杆部40a呈V字状张开。另外,杆部40a 的柱状片60在缺口部47的部分翘曲成弓形地变形,弹性卡合片50、 50斜向 地倾斜。另外,由于弹性卡合片50、 50倾斜,从而段部54的卡合面也相对于
被安装构件l的安装面倾斜。
接着,若进一步拉动杆部40a,则如该图(c)所示,弹性卡合片50、 50 相对于杆部40a V字状张开得更大,段部54的卡合面的倾角变大,结果段部 54的角部被安装孔5a的内周抵消而丧失卡合力,从而可将卡合脚30从安装孔 5a中拔出。
另外,突出部66的两侧面呈越是靠近基部20其间隔越窄的形状,因此一 对弹性卡合片50、 50的挠曲量不会被限制,可充分地使其挠曲。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c中,在杆部40a上形成有通孔61,杆部 40a的途中呈叉状,因此比杆部不是叉状的夹具刚性低,容易变形。因此,无 论向哪个方向拉动杆部40a,都可简单地从安装孔5a中拔出卡合脚30。参照 附图进行说明,图23 图26中表示的是相对于被安装构件1以各种拉动角度 来拉动电线束H时卡合脚30的变形状态。
图23中表示的是相对于被安装构件1朝着偏向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 中的一方方向、即图中的左斜上方拉动夹具10c的状态。若朝着上述方向拉动 夹具10c,则呈叉状的一对柱状部60、 60受到变形力,右侧的柱状部60向左 侧弯曲地加大变形。其结果是,在右侧的弹性卡合片50与杆部40a之间形成 间隙,凸缘部28的右侧边从安装孔5向上抬起,因此弹性卡合片50容易沿安 装孔5a的内周缘移动,可使卡合脚30如上所述地变形后拔出。
图24中表示的是相对于被安装构件1朝着与上述的图23所示场合的相反 的一侧、即图中的右斜上方拉动夹具10c的状态。若朝着上述方向拉动夹具 10c,则与图23相反,左侧的柱状部60向右侧加大弯曲而变形,在与杆部40a 之间形成间隙,凸缘部28的左侧边从安装孔5a向上抬起,因此弹性卡合片50 容易沿安装孔5a的内周缘移动,可使卡合脚30如上所述地变形后拔出。
图25中表示的是相对于被安装构件1朝着作为安装孔5a短直径方向的、 偏向弹性卡合片50侧的方向即图中的右斜上方拉动夹具10c的状态。若朝着 上述方向拉动杆部40a,则杆部40a朝同一方向倾斜,弹性卡合片50沿安装孔 5a的内周缘移动,杆部40a被安装孔5a的内周缘推压而翘曲成弓形地逐渐变 形,因此可使卡合脚30如上所述地变形后拔出。
图26 (a)、图26 (b)表示的是相对于被安装构件1朝着与上述图25 相反的一侧、即图中的左上方拉动夹具10c的状态。若朝着上述方向拉动夹具 10c,则如图26 (a)所示,杆部40a的基部与安装孔5a的内周缘抵接,被该 安装孔5a的内周缘用力地推压,如图26 (b)所示,杆部40a反向翘曲成弓形, 容易变形。同时, 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逐渐向杆部40a侧移动而与限制肋 65抵接,通过进一步拉动杆部40a,可简单地将卡合脚30整体从安装孔5a中 拔出。
另外,如上所述,向杆部40a侧移动的一对弹性卡合片50、 50与限制肋 65抵接,因此可防止各弹性卡合片50过大地倒向杆部40a侧或挠曲,使拆下 夹具时的弹性卡合片50的变形模式一定,从而可使拉拔负载稳定。
图27 图29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夹具的第5实施形态。另外,与上述实施
形态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去其说明。
与上述第4实施形态的夹具10c —样,该实施形态的夹具10d固定在长孔 状的安装孔5a内,设置有宽度大的卡合脚30。另外,在该夹具10d中,与上 述实施形态的夹具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杆部40b的柱状部60、 60并未用 其前端部连接,而是分开成两个柱状片60a、 60a。其它部分是与上述第4实施 形态的夹具10c基本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27及图28 (a)、图28 (b)进行具体的说明,构成杆部40b的两 个柱状片60a、 60a从椭圆状的轴部27的底面起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相互平行 地延伸,弹性卡合片50、 50从各柱状片60a、 60a的前端部起分别向基本20 延伸,两者一起构成锚脚状。即,在各柱状片60a、 60a之间并非像上述第4 实施形态的夹具10c那样设有连接两者基部侧的连接肋63和连接两者前端部 的连接部69,其结果是,各柱状片60a、 60a分别独立地变形。
如图28 (a)、图28 (b)所示,该实施形态的杆部40b的轴心C就是成 为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截断杆部40b的直径最小部分所得的横截面、即沿图28 (b)的G-G,箭头线的截面的重心位置。此时,沿G-G'箭头线的截面成为被两 个柱状片60a、 60a分成两个的截面,但此时的重心是指找出两个截面各自的 重心且考虑在其重心上施加有与截面积相应的重量时的它们保持平衡的位置。
所述轴心C就是相对于轴部27的轴心M2 (与安装孔5a的中心一致)向 与弹性卡合片50相反的一侧错开的位置。因此,在轴向上看时,杆部40b的 轴心C与连接各弹性卡合片50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是错开的。
另外,如图29所示,若拉动基部20,则两个柱状片60a、 60a的前端部 相碰,杆部40b在缺口部47反向翘曲地变形,从而可从安装孔5a中拔出夹具 10d的卡合脚30。在该实施形态中,杆部40b由两个柱状片60a、 60a构成, 柱状片60a、 60a分别独立变形,因此在拆下夹具10d时,杆部40b容易变形, 从而可更加顺利地从安装孔5a中拔出卡合脚30。 〔实施例)
对在以各种拉动角度来拉动安装在被安装构件的安装孔内的夹具时以多 大程度的拉动负载可将夹具拆下进行了试验。
作为实施例,使用了如图1 图9所示的、从杆部40的轴向看时杆部40 的轴心C与连接各卡合部51、 51的中心之间的线L错开的夹具。另一方面, 作为比较例,使用了从杆部40的轴向看时杆部40的轴心C与连接各卡合部51 、 51之间的线L为同一的夹具。
另外,将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各夹具固定在被安装构件的安装孔内,在该固 定状态下,改变相对于被安装构件的拉动角度,拉动各夹具而从安装孔中拆下 夹具,相对于此时的各拉动角度(以垂直于被安装构件的方向为0°时的角度),
测量以多大程度的拉动负载可将夹具拆下。图30中表示了其结果。另外,图 中,Sl表示的是实施例,S2表示的是比较例。
如图30所示,在比较例时可以确认相对于被安装构件越是接近水平就 能以越小的拉动负载拆下夹具,而相对于被安装构件越是接近垂直,拉动负载 就越高,拆下夹具所需的拉动负载存在较大的偏差。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的夹具时可以确认无论相对于被安装构件以何种拉 动角度来拉动夹具,该拉动负载均大致一定,且能以低于比较例的负载拆下。 即,在本发明中完全不必考虑夹具的拉动方向,无论以何种方向均能可靠地拆 下夹具,可提高拆下操作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夹具,固定在被安装构件上形成的安装孔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安装孔的外侧周缘卡合的基部;以及从该基部起延伸、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脚,所述卡合脚包括由从所述基部起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柱状片构成的杆部;以及从该杆部的前端部起向所述基部呈锚脚状延伸、且在该锚脚状部分的前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部的一对弹性卡合片,在所述杆部的轴向上看时,所述杆部的轴心与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的中心之间的线是错开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夹具固定在所述安装 孔内的状态下,所述杆部的轴心相对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偏离,连接所述一对 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之间的线相对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向与所述杆部的轴心 相反的方向偏离。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安装孔的周向朝着所述杆部侧扩大的宽幅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合片的所述宽幅部比弹性卡合片的其它部分壁薄,靠近外周侧配置。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作为所述杆部基部侧的与所 述弹性卡合片相反的一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所述基部逐渐向外周侧突出 的锥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作为所述杆部基部侧的所述 弹性卡合片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弹性卡合片侧突出的、尺寸与所述安装 孔的内径相适的基部侧肋。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作为所述杆部前端部侧的所 述弹性卡合片侧的一侧部上,面向所述弹性卡合片侧地形成有朝着所述杆部的 前端部越近、宽度越大的前端侧肋,在所述基部侧肋与所述前端侧肋之间设置 有Oj谷形状的缺口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作为所述杆部前端部侧的与 所述弹性卡合片相反的一侧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朝着所述杆部的前端部侧直径 逐渐变小的锥面。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由两个柱状片构成,所述弹性卡合片从各柱状片的前端部起各自向所述基部延伸,两者一起构成锚 脚状。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 连接所述两个柱状片的连接肋。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由一个柱状片构成, 在该柱状片上,在与连接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的卡合部的中心之间的线正交的 方向上形成有通孔,杆部的途中呈叉状。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 连接所述呈叉状的柱状片的连接肋。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 限制肋,该限制肋在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向内侧挠曲时相对于该弹性卡合片而 位于杆部侧,从而限制该弹性卡合片向杆部侧移动。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肋的与所述弹性卡合片对置的面从所述基部离开越远、越向离开所述弹性卡合片的方向倾斜。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部的基部上形成有 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所述一对弹性卡合片之间,向所述弹性卡合片侧突出, 并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周相适,所述突出部的两侧面呈越是靠近所述基部其间隔 越窄的形状。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在所述被安装构件的 安装孔内的状态下,通过从所述安装孔的外侧以规定值以上的力拉动所述基 部,可从所述安装孔中将所述杆部及所述弹性卡合片拔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只需朝任一方向拉动基部就可简单地从安装孔中拆下的夹具。该夹具(10)包括与安装孔(5)的外侧周缘卡合的基部(20)、以及与安装孔(5)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脚(30),卡合脚(30)包括杆部(40)、以及从该杆部(40)的前端部起锚脚状地延伸并在其前端部上设有与安装孔(5)的内侧周缘卡合的卡合部(51)的一对弹性卡合片(50、50),在杆部(40)的轴向上看时,杆部(40)的轴心(C)与连接一对弹性卡合片(50、50)的卡合部(51、51)的中心之间的线(L)是错开的。另外,若用力拉动基部(20),则弹性卡合片(50)和杆部(40)V字状地张开,杆部(40)一边翘曲成弓形一边逐渐从安装孔(5)中脱离,从而可较为简单地将夹具(10)从安装孔(5)中拆下。
文档编号F16L3/08GK101101075SQ20071012870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5日
发明者中川哲太郎, 伊藤圣岳, 新井裕介, 松尾弘达, 若林泰基, 蓝泽直树 申请人:百乐仕株式会社;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