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式差速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789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星式差速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机,特别涉及一种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能提供高减速比应用在工具机的电动马达上,符合工具机使用需求。
背景技术
自从电动马达的发明开始,几世纪以来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为人类带来生活上极大的便利,由最初工业用途的大型电动马达,一直到体积较小的家用电动马达,最后应用到日常生活用品、工具机等小型电动马达,其体积随着构造、制造材料的改良与创新而越来越小,所能应用的层面也越来越广。现今电动马达可依构造区分出多种不同种类电动马达,每种电动马达都有相异的 使用特性,无论是散热、扭力、转速、或控制方式等特征,对于每种电动马达都不尽相同,无法直接断定何种电动马达结构为最佳,反而必须考虑到使用的环境、需求才能选择最适合的电动马达。然而对于电动马达而言,严苛的使用条件莫过于工具机中的电动马达,经常在环境严苛高温、高热下进行一些板材、石材、铁材间的加工如锯切或钻孔等作业。由于电动马达所能提供的扭力大小,影响其运作转速能力,为了符合重度加工需求而设定电动马达在低转速时能提供高扭力使用。然而,电动马达真实运转时并非依循线性反比的关系,而有其转换效率最佳的运作范围,若所选用电动马达的能量转换效率最佳范围在转速较高处,即便输入大量电能并强制压低电动马达转速,亦将因伴随之能量严重耗损,徒使电动马达无谓发热,不仅无法如同所期望地大幅提高扭力以符合需求,反而造而电动马达寿命减损。一般非高转速的工具机由于主轴的转速不快,因此需将电动马达转速降低并且提高输出扭力,所以应用在工具机的电动马达大多需配合使用减速机构来控制其转速以适合加工上得实际需求。基于上述理由,本发明人以其多年相关的产业经验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开发,而终于发明出一种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得以提供工具机的电动机应用在高减速比使用环境下,符合业界使用需求,十分值得产业界大力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提供高减速比应用在工具机的电动马达上,符合工具机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包括一齿轴箱及一组设于齿轴箱的传动齿轮组,该传动齿轮组包括有一固定座、一输入转动架、一副转动架、二转轴、一固定齿轮、一出力轴、一输出齿轮、二第一传动齿轮及二第二传动齿轮,其中该齿轴箱内具有适当容置空间;[0011]该固定座组设于该齿轴箱内;该输入转动架枢设于该齿轴箱,且该转动架位于固定座组设于齿轴箱的相反侧;该副转动架套枢于该固定座周侧,且该副转动架与该输入转动架之间为间隔设置;该转轴两端分别固设于输入转动架与副转动架;该固定齿轮固设于该固定座端部,该固定齿轮与该固定座两者为一体设置,且该固定齿轮位于副转动架与输入转动架之间;该出力轴一端枢设于该输入转动架,而另一端穿设该固定齿轮、固定座而枢设于该齿轴箱;该输出齿轮固设于该出力轴且位于输入转动架与固定齿轮之间,该输出齿轮与该出力轴两者为一体设置,该输出齿轮与固定齿轮为相差一齿; 及该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呈间隔固设于该转轴中段处,且该第一传动齿轮与固定齿轮相互哨合,而该第二传动齿轮与该输出齿轮相互哨合,该第一传动齿轮与该第二传动齿轮为相差一齿;据此,驱动该输入转动架转动,其同步带动副转动架与该二转轴,且该二转轴上的第一传动齿轮是相对固定齿轮啮合呈行星转动,同时第二传动齿轮相对输出齿轮啮合呈行星转动,且输出齿轮得以自转同步带动该出力轴转动,如此达到减速机其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速效果。上述「行星式差速减速机」进一步包括有下列技术特征I.该固定齿轮比输出齿轮少一齿,贝U第一传动齿轮比第二传动齿轮多一齿,而固定齿轮比输出齿轮多一齿,贝1J第一传动齿轮比第二传动齿轮少一齿。2.该齿轴箱包括有一其一侧具有开口的外壳、一组设于外壳开口处的侧壳,以及一组设于侧壳的封壳,该齿轴箱由外壳、侧壳以及封壳组设而成,以利于传动齿轮组安装于齿轴箱内。3.该外壳一侧设有一供输入转动架枢设的组装孔,该侧壳设有一供出力轴穿设的穿孔,而该封壳设有一供出力轴穿枢的出力孔;该固定座组设于该齿轴箱的侧壳,该副转动架另以一轴承套枢于该固定座周侧。4.该外壳的组装孔组设有一供输入转动架枢设的轴承。5.该固定座的出力孔组设有一轴承供出力轴穿枢设置。6.该输入转动架设有一供出力轴枢设的轴承,且该输入转动架的轴承与组装孔的轴承呈同心设置型态。7.该出力轴设有一贯穿两端的透孔。8.该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为一体成型的单一个体,主要由该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之间设有一呈一体相连的连结部,且该连结部其直径小于该第一传动齿轮及第二传动齿轮的最小直径。9.该第一传动齿轮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各别组设有一供转轴组设的滚针轴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提供高减速比应用在工具机的电动马达上,符合工具机使用需求。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行星式差速减速机组合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动作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I齿轴箱11外壳 111组装孔112轴承12侧壳121穿孔13封壳131出力孔132轴承2传动齿轮组201连结部202滚针轴承21固定座22输入转动架221轴承23副转动架231轴承24转轴25固定齿轮26出力轴261透孔27输出齿轮28第一传动齿轮29第二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行星式差速减速机是提供高减速比应用在工具机电动马达上使用,如此控制工具机电动马达输出适合转速,设定被加工物的适当加工转速,以符合实际工具机使用需求。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于下列举一实施例,并请参阅图I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剖面示意图,该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包括一齿轴箱I及一组设于齿轴箱I的传动齿轮组2,该传动齿轮组2包括有一固定座21、一输入转动架22、一副转动架23、二转轴24、一固定齿轮25、一出力轴26 —输出齿轮27、二第一传动齿轮28及二第二传动齿轮29,其中该齿轴箱I内具有适当容置空间;该齿轴箱I包括有一其一侧具有开口的外壳
11、一组设于外壳11开口处的侧壳12,以及一组设于侧壳12的封壳13 ;该固定座21组设于该齿轴箱I内,该固定座21组设于该齿轴箱I的侧壳12 ;该输入转动架22枢设于该齿轴箱1,且该输入转动架22位于固定座21组设于齿轴箱I的相反侧;该副转动架23套枢于该固定座21周侧,该副转动架23是另以一轴承231套枢于该固定座21周侧,且该副转动架23与该输入转动架22之间为间隔设置;该转轴24两端分别固设于输入转动架22与副转动架23 ;该固定齿轮25固设于该固定座21端部,该固定齿轮25与该固定座21两者为一体设置,且该固定齿轮25位于副转动架23与输入转动架22之间;在此该固定齿轮25其齿数为35齿为例;该出力轴26 —端枢设于该输入转动架22,而另一端穿设该固定齿轮25、固定座21而枢设于该齿轴箱I ;[0055]该输出齿轮27固设于该出力轴26且位于输入转动架22与固定齿轮25之间,该输出齿轮27与该出力轴26两者为一体设置,该输出齿轮27与固定齿轮25为相差一齿,在此该输出齿轮27其齿数相对于固定齿轮25齿数为多一齿数为例,且该输出齿轮27其齿数为36齿为例;及该第一传动齿轮28与第二传动齿轮29呈间隔固设于该转轴24中段处,且该第一传动齿轮28与固定齿轮25相互卩齿合,而该第二传动齿轮29与该输出齿轮27相互卩齿合,该第一传动齿轮28与该第二传动齿轮29为相差一齿,在此该第一传动齿轮28其齿数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29齿数为多一齿数,且该第一传动齿轮28其齿数为25齿为例,而第二传动齿轮29其齿数为24齿为例。关于本实用新型其运作过程及其所能产生的功效,请配合参阅图I至图2以及下列说明;当工具机的电动马达(图未出示工具机及电动马达)驱动该输入转动架22转动,其同步带动副转动架23与该二转轴24,并环绕固定齿轮25进行公转运动,且该二转轴24 上的第一传动齿轮28是相对固定齿轮25卩齿合,所以第一传动齿轮28亦会绕着该转轴24进行自转运动,如此呈现出行星转动,同时第二传动齿轮29相对输出齿轮27啮合呈行星转动(由于第二传动齿轮29是相同于第一传动齿轮28以转轴24为轴心转动,因此第二传动齿轮29同等于第一传动齿轮28的角速度运转),且输出齿轮27得以自转同步带动该出力轴26转动,加上该输出齿轮27其齿数相对于固定齿轮25齿数为多一齿数,以及该第一传动齿轮28其齿数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29齿数为多一齿数等设计下,如此达到减速机其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速效果,且透过上面齿数的相互配合下得以获得15 1的差速效果,据此,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行星式差速减速机」进一步包括有下列技术特征I.于该外壳11 一侧设有一供输入转动架22枢设的组装孔111,且该外壳11的组装孔111组设有一供输入转动架22枢设的轴承112 ;该侧壳12设有一供出力轴26穿设的穿孔121,而该封壳13设有一供出力轴26穿枢的出力孔131,该固定座21的出力孔131组设有一轴承132供出力轴26穿枢设置;该输入转动架22设有一供出力轴26枢设的轴承221,且该输入转动架22的轴承221与组装孔111的轴承112呈同心设置型态。2.该出力轴26设有一贯穿两端的透孔261。3.该第一传动齿轮28与第二传动齿轮29之间设有一呈一体相连的连结部201,且该连结部201其直径小于该第一传动齿轮28及第二传动齿轮29的最小直径;该第一传动齿轮28与该第二传动齿轮29各别组设有一供转轴24组设的滚针轴承202。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该固定齿轮25比输出齿轮26少一齿,则第一传动齿轮28比第一传动齿轮29多一齿,而固定齿轮25比输出齿轮27多一齿,贝U第一传动齿轮28比第二传动齿轮29少一齿。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齿轴箱及一组设于齿轴箱的传动齿轮组,该传动齿轮组包括有一固定座、一输入转动架、一副转动架、二转轴、一固定齿轮、一出力轴、一输出齿轮、二第一传动齿轮及二第二传动齿轮,其中; 该齿轴箱内具有适当容置空间; 该固定座组设于该齿轴箱内; 该输入转动架枢设于该齿轴箱,且该输入转动架位于固定座组设于齿轴箱的相反侧; 该副转动架套枢于该固定座周侧,且该副转动架与该输入转动架之间为间隔设置; 该转轴两端分别固设于输入转动架与副转动架; 该固定齿轮固设于该固定座端部,该固定齿轮与该固定座两者为一体设置,且该固定齿轮位于副转动架与输入转动架之间; 该出力轴一端枢设于该输入转动架,而另一端穿设该固定齿轮、固定座而枢设于该齿轴箱; 该输出齿轮固设于该出力轴且位于输入转动架与固定齿轮之间,该输出齿轮与该出力轴两者为一体设置,该输出齿轮与固定齿轮为相差一齿; 及该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呈间隔固设于该转轴中段处,且该第一传动齿轮与固定齿轮相互啮合,而该第二传动齿轮与该输出齿轮相互啮合,该第一传动齿轮与该第二 传动齿轮为相差一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比输出齿轮少一齿,贝1J第一传动齿轮比第二传动齿轮多一齿,而固定齿轮比输出齿轮多一齿,贝1J第一传动齿轮比第二传动齿轮少一齿。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轴箱包括有一其一侧具有开口的外壳、一组设于外壳开口处的侧壳,以及一组设于侧壳的封壳,该外壳一侧设有一供输入转动架枢设的组装孔,该侧壳设有一供出力轴穿设的穿孔,而该封壳设有一供出力轴穿枢的出力孔;该固定座组设于该齿轴箱的侧壳,该副转动架另以一轴承套枢于该固定座周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组装孔组设有一供输入转动架枢设的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出力孔组设有一轴承供出力轴穿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转动架设有一供出力轴枢设的轴承,且该输入转动架的轴承与组装孔的轴承呈同心设置型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力轴设有一贯穿两端的透孔。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之间设有一呈一体相连的连结部,且该连结部其直径小于该第一传动齿轮及第二传动齿轮的最小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各别组设有一供转轴组设的滚针轴承。
专利摘要一种行星式差速减速机,包括一齿轴箱及一组设于齿轴箱的传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组包括一固定座、一输入转动架、一副转动架、二转轴、一固定齿轮、一出力轴、一输出齿轮、二第一及二第二传动齿轮,其中齿轴箱内具有适当容置空间;固定座组设于齿轴箱内;输入转动架枢设于齿轴箱;副转动架套枢于固定座周侧;转轴两端分别固设于输入转动架与副转动架;固定齿轮固设于固定座端部;出力轴一端枢设于输入转动架,而另一端穿设该固定齿轮、固定座而枢设于齿轴箱;输出齿轮固设于出力轴且位于输入转动架与固定齿轮之间;第一与第二传动齿轮呈间隔固设于转轴中段处。本实用新型提供高减速比应用在工具机的电动马达上,并符合工具机使用需求。
文档编号F16H1/32GK202484210SQ201120543018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2日
发明者林是彬 申请人:欣禾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