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5907阅读:8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尤其涉及一种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振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振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并与油液粘度有关。

现在的减震器将车体和底盘连接起来,在底盘随地面震动时,减震器吸收来自底盘的震动,使整个车体更平稳,让乘坐人员更舒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减震器与车体连接是死链接,当底盘震动过大时连接点会形变,严重时会车体会产生裂缝,为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埋下严重的隐患,需要一种既可以刚性连接车体和底盘,也有一定自由度的连接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调整活塞杆的受力方向且方便拆装调试的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包括贮液筒,所述贮液筒内滑动的设有阻尼器总成,所述阻尼器总成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贮液筒并连接有塔顶,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贮液筒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塔顶上,所述塔顶包括设有塔顶螺丝安装孔的主安装板,所述主安装板的下侧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所述主安装板与所述轴承座主体位置相应处设有供所述轴承座主体穿过的通孔,所述轴承座主体穿过所述通孔向所述主安装板的上方延伸,所述轴承座主体上设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为沿所述轴承座主体的整个周向延伸的环状凸台,所述连接体位于所述主安装板的下侧,所述连接体与所述主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轴承座主体内安装有关节轴承,所述关节轴承包括外圈,所述外圈通过轴承端盖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承主体内,所述外圈内设有内圈,所述内圈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设有轴承隔离套;所述轴承隔离套的两端伸出所述内圈,所述活塞杆连接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抵在所述轴承隔离套的上端;所述轴承隔离套的下端设有上弹簧座,所述上弹簧座与所述减震弹簧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所述轴承隔离套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隔离套和下隔离套,所述上隔离套的截面为T形,所述下隔离套的截面为倒T形。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阻尼调节装置,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内的阻尼调节腔,所述阻尼调节腔上端设有阻尼调节器,所述阻尼调节腔内设有与所述阻尼调节器连接的调节杆,所述阻尼调节腔临近所述阻尼器总成处设有进油口,所述调节杆临近所述进油口的一端设有开启所述进油口的锥形块;位于所述上隔离套和所述下隔离套之间的所述活塞杆上设有渗油孔,所述渗油孔连通所述阻尼调节腔和外界;所述内圈与所述渗油孔位置相应处设有过油孔,所述过油孔贯穿所述内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贮液筒的整个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贮液筒的封闭端套装有调整螺套,所述调整螺套与所述贮液筒螺纹连接,所述调整螺套上设有连接车架的连接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贮液筒上设有下弹簧座,所述下弹簧座的下侧设有锁紧圈;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弹簧座上,所述减震弹簧与所述上弹簧座和所述下弹簧座之间设有缓冲垫。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圈螺纹安装在所述贮液筒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圈的下侧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贮液筒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震弹簧和所述活塞杆之间还设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贮液筒上,所述防尘罩的上端向所述塔顶处延伸;所述上弹簧座的下端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径大于所述防尘罩的上端直径且小于所述防尘罩的最大外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贮液筒的开口处设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包括外轮廓为圆柱形的主缓冲段,所述主缓冲段的上端设有锥形的辅助缓冲段。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调节器与所述阻尼调节腔之间设有转动密封圈。

所述阻尼调节器与所述阻尼调节腔之间设有转动密封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一种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关节轴承的应用保证了活塞杆与塔顶的刚性连接,同时也保证了活塞杆可相对塔顶有一定的自由度,震动过程中,活塞杆始终受轴向力而减小径向力的产生,延长了活塞杆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塔顶由安装板、轴承座和轴承端盖分体设置,方便在现有的车架结构上进行安装,无需改动车架结构;由于轴承端盖位于主安装板的下侧,方便拆下活塞杆进行阻尼的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4是关节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阻尼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调整螺套;2-连接架;3-贮液筒;4-限位块;5-下弹簧座;6-锁紧圈;7-缓冲垫;8-述减震弹;9-缓冲块;10-防尘罩;11-活塞杆;12-塔顶;13-上弹簧座;14-轴承端盖;15-连接体;16-主安装板;17-轴承座主体;18-外圈;19-锁紧件;20-阻尼调节器;21-上隔离套;22-内圈;23-螺栓;24-下隔离套;25-调节杆;26-阻尼调节腔;27-渗油孔;28-过油孔;29-锥形块;30-进油口;31-阻尼器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塔顶与活塞杆柔性连接的减震器,包括贮液筒3,所述贮液筒3内滑动的设有阻尼器总成31,阻尼器总成31上设有阻尼孔,液压油通过阻尼孔上下流动。所述阻尼器总成31连接有活塞杆11,所述活塞杆11伸出所述贮液筒3并连接有塔顶12。还包括减震弹簧8,所述减震弹簧8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贮液筒3上,所述贮液筒3的外侧设有下弹簧座5,所述下弹簧座5的下侧设有锁紧圈6;所述减震弹簧8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弹簧座5上。所述减震弹簧8与所述上弹簧座13和所述下弹簧座5之间设有缓冲垫7,用于降低减震弹簧压缩时对下弹簧座5的冲击,同时可减小噪声。所述锁紧圈6螺纹安装在所述贮液筒3上。所述锁紧圈6的下侧设有限位块4,所述限位块4固定在所述贮液筒3上。所述减震弹簧8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塔顶12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贮液筒3的整个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贮液筒3的封闭端套装有调整螺套1,所述调整螺套1与所述贮液筒3螺纹连接,所述调整螺套1上设有连接车架的连接架2。

如图3所示,所述塔顶12包括设有塔顶螺丝安装孔的主安装板16,所述主安装板16的下侧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主体17,所述主安装板16与所述轴承座主体17位置相应处设有供所述轴承座主体17穿过的通孔,所述轴承座主体17穿过所述通孔向所述主安装板16的上方延伸。所述轴承座主体17上设有连接体15,所述连接体15为沿所述轴承座主体17的整个周向延伸的环状凸台,所述连接体15位于所述主安装板16的下侧,所述连接体15与所述主安装板16之间通过螺栓23连接固定。所述轴承座主体17内安装有关节轴承,所述关节轴承包括外圈18,所述外圈18通过轴承端盖14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承主体17内,所述外圈18内设有内圈22,所述内圈22与所述活塞杆11之间设有轴承隔离套;所述轴承隔离套的两端伸出所述内圈22,所述活塞杆11连接有锁紧件19,所述锁紧件19抵在所述轴承隔离套的上端;所述轴承隔离套的下端抵在上弹簧座13上,所述减震弹簧8固定在所述上弹簧座13上。在塔顶和活塞杆之间设置关节轴承可增大活塞杆与塔顶之间的自由度,保证来自车体的震动沿活塞杆的轴向作用在活塞杆上,避免活塞杆弯折,提高活塞杆的寿命。

所述减震弹簧8和所述活塞杆11之间还设有防尘罩10,所述防尘罩10的下端固定在所述贮液筒3上,所述防尘罩10的上端向所述塔顶12处延伸;所述上弹簧座13的下端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径大于所述防尘罩10的上端直径且小于所述防尘罩10的最大外径,保证防尘罩10随上弹簧座13共同上下移动,避免错位。所述贮液筒3的开口处设有缓冲块9,所述缓冲块9包括外轮廓为圆柱形的主缓冲段,所述主缓冲段的上端设有锥形的辅助缓冲段。

所述所述轴承隔离套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隔离套21和下隔离套24,所述上隔离套21的截面为T形,所述下隔离套24的截面为倒T形。安装上隔离套21和下隔离套24时需在两者之间预留有间隙。还包括阻尼调节装置,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11内的阻尼调节腔26,所述阻尼调节腔26上端设有阻尼调节器20,所述阻尼调节器20与所述阻尼调节腔26之间设有转动密封圈。所述阻尼调节腔26内设有与所述阻尼调节器20连接的调节杆25,所述阻尼调节腔26临近所述阻尼器总成31处设有进油口30,所述调节杆25临近所述进油口30的一端设有开启所述进油口的锥形块29;位于所述上隔离套21和所述下隔离套24之间的所述活塞杆11上设有渗油孔27,所述渗油孔27连通所述阻尼调节腔26和外界;所述内圈22与所述渗油孔27位置相应处设有过油孔28,所述过油孔28贯穿所述内圈22。通过渗油孔27可将阻尼调节腔内的液压油用于关节轴承的润滑,有效的降低关节轴承工作过程中的噪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