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车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971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槽车灌装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车槽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槽车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火车运输是化工液体转运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中火车车厢中的槽车灌装装置是这个环节的关键部件,该关键部件通常采用伸缩套管的形式。

现有技术中,在使用伸缩套管对槽车进行灌装时,会将伸缩套管伸入槽车内,通过伸缩套管向槽车内注入化工液体。在完成灌装后,伸缩套管复位,此时,还有少量液体附着在套管壁上,由于重力作用,残余液体会顺着伸缩套管的管壁流到外界,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设备产生腐蚀。为了避免伸缩套管的漏液现象,通过会在伸缩套管下面悬挂一个桶,但是这种方法有坠落的风险,缺乏安全性,容易引发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槽车灌装装置,以克服现有的伸缩套管管壁残夜泄漏污染环境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槽车灌装装置,包括:灌装套管组、分流帽以及弹性材料层;

所述灌装套管组从外至内包括外层套管、中间套管组和内层套管,所述外层套管可上下移动,所述中间套管组包括多个可上下移动的相互套设的套管;

所述内层套管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拉绳,所述拉绳的末端设置有分流帽,所述分流帽包括底部和围绕所述底部设置的侧壁,所述底部与所述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层,在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且所述分流孔向下延伸至所述弹性材料层的顶端;

所述分流帽的底部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弹性材料层形成了环形空腔,且所述中间套管组在所述分流帽的底部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环形空腔上。

可选地,所述分流帽的底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层套管的直径,所述分流帽的侧壁与所述外层套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环形空腔中穿设有多个弹簧导柱,且每个所述弹簧导柱从所述弹性材料层穿出;

每个所述弹簧导柱上套设有弹簧,且所述弹簧的底端与所述分流帽的底部连接;

其中,在所述槽车灌装装置对槽车灌装完毕后,所述中间套管组中的至少部分套管的下端挤压所述弹性材料层,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所述弹性材料层的上表面形成凹坑,以收集残余液体;在所述槽车灌装装置对槽车灌装时,所述中间套管组与所述弹性材料层分离,所述弹簧恢复原状,以使所述弹性材料层恢复原状。

可选地,所述拉绳的末端设置有吊环,所述分流帽的底部的中心位置与所述吊环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材料层为环形弹性材料层;

所述吊环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孔,所述分流帽的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螺栓孔,所述环形弹性材料层的环形内径与所述螺栓孔的内径相同,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螺栓孔、所述环形弹性材料层以及所述第一螺栓孔。

可选地,所述环形弹性材料层的内径小于所述中间套管组最内层套管的直径。

可选地,在所述灌装套管组的长度达到最长时,从槽口至槽底依次设置有所述内层套管、中间套管组和外层套管,所述中间套管组的内层至外层依次沿所述槽口至槽底的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中间套管组包括两个相互套设的套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槽车灌装装置,包括:灌装套管组、分流帽以及弹性材料层,其中灌装套管组从外至内包括外层套管、中间套管组和内层套管,外层套管可上下移动,中间套管组包括多个可上下移动的相互套设的套管;内层套管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拉绳,拉绳的末端设置有分流帽,分流帽包括底部和围绕底部设置的侧壁,底部与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层,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且分流孔向下延伸至弹性材料层的顶端;分流帽的底部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弹性材料层形成了环形空腔,且中间套管组在分流帽的底部上的投影位于环形空腔上。在对槽车注入化工液体时,分流帽侧壁上的分流孔会缓冲下降化工液体的冲击力,使得化工液体能够从分流孔中流入到槽车内。分流帽随拉绳一起向上移动时,弹性材料层会抵接灌装套管组,在其挤压作用下形成向下的环形空腔,环形空腔能够存储残余的化工液体,同时弹性材料层的设置还能提高分流帽与灌装套管组之间的密封性能。本实用新型槽车灌装装置中,弹性材料层与分流帽的环形凹槽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能够存储残余化工液体,使得分流帽对灌装套管组上残余的化工液体具备收集功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且设置的弹性材料层提高了分流帽与灌装套管组之间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槽车灌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槽车灌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流帽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槽车灌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槽车灌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流帽4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槽车灌装装置包括:灌装套管组、分流帽4以及弹性材料层43;灌装套管组从外至内包括外层套管21、中间套管组和内层套管24,外层套管21可上下移动,中间套管组包括多个可上下移动的相互套设的套管;内层套管2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拉绳1,拉绳1的末端设置有分流帽4,分流帽4包括底部和围绕底部设置的侧壁,底部与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层43,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44,且分流孔44向下延伸至弹性材料层43的顶端;分流帽4的底部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弹性材料层43形成了环形空腔41,且中间套管组在分流帽4的底部上的投影位于环形空腔41上。可选地,如图1所示,中间套管组包括两个相互套设的套管,即套管22和套管2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槽车灌装装置中,灌装套管组的外层套管21可相对于中间套管组的外侧壁进行向上和向下滑动。在外层套管21向下伸长时,可卡扣在中间套管组的底端保持固定不动,且保持密封连接。在外层套管21向上收缩时,可卡扣在中间套管组的顶端保持固定不动。

进一步地,内层套管24是固定不动的,中间套管组可相对于内层套管24的外侧壁进行向上和向下滑动,在中间套管组向下伸长后,可挂扣在内层套管24的底端保持固定不动,且保持密封连接。在中间套管组向上收缩时,可卡扣在内层套管24的顶端保持固定不动。其中,中间套管组中套管的个数可根据实际的槽口大小设置。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灌装套管组的长度达到最长时,从槽口至槽底依次设置有内层套管24、中间套管组的套管23、中间套管组的套管22和外层套管21。中间套管组的内层至外层依次沿槽口至槽底的方向设置,即套管23和套管22依次沿槽口至槽底的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内层套管24内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拉绳1,拉绳1的末端设置有分流帽4。本实施例中对拉绳1跟分流帽4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需保证分流帽4能够随着拉绳1上下移动即可。可选地,拉绳1的末端设置有吊环3,分流帽4的底部的中心位置与吊环3连接。

具体地,拉绳1的末端有吊环3,吊环3连接分流帽4,通过拉绳1可控制分流帽4的升降过程。灌装套管组中内层套管24的内侧壁与拉绳1固定部的上端固定连接,可在内层套管24的内侧壁对称设置有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则分别连接有连接件,该两个连接件可以与拉绳固定部连接,以实现拉绳固定部与内层套管24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对内层套管24与拉绳固定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需保证内层套管24与拉绳固定部的固定连接即可。拉绳1可以设置在拉绳固定部上,该拉绳固定部上设置有两个固定环,拉绳1可以穿设在固定环内,由固定环对拉绳1进行定位,防止拉绳1的左右摆动。本实施例的拉绳1可以伸长或缩短,以实现分流帽4的升降过程,拉绳1的伸长或缩短的实现方式,可通过电动卷轴或电动缠线器等现有技术中的方法来实现,本实施例对拉绳1的伸长或缩短的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分流帽4包括底部和围绕底部设置的侧壁,底部与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层43,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44,且分流孔44向下延伸至弹性材料层43的顶端。

一方面,分流帽4的底部与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层43,弹性材料层43可选为软橡胶,或者硬板、弹簧和密封圈的组合。本实施例对弹性材料层43的具体形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需保证弹性材料层43具有弹性即可。

进一步地,弹性材料层43的周边可设置有多个突出部,突出部与分流孔44的位置吻合,将突出部放置于分流孔44内,且突出部上设有螺孔,使用螺栓将弹性材料层43固定于分流帽4底部的顶端上,也可直接采用胶黏连接的方式将弹性材料层43与分流帽4的侧壁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对弹性材料层43与分流帽4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需保证弹性材料层43与分流帽4固定连接即可。

另一方面,注入的化工液体能够从多个分流孔44进入到槽车中,使得分流帽4对注入槽车的液体进行分流,使得液体不会直接从竖直方向落下,而通过分流帽4侧壁的分流孔44沿四周落下,使得该分流帽4对下降的液体带来的巨大压力起到了缓冲作用,且防止当液体易挥发时易产生积聚静电带来爆炸危险的发生。本实施例中对分流帽4的侧壁上的分流孔44的个数设置不做限定,只需满足液体能够通过分流孔44顺利进行槽车即可。可选地,在分流帽4的侧壁一周上设有四个分流孔44,且保证分流孔44向下延伸至弹性材料层43的顶端,即设置分流孔44的下边缘与弹性材料层43的顶端平齐,以保证弹性材料层43与分流帽4密封连接。

又一方面,分流帽4的底部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弹性材料层43形成了环形空腔41,且中间套管组在分流帽4的底部上的投影位于环形空腔41上。

具体地,通过拉绳1向上拉分流帽4时,中间套管组管口的底端能够接触并抵接弹性材料层43,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弹性材料层43,并使弹性材料层43发生形变,且通过设有的环形凹槽,使得弹性材料层43向下凹陷的程度更深,形成的环形空腔41的存储空间更大,由于中间套管组在分流帽4的底部上的投影位于环形空腔41上,能够便于接收到灌装套管组上仍沾有残余的化工液体,不会出现漏出的现象,有效地解决了残余化工液体对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结合图1和图2,操作人员使用本实施例槽车灌装装置于槽车的槽口,对残余化工液体进行收集的具体过程为:

首先,将灌装套管组和分流帽4伸入到槽车内部。操作人员不断将拉绳1伸长(相对于电动缠线器的位置),使得分流帽4向下移动,分流帽4带动灌装套管组中的外层套管21一起向下移动,外层套管21再带动中间套管组一起向下移动,使得灌装套管组处于伸长状态,直至外层套管21、中间套管组和分流帽4置于槽车内部,保持外层套管21卡扣在中间套管组的底端不动,且保持中间套管组卡扣在内层套管24的底端不动,此时灌装套管组的长度达到最长,如图2所示。而在此过程中,上述的拉绳固定部会固定内层套管24保持不动,使得内层套管24与槽口保持固定连接。

其次,向槽车灌入化工液体,化工液体竖直进入槽车内,会先经过分流帽4侧壁上的分流孔44改变其流入罐车的方向而向四周流去,分流孔44的设置缓解了化工液体巨大的冲击力,尤其对于灌入低挥发性液体物料时,分流孔44的设置还能够防止容易产生静电积聚而产生造成爆炸的危险。

接着,槽车灌满化工液体后,操作人员将拉绳1不断缩短(相对于缠线器的位置),分流帽4随之上升,分流帽4带动外层套管21一起上升,外层套管21再带动中间套管组一起上升,直至外层套管21、中间套管组和分流帽4滑动恢复至原状,使得灌装套管组处于收缩状态,且恢复到原始状态置于槽口,且分流帽4底部上的弹性材料层43与灌装套管组的管口抵接,如图1所示。在灌装套管组未恢复到原始状态时,可停留一会时间,灌装套管组中套管侧壁上会沾有残余的化工液体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淌,流入槽车内,直至看不到灌装套管组有化工液体往下淌时,继续向上拉动拉绳1,使得分流帽4底部上的弹性材料层43抵住中间套管组的底端,此时将分流帽4进行密封。由于弹性材料层43具有弹性,中间套管组的底端抵住弹性材料层43形成有向下的环形空腔41,而此时灌装套管组上沾有残余的化工液体的量非常小,残余的化工液体就会流入环形空腔41内,实现分流帽4对残余化工液体的存储,且保证了不会出现漏液现象,进而不会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再次对槽车注入化工液体时,操作人员将灌装套管组和分流帽4伸入到槽车内部时,保留在弹性材料层43与分流帽4形成的环形空腔41内的残余液体会随之落入到槽车内,实现对残余液体的循环利用,还能继续对灌装套管组上沾有的残余化工液体进行收集。

本实施例提供的槽车灌装装置,包括:灌装套管组、分流帽以及弹性材料层,其中灌装套管组从外至内包括外层套管、中间套管组和内层套管,外层套管可上下移动,中间套管组包括多个可上下移动的相互套设的套管;内层套管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拉绳,拉绳的末端设置有分流帽,分流帽包括底部和围绕底部设置的侧壁,底部与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层,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且分流孔向下延伸至弹性材料层的顶端;分流帽的底部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与弹性材料层形成了环形空腔,且中间套管组在分流帽的底部上的投影位于环形空腔上。设有的外层套管与分流帽的侧壁固定连接,外层套管会随着分流帽一起下降。对槽车注入化工液体时,分流帽侧壁上的分流孔会缓冲下降化工液体的冲击力,使得化工液体能够从分流孔中流入到槽车内。分流帽随拉绳一起向上移动时,弹性材料层会抵接灌装套管组,在其挤压作用下形成向下的环形空腔,环形空腔能够存储残余的化工液体,同时弹性材料层的设置还能提高分流与灌装套管组之间的密封性能。本实施例槽车灌装装置中,弹性材料层与分流帽的环形凹槽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能够存储残余化工液体,使得分流帽对灌装套管组上残余的化工液体具备收集功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且设置的弹性材料层提高了分流帽与灌装套管组之间的密封性能。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继续结合图1-3,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流帽4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分流帽4的底部的直径大于外层套管21的直径,分流帽4的侧壁与外层套管21连接。

具体地,分流帽4的侧壁与灌装套管组的外层套管21固定连接,可在分流帽4的侧壁上远离底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突出部,且在第一突出部上设有螺孔,外层套管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突出部,且在第二突出部上也设有螺孔,用螺栓穿过第一螺孔、第二螺孔,固定连接分流帽4的侧壁和外层套管21,实现外层套管21能够随着分流帽4一起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中间套管组的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分流帽4的侧壁与外层套管21连接的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需保证分流帽4的侧壁与外层套管21固定连接即可。

可选地,环形空腔41中穿设有多个弹簧导柱42,且每个弹簧导柱42从弹性材料层43穿出;每个弹簧导柱42上套设有弹簧,且弹簧的底端与分流帽4的底部连接;其中,在槽车灌装装置对槽车灌装完毕后,中间套管组中的至少部分套管的下端挤压弹性材料层43,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弹性材料层43的上表面形成凹坑,以收集残余液体;在使用该槽车灌装装置对槽车灌装时,中间套管组与弹性材料层43分离,弹簧恢复原状,以使弹性材料层43恢复原状。

具体地,分流帽4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缓解化工液体从槽口灌入后所带来的冲刷力。为了保证灌入化工液体后,弹性材料层43不会上下摆动,环形空腔41中穿设有多个弹簧导柱42,弹簧导柱42上穿设有导套,与弹性材料层43进行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弹簧导柱42与弹性材料层43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需密封连接弹簧导柱42与弹性材料层43即可。同时,弹簧导柱42可以增加分流帽4的重量,防止分流帽4由于外界的作用而发生摆动。

进一步地,每个弹簧导柱42上套设有弹簧,且弹簧的底端与分流帽4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的顶端处于自由状态且与弹性材料层43的底部接触。在槽车灌装装置对槽车灌装完毕后,本实施例中可设置中间套管组中的外层套管22的管口抵住弹性材料层43,也可设置中间套管组中所有的套管管口抵住弹性材料层43,即套管22和套管23抵接弹性材料层43。在中间套管组中的至少部分套管的下端挤压弹性材料层43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弹性材料层43的上表面形成环形凹坑,以收集残余液体于该环形凹坑内。在开始使用该槽车灌装装置对槽车注入化工液体时,中间套管组与弹性材料层43发生分离,中间套管组不再与弹性材料层43抵接,弹簧恢复原状,以使弹性材料层43恢复水平状。在灌入化工液体时,下降的液体由于重力作用会使得弹性材料层43发生形变,由于设有弹簧,弹簧与弹性材料层43接触的一端为自由状,会将弹性材料层43弹起,使得弹性材料层43保持水平,不会阻碍化工液体的注入槽车的过程而影响生产。

可选地,弹性材料层43为环形弹性材料层43;吊环3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螺栓孔,分流帽4的底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螺栓孔,环形弹性材料层43的环形内径与螺栓孔的内径相同,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螺栓孔、环形弹性材料层43以及第一螺栓孔。

具体地,弹性材料层43为环形弹性材料层43,环形弹性材料层43外径大小的设置可根据分流帽4的直径大小设置,但保证中间套管组中的外层套管,即套管22的底端能够抵住弹性材料层43,进而接取中间套管组上沾有残余的化工液体。可选地,环形弹性材料层43的外径略小于分流帽4的直径。环形弹性材料层43内径大小的设置可根据中间套管组中的内层套管23的直径大小设置,可选地,环形弹性材料层43的内径小于套管23的直径。

进一步地,环形弹性材料层43的内径与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的内径相同,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螺栓孔、环形弹性材料层43的环形空间以及第一螺栓孔,将环形弹性材料层43固定在分流帽4的底部,且将分流帽4与吊环3固定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伸长或缩短穿过吊环3上的拉绳1,带动分流帽4上下移动,且保持环形弹性材料层43随着分流帽4一起上下移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