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肠弯曲菌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28027阅读:来源:国知局
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单克隆抗 体亚型鉴定试剂盒购于ZYMEDCat:90-6550 ;Lot. 60907259。
[0035] 空肠弯曲菌等标准菌株购买自美国菌物保藏中心(ATCC)、中国医学微生物保藏中 心(CMCC)、中国工业微生物保藏中心(CICC)、质检总局检验检疫微生物保藏中心(IQCC)。
[0036] 主要仪器
[0037] 酶标仪SpectraMaxM2 购自MolecularDevices;Nanodrop2000C购自Thermo Scientific;点样仪AD6010购自BIO-DOT;扫描仪PhantomV9购自MICROTEK;恒温培养摇 床SPH-100B购自上海世平;蛋白纯化仪BioLogic?LP358BR5057购自BIO-RAD;单人净化 工作台SW-SJ-2D型购自苏州净化。
[0038] 实施例1空肠弯曲菌单克隆抗体制备
[0039] 1.免疫原和阳性标准品的准备
[0040] 空肠弯曲菌(CICCNo. 22937)接种在布氏肉汤上,37°C、150r/min厌氧条件振荡 培养17h,计数,加入0. 3%甲醛溶液室温灭活1天。用生理盐水调整空肠弯曲菌(CICC No. 22937)浓度至5X109cfu/ml作为免疫原;用生理盐水调整浓度为10scfu/ml作为阳性 对照标准品,布氏肉汤为阴性对照标准品。
[0041]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0042] (1)实验动物:选3只8周龄,体重20g左右、雌性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
[0043] (2)免疫方法: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 2ml免疫原,每间隔2周用同样剂量加强注射 一次。
[0044] (3)采血:3次加强免疫后从尾部静脉采血,采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法测定抗血 清效价。待效价不再上升,腹腔注射同样量免疫原,3天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融合。
[0045] (4)细胞融合:取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在50%PEG作用下常规 融合,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置于37°C、5%C02培养箱培养。
[0046] (5)杂交瘤细胞筛选:采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法,筛选强阳性孔的杂交瘤细胞, 将其转移至24孔培养板。
[0047] (6)克隆培养及抗体制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当细胞生长至铺满孔 底1/10时,再用同样方法检测,将强阳性孔再克隆,如此反复3 - 4次,直至阳性率达到 100 %。将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注射于经石蜡油预处理的Balb/c小鼠腹腔,每只2X106 个杂交瘤细胞,7~10天小鼠腹部隆起,活体穿刺抽取腹水。用辛酸-硫酸铵法从小鼠腹水 中纯化抗体。
[0048] 筛选出2株稳定分泌抗空肠弯曲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 4C9E1G7H3(CGMCCNo. 8457,简称H3)和 3G2D8H3G9(CGMCCNo. 8766,简称G9),经过初步抗 体配对实验后,对H3和G9进行亚类及亚型鉴定、测定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并对制备的单克 隆抗体通过交叉反应进行特异性验证。
[0049] 3.单克隆抗体纯化及鉴定
[0050] 腹水先用辛酸-硫酸铵法粗提后,再用ProteinGSepharose亲和层析法纯化; 纯化后的抗体经倍比稀释后用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见表1);再用SDS-PAGE分析纯度, 5%积层胶,10%分离胶,120V电压,电泳至胶底部,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法染色,脱色后凝胶 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结果(见图 1 (Lanel:4C9ElG7H3,Lane3:3G2D8H3G9)) 〇
[0051] 表L两株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〇D45。)
[0052]
[0053] 4.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0054] ⑴抗原包被:用0· 01MPBS包被山羊抗鼠二抗IgG+A+M,每孔50μ1,4°C包被过 夜,次日弃去孔内液体,洗板3遍。
[0055] (2)封闭:每孔加入1%BSA200μ1,4°C封闭过夜。次日拍干板子不洗板。
[0056] (3)加入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上清,每个样品8个微孔,每孔50μ1。37°C,孵育 lh〇
[0057] ⑷洗板4遍后,分别加入特异结合的兔抗鼠IgGl,IgG2a,IgG2b,IgG3,IgA,IgM, κ,λ,37°C孵育lh。
[0058](5)洗板4遍后,每孔加入已稀释好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兔二抗IgG(H+L), 37°C,孵育 30min。
[0059](6)洗板4遍后,加入100μ1底物显色液,37°C,避光显色lOmin。于450nm波长 下读取结果。
[0060] 如表2所示,H3属于IgG2a亚类,G9属于IgGl亚类,轻链亚型均为κ。
[0061] 表2.两株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结果
[0062]
[0063] 5.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的测定
[0064] (1)抗原包被:将96种10scfu/ml菌液浓度的致病菌加入到酶标板中,每个致病 菌加3各孔,每孔100μ1,4°C,包被过夜。
[0065] (2)封闭:洗板3遍后,每孔加入3%BSA200μ1,37°C孵育2h。
[0066] (3)洗板3遍。每孔加入稀释好的单克隆抗体100μ1,37摄氏度孵育lh。
[0067] (4)洗板3遍。加入已稀释好的山羊抗鼠二抗到所有微孔中,每孔100μ1,37摄氏 度孵育lh。
[0068] (5)洗板4遍。加入底物显色液,37°C,避光显色15min。于450nm波长下读取结 果,结果见表4。
[0069] 表4.两株单克隆抗体交叉反应检测结果
[0070]
[0071]
[0072]
[0073]
[0074] 实施例2胶体金试纸条抗体最优组合的确定
[0075] 1.各抗体偶联胶体金的最佳pH的确定
[0076] 分别取100μL胶体金溶液于96孔板8个孔中,并调节pH至5. 5、6. 0、6. 5、7. 0、 7. 5、8. 0、8. 5、9. 0,每孔加入10yL浓度为lmg/mL的单克隆抗体。反应5min,各孔加入 10μL10%NaCl溶液,反应5min,观察溶液颜色变化,重复三次。
[0077] 图2中各组从左到右的孔中pH值依次为5· 5、6· 0、6· 5、7· 0、7· 5、8· 0、8· 5、9· 0。 由图2得知,A组为不同pH值下单克隆抗体H3胶体金标记的结果,当pH为7. 5-8. 0时, 孔中胶体金颜色最红,且无聚沉、无褪色或变色现象,即H3单抗偶联胶体金最佳pH范围为 7. 5-8. 0 ;B组为不同Ph值下单克隆抗体G9胶体金标记结果,当pH为7. 5时,胶体金颜色 最红,且无聚沉、无褪色或变色现象,即G9偶联胶体金最佳pH为7. 5。
[0078] 2.各抗体偶联胶体金的最佳结合量的确定
[0079] 调节胶体金溶液pH至步骤(1)中得到的各抗体偶联的最佳pH值,各取100yL于 96孔板中,按表5加入各抗体,反应5min,各孔加入10yL10%NaCl溶液,反应5min,观察 溶液颜色变化,重复三次,结果如图3所示。取颜色最红且抗体用量最少的为最小结合量X μg/mL,为保证胶体金完全与抗体结合,则以x+xX20%为最佳结合量。
[0080] 表5抗体与胶体金偶联最佳结合量
[0081]
[0082] 由图3得知,抗体质量/金溶液体积为0μg/mL时,加入10%NaCl后各组孔1中 胶体金均出现聚沉,颜色由红色变灰,最后变为无色;各组孔2为50μL胶体金原液作对照。 当抗体质量/金溶液体积由5μg/mL增加至25μg/mL时,各组孔中胶体金颜色依次变红变 深,其中,A组H3抗体添加量多lOyg/mL时,颜色保持红色基本不变,且均红于孔3,即H3 最小结合量为10μg/mL,则其最佳结合量为12μg/mL;B组G9抗体添加量彡20μg/mL时, 颜色变化较小,且均红于孔3、4、5,即G9最佳结合量为24μg/mL。
[0083] 3.抗体的胶体金标记
[0084] 胶体金pH调节至最佳pH值,按步骤⑵中确定的最佳结合量吸取抗体以40μL/ min的速度滴加到胶体金溶液中,同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待抗体加完后继续搅拌 30min,加入金溶液1/10体积的含10%BSA的PBS溶液,搅拌lh,移入离心管4000rpm离心 lOmin,小心吸取上清至新离心管,将上清13000rpm离心25min,弃上清,沉淀用重悬液以原 胶体金溶液1/10体积的量重悬,混合均匀后4°C保存备用。以原胶体金溶液1/10体积的量 重悬,混合均匀后4°C保存备用,如需保存较长时间,可加入0. 3%叠氮化钠。
[0085] 4.空肠弯曲菌的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组装及测定
[0086] 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肠弯曲菌的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结构示意图。
[0087] 如图4所示,空肠弯曲菌的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10包括:样品垫14、金标垫13、 检测线16,质控线15以及吸水垫11,在吸水垫11与样品垫14的中间采用硝酸纤维素膜 12,硝酸纤维素膜也称NC膜。硝酸纤维素膜12上具有质控线15和检测线16,检测线16 靠近样品垫14 一侧。另外空肠弯曲菌的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10还具有背衬(图中未显 示),用于承载上述的样品垫14等结构。
[0088] 将步骤3中制备好的金标抗体分别喷涂于多个检测试纸条的金标垫上,记为 H3-Au-pad、G9-Au-pad,将各抗体均稀释至lmg/mL,分别包被硝酸纤维素膜12上作为Test line,即检测线,也称T线。包被方法采用常规实验方法。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