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061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触摸屏的期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现触控位置的检测。压力触控显示装置能够根据用户手指按压力度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触控操作,有利于减少触控操作触发端的数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通过遮光胶带粘黏边缘部分实现连接,由于遮光胶带有一定的厚度,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存在一间隙。该间隙的存在使用户进行触控操作时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向背光模组侧形变,而背光模组几乎没有形变,进而减小了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的压力触控电极与背光模组内的压力触控接地端之间的距离,由压力触控电极与压力触控接地端形成的电容其电容值会发生变化,用户不同力度的按压力对应上述电容值不同的变化量,使得压力触控显示装置根据用户触控力度执行不同的控制操作成为可能。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遮光胶带呈环状且完全封闭,使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用户触控操作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时,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间隙中的空气无法迅速排出,且用户施加的按压力撤去后,空气也无法快速进入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内,导致压力触控的灵敏度较低。而为了使空气能够迅速流通,使遮光胶带不封闭,则会存在遮光胶带开口处出现漏光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提高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灵敏度,同时能够避免漏光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压力触控显示面板,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与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

位于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的环形遮光胶带,所述环形遮光胶带包括层叠的遮光层和透气层;

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所述透气层位于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所述透气层包括至少一个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将所述环形遮光胶带围绕的内部区域与外界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结构位于所述环形遮光胶带的侧边处和/或位于所述环形遮光胶带的拐角处。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结构位于所述环形遮光胶带的侧边处,且所述环形遮光胶带相对的两个侧边上的所述开口结构数量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结构位于所述环形遮光胶带的每个拐角处。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层和/或所述透气层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无纺布。

进一步的,沿垂直于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方向,所述遮光层和/或所述透气层的厚度范围为0.03mm~0.2mm。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层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设置有第一胶黏层;所述透气层与所述遮光层之间设置有第二胶黏层;所述透气层与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有第三胶黏层。

进一步的,沿垂直于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方向,多个所述开口结构的剖面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0.4mm2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或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复用为所述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触控驱动电极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触控感应电极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均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或者,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均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自电容触控电极,所述自电容触控电极复用为所述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自电容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或所述彩膜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金属框,所述金属框复用为所述第二压力触控电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位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环形遮光胶带,环形遮光胶带具有层叠的遮光层和透气层,且遮光层具有遮光作用,透气层包括至少一个开口,使得环形遮光胶带围绕的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导通,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用户触控操作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时,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间隙中的空气能够迅速排出,用户施加的按压力撤去后,空气也能够快速进入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内,提高了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灵敏度,同时能够避免漏光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沿图1a中虚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a为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装置测试效果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测试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b为沿图1a中虚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10包括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30;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200,背光模组200包括第二压力触控电极220;位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之间的环形遮光胶带300,环形遮光胶带300包括层叠的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且环形遮光胶带300沿触控显示装置10的边缘延伸;遮光层320位于背光模组200上,透气层310位于遮光层320远离背光模组200的一侧;透气层310包括至少一个开口结构311,开口结构311将环形遮光胶带300围绕的内部区域与外界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30与第二压力触控电极220形成电容,触控显示装置10的压力触控功能基于该电容实现,其中,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30与第二压力触控电极220相对设置。触控显示装置10中压力触控需要检测由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30和第二压力触控电极220构成电容的电容值变化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位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环形遮光胶带,环形遮光胶带具有层叠的遮光层和透气层,且遮光层具有遮光作用,透气层包括至少一个开口,使得环形遮光胶带围绕的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导通,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用户触控操作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时,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间隙中的空气能够迅速排出,用户施加的按压力撤去后,空气也能够快速进入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内,提高了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灵敏度,同时能够避免漏光现象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图1a中示例性地设置一个开口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有多个开口结构;图1a中示例性地将开口结构设置在环形遮光胶带的侧边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开口结构设置在环形遮光胶带的侧边处和/或环形遮光胶带的拐角处。

参考图1b,遮光层320与背光模组200之间设置有第一胶黏层3301;透气层310与遮光层320之间设置有第二胶黏层3302;透气层310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之间设置有第三胶黏层3303。第一胶黏层3301、第二胶黏层3302和第三胶黏层3303起粘结作用,将背光模组200、遮光层320、透气层310和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连接成一个整体。对于开口结构311处,只有遮光层320和位于遮光层320与背光模组200之间的第一胶黏层3301。遮光层320的上方并没有胶黏层,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防止开口结构的闭合,保证开口结构处空气的流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黏层3301可采用黏胶涂覆的方式形成于遮光层320与背光模组200之间,也可以采用将具有双面黏着性的薄化胶层粘贴于遮光层上的方式形成于遮光层320与背光模组200之间;第二胶黏层3302可采用黏胶涂覆的方式形成于透气层310与遮光层320之间,也可以采用将具有双面黏着性的薄化胶层粘贴于透气层上的方式形成于透气层310与遮光层320之间;第三胶黏层3303可采用黏胶涂覆的方式形成于透气层310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之间,也可以采用将具有双面黏着性的薄化胶层粘贴于透气层上的方式形成于透气层310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之间。

可选的,遮光层320和/或透气层310的材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泡棉或无纺布。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可选的,沿垂直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方向,遮光层320和/或透气层310的厚度范围为0.03mm~0.2mm。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示例性地,参考图1b,背光模组200包括金属框,金属框复用为第二压力触控电极220。背光模组200例如可以包括胶框230、多个光学元件210以及金属框。金属框可以为图1b所示的平板结构。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环形遮光胶带300包括层叠的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遮光层具有遮光作用,且环形遮光胶带300沿触控显示装置10的边缘延伸。透气层310包括两个开口结构311,开口结构311位于环形遮光胶带300的侧边处,且环形遮光胶带300相对的左右两个侧边上的开口结构311数量都为1个,开口结构311将环形遮光胶带300围绕的内部区域与外界导通。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对称设置的开口结构使得空气流通均匀,避免了由于空气流通对触控显示装置中器件造成不良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环形遮光胶带每个侧边上的开口结构的数量不做限定,只要保持环形遮光胶带相对的两个侧边上的所述开口结构数量相等即可。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环形遮光胶带300包括层叠的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透气层310包括四个开口结构311,开口结构311位于环形遮光胶带300的侧边处,且环形遮光胶带300相对的左右两个侧边上的开口结构311数量都为1个,环形遮光胶带300相对的上下两个侧边上的开口结构311数量都为1个,开口结构311将环形遮光胶带300围绕的内部区域与外界导通。更多的开口结构使得空气流通更加迅速,提高了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开口结构311的开口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设置每个开口结构的开口面积相同时,制作工艺更为简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开口结构的数量不做限定。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c所示,环形遮光胶带300包括层叠的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透气层310包括四个开口结构311,开口结构311位于环形遮光胶带300的拐角处,且环形遮光胶带300相对的四个拐角上的开口结构311数量都为1个,开口结构311将环形遮光胶带300围绕的内部区域与外界导通。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对称设置的开口结构使得空气流通均匀,避免了由于空气流通对触控显示装置中器件造成不良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环形遮光胶带每个拐角上的开口结构的数量不做限定,对开口结构的位置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开口结构311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环形遮光胶带300的侧边处和环形遮光胶带300的拐角处,如图2d所示,环形遮光胶带300包括层叠的遮光层320和透气层310,图2d示例性的设置透气层310包括六个开口结构311,且开口结构311分别位于环形遮光胶带300相对的左右两个侧边上以及环形遮光胶带300相对的四个拐角上。

可以理解的是,开口结构的开口面积影响了空气的流通速率,同时影响了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用户触控操作时的压力触控灵敏度,一般来说,开口结构的开口面积越大,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用户触控操作时的压力触控灵敏度也就越高,但是开口结构处过大的开口面积将会影响透气层与上方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粘结固定。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沿垂直于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剖面方向,多个开口结构311的剖面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0.4mm2。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用户触控操作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时,能够快速恢复。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压力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图3a中,示例性的设置触控驱动电极121设置于阵列基板120上,触控感应电极111设置于彩膜基板11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均设置于阵列基板120上或均设置于彩膜基板110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可以是独立于触控驱动电极121以及触控感应电极111之外的电极。也可以是将触控驱动电极121或触控感应电极111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将触控驱动电极121或触控感应电极111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在制作过程中只需一次刻蚀工艺,无需对触控感应电极或触控驱动电极与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分别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b所示,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均设置于阵列基板120上。需要说明的是,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均设置于阵列基板120上时,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之间至少包括一绝缘层112。图3b所示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也可以将触控驱动电极121或触控感应电极111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c所示,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均设置于彩膜基板110上。需要说明的是,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均设置于彩膜基板110上时,触控驱动电极121和触控感应电极111之间至少包括一绝缘层112。图3c所示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也可以将触控驱动电极121或触控感应电极111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自电容触控电极122设置于阵列基板120上。可选的,图4a中的自电容触控电极122可以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30。将自电容触控电极122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在制作过程中只需一次刻蚀工艺,无需对自电容触控电极与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分别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b所示,压力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0和彩膜基板110,自电容触控电极122设置于彩膜基板110上。可选的,图4b中的自电容触控电极122可以复用为第一压力触控电极13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压力触控电极和/或第二压力电极是否复用不做限定。

图5a为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装置测试效果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测试效果图。其中,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装置中遮光胶带为环形封闭式。参考图5a和图5b,其中,“#1”、“#2”、“#3”、“#4”和“#5”分别表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测试装置编号;“触控信号值”为触控显示装置在同一触控压力下的触控信号值,与电容信号的变化量有关;“恢复时间”为触控显示装置在同一触控压力下,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发生形变后的恢复时间。示例性地,图5a中第一组测试装置的恢复时间为7秒,触控信号值对应的数值为398。从图5a和图5b中可以看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压力触控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在同一触控压力下具有更短的恢复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触控信号值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改进方案在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压力触控灵敏度的时候,并没有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其他性能。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