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72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及具有该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显示器上。电容性触控技术由于其耐磨损、寿命长,用户使用时维护成本低,并且可以支持手势识别及多点触控的优点而被广泛地使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通常因触控引线的电阻较大,而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连接至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以此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并且还可以在减小触控串扰的同时,降低触控引线的断线概率,保证其触控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一端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触控电极;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且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和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引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每条所述第一导线分别电连接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一条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且通过一所述第一导线电连接至同一条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的所有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在所述显示区均与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其中,一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导线相互交叠、形成m个交叠区,其中,m为正整数;多个半导体隔垫,所述半导体隔垫设置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之间;当m大于等于2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个所述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所述交叠区。

可选地,所述半导体隔垫由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多晶硅材料或非晶硅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具有一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隔垫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同层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

可选地,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扫描线。

可选地,所述半导体隔垫的厚度为150~250纳米。

可选地,每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所述第二触控引线均通过一条所述第一导线跨桥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中,位于第一金属层且电连接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通过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一导线电连接至同样位于第一金属层且电连接驱动单元的第二触控引线;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交叠区形成半导体隔垫,并且对于形成于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交叠区数量大于等于2的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每个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交叠区,因此,该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连接至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而且可以减小交叠区的触控串扰,并且减少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在制程的过程中跨过的半导体隔垫的数量,降低其断线的概率,保证其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旨构思,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显示区;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触控电极;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且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和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引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每条所述第一导线分别电连接至少两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一条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且通过一所述第一导线电连接至同一条所述第二触控引线的所有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在所述显示区均与一个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其中,一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和/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导线相互交叠、形成m个交叠区,其中m为正整数;多个半导体隔垫,所述半导体隔垫设置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之间;当m大于等于2时,沿第一方向上,每个所述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所述第一触控引线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所述交叠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请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11以及位于显示区11一端的非显示区12(图1中非显示区12位于显示区11的下端)。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驱动单元、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多条第一导线以及多个半导体隔垫。

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显示区11。图1中仅仅以包括四行两列的触控电极为例,但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两列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相同,在此实施例中,以一列触控电极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来说,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图1中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排列的触控电极21、22、23和24。

驱动单元13设置于非显示区12。驱动单元13用于驱动多个触控电极(即图1中的两列触控电极)。

请一并参见图2至图4,图2和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可以理解为上述图1中非显示区内的第一触控引线、第二触控引线以及第一导线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3以及设置于基板3上的第一金属层。结合图1所示,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引线和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触控引线。其中,每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一个触控电极,且由显示区11延伸至非显示区12;第二触控引线设置于非显示区12,每条第二触控引线电连接驱动单元13。具体来说,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中包括八条与一列触控电极电连接的第一触控引线。其中,每两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一个触控电极。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引线51和52电连接触控电极21;第一触控引线53和54电连接触控电极22;第一触控引线55和56电连接触控电极23;第一触控引线57和58电连接触控电极24。其中,电连接一个触控电极的所有第一触控引线均电连接至同一条第二触控引线。结合图1和图4所示,第一触控引线51和52与第二触控引线61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3和54与第二触控引线62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5和56与第二触控引线63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7和58与第二触控引线64电连接。

进一步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设置于基板3与第一金属层之间。结合图1所示,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图1中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线。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其中,第一导线设置于非显示区12。每条第一导线分别电连接至少两条第一触控引线和一条第二触控引线。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41分别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1和52以及第二触控引线61;第一导线42分别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3和54以及第二触控引线62;第一导线43分别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5和56以及第二触控引线63;第一导线44分别电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7和58以及第二触控引线64。

进一步地,在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51通过第一导线41跨桥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2和第二触控引线61。具体来说,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还设有绝缘层7。图2中以第一触控引线51为例,第一触控引线51穿过绝缘层7上的过孔与绝缘层7下方的第一导线41电连接;类似地,第二触控引线61通过绝缘层7上的另一个过孔与第一导线41电连接,进而,第一导线41实现第一触控引线51与第二触控引线61之间的跨桥连接。第一触控引线52和第二触控引线61直接连接,可以视为一条触控引线,从而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制程步骤。可以理解地,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53、55和57均通过图2所示的利用第一导线跨桥连接的方式连接对应的第二触控引线62、63和64;而第一触控引线54、55和56均与第二触控引线62、63和64直接连接,以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制程步骤,在此不予赘述。

在此实施例中,通过每个触控电极电连接两条第一触控引线,可以减小电连接该触控电极的所有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尤其是对于与距离驱动单元最远的触控电极电连接的第一触控引线来说,因其长度较长、电阻较大,因此,两条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触控电极后可以有效地降低两条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以此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一条第一触控引线和/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相互交叠、形成m个交叠区,其中m为正整数。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一条第一触控引线和/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相互交叠形成多个交叠区。具体来说,由于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位于第一金属层,而第一导线位于第二金属层,因此,如图4所示,每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至少与一条第一导线在电连接的位置形成一个电连接区81。此外,由于每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延伸至电连接区81的路径上还会跨过其他第一导线,因此,还会与这些第一导线形成交叠区82。图3中以第一触控引线57为例进行说明,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触控引线57与第一导线44在电连接的的位置电连接区81,并且,在第一触控引线57延伸至电连接区81的路径上还跨过第一导线41、42和43,进而,第一触控引线57与第一导线41、42和43之间均为形成交叠区82。因此,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57与第一导线41、42和43之间会形成三个交叠区82。类似地,其他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多条第一导线之间也会形成多个交叠区,例如第一触控引线55与第一导线41、和42之间形成两个交叠区82、第二触控引线61与第一导线42、43和44之间形成三个交叠区82,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半导体隔垫设置于沿第一方向(图1中Y轴方向)上的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触控引线52、53、54、55、56和57以及第二触控引线61、62和63均具有至少一个交叠区82。由于这些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会与不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导线之间形成触控串扰,例如,第一触控引线57会与第一导线41、42和43在各自的交叠区82处形成触控串扰,为了减小这些交叠区82的触控串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在上述的交叠区82的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设置半导体隔垫,以此减小触控串扰。其中,半导体隔垫可选地由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多晶硅材料或非晶硅材料制成。半导体隔垫的厚度可选地为150~250纳米,该厚度可实现减小触控串扰的作用,并且可使半导体隔垫的厚度与触控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半导体层的厚度相同,以便于制造。

进一步地,当一条第一触控引线和/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形成的交叠区数量m大于等于2时,沿第一方向上,每个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交叠区。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触控引线53与第一导线41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1;第一触控引线55与第一导线41和42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2;第一触控引线57与第一导线41、42和43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3;第一触控引线57与第一导线41、42和43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3;第二触控引线61与第一导线42、43和44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4;第二触控引线62与第一导线43和44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5;第二触控引线63与第一导线44之间具有半导体隔垫96。其中,第一触控引线55和57、第二触控引线61和62与多条第一导线之间形成的交叠区82数量m大于等于2。若在每一个交叠区82的位置单独形成一个半导体隔垫,则每条沿第一方向上需要跨过多个半导体隔垫的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在制程的过程中会因连续的高低不平而增加断线的概率,进而,使触控显示面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显示异常和触控异常。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当一条第一触控引线和/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形成的交叠区数量m大于等于2时,沿第一方向上,每个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交叠区,以此减少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在制程的过程中跨过的半导体隔垫的数量,降低其断线的概率。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半导体隔垫覆盖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多条第一导线之间的所有交叠区。如图4所示,半导体隔垫92连续覆盖第一触控引线55与第一导线41和42之间的两个交叠区82;半导体隔垫93连续覆盖第一触控引线57与第一导线41、42和43之间的三个交叠区82;半导体隔垫94连续覆盖第二触控引线61与第一导线42、43和44之间的三个交叠区82;半导体隔垫95连续覆盖第二触控引线62与第一导线43和44之间的两个交叠区82。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显示区11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请参见图5,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中分别示出了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以及非显示区12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非显示区12的结构以上述图2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显示区11内的薄膜晶体管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结构,其至少具有一半导体层111。可选地,在图5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半导体隔垫91、92和93与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111同层设置,进而,可使半导体隔垫与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在制程的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材料(例如多晶硅)、利用掩膜板同时制程,以此简化制程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其中,数据线与显示区内的像素电极电连接,将驱动单元的驱动信号传输至像素电极,以控制显示区的显示。在此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触控引线、第二触控引线和数据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因此,数据线可以与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同层设置,进而,可使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与数据线在制程的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利用掩膜板同时制程,以此简化制程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金属层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扫描线。在此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线和扫描线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因此,第一导线可以与扫描线同层设置,进而,可使第一导线与扫描线在制程的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利用掩膜板同时制程,以此简化制程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以两根第一触控引线电连接的一个触控电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更多的第一触控引线连接同一个触控电极,例如三根第一触控引线连一个触控电极,以此进一步降低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形成总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

结合上述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位于第一金属层且电连接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通过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一导线电连接至同样位于第一金属层且电连接驱动单元的第二触控引线;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交叠区形成半导体隔垫,并且对于形成于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交叠区数量大于等于2的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每个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交叠区,因此,该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连接至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而且可以减小交叠区的触控串扰,并且减少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在制程的过程中跨过的半导体隔垫的数量,降低其断线的概率,保证其触控性能。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请参见图6,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不同的是,每条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均通过一条第一导线跨桥连接,其他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第一触控引线51和52均通过第一导线41跨桥连接第二触控引线61。即第一触控引线51和52均穿过各自对应的绝缘层7上的过孔与绝缘层7下方的第一导线41电连接;类似地,第二触控引线61通过绝缘层7上对应的过孔与第一导线41电连接,进而,第一导线41实现第一触控引线51和52与第二触控引线61之间的跨桥连接。类似地,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引线53和54、55和56、57和58均通过各自对应的第一导线42、43和44跨桥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二触控引线62、63和64。该实施例可以实现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类似的效果,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图1至图5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由于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装置同样具有降低电连接至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减小交叠区的触控串扰的同时,减少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降低其断线的概率等作用,以此,提高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在此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中,位于第一金属层且电连接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通过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一导线电连接至同样位于第一金属层且电连接驱动单元的第二触控引线;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交叠区形成半导体隔垫,并且对于形成于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交叠区数量大于等于2的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每个半导体隔垫至少覆盖一条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交叠区,因此,该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连接至同一个触控电极的多条第一触控引线的总电阻,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而且可以减小交叠区的触控串扰,并且减少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在制程的过程中跨过的半导体隔垫的数量,降低其断线的概率,保证其触控性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可选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