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76730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一种显示装置。该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充电模块,一端与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产生上拉信号;上拉模块,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对输出端充电;第一下拉控制模块,一端与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另一端与低电压端连接,产生下拉控制信号;第二下拉控制模块,一端与下拉控制节点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产生下拉信号;第一下拉模块,一端与第一复位端连接,另一端与输出端连接,对输出端放电;第二下拉模块,一端与下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输出端连接,对输出端放电;以及复位模块,一端与第二复位端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对上拉节点复位。
【专利说明】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平板显示器,因其超薄且节能而被大力推广使用。多数平板显示器中要用到移位寄存器,通过GOA (Gate Drive on Array)方法实现的移位寄存器,即可以省去栅极驱动IC,还能减少一道制作工序,因此不但降低了平板显示器的制造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制造周期。
[0003]因此近几年来G0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制造。G0A自身的功耗相对普通栅极驱动1C较大,为了降低G0A单元本身的功耗往往采用4个或更多的时钟(CLK)信号(时钟信号数为2的倍数),同时降低时钟信号的频率,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采用该设计每个时钟周期中高电平时间为扫描一行时间的η倍(η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两时序相邻的时钟信号间有交叠部分。如图1所示,每一栅极行的实际充电时间为2Η所标识的阶段。基于该交叠部分,可以对每一栅极行进行提前开启,待每行真正写入像素电压的时候,该栅极行才完全开启,从而减小了栅极行本身电阻、电容负载所引起的栅极信号上升沿时间(Tr)对充电时间的影响。考虑到栅极行自身的寄生电容和电阻产生的信号延迟,为保证显示屏实际工作中每个像素写入的电压的正确性,对每一个像素而言,往往需要在栅极信号关闭后数据信号才关闭。如图2所示,栅极信号(Vgate)与数据信号(Vdata)关闭的时间差主要取决于栅极行本身电阻、电容负载引起的栅极信号下降沿时间(Tf),即Tf越大,像素的有效充电时间(Teff)就会越少,如图2,所示Teff < 1H。
[0004]图3示出了一种常用G0A设计方法实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具体电路图,图4示出了多个图3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相互连接关系的框图,其中,各个时钟信号的时序如图1所示。在图3中,晶体管M3和M4分别负责对输出端(OUTPUT)进行充电和放电。当晶体管M3的栅极为高电平且时钟信号(CLK)也未高电平时,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在完成一行栅极扫描之后,CLK变为低电平,复位信号(RESET)变为高电平,此时晶体管M2和M4开启,对晶体管M3的栅极和输出端进行放电。这样晶体管M3和M4分别处于关闭和开启的状态下,因此只有晶体管M4对输出端进行放电。如图4所示,第η个寄存器单元的输出除了驱动第η行栅极线,还对第η-2个寄存器单元进行复位,并作为第η+2个寄存器单元的输入。这样,通过传统G0A设计方法实现的寄存器电路,只能减小Tr,从而减小Tr对像素有效充电时间的影响。
[0005]对于高分辨率或高刷新频率的产品而言,像素的充电时间本身就很少,因此Tf对像素的有效充电时间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栅极驱动信号的下降沿时间(Tf)长而导致像素有效充电时间(Teff)短的问题。
[0007]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
[0008]充电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在输入信号的控制下将上拉节点的电位拉高以产生上拉信号;
[0009]上拉模块,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上拉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并且在上拉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在上拉阶段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充电;
[0010]第一下拉控制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低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第二时钟信号,并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在下拉控制节点处产生下拉控制信号;
[0011]第二下拉控制模块,一端与下拉控制节点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用于接收下拉控制信号,并在下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在下拉节点处产生下拉信号;
[0012]第一下拉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一复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复位信号并在第一下拉阶段在第一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0013]第二下拉模块,一端与下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下拉信号,并在下拉信号的控制下在第二下拉阶段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以及
[0014]复位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二复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用于接收第二复位信号,并在第二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上拉节点进行复位;
[0015]其中,所述上拉模块在所述第一下拉阶段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0016]优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与所述输入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复位端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上拉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复位端连接,第一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
[0020]优选地,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五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控制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七晶体管和第八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下拉控制节点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下拉控制节点连接。
[0022]优选地,所述第二下拉模块包括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和第十一晶体管,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连接,第一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
[0023]优选地,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在第一下拉阶段同时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兀的输出端放电。
[0024]优选地,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尺寸大于其他晶体管的尺寸。
[0025]优选地,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相对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延迟一条栅极线的实际充电时间的1/2。
[0026]优选地,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的相位与第二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
[0027]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移位寄存器单元的方法,包括:
[0028]充电阶段,由充电模块将上拉节点的电平拉高,以产生上拉信号;
[0029]上拉阶段,在上拉信号的控制下,由上拉模块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充电;
[0030]第一下拉阶段,由第一下拉模块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以及
[0031]第二下拉阶段,由第二下拉模块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0032]其中,在第一下拉阶段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同时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0033]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包括m个级联的上述移位寄存器单元,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与对应的栅极线连接,除了前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和最后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以外,第η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还对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进行复位并作为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
[0034]其中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包含两个复位端,第η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一个复位端与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另一复位端与η+3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并且
[0035]η大于等于3并小于等于m-3。
[0036]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移位寄存器电路。
[0037]本发明的移位寄存器单元通过减小栅极驱动信号的下降沿时间Tf,从而增加了像素有效充电时间Teff,并保证显示画面质量。具体地,通过上拉模块与第一下拉模块一同在第一下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进行放电(即,拉低移位寄存器输出端的电平),进一步减小了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下降沿时间,从而提高了放电效率。另外,与传统G0A设计方法中上拉模块仅在上拉阶段中工作不同,本发明中的上拉模块不仅能够用于在上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的输出进行充电,而且能够用于下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进行放电,即同一模块在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从而在保证提高放电效率的同时简化了电路结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8]根据结合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以及优点将更清楚,在附图中:
[0039]图1是示出了采用传统G0A设计的移位寄存器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0040]图2是采用传统G0A设计的栅极行的实际充电时间与像素的有效充电时间的关系图;
[0041]图3是示出了采用传统G0A设计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具体电路图;
[0042]图4是示出了多个图3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相互连接关系的框图;
[0043]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框图;
[0044]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5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具体电路图;
[0045]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流程图;以及
[0046]图8是示出了多个图5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电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以及一种显示装置,实现了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下降沿时间短,像素的有效充电时间长的移位寄存器单元,以及结构简单且功耗较低的移位寄存器电路和显示装置。
[004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49]参照图5,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框图。移位寄存器单兀500包括充电模块501、上拉模块502、第一下拉控制模块530、第二下拉控制模块504、第一下拉模块505、第二下拉模块506以及复位模块507。
[0050]充电模块501的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输入端INPUT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PU连接,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在输入信号的控制下为上拉节点ro充电(即将上拉节点PU的电位拉高)以产生上拉信号。
[0051]上拉模块502的一端与上拉节点TO连接,另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第一时钟信号端CLK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上拉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并且在上拉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在上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输出端OUTPUT进行充电(即,将输出端OUTPUT的电平拉高)。
[0052]第一下拉控制模块503的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兀500的第二时钟信号端CLKB连接,另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低电压端VSS连接,用于接收第二时钟信号,并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在下拉控制节点PD_CN处产生下拉控制信号。
[0053]第二下拉控制模块504的一端与下拉控制节点PD_CN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TO连接,用于接收下拉控制信号,并在下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在下拉节点ro处产生下拉信号。即,在下拉节点ro处将上拉信号的电平拉低。
[0054]第一下拉模块505的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兀500的第一复位端RESET连接,另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输出端OUTPUT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复位信号并在第一下拉阶段在第一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移位寄存器单兀500的输出端OUTPUT进行放电(即,将输出端OUTPUT的电位拉低)。
[0055]第二下拉模块506的一端与下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兀500的输出端OUTPUT,用于接收下拉信号,并在下拉信号的控制下在第二下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输出端OUTPUT进行放电(即,将的输出端0UPUT的电平拉低)。
[0056]复位模块507的一端与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第二复位端RESET’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拉节点PU连接,用于接收第二复位信号,并在第二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上拉节点PU进行复位。
[00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拉模块505单独连接至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第一复位端,即,为第一下拉模块505提供独立的复位信号。提供给第一下拉模块505的第一复位信号reset与提供给复位模块507的第二复位信号reset’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复位信号reset’比第一复位信号reset延迟了一条栅极线的实际充电时间的1/2 (1H)。公知地,第一下拉模块505与复位模块507连接至同一复位端,在完成一行栅极线的扫描之后,第一时钟信号转为低电平,复位信号为高电平,复位模块507将上拉节点TO悬空(上拉节点TO变为低电平),此时上拉模块502不工作,第一下拉模块505和第二下拉模块506工作,将移位寄存器单兀的输出端电平拉低。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完成一行栅极的扫描之后,第一时钟信号转为低电平,提供给第一下拉模块505的复位信号为高电平,第一下拉模块505将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电平拉低,与此同时,由于与上拉模块502连接的上拉节点的电平仍为高电平,因此上拉模块502仍在工作,并且由于提供给上拉模块502的第一时钟信号此时转为低电平,因此上拉模块502与第一下拉模块505同时对移位寄存器单兀的输出端进行放电。这样,通过上拉模块502与第一下拉模块505在第一下拉阶段同时对移位寄存器单兀500的输出端0UPUT进行放电,提高了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端的放电效率,进一步减小栅极驱动信号的下降沿时间Tf,从而增加了像素有效充电时间Teff。1H过后,与复位模块507连接的第二复位信号开启,引起上拉模块502不工作,此时由于上拉节点PU变为低电平,第二下拉模块506工作,继续对移位寄存器单兀500的输出端放电。同时与第一下拉模块505连接的第一复位信号转为低电平,第一下拉模块505也不工作。
[0058]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上拉模块不仅能够用于在上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的输出进行充电,而且能够用于下拉阶段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进行放电,即同一模块在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从而在保证提高放电效率的同时简化了电路结构。
[0059]以下将参照图6,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各个模块的具体电路图。
[0060]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各个模块具体电路图。
[0061]参见图6,充电模块501包括第一晶体管Ml。第一晶体管Ml的栅极和第一极与输入端INPUT连接,第二极与上拉节点TO连接。
[0062]复位模块507包括第二晶体管M2。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二复位端RESET’连接,第一极与上拉节点ro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VSS连接。
[0063]上拉模块502包括第三晶体管M3。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与上拉节点TO连接,第一极与第一时钟信号端CLK连接,第二极与输出端OUTPUT连接。
[0064]第一下拉模块505包括第四晶体管M4。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与第一复位端RESET连接,第一极与输出端OUTPUT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VSS连接。
[0065]第二下拉控制模块504包括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与下拉控制节点PD_CN连接,第一极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B连接,第二极与下拉节点连接。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第一极与下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VSS连接。这里第一时钟信号端CLK发出的第一时钟信号的相位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B发出的第二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
[0066]第一下拉控制模块503包括第七晶体管M7和第八晶体管M8,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与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第一极与下拉控制节点PD_CN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VSS连接。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和第一极与第二时钟信号端CLKB连接,第二极与下拉控制节点H)_CN连接。
[0067]第二下拉模块506包括第九晶体管M9、第十晶体管M10和第i^一晶体管Mil。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与下拉节点ro连接,第一极与上拉节点ro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VSS连接。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与下拉节点ro连接,第一极与输出端output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连接VSS。第i^一晶体管Mil的栅极与第二时钟信号CLKB连接,第一极与输出端OUTPUT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VSS连接。
[0068]在本实施例中,向晶体管M4的栅极提供第一复位信号reset,向晶体管M2的栅极提供第二复位信号reset’,其中第二复位信号reset’比第一复位信号reset延迟了一条栅极线的实际充电时间的1/2(1H)。在完成一行栅极线的扫描之后(即,在上拉阶段之后),第一时钟信号转为低电平,提供给晶体管M4的第一复位信号reset为高电平,晶体管M4开启,并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与此同时,由于上拉节点PU的电平仍为高电平,因此栅极与上拉节点PU连接、而第一极与低电平的第一时钟信号连接的晶体管M3仍处在开启状态,并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因此晶体管M3和晶体管M4同时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1H过后,由于第二复位信号reset’开启,晶体管M2也开启,同时由于上拉节点PU转为低电平,晶体管M3关闭。而由于第一复位信号reset转为低电平,因此晶体管M4也关闭。由于此时第二时钟信号为高电平,上拉节点TO为低电平,第二下拉模块506工作,继续对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输出端放电。这样,通过晶体管M3与晶体管M4在第一下拉阶段同时对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的输出端0UPUT进行放电,提高了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端的放电效率,进一步减小栅极驱动信号的下降沿时间Tf,从而增加了像素有效充电时间Teff。
[0069]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晶体管M3和晶体管M4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充放电,因此晶体管M3和晶体管M4的尺寸要远大于其他晶体管的尺寸。
[0070]需要说明的是,晶体管M1-11可以为N型薄膜晶体管。然而本说明书不对上述晶体管的类型加以限制。
[0071]本实施例中的晶体管除栅极之外的两个极之一为源极,另一个为漏极。由于晶体管在结构上的对称性,因此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功能可以互换。
[0072]以下参照图7详细描述本发明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单元的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包括充电阶段、上拉阶段、第一下拉阶段和第二下拉阶段。
[0073]在充电阶段,图5所示的充电模块501在输入端INPUT的输入信号的控制下,对上拉节点PU进行充电,即将上拉节点ro的电平拉高,以产生上拉信号。此时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OUTPUT为低电平。
[0074]在上拉阶段,第一时钟信号端CLK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时钟信号,在上拉信号(即,上拉节点PU处于高电平)和高电平的第一时钟信号的控制下,上拉模块502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OUTPUT进行充电。输出端OUTPUT由低电平被拉高至高电平,上拉节点PU仍为闻电平。
[0075]在第一下拉阶段,复位端RESET输出高电平的第一复位信号reset,因此第一下拉模块505在第一复位信号reset的控制下对移位寄存器单兀的输出端OUTPUT进行放电,使得将输出端OUTPUT的电平由上拉阶段的高电平拉低至低电平。由于在第一复位信号reset为高电平时,第一时钟信号端CLK转为低电平,而上拉节点PU仍为高电平,因此上拉模块502也对输出端OUTPUT进行放电。另外,尽管此时第二时钟信号端CLKB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时钟信号,但是由于上拉节点PU为高电平,并且通过调整晶体管M8和M9的大小,使得晶体管M5和M6不开启,从而第二下拉模块506不工作。
[0076]最后,在经过1H之后的第二下拉阶段,由于复位端RESET’输出高电平的第二复位信号reset’,复位模块507将上拉节点TO由上拉阶段的高电平拉低至低电平,因此上拉模块502不工作,即停止对输出端OUTPUT的放电。同时,第一复位信号reset转为低电平,第一下拉模块505不工作,而由于上拉节点TO变为低电平,第二下拉模块506工作,继续对输出端OUTPUT进行放电。
[0077]这样实现了在第一下拉阶段上拉模块502与第一下拉模块505 —同对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的目的,进而实现了快速下拉输出端电平的目的,从而缩短了下拉时间。
[0078]图8是示出了多个图5中的移位寄存器单元500级联的移位寄存器电路800的框图。
[0079]移位寄存器电路800可以包括m个移位寄存器单元500,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与对应的栅极线连接,除了前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和最后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以外,第η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还对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进行复位并作为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另外,与图4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包含两个复位端,其中第η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一个复位端与下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另一复位端与η+3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
[0080]这里,η大于等于3并小于等于m-3。另外为了降低移位寄存器电路的功耗,通常采用4个或更多的时钟信号。优选地,时钟信号的数目为2的倍数。同时降低时钟信号的频率,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0081]本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电路能够提供像素的有效充电时间长的、结构简单且功耗较低的移位寄存器电路。
[0082]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移位寄存器电路。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电子纸、0LED面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0083]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 充电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在输入信号的控制下将上拉节点的电位拉高以产生上拉信号; 上拉模块,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上拉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并且在上拉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在上拉阶段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充电; 第一下拉控制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低电压端连接,用于接收第二时钟信号,并在第二时钟信号的控制下在下拉控制节点处产生下拉控制信号; 第二下拉控制模块,一端与下拉控制节点连接,另一端与上拉节点连接,用于接收下拉控制信号,并在下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在下拉节点处产生下拉信号; 第一下拉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一复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复位信号并在第一下拉阶段在第一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第二下拉模块,一端与下拉节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下拉信号,并在下拉信号的控制下在第二下拉阶段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以及 复位模块,一端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第二复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用于接收第二复位信号,并在第二复位信号的控制下对所述上拉节点进行复位; 其中,所述上拉模块在所述第一下拉阶段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与所述输入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复位端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低电压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上拉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复位端连接,第一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五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控制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七晶体管和第八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下拉控制节点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下拉控制节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下拉模块包括第九晶体管、第十晶体管和第十一晶体管,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节点连接,第一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连接,第一极与所述输出端连接,第二极与所述低电压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上拉模块和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在第一下拉阶段同时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放电。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尺寸大于其他晶体管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相对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延迟一条栅极线的实际充电时间的1/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的相位与第二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
13.—种驱动移位寄存器单元的方法,包括: 充电阶段,由充电模块将上拉节点的电平拉高,以产生上拉信号; 上拉阶段,在上拉信号的控制下,由上拉模块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充电; 第一下拉阶段,由第一下拉模块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以及 第二下拉阶段,由第二下拉模块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其中,在所述第一下拉阶段所述上拉模块与所述第一下拉模块同时对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进行放电。
14.一种移位寄存器电路,包括m个级联的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与对应的栅极线连接,除了前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和最后两个移位寄存器单元以外,第η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还对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进行复位并作为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 其中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包含两个复位端,第η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一个复位端与第η+2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另一复位端与η+3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并且 η大于等于3并小于等于m-3。
15.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位寄存器电路。
【文档编号】G11C19/28GK104464600SQ201410828440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杨通, 马睿, 王国磊 申请人: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