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493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且特别有关于一种具有静电放电 (electro static discharge , ESD)防护功效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器的制造过程中,操作人员、机台或检测仪器都可能带有静电, 而上述的带电体(操作人员、机台或检测仪器)接触到液晶显示面板时,可能导致 液晶显示面板内的元件以及电路遭受静电放电(electro static discharge)破坏。 因此, 一般会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周边线路区中设计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以主动矩阵 液晶显示面板来说,通常是在制造主动元件阵列的过程中一并将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形成于基板上,且使主动元件阵列与这些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如此一来, 当液晶显示面板遭受静电放电冲击时,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能将静电分散、减弱,以 避免静电直接冲击显示区内部的元件及电路。
图1是现有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10 具有一显示区A与一周边线路区B,而主动元件阵列基板110主要是由一基板112、 多条扫描线114、多条数据线116、多个像素单元118、 一引线120、多个静电放电 保护元件122与多个接垫(Pad) 124所构成。其中,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配 置于基板112上,而像素单元118配置于显示区A内。具体而言,扫描线114与数 据线116电性连接至像素单元118,而电压信号可以通过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 而传递至像素单元118中。此外,扫描线114与数据线116分别与对应的接垫124 电性连接。
由图1可知,引线120配置于周边线路区B内,而与静电放电保护元件122 的一端电性连接。静电放电保护元件122的另一端会分别与对应的扫描线114及数 据线116电性连接。具体而言,当静电放电现象于基板112上发生时,静电荷可以 通过引线120分散,以避免静电荷累积。另一方面,静电放电保护元件122可以消
耗静电荷的能量以减低静电放电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引线120会跨过扫描线114及数据线116。当静电放电现象发 生于接垫124端时,静电会直接流经跨线处C,很容易诱使静电在跨线处C放电, 进而导致引线120与扫描线114 (数据线116)有短路的现象。这会造成生产良率 下降,连带地制造成本也会上升,实有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以解决现有的主动 元件阵列基板容易因静电放电破坏而有线路短路的问题。
为达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具有一显示 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外的一周边线路区。本发明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包括一基板、多 个像素单元、多条第一导线、多条第二导线、 一引线、至少一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 路与至少一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中,像素单元阵列排列于基板上,且位于显 示区内。此外,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皆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周边线路区内,第一 导线与第二导线由周边线路区内延伸而并分别与像素单元电性连接。上述引线配置 于周边线路区内,且横跨过第一导线,并划分出两侧。另外,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 路配置于引线的一侧,且电性连接于任一条第一导线与引线之间。上述的第二静电 放电保护电路对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而配置于引线的另一侧,且第二静电放电 保护电路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至相同的第一导线。第二静电放电保护 电路透过引线而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一第一主动元件、 一第二主动元件、 一第三主动元件与一第四主动元件。其中,第一主动元件包括一 第一源极、 一第一漏极与一第一栅极。上述第一源极与第一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 线。第二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二源极、 一第二漏极与一第二栅极。上述第二源极与第 二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一漏极,而第二漏极电性连接至引线。第三主动元件包括一第 三源极、 一第三漏极与一第三栅极。上述第三源极与第三栅极电性连接至引线。第 四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四源极、 一第四漏极与一第四栅极。上述第四源极与第四栅极 电性连接至第三漏极,而第四漏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一第五主动元件、
一第六主动元件、 一第七主动元件与一第八主动元件。其中,第五主动元件包括一 第五源极、 一第五漏极与一第五栅极。上述第五源极与第五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 线。第六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六源极、 一第六漏极与一第六栅极。上述第六源极与第 六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五漏极,而第六漏极电性连接至引线。第七主动元件包括一第 七源极、 一第七漏极与一第七栅极。上述第七源极与第七栅极电性连接至引线。第 八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八源极、 一第八漏极与一第八栅极。上述第八源极与第八栅极 电性连接至第七漏极,而第八漏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 一导线之间,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一第一主动元件、 一第二主动元件与一第 三主动元件。其中,第一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一源极、 一第一漏极与一第一栅极。上 述第一源极与第一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第二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二源极、 一第 二漏极与一第二栅极。上述第二源极与第二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一漏极,而第二漏极 电性连接至引线。第三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三源极、 一第三漏极与一第三栅极。上述 第三漏极电性连接至第二栅极,而第三源极与第三栅极电性连接至下一条第一导 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 一导线之间,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一第四主动元件、 一第五主动元件与一第 六主动元件。其中,第四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四源极、 一第四漏极与一第四栅极。上 述第四漏极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第五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五源极、 一第五漏极与一 第五栅极。上述第四源极与第四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五漏极,而第五源极与第五栅极 电性连接至引线。第六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六源极、 一第六漏极与一第六栅极。上述 第六源极与第六栅极电性连接至第五漏极,而第六漏极电性连接至下一条第一导 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线可以为扫描线且第二导线可以为数据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动元件的第一源极延伸并跨过第一导线, 以形成一第一跨线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主动元件的第三源极延伸并跨过下一条第 一导线,以形成一第二跨线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线可以为数据线且第二导线可以为扫描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动元件的第一栅极延伸并由第一导线跨 过,以形成一第三跨线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主动元件的第三栅极延伸并由下一条第一 导线跨过,以形成一第四跨线部。
本发明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于引线的两侧分别配置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与 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而使引线横跨第一导线处位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与第 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之间。因此,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时,静电荷会先流经第一静 电放电保护电路或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才有机会流经引线横跨第一导线处。这 样可以有效避免引线横跨第一导线处直接受到静电放电破坏而有短路的情况发生。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 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跨线部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跨线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本发明 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200具有一显示区A以及位于显示区A外的一周边线路区B。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200包括一基板210、多个像素单元212、 多条第一导线214、多条第二导线216、 一引线218、至少一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
路220与至少一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其中,像素单元212阵列排列于基板 210上且位于显示区A内,而第一导线214与第二导线216可以划分出像素单元212 的所在位置。
一般来说,每一像素单元212可包括至少一主动元件212a与一像素电极212b, 其中主动元件212a电性连接至像素电极212b。这里要说明的是,主动元件212a 的数目端视像素单元212的设计而定,例如具有预充电(Pre-charge)设计的像素 单元212可能就需要两个以上的主动元件212a。故,在此并无意局限每一像素单 元212中主动元件212a的数目。
详细地说,位于周边线路区B内的第一导线214与第二导线216的一端可分 别延伸至显示区A内而与像素单元212电性连接。另一方面,第一导线214与第二 导线216的另一端可以分别连接至第一接垫214a与第二接垫216a。在本实施例中 是以第一导线214为扫描线(scan line),而第二导线216为数据线(data line) 作例子,以便说明。其中,第一导线214电性连接至主动元件212a的栅极,而第 二导线216电性连接至主动元件212a的源极。实务上,开关信号可以通过第一导 线214的传递而将主动元件212a开启,而主动元件212a在开启后显示信号可以通 过第二导线216而传递至像素电极212b中。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 与图3,引线218配置于周边线路区B内,且横跨过第一导线214并划分出两侧。 本发明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配置于引线218的一侧,且电性连接于第一导 线214与引线218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对应 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而配置于引线218的另一侧。换言之,第一静电放电保 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分别位于引线218的两侧。详细地说,第 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可以透过引线218而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电性连 接,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电性连接至相同的 第一导线214。
具体而言,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导线214的C2处(如图3所示)时, 部分静电荷会先通过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而分散开来,以减弱静电放电的冲 击。此外,静电荷流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后,可以通过引线218而分散开 来,以避免基板210上有过量的静电荷累积。由于从C2处来的静电荷会先被第一
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分散与消耗。因此,第一导线214与引线218的跨线处C1 可避免直接受静电放电冲击,进而可有效防止第一导线214与引线218于跨线处 Cl发生短路。
另一方面,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导线214的C3处时(邻近第一接垫214a 处),部分静电荷会先通过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而分散开来。之后静电荷才 有机会通过第一导线214与引线218的跨线处Cl。由于第一导线214与引线218 的跨线处Cl位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之间。 因此,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可以有效保护第一 导线214与引线218的跨线处Cl免于直接受到静电放电的破坏。
此外,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引线218的C4处时,引线218上部分静电荷会 先通过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而分散,这样可有 效避免第一导线214与引线218的跨线处Cl直接受到静电放电破坏。就整体而言, 引线218上的静电荷可通过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230而分散至第一导线214上,而第一导线214上的静电荷也可通过第一静电放电 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而分散至引线218。因此,本发明的第 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除了能提供更多的静电散逸 路径之外,也具有双向导通的功效。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 200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效果。
请再参考图3,详细地说,本发明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可以包括一第 一主动元件222、一第二主动元件224、一第三主动元件226与一第四主动元件228。 上述各个主动元件可以与像素单元212的主动元件212a (如图2所示) 一并制作 完成,因此并不需要额外的光掩膜制程。实务上,主动元件可以选用薄膜晶体管。 具体而言,上述第一主动元件222包括一第一源极222S、 一第一漏极222D与一第 一栅极222G。其中,第一源极222S与第一栅极222G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214。此 外,第二主动元件224包括一第二源极224S、一第二漏极224D与一第二栅极224G。 上述第二源极224S与第二栅极224G电性连接至第一漏极222D,而第二漏极224D 电性连接至引线218。
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C2处(邻近显示区A的一端)时,静电放电瞬间所产 生的高压可以将第一主动元件222开启,而使静电荷由第一源极222S流至第一漏极222D。实务上,静电荷的能量在开启第一主动元件222后会被有效地消耗,这 可使静电放电的破坏力降低。若静电放电的能量很大,便可以通过第二主动元件 224而再次减低静电放电的破坏力。之后,静电荷可通过引线218而分散开来,以 进一步减缓静电放电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主动元件222或第二主动元件 224其中一颗主动元件若因静电放电破坏而发生短路时,另一颗未损毁的主动元件
仍可正常运作,这可使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仍具有散逸静电的功效并不会完 全失效。
此外,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中的第三主动元件226包括一第三源极 226S、 一第三漏极226D与一第三栅极226G。上述第三源极226S与第三栅极226G 电性连接至引线218。此外,第四主动元件228包括一第四源极228S、 一第四漏极 228D与一第四栅极228G。上述第四源极228S与第四栅极228G电性连接至第三漏 极226D,而第四漏极228D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214。
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引线218的C4处时,部分静电会流经第一静电放电保 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 (将在稍后详述)。流经第一静电放电保 护电路220的静电荷可依序开启第三主动元件226与第四主动元件228,而达到消 耗能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静电荷可透过第三主动元件226与第四主动元件228 而散逸至第一导线214。同样地,第三主动元件226或第四主动元件228其中一颗 主动元件若因静电破坏而发生短路,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仍具有散逸静电的 功效并不会完全失效。
本发明的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对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而配置 于引线218的另一侧。其中,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包括一第五主动元件232、 一第六主动元件234、 一第七主动元件236与一第八主动元件238。上述各个主动 元件可以与像素单元212的主动元件212a (如图2所示) 一并制作完成,因此并 不需要额外的光掩膜制程。
详细地说,第五主动元件232包括一第五源极232S、 一第五漏极232D与一第 五栅极232G。上述第五源极232S与第五栅极232G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214。此外, 第六主动元件234包括一第六源极234S、 一第六漏极234D与一第六栅极234G。上 述第六源极234S与第六栅极234G电性连接至第五漏极232D,而第六漏极234D电 性连接至引线218。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导线214的C3处(邻近第一接垫
214a的一端)时,静电可依序将第五主动元件232与第六主动元件234开启。之 后,静电可通过引线218而分散开来。
另外,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中的第七主动元件236包括一第七源极 236S、 一第七漏极236D与一第七栅极236G。上述第七源极236S与第七栅极236G 电性连接至引线218。此外,第八主动元件238包括一第八源极238S、 一第八漏极 238D与一第八栅极238G。上述第八源极238S与第八栅极238G电性连接至第七漏 极236D,而第八漏极238D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214。
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引线218的C4处时,静电荷会分别通过第一静电放电 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而分散。部分静电荷在流经第二静电放 电保护电路230时,可依序将第七主动元件236与第八主动元件238开启,以达到 消耗静电能量的目的。之后,静电荷可通过第七主动元件236与第八主动元件238 而散逸至第一导线214上,以进一步分散静电并减缓静电放电的冲击。
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发明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200的静电放电防护功能,第一 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也可以应用于第二导线216 处(如图2所示)。详细地说,第二导线216处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 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分别配置于引线218的两侧,且电性连接于第二导线216 与引线218之间。此外,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30 可通过引线218而彼此电性相连。如此一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20与第二静 电放电保护电路230也能有效避免第二导线216与引线218的跨线处直接受到静电 放电的冲击。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静 电放电保护电路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是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导线之间。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示意图,而图5是本发明第 二实施例的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与图5,本发明的第 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导 线214、 214'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与第二静电放电 保护电路250分别电性连接于引线218的两侧,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与第 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可以通过引线218而彼此电性相连。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下一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如图5所示)及 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之间的相对位置会与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与第 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反。详细地说,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240包括一第一主动元件242、 一第二主动元件244与一第三主动元件246。其中, 第一主动元件242包括一第一源极242S、 一第一漏极242D与一第一栅极242G。上 述第一源极242S与第一栅极242G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214。此外,第二主动元件 244包括一第二源极244S、一第二漏极244D与一第二栅极244G。上述第二源极244S 与第二栅极244G电性连接至第一漏极242D,而第二漏极244D电性连接至引线218。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主动元件246包括一第三源极246S、 一第三漏极246D 与一第三栅极246G。上述第三漏极246D电性连接至第二栅极244G,而第三源极 246S与第三栅极246G电性连接至下一条第一导线214,。
具体而言,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导线214的C6处(邻近显示区A的一 端)时,静电放电瞬间的高压可依序将第一主动元件242与第二主动元件244开启。 之后,静电荷可进一步由第二主动元件244而分散至引线218上。这里要特别说明 的是,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下一条第一导线214'的C8处时,静电放电瞬间的 高压可依序将第三主动元件246与第二主动元件244开启。之后,静电荷可进一步 通过第二主动元件244而分散至引线218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导线214的C7处(邻近第一接垫 214a的一端)时,静电荷可通过上一组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而将静电荷 分散。另外,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第一导线214'的C9处时,静电荷可通过下 一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而分散。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对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 240而配置于引线218的一侧,且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 第一导线214与214'之间。其中,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包括一第四主动元 件252、 一第五主动元件254与一第六主动元件256。第四主动元件252包括一第 四源极252S、 一第四漏极252D与一第四栅极252G。上述第四漏极252D电性连接 至第一导线214。此外,第五主动元件254包括一第五源极254S、 一第五漏极254D 与一第五栅极254G。上述第四源极252S与第四栅极252G电性连接至第五漏极 254D,而第五源极254S与第五栅极254G电性连接至引线218。
另外,第六主动元件256包括一第六源极256S、 一第六漏极256D与一第六栅 极256G。上述第六源极256S与第六栅极256G电性连接至第五漏极254D,而第六 漏极256D电性连接至下一条第一导线214'。具体而言,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于 引线218的C10处时,静电荷可通过第五主动元件254而分别将静电荷分散至第四 主动元件252与第六主动元件256。之后,再透过第四主动元件252与第六主动元 件256的传递,而将静电荷分别分散至第一导线214与下一条第一导线214'。
由于本发明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连接 于两相邻的第一导线214、 214'之间,以使静电荷能有更多的静电散逸路径,进 而能有效避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200a上的元件遭受静电放电破坏。特别的是,第 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中若有一颗主动元件因静电破坏而有短路的现象,另一颗 未受破坏的主动元件仍可正常运作。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并不会完全失效。 本发明之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也具有相同的优点。
当然,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40与第 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250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导线216处(如图4所示),以进一步 提升主动元件阵列基板200a的静电放电保护的功效。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类似,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主 动元件的第一源极可以延伸并跨过第一导线以形成一第一跨线部。图6是本发明第 三实施例的跨线部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本发明的第一主动元件242的第一源极 242S延伸并跨过第一导线214,以形成一第一跨线部D1。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第一导线214作为扫描线,而主动 元件为底栅极(bottom gate)的结构,来作说明。扫描线为一般通称的第一金属 层(metal 1)所构成,第一源极242S为一般通称的第二金属层(metal 2)所构 成。实务上,第一跨线部D1可以通过第二金属层(第一源极242S)延伸至第一金 属层(第一导线214)上方而形成。当然,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知若 主动元件为顶栅极(top gate)结构,则第一跨线部D1可以通过第二金属层(第 一源极242S)延伸至第一金属层(第一导线214)的下方而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跨线部D1很容易诱使静电荷在此处放电,进而可达到消 耗静电能量的目的。虽然,第一跨线部D1中第一导线214与第一源极242S很可能
因静电破坏而有短路的现象。但第一源极242S本来就需电性连接至第一导线214 (扫描线),因此第一跨线部Dl中第一导线214与第一源极242S的短路现象并不 会对主动元件阵列基板造成不良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升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静电放电保护功效,第三主动元件246 的第三源极246S可以延伸并跨过下一条第一导线214',以形成一第二跨线部D2。 本发明的第二跨线部D2同样具有诱发静电放电的功效,进而可达到效消耗静电能 量的目的。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跨线部的示意图。请参考图7,这里要说明的 是,本发明的跨线部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导线处。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216为数据线, 而数据线为一般通称的第二金属(matal 2)所构成。因此,本发明的第三跨线部 D3可以由第二导线216 (第二金属层)跨过第一栅极242G (第一金属层)延伸出 的部分而形成。此外,下一条第二导线216,(第二金属层)也可以跨过第三栅极 246G (第一金属层)延伸出的部分而形成第四跨线部D4。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于引线的两侧分别配置第一静电放电 保护电路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而使引线横跨第一导线处位于第一静电放电保
护电路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之间。因此,当静电放电现象发生时,静电荷会先 经过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或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才有机会流经引线横跨第一 导线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引线横跨第一导线处直接受到静电放电的冲击。由于本 发明的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可以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 导线之间,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与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可透过引线而彼此相 连,进而可有效增加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上静电散逸的路径。由于本发明的第一、二、 三、四跨线部可以主动诱发静电于此处放电,进而可达到消耗静电能量的目的,且 并不会对主动元件阵列基板造成不良影响。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 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 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位于该显示区外的一周边线路区,该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包括一基板;多个像素单元,阵列排列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显示区内;多条第一导线,配置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周边线路区内,该些第一导线由该周边线路区内延伸并与该些像素单元电性连接;多条第二导线,配置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周边线路区内,该些第二导线由该周边线路区内延伸并与该些像素单元电性连接;一引线,配置于该周边线路区内,且横跨过该些第一导线,并划分出两侧;至少一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配置于该引线一侧,且电性连接于任一第一导线与该引线之间;以及至少一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对应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而配置于该引线另一侧,且与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至相同的该第一导线,该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透过该引线而与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电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 电路包括一第一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一源极、 一第一漏极与一第一栅极,其中该第一 源极与该第一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一第二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二源极、 一第二漏极与一第二栅极,其中该第二 源极与该第二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漏极,而该第二漏极电性连接至该引线;一第三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三源极、 一第三漏极与一第三栅极,其中该第三 源极与该第三栅极电性连接至该引线;以及一第四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四源极、 一第四漏极与一第四栅极,其中该第四 源极与该第四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三漏极,而该第四漏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静电放电保护 电路包括一第五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五源极、 一第五漏极与一第五栅极,其中该第五源极与该第五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一第六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六源极、 一第六漏极与一第六栅极,其中该第六 源极与该第六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五漏极,而该第六漏极电性连接至该引线;一第七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七源极、 一第七漏极与一第七栅极,其中该第七 源极与该第七栅极电性连接至该引线;以及一第八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八源极、 一第八漏极与一第八栅极,其中该第八 源极与该第八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七漏极,而该第八漏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 电路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导线之间,该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一第一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一源极、 一第一漏极与一第一栅极,其中该第一 源极与该第一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一第二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二源极、 一第二漏极与一第二栅极,其中该第二 源极与该第二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漏极,而该第二漏极电性连接至该引线;以及一第三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三源极、 一第三漏极与一第三栅极,其中该第三 漏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二栅极,而该第三源极与该第三栅极电性连接至下一条第一导 线。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静电放电保护 电路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一导线之间,该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包括一第四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四源极、 一第四漏极与一第四栅极,其中该第四 漏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一第五主动元件,包括一第五源极、 一第五漏极与一第五栅极,其中该第四 源极与该第四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五漏极,而该第五源极与该第五栅极电性连接至 该引线;以及一第六主动元件,包括一第六源极、 一第六漏极与一第六栅极,其中该第六 源极与该第六栅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五漏极,而该第六漏极电性连接至下一条第一导线。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为扫描线, 而该第二导线为数据线。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动元件的该第一源极延伸并跨过该第一导线,以形成一第一跨线部。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三主动元件的该 第三源极延伸并跨过下一条第一导线,以形成一第二跨线部。
9.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为数据线, 而该第二导线为扫描线。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动元件的 该第一栅极延伸并由该第一导线跨过,以形成一第三跨线部。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三主动元件的 该第三栅极延伸并由下一条第一导线跨过,以形成一第四跨线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包括一基板、多个像素单元、多条第一导线、多条第二导线、一引线、至少一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与至少一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其中,像素单元排列于基板上。此外,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皆配置于基板上,并分别与像素单元电性连接。上述引线横跨过第一导线,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配置于引线一侧,而第二静电放电保护电路对应第一静电放电保护电路而配置于引线另一侧。
文档编号H01L27/02GK101202278SQ20061016933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1日
发明者刘文雄, 林俊安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