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阀控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方法

文档序号:7255277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阀控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控铅酸蓄电池,具体涉及阀控铅酸蓄电池的接线端子。 技术背景阀控式铅酸酸蓄电池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一种新型蓄电池,在通信和 电力等行业被广泛用作备用电源,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具有少维护、 无腐蚀、无污染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客户青睐,现已基本取代了防酸隔爆和 镍镉固定型电池。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个别蓄电池寿命偏短、 浮充电压低和漏液等,特别是接线端子渗酸现象很普遍。接线端子密封的普遍方法是先将极柱同电池盖上的极柱孔用橡胶制的"O" 形环密封在一起,再灌上一层区分正、负极性的红色、蓝(黑)色环氧密封胶 密封。电池在安装使用半年以上就有个别电池极柱端子产生漏液,使用一年以 上端子漏液就较多了,并且正极比负极严重,这是目前国内密封电池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剖发现极柱端子已被腐蚀,H2S04沿着腐蚀通道在内部气压作用 下,流到端子表面产生漏液,也叫爬酸或渗漏,端子腐蚀原因是在酸性条件下 02腐蚀所致正极Pb+02+4H+—PbO+H20负极Pb+02+ H2S04—PbS04+H20腐蚀产生的PbO和PbS04都是多孔状,H2S04在内部气压作用下,沿着腐蚀孔 爬到外面而漏液。相对而言,腐蚀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要在使用较长一段时间 才产生漏液,同时正极腐蚀速度大于负极,因此正极漏液严重。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 方法,按照本方法进行密封,可以避免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现象。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防止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对作好准备塞橡胶"0"型环的蓄电池,先用专用工具"压力器"沾 蓄电池专用环氧树脂胶,滴一至两滴在极柱和蓄电池盖结合处,然后再塞入橡 胶"0"型环密封,使"0"型环和环氧树脂胶紧密接触;(2) 接着焊接线端子;焊接完成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环氧树脂胶,注入量 大致是端子胶槽体积的l/2;(3) 将步骤(2)端子胶槽注入环氧树脂胶的蓄电池,放入温度50 6(TC 的烘箱中放置20-40分钟(加速固化),取出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区分正、负极 性的红色、蓝或黑色环氧树脂胶,直至注满胶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首先用工具沾一点蓄电池专用环氧树脂胶,滴于极柱和蓄电池盖结合处,然后再塞入橡胶"o"型环密封,使极柱、蓄电池盖、橡胶"0"型环紧密粘接于一起。又通过焊接完端子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环氧树脂胶起到了双保 险的作用。加之最后用红色、蓝(黑)色环氧树脂胶密封,彻底杜绝了此处渗酸。本发明经生产验证,由原先不用此工艺占1.18%接线端子渗酸(不包括用 户使用一段时间出现的渗酸),降为现在的接线端子处零渗酸。本发明减少了有色环氧树脂胶的用量,降低了密封处理成本。
具体实施例方式防止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对作好准备塞橡胶"0"型环的蓄电池,先用专用工具"压力器"沾蓄电池专用环氧树脂胶,滴一滴在极柱和蓄电池盖结合处,然后再塞入橡胶"o"型环密封,使极柱、蓄电池盖、"0"型环和环氧树脂胶紧密粘结,形成第一道密封屏障;(2) 接着焊接线端子;焊接完成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环氧树脂胶,注入量 大致是端子胶槽体积的1 / 2,形成第二道密封屏障;(3) 将步骤(2)端子胶槽注入环氧树脂胶的蓄电池,放入温度50 60°C 的烘箱中放置30分钟左右(加速固化),取出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区分正、负 极性的红色、蓝或黑色环氧树脂胶,直至注满胶槽,形成第三道密封屏障。
权利要求
1、防止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对作好准备塞橡胶“O”型环的蓄电池,先用专用工具“压力器”沾蓄电池专用环氧树脂胶,滴一至两滴在极柱和蓄电池盖结合处,然后再塞入橡胶“O”型环密封,使“O”型环和环氧树脂胶紧密接触;(2)接着焊接线端子;焊接完成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环氧树脂胶,注入量大致是端子胶槽体积的1/2;(3)将步骤(2)端子胶槽注入环氧树脂胶的蓄电池,放入温度50~60℃的烘箱中放置20-40分钟,取出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区分正、负极性的红色、蓝或黑色环氧树脂胶,直至注满胶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防止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接线端子渗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作好准备塞橡胶“O”型环的蓄电池,滴一至两滴环氧树脂胶在极柱和蓄电池盖结合处,然后再塞入橡胶“O”型环密封,使“O”型环和环氧树脂胶紧密接触;(2)接着焊接线端子;焊接完成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环氧树脂胶,注入量大致是端子胶槽体积的1/2;(3)将步骤(2)的蓄电池,放入温度50~60℃的烘箱中放置20-40分钟,取出后在端子胶槽内注入区分正、负极性的红色、蓝或黑色环氧树脂胶,直至注满胶槽。本发明经生产验证,由原先不用此工艺占1.18%接线端子渗酸(不包括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出现的渗酸),降为现在的接线端子处零渗酸。
文档编号H01M2/30GK101582491SQ20091003270
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3日
发明者任安福, 超 刘, 朱志允, 杨惠强, 胡建强 申请人:张天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