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导电性元件、组合物、有色自组织材料、输入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7148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透明导电膜、导电性元件、组合物、有色自组织材料、输入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透明导电膜含有金属填充剂和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该透明导电膜可抑制金属填充剂表面的光的漫反射。
【专利说明】透明导电膜、导电性元件、组合物、有色自组织材料、输入装 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技术涉及透明导电膜、导电性元件、组合物、有色自组织材料、输入装置、显示装 置和电子设备,特别是涉及含有金属填充剂的透明导电膜。

【背景技术】
[0002] 在设置于显示面板显示面的透明导电膜以及配置于显示面板显示面侧的信息输 入装置的透明导电膜等要求透光性的透明导电膜中,使用如氧化铟锡(ΙΤ0)的金属氧化 物。但是,使用金属氧化物的透明导电膜由于在真空环境下进行溅射成膜,所以耗费制备成 本,另外,易因弯曲或挠曲等变形而产生破裂或剥离。
[0003] 因此,代替使用金属氧化物的透明导电膜,研究了使用金属填充剂的透明导电膜, 所述透明导电膜可通过涂布或印刷成膜,而且,对弯曲或挠曲的耐性也高。使用金属填充剂 的透明导电膜也作为不使用作为稀有金属的铟的下一代透明导电膜而备受关注(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1、2和非专利文献1)。
[0004] 但是,在将使用金属填充剂的透明导电膜设置于显示面板显示面侧的情况下,由 于外界光线在该金属填充剂表面漫反射,从而产生模糊、明亮地显示显示面板的黑色显示 的所谓黑色浮动(黒浮爸black floating)现象。黑色浮动现象使显示内容的对比度降低, 成为导致显示特性劣化的主要原因。
[0005]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以下技术:在对金属线实施金属镀敷处理后,将金属线蚀 亥IJ,形成金属纳米管(中空纳米结构),由此减少金属纳米管表面的光的漫反射。另外,也记 载了以下技术:通过在对金属纳米线实施镀敷处理后,将金属纳米线氧化,由此使表面变暗 或黑色化,从而减少金属纳米管表面的光的漫反射。
[0006]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技术:将金属纳米线与二次导电性介质(CNT (碳纳米 管)、导电性聚合物、ΙΤ0等)合用,防止光散射。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表2010-507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2010-5255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表2010-52552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 1 :"ACS Nano" 2010 年,V0L. 4, N0. 5, ρ· 2955-2963。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金属填充剂表面的光的漫反射的透明导电膜、导 电性元件、组合物、有色自组织材料、输入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9]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技术为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0010] 第2技术为组合物、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所述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含有吸附有有色自组织材料的金属填充剂和感光性树 月旨,或含有金属填充剂、有色自组织材料和感光性树脂。
[0011] 第3技术为导电性元件,所述导电性元件具备 基材,和 设置于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其中, 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0012] 第4技术为输入装置,所述输入装置具备 基材,和 设置于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其中, 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0013] 第5技术为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 具备显示部和设置于显示部内或显示部表面的输入装置,其中, 输入装置具备基材和设置于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 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0014] 第6技术为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 具备显示部和设置于显示部内或显示部表面的输入装置,其中, 输入装置具备基材和设置于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 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0015] 在本技术中,由于在金属填充剂表面设置有色自组织材料,所以可通过有色自组 织材料吸收入射至金属填充剂表面的光。因此,可抑制金属填充剂表面的光的漫反射。
[0016]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可在抑制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的增加的同时,抑制金属填充剂表 面的光的漫反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图1]图1为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一个构成 例的截面图(A)和放大表示透明导电膜所含有的金属填充剂表面的示意图(B)。
[0018] [图2]图2为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A、B 和 C)。
[0019] [图3]图3为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A、B 和 C)。
[0020] [图4]图4为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A 和 B)。
[0021] [图5-1]图5-1为示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一个 构成例的截面图(A)和示出其变形例的截面图(B)、(c)。
[0022] [图5-2]图5-2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制备工序 图。
[0023] [图5-3]图5-3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 制备工序图。
[0024] [图5-4]图5-4为本技术的第2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 的制备工序图。
[0025] [图6]图6为用以说明基于有色自组织材料的表面处理工序的示意图(A、B和 C)。
[0026] [图7]图7为用以说明基于有色自组织材料的表面处理工序的示意图(A和B)。
[0027] [图8]图8为用以说明基于有色自组织材料的表面处理工序的示意图(A和B)。
[0028] [图9]图9为示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一个构成例 的截面图㈧及其透视图(B)。
[0029] [图10]图10为示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变形例的 截面图(A和B)。
[0030] [图11]图11为示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变形例的 截面图(A和B)。
[0031] [图12]图12为示出本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 截面图。
[0032] [图13]图13为示出本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视机装置的外观的透视 图。
[0033] [图14]图14为示出本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码照相机的外观的透视 图(A和B)。
[0034] [图15]图15为示出本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外 观的透视图。
[0035] [图16]图16为示出具备本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摄像机的透视图。
[0036] [图17]图17为示出具备本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便携终端装置的外 观的正面图。
[0037][图18]图18为实施例11中使用的光掩模的平面图。
[0038] [图19-1]图19-1为实施例11的光学显微镜照片(100倍)。
[0039] [图19-2]图19-2为实施例11的光学显微镜照片(500倍)。
[0040]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概要)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深入研究。以下对其概要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 含有金属填充剂的透明导电电极中,源于因金属填充剂的金属光泽而产生的光反射的亮度 高,存在在显示面板中对比度降低,或发生形成图案时的图案显露(〃夕一>見无)等问 题。
[0041]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反复研究,结果发现以下技术:通过用有色化合 物对金属填充剂进行表面处理,从而可减少反射L值(即,通过分光反射率的测定求得的 L*a*b*显色系统的L值)而减少形成图案时的图案显露。但是,本发明人进一步对该技术 反复研究,结果发现该技术有以下问题:虽然可减少反射L值而减少形成图案时的图案显 露,但片材电阻增加。
[0042]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改善这一点而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以下技术:通过将硫醇 类和/或硫醚类应用于金属填充剂表面,从而可减少采用有色化合物的表面处理后的片材 电阻的增加。本发明人进一步对该技术反复研究,作为可进一步抑制片材电阻的增加的技 术,从而发现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处理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技术。
[0043] 〈实施方式〉 边参照附图,边按照以下顺序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4] 1.第1实施方式(透明导电性元件的构成例) 2. 第2实施方式(具有已形成图案的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构成例) 3. 第3实施方式(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在含有金属填充剂的分散液 成膜后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进行金属填充剂的表面处理) 4. 第4实施方式(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在基于有色自组织材料的金 属填充剂表面处理后进行含有金属填充剂的分散液的成膜) 5. 第5实施方式(信息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的构成例) 6. 第6实施方式(显示装置的构成例) 7. 第7实施方式(电子设备的构成例)。
[0045] 〈1.第1实施方式〉
[透明导电性元件的构成] 图1的截面图A示出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一个构成例。 该透明导电性元件1具备基材11和设置于基材11表面的透明导电膜12。
[0046] (基材) 基材11例如为具有透明性的无机基材或塑料基材。作为基材11的形状,例如可使用 薄膜状、片状、板状、块状等。作为无机基材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石英、蓝宝石、玻璃等。作 为塑料基材的材料,例如可使用公知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公知的高分子材料,具体而言例如 可列举出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亚乙酯(PET)、聚萘二甲酸亚 乙酯(PEN)、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聚醚砜、 聚砜、聚丙烯(PP)、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环氧树 月旨、尿素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烯烃聚合物(COP)等。基材11的膜厚度 例如可在5 μ nT5mm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但基板11的厚度无特殊限制,可考虑光的透过率、 水蒸汽透过率等而自由地进行选择。
[0047](透明导电膜) 透明导电膜12的反射L值优选为8. 5以下,更优选为8以下。其原因在于,由此可改 善黑色浮动现象,可将透明导电膜12和透明导电性元件1适宜地应用于以下配置于显示装 置的表示面侧的用途。需说明的是,反射L值可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相对于金属填充剂21 的吸附量来控制。
[0048] 透明导电膜12含有金属填充剂21、树脂材料22和有色自组织材料(有色自组织 化合物)。作为上述以外的成分,透明导电膜12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分散剂、增稠剂、表 面活性剂等添加剂。
[0049] 图1的不意图B放大表不透明导电膜12所含有的金属填充剂21表面。可通过有 色自组织材料(有色修饰材料)23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在图1的示意图B的透明导 电性元件1中,进一步通过分散剂25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
[0050] 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23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由此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吸 收入射至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光。因此,可抑制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光的漫反射。另外, 与通过染料等有色化合物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透明导电膜12的电 阻的上升。
[0051] 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分散剂25吸附分散剂,所述分散剂为了在形成透明导 电膜12的分散液中抑制金属填充剂21之间的凝集,提高透明导电膜12中的金属填充剂21 的分散性而掺混。
[0052] 以下对含有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液的详情进行叙述。
[0053] (金属填充剂) 金属填充剂21以金属材料作为主要成分。作为金属材料,例如可使用选自Ag、Au、Ni、 Cu、Pd、Pt、Rh、Ir、Ru、Os、Fe、Co 和 Sn 的至少 1 种。
[0054] 作为金属填充剂21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出球状、椭球状、针状、板状、鱗片状、管 状、纤维状、棒状(杆状)、无定形等,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此处,纤维状包含以复合物质形 成的情况。另外,认为纤维状中包含线状。以下将线状的金属填充剂称为"金属线"。需说 明的是,可将2种以上的上述形状的金属填充剂21组合进行使用。此处,球状不仅包含真 球状,还包含真球状稍稍扁平或歪斜的近似球状。椭球状不仅包含严格的椭球状,还包含严 格的椭球状稍稍扁平或歪斜的近似椭球状。
[0055] 金属填充剂21例如为具有nm级直径的微小的金属纳米线。例如在金属填充剂 21为金属线的情况下,就其优选的形状而言,平均短轴直径(线的平均直径)为大于lnm 且500nm以下,平均长轴长度为大于1 μ m且1000 μ m以下。金属线的平均长轴长度更优选 5μπι以上且50 μπι以下。在平均短轴直径为lnm以下的情况下,金属线的导电率劣化,在涂 布后难以作为导电膜起作用。另一方面,在平均短轴直径大于500nm的情况下,透明导电膜 12的全光线透射率劣化。另外,在平均长轴长度为1 μ m以下的情况下,金属线之间难以连 接,透明导电膜12难以作为导电膜起作用。另一方面,在平均长轴长度长于ΙΟΟΟμπι的情 况下,在透明导电膜12的全光线透射率劣化的同时,形成透明导电膜12时使用的分散液中 的金属线的分散性处于劣化的趋势。通过将金属线的平均长轴长度设为5 μ m以上且50 μ m 以下,可提高透明导电膜12的导电率,并且,减少使透明导电膜12形成图案的情况下的短 路的发生。另一方面,作为金属填充剂21,金属纳米粒子可连接成念珠状而具有丝线形状。 在该情况下,长度无限定。
[0056] 金属填充剂21的每平方米重量优选为0. 001~1. 000 [g/m2]。在每平方米重量低 于0.001 [g/m2]的情况下,金属填充剂21未足够地存在于透明导电膜12中,透明导电膜 12的导电性劣化。另一方面,虽然金属填充剂21的每平方米重量越多,片材电阻值越下降, 但在每平方米重量多于1. 〇〇〇 [g/m2]的情况下,透明导电膜12的全光线透射率劣化。 [0057](树脂材料) 树脂材料22为所谓的粘合剂材料,在透明导电膜12中,将金属填充剂21分散于已固 化的树脂材料22中。此处使用的树脂材料22可从已知的透明天然高分子树脂或合成高分 子树脂广泛地选择进行使用,可为热塑性树脂,也可为热固化性树脂或光固化性树脂。作 为热塑性树脂,可示例出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硝基纤 维素、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偏二氟乙烯、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通过热、 光、电子束、放射线固化的热(光)固化性树脂,可示例出三聚氰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 烯酸酯、异氰酸酯、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改性硅酸脂等有机硅树脂。
[0058] 另外,可使用感光性树脂作为树脂材料22。感光性树脂为通过光线、电子束或放射 线的照射而引起化学变化,从而相对于溶剂的溶解度起变化的树脂。感光性树脂可为阳性 型(曝光的部分溶于显像液)、阴性型(曝光的部分变得不溶于显像液)中的任一种。通过 使用感光性树脂作为树脂材料22,可如下所述地减少通过蚀刻法而使透明导电膜22形成 图案时的工序数。
[0059] 作为阳性型感光性树脂,可使用公知的阳性型光致抗蚀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组 合有萘醌二叠氮化物和聚合物(酚醛树脂、丙烯酸共聚树脂、羟基聚酰胺等)的组合物。作 为阴性型感光性材料,可使用公知的阴性型光致抗蚀剂材料,组合有交联剂(二叠氮化物、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四甲氧基甲基甘脲(T卜7 ^卜々;夕'' U U > )等)与聚合 物(聚乙烯醇类、聚乙烯基丁缩醛类、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聚丙烯酰胺类、聚醋酸乙烯类 聚合物、聚氧化烷撑类聚合物等)的组合物,组合有导入感光基团(叠氮基、苯基叠氮基、醌 叠氮基、二苯乙烯基、查耳酮基、重氮盐基、肉桂酸基、丙烯酸基等)的聚合物(聚乙烯醇类、 聚乙烯基丁缩醛类、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聚丙烯酰胺类、聚醋酸乙烯类聚合物、聚氧化烷 撑类聚合物等)、(甲基)丙烯酸单体和(甲基)丙烯酸低聚物的至少一方与光聚合引发剂 的组合物等。作为市售品,例如作为导入感光基团的聚合物,可列举出东洋合成工业株式会 社制 BIOSURFINE-AWP 等。
[0060] 另外,在树脂材料22中,作为添加剂,可根据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粘度调整剂、 分散剂、固化促进催化剂、增塑剂以及抗氧化剂或抗硫化剂等稳定剂。
[0061] (有色自组织材料) 在透明导电膜12中,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此处,吸附指有 色自组织材料23存在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或表面和表面附近的现象。吸附可为化学吸附 或物理吸附,但从吸附力大的方面出发,优选化学吸附。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可同时存在 化学吸附的有色自组织材料和物理吸附的自组织材料。需说明的是,化学吸附指在金属填 充剂21表面与有色自组织材料23之间随着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氢键等化学键而产生 的吸附。物理吸附通过范德华力产生。吸附还可为静电吸附。
[0062] 作为有色自组织材料23,例如可使用键合有有色或无色自组织材料23a和有色材 料23b的有色自组织材料(图1的示意图B)、未键合有色材料23b而原本有色的自组织材 料。有色自组织材料23例如可在一方的末端键合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色团。
[0063] 有色自组织材料23优选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形成有色自组织单分子膜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由此,可抑制相对于可见光的透明性的降低。另外,也 可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使用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0064] 优选使有色自组织材料23偏向于分布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由此,可抑制相对 于可见光的透明性的降低。另外,也可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使用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0065] 有色自组织材料23具有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吸收能力。此处,可见光区域为约 360nm以上且830nm以下的波长带。
[0066] 是否已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23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可如下进行确认。首先, 将含有作为确认对象的金属填充剂21的透明导电膜12在已知的可蚀刻金属的溶液中浸渍 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左右,提取金属填充剂21和对其表面进行修饰的修饰化合物。接着,通 过加热或减压,从提取液除去溶剂,由此将提取成分浓缩。此时,可根据需要进行使用色谱 法的分离。接着,进行上述已浓缩的提取成分的气相色谱(GC)分析,确认修饰化合物的分 子及其片段,由此可辨别修饰化合物的有无。另外,通过在修饰化合物的提取中使用氘取代 溶剂,从而可通过NMR分析鉴别修饰化合物或其片段。
[0067] (自组织材料) 作为形成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自组织材料23a,例如可使用选自硫醇类、二硫醇类、硫 醚类和二硫醚类的1种以上化合物,优选可使用在一端具有硫醇基、二硫醇基、硫醚基或二 硫醚基,在另一端具有与有色材料23b键合的官能团的化合物,但自组织材料23a若为可在 金属填充剂21上形成自组织膜的化合物,则可不限定于它们而使用。
[0068] (硫醇类和二硫醇类) 硫醇类例如至少含有硫醇基和直链、支链或环式烃基。除含有1个硫醇基的化合物外, 可为含有2个硫醇基的二硫醇化合物或含有3个硫醇基的化合物。烃基可为饱和或不饱和。 烃基的氢原子的一部分可用羟基、氨基、羧基、卤素原子、烷氧基硅烷基等取代。
[0069] 更具体而言,作为硫醇类,例如可列举出2-氨基乙硫醇、2-氨基乙硫醇盐酸盐、 1-丙硫醇、3-巯基丙酸、(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丁硫醇、2-丁硫醇、异丁硫 醇、异戊硫醇、环戊硫醇、1-己硫醇、环己硫醇、6-羟基-1-己硫醇、6-氨基-1-己硫醇盐 酸盐、1-庚硫醇、7-羧基-1-庚硫醇、7-酰胺基-1-庚硫醇、1-辛硫醇、叔辛硫醇、8-羟 基-1-辛硫醇、8-氨基-1-辛硫醇盐酸盐、1H,1H,2H,2H-全氟辛硫醇、1-壬硫醇、1-癸硫醇、 10-羧基-1-癸硫醇、10-酰胺基-1-癸硫醇、1-萘硫酚、2-萘硫酚、1- i^一烷硫醇、11-氨 基_1_十一烧硫醇盐酸盐、11_轻基 _1_十一烧硫醇、1_十二烧硫醇、1_十四烧硫醇、1 _十六 烧硫醇、16-轻基-1-十六烧硫醇、16-氛基-1-十六烧硫醇盐酸盐、1-十八烧硫醇等。这些 硫醇类可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0070] 作为二硫醇类,例如可列举出1,2-乙二硫醇、1,3-丙二硫醇、1,4-丁二硫醇、 2, 3- 丁二硫醇、2, 2'-硫代二乙烷硫醇、1,5-戊二硫醇、甲苯-3, 4-二硫醇、1,2-苯二硫酚、 1,3-苯二硫酚、1,3-苯二甲硫醇、1,4-苯二硫酚、1,6-己二硫醇、5-溴-1,3-苯二硫酚、联 苯-4, 4-二硫醇、1,4-苯二甲硫醇、4, 4'-二巯基二苯乙烯、4, 4' -双(巯基甲基)联苯、 1,2-苯二甲硫醇、1,3-苯二甲硫醇、苯-1,3-二硫酚、对三联苯-4, 4' 二硫醇、2, 3-二巯 基-1-丙醇、间-2, 3-二巯基琥珀酸、双(2-巯基乙基)醚、1,16-十六烷二硫醇等。
[0071] 另外,也可为如1,3, 5-苯三硫酚、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的三硫醇类 或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等四硫醇类。
[0072] 这些硫醇类可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0073] (硫醚类) 硫醚类例如至少含有硫醚基和直链、支链或环式烃基。可含有2个以上硫醚基。烃基 的氢原子的一部分可用羟基、氨基、羧基、卤素原子、烷氧基硅烷基等取代。
[0074] 更具体而言,作为硫醚类,例如可列举出二丙硫醚、二糠基硫醚、二己硫醚、二苯硫 醚、苯基三氟甲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硫醚、二庚硫醚、二辛硫醚、二壬硫醚、二癸硫醚、 十-烧基甲基硫酿、-(十-烧基)硫酿、-(十四烧基)硫酿、-(十7K烧基)硫酿、- (十八烷基)硫醚等。这些硫醚类可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0075] (二硫醚类) 二硫醚类例如至少含有二硫醚基和直链、支链或环式烃基。可含有2个以上二硫醚基。 烃基的氢原子的一部分可用羟基、氨基、羧基、卤素原子、烷氧基硅烷基等取代。
[0076] 作为二硫醚类,例如可列举出双(2-羟基乙基)二硫醚、二丙基二硫醚、二异丙基 二硫醚、双(3-羧基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异丁基二硫醚、二叔丁基二硫醚、二 戊基二硫醚、二异戊基二硫醚、双(5-羧基戊基)二硫醚、二糠基二硫醚、二己基二硫醚、 二环己基二硫醚、二苯基二硫醚、双(4-氨基苯基)二硫醚、二庚基二硫醚、双(7-羧基庚 基)二硫醚、二苄基二硫醚、二叔辛基二硫醚、二癸基二硫醚、双(10-羧基癸基)二硫醚、二 (十六烷基)二硫醚等。这些二硫醚类可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
[0077] (有色材料) 作为有色材料23b,优选将染料等有色材料前体合成为酰卤而得的有色材料。例如可 通过使自组织材料23a的一方的末端官能团与有色材料23b的官能团键合,从而得到有色 自组织材料23。作为由这些官能团形成的键,例如有羧基(-C00H)与胺(-NH2)的酰胺键 (-CN0-)。但是,若通过键合而得到有色自组织材料23,则并不限定于此。
[0078] 作为有色材料23b,例如优选将末端官能团具有羧酸的有色材料前体(例如染料) 合成为酰卤、特别是酰氯而得的有色材料。作为酰氯的合成方法,通常使卤化剂与羧酸或 其盐、酯、酸酐等作用,但也有基于醛的氧化或烃的卤代甲酰基化的方法等(实验化学讲座 22有机合成IV酸/氨基酸/肽,日本化学学会著)。
[0079] 有色材料23b例如以下列通式(1)表示。
[0080] R-COX、R-S03H 或 R-S(VNa+ (1) (其中,R为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COX为键合于自组织材料23a的官能团, X 为氟(F)、氯(C1)、溴(Br)或碘(I)。) 作为发色团[R],可示例出下述有色材料前体的发色团[R2]。
[0081] 作为卤化剂,例如可列举出亚硫酰氯、草酰氯、氯化氢、氯、次氯酸叔丁酯、磺酰氯、 氯丙烯、氯甲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二氯三苯基正膦、三苯基膦、四氯化碳、四溴化碳、亚 硫酰溴、氰脲酰氟、二烷基氨基三氟化硫、无水氟化氢、二氯甲醚、二溴甲基甲基醚、1-二甲 基氨基-1-氯-2-甲基丙烯等。但是,若为可进行卤化的卤化剂,则并不限定于此。另外, 也可使用合成的卤化剂。
[0082](有色材料前体) 有色材料前体例如具有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R2。有色材料前体以下列通 式(2)表示。需说明的是,有色材料前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以该通式表示的结构。例如官 能团X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1个,也可设为2个以上。
[0083] R2-X2 · · · (2) (其中,R2为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X2为与卤化剂反应而生成酰卤的官能 团。)。
[0084] 作为有色材料前体的发色团[R2],可使用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
[0085] 无机材料的发色团[R2]只要可赋予官能团[X2]、在可见光区有吸收波长区域即 可,例如可列举出炭黑等。
[0086] 有机材料的发色团[R2]例如为选自不饱和烷基、芳香环、杂环和金属络合物的至 少1种。作为这样的发色团[R2]的具体例,可示例出萘醌衍生物、二苯乙烯衍生物、醌氨 酚衍生物、二苯基甲烷衍生物、蒽醌衍生物、三芳基甲烷衍生物、二氮杂苯衍生物、靛蓝衍生 物、氧杂蒽衍生物、噁嗪衍生物、酞菁衍生物、吖啶衍生物和噻嗪衍生物等含有硫原子的化 合物。它们可具有亚硝基、硝基、偶氮基、次甲基、氨基、酮基、噻唑基等。另外,发色团[R2] 可含有金属离子。
[0087] 若从提高透明导电膜12的透明性的观点出发,则作为发色团[R2],优选使用选自 具有包含花青、醌、二茂铁、三苯基甲烷和喹啉的发色结构的化合物,Cr络合物,Cu络合物, 含有偶氮基的化合物,和含有二氢吲哚基的化合物的至少1种。
[0088] 有色材料前体的官能团[X2]例如为磺基(含有磺酸盐)、磺酰基、磺酰胺基、羧酸 基(含有羧酸盐)、磷酸基(含有磷酸盐、磷酸酯)等。这样的官能团[X2]只要在有色材料 前体中至少存在1个即可。作为官能团[X2],优选羧酸基、磷酸基等,更优选羧酸基。
[0089] 另外,在官能团[X2]例如含有N (氮)、S (硫)、0 (氧)等的情况下,官能团 [X2]可构成发色团[R2]的一部分。
[0090] 作为如上所述的有色材料前体,例如可列举出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等染料。作 为更具体的染料的一例,作为具有磺基的染料,可示例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Kayakalan BordeauxBL、Kayakalan Brown GL、Kayakalan Gray BL167、Kayakalan Yellow GL143、 KayakalanBlack 2RL、Kayakalan Black BGL、Kayakalan Orange RL、Kayarus Cupro Green G、Kayarus Supra Blue MRG、Kayarus Supra Scarlet BNL200,田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Lanyl Olive BG等。此外,可不例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Kayalon Polyester Blue 2R-SF、 Kayalon Microester Red AQ_LE、Kayalon Polyester Black ECX300、Kayalon Microester Blue AQ-LE等。另外,作为具有羧基的染料,可列举出色素敏化太阳能电池用色素,可列举 出 Ru 络合物的 N3、N621、N712、N719、N749、N773、N790、N820、N823、N845、N886、N945、K9、 K19、K23、K27、K29、K51、K60、K66、K69、K73、K77、Z235、Z316、Z907、Z907Na、Z910、Z991、 CYC-B1、HRS-1,作为有机色素类可列举出 Anthocyanine、WMC234、WMC236、WMC239、WMC273、 PPDCA、PTCA、BBAPDC、NKX-2311、NKX-2510、NKX-2553 (林原生物化学制)、NKX-2554 (林 原生物化学制)、NKX-2569、NKX-2586、NKX-2587 (林原生物化学制)、NKX-2677 (林原生 物化学制)、NKX-2697、NKX-2753、NKX-2883、NK-5958 (林原生物化学制)、NK-2684 (林原 生物化学制)、Eosin Y、Mercurochrome、MK_2 (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D77、D102 (三菱 制纸株式会社制)、D120、D131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制)、D149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制)、 D150、D190、D205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制)、D358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制)、JK-1、JK-2、JK-5、 211丁??、!121'(:1--、!121^4--、酞菁染料(酞菁-2,9,16,23-四-羧酸锌(2丨1^口1^31〇〇7311丨116-2, 9, 16, 23-tetra-carboxylic acid)、2-[2' -(锌 9',16',23' -三-叔-丁基-29H, 31H-酞 菁基)]玻拍酸(2-[2, _(zinc9,,16,,23,-tri-tert-butyl-29H,31H_phthalocyanyl)] succinic acid)、Polythiohene Dye (TT-1)、悬垂型聚合物(Pendant type polymer)、花 青染料(P3TTA、C1-D、SQ-3、B1)等。
[0091] 另外,作为有色材料前体,也可使用用作颜料的有色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Turner Color Works Ltd.(夕一少一色彩株式会社)制的深红(才?7 b v F )、永久猩红、洋红、 紫罗兰色、柠檬黄、永久深黄、天蓝、永久亮绿、永久中绿、赭褐(〃一 > 卜* &于一)、赭石 黄、永久橙、永久柠檬黄、永久红、铬绿(e U r 〃 7 > )(色)、钴蓝(色)、普鲁士蓝(色)、 乌黑、永久猩红和紫罗兰色等。另外,例如也可使用作为Holbein Works Ltd. 4 >工業株式会社)制的有色化合物的鲜红、钴蓝色、象牙黑、赭石黄、永久亮绿、永久亮黄、 赭褐(八一 > 卜> 1 >于)、深群青、朱铁红和永久绿等。在这些有色化合物中,优选永久猩 红、紫罗兰色和乌黑(Turner Color Works Ltd.(夕一少一色彩株式会社)制)。
[0092] 此外,作为有色材料前体,也可使用食用的有色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DaiwaKasei Co.,Ltd.(夕'Μ ^化成株式会社)制的食用红色2号苋菜红、食用红色3号藻红、食用红 色102号新胭脂红、食用红色104号焰红、食用红色105号玫瑰红、食用红色106号酸性红、 食用蓝色1号亮蓝、食用红色40号诱惑红、食用蓝色2号靛卡红、红色226号还原桃红(? U F' >匕° >々)CN、红色227号坚固酸性品红、红色230号曙红YS、绿色204号溶剂绿(匕。 7二> 2 >々)、橙色205号橙色II、蓝色205号子种绿、紫色401号酸性蒽醌紫(7 U文' 口一卟八一歹卟)和黑色401号萘酚蓝黑等。另夕卜,也可使用天然的有色化合物,例如可列 举出 DaiwaKasei Co. , Ltd.(夕Μ ^ 化成株式会社)制的 Hi Red ( '、4 v 卜'' )G-150 (水溶性/葡萄果皮色素)、Cochineal Red AL ( ^ ^二一;i b 7 F AL)(水溶性/胭脂虫 色素 )、Hi Red MC (水溶性/胭脂虫色素 )、Hi Red BL (水溶性/甜菜红)、Daiwamonas LA-R(夕Μ 7 7 LA-R)(水溶性/红曲色素(?' 二^'色素 ))、Hi Red V80 (水溶 性/紫芋色素 (Λ 7寸々4 ?色素 ))、Annatto N2R-25 ( 7 7卜一 N2R-25)(水分散性 /胭脂树色素 )、Annatto WA-20 ( 7 7卜一 WA-20)(水溶性胭脂树红/胭脂树色素)、 Hi Orange SS-44R( 彳才> > '7' SS-44R)(水分散性、低粘度品/辣椒色素 )、Hi Orange LH (油溶性/辣椒色素 )、Hi Green B ( 4夕'' U - > B)(水溶性/绿色着色材料制剂)、 Hi Green F (水溶性/绿色着色材料制剂)、Hi Blue ATQ、4 ^斤一)(水溶性/桅子蓝 色素 )、Hi Melon P-2(,、4 J 口 >P-2)(水溶性 / 绿色着色材料制剂)、Hi Orange WA-30 (水分散性/辣椒色素 )、Hi Red RA-200 (水溶性/红萝卜色素 )、Hi Red CR-N (水溶性 /红甘蓝色素)、Hi Red EL (水溶性/接骨木色素)、Hi Orange SPN (水分散性/辣椒色 素)等。
[0093] 有色材料前体优选从以上述通式[R2-X2]表示的化合物中选择以下化合物进行 使用,所述化合物可以在透明导电膜12的制备工序中使用的溶剂中以规定浓度溶解或分 散。
[0094] (分散剂) 在如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12中,分散剂25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此处,吸附 为与上述有色自组织材料的吸附相同的含义。
[0095] 作为分散剂25,优选使金属填充剂21易分散于溶剂中的分散剂。作为这样的分散 剂25,例如可使用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或聚乙烯亚胺的含有氨基的化合物。除此之 夕卜,也可使用通过具有磺基(含有磺酸盐)、磺酰基、磺酰胺基、羧酸基(含有羧酸盐)、酰胺 基、憐酸基(含有憐酸盐、憐酸醋)、勝基、娃烧醇基、环氧基、异氛酸醋基、氛基、乙稀基、疏 基、原醇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而提高金属填充剂21在溶剂中的分散性的分散剂。这些分散 剂不仅可单独使用,而且可组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分散剂25优选以透明导电膜12的导 电性不劣化的程度的量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
[0096] [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由于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吸附于透明导电膜12的金属 填充剂21表面,所以可抑制透明导电膜12的电阻(例如片材电阻)的增加,并且,可制备 高对比度的透明导电膜12。
[0097] 有色自组织材料23具有吸收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散射而导致黑色浮动的光的功 能。在目前的透明导电膜中,导致该黑色浮动的光为原本几乎不透过透明导电膜的光。因 此,即使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23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也可抑制透明导电膜12的透明 性的降低。
[0098] 〈变形例〉 (变形例1) 如图2的截面图A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透明导电膜12表面进一步具备外涂 层31。外涂层31用以保护含有金属填充剂21的透明导电膜12。外涂层31优选对可见光 具有透光性。外涂层31例如由聚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或纤维素类树 脂构成,或者由金属醇盐的水解、脱水缩合物等构成。另外,这样的外涂层31优选以不妨碍 对可见光的透光性的膜厚度构成。外涂层31可具有选自包含硬涂层功能、防眩晕功能、防 反射功能、防牛顿环功能和抗粘连功能等的功能组的至少1种功能。
[0099] (变形例2) 如图2的截面图B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基材11与透明导电膜12之间进一 步具备锚固层32。锚固层32用以提高基材11与透明导电膜12之间的密合性。
[0100] 锚固层32优选对可见光具有透光性。锚固层32由聚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类树 月旨、聚酯类树脂或纤维素类树脂构成,或者可由金属醇盐的水解、脱水缩合物等构成。
[0101] (变形例3) 如图2的截面图C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基材11表面进一步具备硬涂层33。 硬涂层33设置于基材11的两个主面中与设置有透明导电膜12的一侧相反侧的主面。硬 涂层33用以保护基材11。
[0102] 硬涂层33优选对可见光具有透光性,由有机类硬涂层剂、无机类硬涂层剂、有 机-无机类硬涂层剂等构成。硬涂层33优选以不妨碍对可见光的透光性的膜厚度构成。
[0103] (变形例4) 如图3的截面图A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基材11的两面进一步具备硬涂层33、 34。硬涂层34设置于基材11的两个主面中设置有透明导电膜12的一侧的主面。另一方 面,硬涂层33设置于基材11的两个主面中与设置有透明导电膜12的一侧相反侧的主面。 硬涂层33、34用以保护基材11。
[0104] 硬涂层33、34优选对可见光具有透光性,由有机类硬涂层剂、无机类硬涂层剂、有 机-无机类硬涂层剂等构成。硬涂层33、34优选以不妨碍对可见光的透光性的膜厚度构成。
[0105] (变形例5) 如图3的截面图B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进一步具备设置于基材11表面的硬涂 层33和设置于该硬涂层33表面的防反射层35。硬涂层33和防反射层35设置于基材11 的两个主面中与设置有透明导电膜12的一侧相反侧的主面。作为防反射层35,例如可使用 低折射率层,但并不限定于此。
[0106] (变形例6) 如图3的截面图C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基材11表面进一步具备防反射 层36。防反射层36设置于基材11的两个主面中与设置有透明导电膜12的一侧相反侧 的主面。作为防反射层36,例如可使用蛾眼结构体层或形状转印防反射层(形状转印AR (Anti-reflection)层)等。
[0107](变形例7) 如图4的截面图A所示,透明导电膜12可形成除去树脂材料22的构成。通过有色自 组织材料23修饰的金属填充剂21不分散于树脂材料22中而聚集于基材11表面。这样, 通过金属填充剂21的聚集而构成的透明导电膜12保证与基材11表面的密合性而设置于 基材11表面。这样的构成优选应用于金属填充剂21之间以及金属填充剂21与基材11的 密合性良好的情况。即使为具有这样的构成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由于通过有色自组织材料 23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所以可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构成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 相同的效果。
[0108] (变形例8) 如图4的截面图B所示,可使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基材11表面进一步具备透明导电膜 13。透明导电膜13设置于基材11的两个主面中与设置有透明导电膜12的一侧相反侧的 主面。作为透明导电膜13的构成,可采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2相同的构 成。
[0109] 〈2.第2实施方式〉 图5-1的截面图A示出本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一个构成 例。如图5-1的截面图A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在使透明导电膜 12的金属填充剂21形成图案的方面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形 成图案的透明导电膜12例如构成X电极或Y电极等电极41。作为电极41的形状,例如可 列举出条纹状(直线状)、将具有规定形状的多个垫状部(单元电极体)连接成直线状的形 状等,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这些形状。
[0110] 作为图案形成方法,例如如图5-2所示,在通过第1实施方式得到的透明导电性元 件h的透明导电膜12表面层压感光性树脂层,依次进行图案曝光、显像、清洗、干燥,由此 使透明导电膜12表面的感光性树脂薄膜形成图案。
[0111] 此处,图案曝光可为掩模曝光和激光曝光中的任一种。
[0112] 对于显像,根据感光性树脂薄膜的种类,使用碱性水溶液(碳酸钠水溶液、碳酸氢 钠水溶液、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等)或酸性水溶液(醋酸水溶液等)。
[0113] 接着,将已形成图案的感光性树脂层作为掩模而蚀刻透明导电膜12。作为蚀刻液, 根据构成透明导电膜12的金属填充剂21或树脂材料22的种类适宜地使用例如氯化铜/ 盐酸水溶液而蚀刻金属填充剂21。将它们用水等清洗,用碱性水溶液等剥离表面的感光性 树脂层,再次用水等清洗,干燥。这样可得到使透明导电膜12形成图案的第2实施方式所 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 2。
[0114] 另外,在构成通过第1实施方式得到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树脂材料由感光性树脂 形成的情况下,可省略如图5-2所示的上述工序的感光性树脂层的层压和图案形成,可如 图5-1的截面图C所示地与金属填充剂21 -同使树脂层22也形成图案。即,如图5-3所 示,将透明导电性元件I直接图案曝光,对其依次进行显像、清洗、干燥的各个工序,由此可 得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 2。
[0115] 此处,图案曝光也可为掩模曝光和激光曝光中的任一种。
[0116] 对于显像,根据构成透明导电膜12的金属填充剂21或树脂材料22的种类适宜地 使用例如碱性水溶液(碳酸钠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等)或酸性 水溶液(醋酸水溶液等)。
[0117] 清洗可使用水或醇(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 丁醇等)作为清洗液,通过将透明导电膜12浸渍于清洗液或将清洗液淋至透明导电膜12 来进行。
[0118] 需说明的是,在如图5-3所示的制备工序中,在提高透明导电膜12的导电率的方 面优选在干燥工序后进行压延加工。或者,如图5-4所示,可在图案曝光工序前(即,将透 明导电膜形成用分散液涂布于基材11,进行干燥之后,图案曝光之前)进行压延加工。
[0119] (变形例) 如图5-1的截面图B所示,可使透明导电膜12在基材11的面内方向具备导电区域札 和绝缘区域R2。导电区域&构成X电极或Y电极等电极41。另一方面,绝缘区域R2构成 将导电区域&的间隙绝缘的绝缘部。在绝缘区域R 2中,例如至少将金属填充剂21与导电 区域&分离而形成绝缘状态。作为分离金属填充剂21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蚀刻法。在 该情况下,通过调整用于透明导电膜12的蚀刻处理(在构成透明导电膜12的树脂包含感 光性树脂的情况下,它的显像处理)的液体组成、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从而形成绝缘区域R 2 使得不形成完全蚀刻。这样,通过不完全蚀刻而形成绝缘区域R2,从而可提高电极图案的非 辨识性。
[0120] 另外,可使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应用上述第1实 施方式的变形例1~8的构成。
[0121] 〈3.第3实施方式〉
[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制备方法] 接着,作为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一例,对以下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金属填 充剂21的分散膜成膜,接着,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对分散膜中的金属填充剂21进行表面 处理。
[0122] (1)金属填充剂的分散液的制备 首先,制备在溶剂中分散有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液。此处,与金属填充剂21 -同向溶 剂添加树脂材料(粘合剂)。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使用上述感光性树脂作为树脂材料。另 夕卜,根据需要,添加用以提高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性的分散剂或用以提高密合性或耐久性 的其它添加剂。
[0123] 作为分散方法,可优选应用搅拌、超声分散、珠分散、捏合、匀化处理等。
[0124] 在将分散液的质量按100质量份计的情况下,分散液中的金属填充剂21的掺混量 设为0. 01~10. 00质量份。在低于0. 01质量份的情况下,在最终得到的透明导电膜12中金 属填充剂21未得到足够的每平方米重量(例如0. OOfl. 000 [g/m2])。另一方面,在大于 10质量份的情况下,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性处于劣化的趋势。另外,在向分散液中添加分 散剂的情况下,优选设为最终得到的透明导电膜12的导电性不劣化的程度的添加量。
[0125] 此处,作为用于以上分散液的制备的溶剂,使用分散金属填充剂的溶剂。例如使用 选自水、醇(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等)、 7 7 > (anone)(例如环己酮、环戊酮)、酰胺(例如N, N-二甲基甲酰胺:DMF)、硫醚(例如二甲硫 醚)、二甲亚砜(DMS0)等的至少1种以上。
[0126] 为了抑制使用分散液而形成的分散膜的干燥不均或裂纹,也可在分散液中进一步 添加高沸点溶剂,控制溶剂从分散液的蒸发速度。作为高沸点溶剂,例如可列举出丁基溶纤 齐IJ、双丙酮醇、三甘醇单丁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丙醚、 乙二醇单异丙醚、二甘醇单丁醚、二甘醇单乙醚、二甘醇单甲醚、二甘醇二乙醚、一缩二丙二 醇单甲醚、二缩三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单异丙醚、一缩二丙二醇单异丙醚、 二缩三丙二醇单异丙醚、乙二醇单甲醚。这些高沸点溶剂可单独使用或将多种组合。
[0127] (2)分散膜的形成 接着,使用如上制备的分散液,在基材11上形成分散有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膜。分散 膜的形成方法虽然无特殊限定,但若考虑物性、利便性、制备成本等,则优选湿式成膜法。作 为湿式成膜法,应用涂布法、喷雾法、印刷法等公知的方法。若为涂布法,则无特殊限定,可 使用公知的涂布法。作为公知的涂布法,例如可列举出微凹印涂布法、丝棒涂布法、直接凹 印涂布法、模具涂布法、浸渍法、喷雾涂布法、逆转辊式涂布法、帘式涂布法、逗点涂布( 3 ^ ^ 2-卜comma coat)法、刮刀涂布法、旋转涂布法等。若为印刷法,则例如可列举出凸 版、胶印、凹印、凹版、胶版、丝网、喷墨印刷等。
[0128] 在该状态下,在含有未固化树脂材料(粘合剂)22的溶剂中形成分散有金属填充 剂21的分散膜。
[0129] (3)分散膜的干燥和固化 接着,将在基材11上形成的分散膜中的溶剂干燥而除去。基于干燥的溶剂的除去可为 自然干燥或加热干燥。然后,进行未固化的树脂材料22的固化处理,形成将金属填充剂21 分散于已固化的树脂材料22中的状态。接着,为了降低得到的透明导电膜12的片材电阻 值,可使根据需要实施采用压延机的加压处理。
[0130] (4)金属填充剂的表面修饰 接着,对以下工序的详情进行说明: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对分散膜中的金属填充剂进 行表面处理。作为该表面处理的工序,有以下方法:(4-1)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直接吸附 于分散膜中的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方法(以下称为"直接形成法"。);(4-2)首先,将自 组织材料23a吸附于分散膜中的金属填充剂21表面,接着,通过将有色材料23b键合于自 组织材料23a,从而制成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的状态的"间接形成法"。 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分为(4-1)直接形成法和(4-2)间接形成法而对表面处理工序的详 情进行说明。
[0131] (4-1)直接形成法 在直接形成法中,首先,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溶解于不与它们起反应的溶剂而制备处 理溶液。接着,通过用该处理溶液处理树脂材料22未固化或固化后的分散膜,从而在分散 膜的至少表面的金属填充剂21、优选分散膜表面和内部的金属填充剂21上形成有色自组 织膜。
[0132] 以下对在分散膜的树脂材料22固化后通过直接形成法形成有色自组织膜23的方 法的详情进行说明。
[0133] (4-1-1)处理溶液的制备 首先,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和不与其起反应的溶剂混合搅拌而制备处理溶液。溶剂若 为可溶解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溶剂,则无特殊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二甲亚砜、N,N-二 甲基甲酰胺、乙醇、水等。
[0134] 从提高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向金属填充剂表面的吸附速度的观点出发,有色自组 织材料23的浓度优选0. 01质量%以上。
[0135] (4-1-2)有色自组织材料的吸附处理 接着,使将金属填充剂21分散于已固化的树脂材料22中而形成的分散膜与处理溶液 接触。由此,如图6的示意图B和图6的示意图C所示,处理溶液中的有色自组织材料23经 由硫醇基或硫醚基而吸附于在分散膜表面露出金属填充剂21表面。或者,处理溶液使分散 膜溶胀,自组织材料23浸透,由此自组织材料23也吸附于分散膜内部的金属填充剂21表 面。有色自组织材料23优先地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晶界21a或未用分散剂25保 护的部分R等。同时,在用分散剂25保护的部分,有色自组织材料23取代分散剂25而吸 附。即使使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进行处理,片材电阻也完全或几乎不发生变化。通过该处 理,如图6的示意图C所示,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形成包含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有色自组 织单分子膜。
[0136] 作为这样的吸附处理的具体例,可示例出以下方式:将分散有金属填充剂21的分 散膜浸渍于处理溶液的浸渍方式,或在分散膜上形成处理溶液的液膜的涂布方式或印刷方 式。
[0137] 在应用浸渍方式的情况下,准备分散膜充分浸泡的量的处理溶液,将分散膜在处 理溶液中浸渍0. 1秒~48小时。在此期间,通过进行加热和超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从而 可加快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向金属填充剂21的吸附速度。在浸渍后,根据需要进行以下工 序: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良溶剂清洗分散膜,除去残留于分散膜的未吸附的有色自组织 材料23。
[0138] 在应用涂布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从微凹印涂布法、丝棒涂布法、直接凹印涂布法、 模具涂布法、浸渍法、喷雾涂布法、逆转辊式涂布法、帘式涂布法、逗点涂布法、刮刀涂布法、 旋转涂布法等选择适宜的方法,在分散膜上形成处理溶液的液膜。
[0139] 在应用印刷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从凸版印刷法、胶印印刷法、凹印印刷法、凹版印 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和丝网印刷法等选择适宜的方法,在分散膜上形成处理溶液的液 膜。
[0140] 在应用涂布方式或印刷方式的情况下,在分散膜上形成一定量的处理溶液液膜的 状态下,进行加热和超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可加快有色自组织材料23相对于金属填 充剂21的吸附速度。另外,在从形成处理溶液的液膜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据需要进行以 下工序: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良溶剂清洗分散膜,除去残留于分散膜的未吸附的有色自 组织材料23。
[0141] 需说明的是,采用一定量的处理溶液的有色自组织膜的形成无需通过1次有色自 组织膜形成来达成,可通过将上述有色自组织膜的形成工序和清洗工序重复数次来达成。
[0142] (4-1-3)干燥处理 在如上所述的吸附处理之后,进行透明导电膜12的干燥处理。此处的干燥处理可为自 然干燥或在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干燥。
[0143] (4-2)间接形成法 在间接形成法中,首先,用含有自组织材料23a的第1处理溶液处理分散膜。由此,与 通过上述直接形成法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情况相同地,将自 组织材料23a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形成排列有自组织材料23a 的自组织膜。形成自组织膜的自组织材料23a的末端官能团(与相对于金属填充剂的吸附 端相反侧的官能团)例如为胺。但是,若为与酰氯等有色材料23b的官能团反应而键合的 官能团,则并不限定于此。接着,通过含有有色材料23b的第2处理溶液处理分散膜,将在 金属填充剂表面形成的自组织膜有色化。
[0144] 以下对间接形成法的详情进行说明。
[0145] (4-2-1)第1处理溶液的制备 首先,将自组织材料23a和不与其起反应的溶剂混合进行搅拌,制备第1处理溶液。 若溶剂为可溶解自组织材料23a的溶剂,则无特殊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二甲亚砜、 N,N-二甲基甲酰胺、乙醇、水等。
[0146] 从提高自组织材料23a向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吸附速度的观点出发,第1处理溶 液的自组织材料23a的浓度优选0. 01质量%以上。
[0147] (4-2-2)使用第1处理溶液的自组织材料的吸附处理 接着,使将金属填充剂21分散于已干燥或固化的树脂材料22中而形成的分散膜与第 1处理溶液接触。由此,若上述第1处理溶液与金属填充剂21接触,则如图7的示意图B所 示,自组织材料23a经由硫醇基或硫醚基等而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自组织材料23a优 先地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晶界21a或未用分散剂25保护的部分R等。同时,如图7的 示意图A所示,即使在用分散剂25保护的部分,自组织材料23a也取代分散剂25而吸附。 即使使用自组织材料23a进行处理,片材电阻也完全或几乎不发生变化。通过该处理,如图 7的示意图B所示,在金属填充剂21表面形成包含自组织材料23a的自组织单分子膜。
[0148] 作为这样的吸附处理的具体例,可示例出以下方式:将分散有金属填充剂21的分 散膜浸渍于第1处理溶液的浸漬方式,或在分散膜上形成第1处理溶液的液膜的涂布方式 或印刷方式。
[0149] 在应用浸渍方式的情况下,准备分散膜充分浸泡的量的第1处理溶液,将分散膜 在第1处理溶液中浸渍0. 1秒~48小时。在此期间,通过进行加热和超声处理中的至少一 种,从而可加快自组织材料23a向金属填充剂21的吸附速度。在浸渍后,根据需要进行以 下工序:用自组织材料23a的良溶剂清洗分散膜,除去残留于分散膜的未吸附的自组织材 料 23a。
[0150] 在应用涂布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从微凹印涂布法、丝棒涂布法、直接凹印涂布法、 模具涂布法、浸渍法、喷雾涂布法、逆转辊式涂布法、帘式涂布法、逗点涂布法、刮刀涂布法、 旋转涂布法等选择适宜的方法,在分散膜上形成第1处理溶液的液膜。
[0151] 在应用印刷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从凸版印刷法、胶印印刷法、凹印印刷法、凹版印 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和丝网印刷法等选择适宜的方法,在分散膜上形成第1处理溶液 的液膜。
[0152] 在应用涂布方式或印刷方式的情况下,在分散膜上形成有一定量的第1处理溶液 液膜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和超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可加快自组织材料23a相对于金 属填充剂21的吸附速度。另外,在从形成第1处理溶液的液膜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据需 要进行以下工序: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良溶剂清洗分散膜,除去残留于分散膜的未吸附 的自组织材料23a。
[0153] 需说明的是,一定量的第1处理溶液液膜的形成无需通过1次液膜形成来达成,可 通过将上述液膜的形成工序和清洗工序重复数次来达成。
[0154] (4-2-3)干燥处理 在如上所述的吸附处理之后,进行分散膜的干燥处理。此处的干燥处理可为自然干燥 或在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干燥。
[0155] (4-2-3)第2处理溶液的制备 首先,将有色材料23b在不与其起反应的溶剂中溶解/搅拌,制备第2处理溶液。若溶 剂为可溶解有色材料23b的溶剂,则无特殊限定。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二甲亚砜、N,N-二甲 基甲酰胺、乙醇、水等。
[0156] 从提高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表面的自组织材料23a与有色材料23b的反应速度 的观点出发,有色材料23b的浓度优选0. 01质量%以上。
[0157] (4-2-4)基于第2处理溶液的有色材料的键合处理 接着,若将已通过第1处理溶液处理的分散膜与第2处理溶液接触,则如图8的示意图 A所示,第2处理溶液含有的有色材料23b的酰氯(例如"R-C0C1")与吸附于金属填充剂 21表面的自组织材料23a的末端官能团(例如"-NH 2")反应而键合,在金属填充剂表面形 成有色自组织材料23。由此,如图8的示意图B所示,在金属填充剂表面形成包含有色自组 织材料23的自组织单分子膜。
[0158] 作为这样的键合处理的具体例,可示例出以下方式:将分散有金属填充剂21的分 散膜浸渍于第2处理溶液的浸漬方式,或在分散膜上形成第2处理溶液的液膜的涂布方式 或印刷方式。
[0159] 在应用浸渍方式的情况下,准备分散膜充分浸泡的量的第2处理溶液,将分散膜 在第2处理溶液中浸渍0. 1秒~48小时。在此期间,通过进行加热和超声处理中的至少一 种,从而可加快有色料23b向金属填充剂21的吸附速度。在浸渍后,根据需要进行以下工 序:用有色材料23b的良溶剂清洗分散膜,除去残留于分散膜的未吸附的有色材料23b。
[0160] 在应用涂布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从微凹印涂布法、丝棒涂布法、直接凹印涂布法、 模具涂布法、浸渍法、喷雾涂布法、逆转辊式涂布法、帘式涂布法、逗点涂布法、刮刀涂布法、 旋转涂布法等选择适宜的方法,在分散膜上形成第2处理溶液的液膜。
[0161] 在应用印刷方式的情况下,例如从凸版印刷法、胶印印刷法、凹印印刷法、凹版印 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和丝网印刷法等选择适宜的方法,在分散膜上形成第2处理溶液 的液膜。
[0162] 在应用涂布方式或印刷方式的情况下,在分散膜上形成有一定量的第2处理溶液 液膜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和超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可加快有色材料23b相对于自组 织材料23a的反应速度,所述自组织材料23a吸附于金属填充剂21。另外,在从形成第2处 理溶液的液膜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据需要进行以下工序:用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良溶剂 清洗分散膜,除去残留于分散膜的未吸附的有色材料23b。
[0163] 需说明的是,一定量的第2处理溶液液膜的形成无需通过1次液膜形成来达成,可 通过将上述液膜的形成工序和清洗工序重复数次来达成。
[0164] (4_2_5)干燥处理 在如上所述的吸附处理之后,进行透明导电膜12的干燥处理。此处的干燥处理可为自 然干燥或在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干燥。
[0165] (5)其它 需说明的是,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制备在透明导电膜 12上设置有外涂层31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的情况下(参照图2),只要进行在透明导电膜 12的上部形成外涂层31的工序即可。另外,在制备在基材11与透明导电膜12之间设置有 锚固层32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的情况下(参照图2),在形成分散膜前的基材11上形成锚 固层32。然后,只要进行在该锚固层32上形成分散膜的工序和与其相连的工序即可。
[0166] 另外,在制备不使用树脂材料22而构成的透明导电膜12的情况下(参照图4的 截面图A),不使用树脂材料22,使用金属填充剂和溶剂而制备分散液,在基材11上形成分 散液的液膜。接着,通过从在基材11上形成的分散液的液膜除去溶剂,在基材11上形成有 分散液液膜的部分,金属填充剂21以几乎均匀分散的状态聚集,形成由金属填充剂21构成 的分散膜。然后,只要进行以下处理即可:按照与上述步骤相同的步骤,对于该分散膜,依次 接触第1处理溶液和第2处理溶液。
[0167] [效果] 通过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制备方法,使得可通过不使用真空工序的简便方法而 廉价地制备金属填充剂21表面经有色自组织材料23修饰的透明导电膜12。
[0168] [变形例]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制备方法中,可使进一步具备使透明 导电膜12形成图案而形成电极图案的工序。作为图案形成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以下方法: 在将分散液干燥或固化以后的工序中,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制备方 法的图案形成相同地,对分散膜或透明导电膜12蚀刻图案。在该情况下,可如下地进行蚀 刻图案:在分散膜或透明导电膜12的电极图案以外的区域,不除去透明导电膜12,如图5-1 的示意图B所示,至少分离金属填充剂21而使导电区域Ri与绝缘区域R2形成绝缘状态。
[0169] 另外,代替上述图案形成方法,在分散膜的形成工序中,例如可使通过印刷法形成 预先形成图案的分散膜。作为印刷法,例如可使用凸版印刷法、胶印印刷法、凹印印刷法、凹 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丝网印刷法等。
[0170] 〈4.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作为透明导电性元件的制备方法的一例,对以下方法进行说明:在通过有色自组 织材料23修饰金属填充剂21表面后,形成该金属填充剂的分散膜。
[0171] (分散液的制备) 首先,向金属填充剂21与溶剂的分散液中添加有色自组织材料23,预先用有色自组织 材料23对分散液中的金属填充剂21表面进行表面修饰。由此,制备吸附有有色自组织材 料23的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液。
[0172] 另外,可如下所述地进行来制备分散液。首先,向金属填充剂21与溶剂的分散液 中添加自组织材料23a,预先通过自组织材料23a对分散液中的金属填充剂21表面进行表 面修饰。自组织材料23a的末端官能团例如为胺。但是,若为与酰氯等有色材料23b的官 能团反应而键合的官能团,则并不限定于此。接着,向吸附有自组织材料23a的金属填充剂 21的分散液中添加有色材料23b,将自组织材料23a与有色材料23b键合。由此,制备用有 色自组织材料23进行表面修饰的金属填充剂的分散液。
[0173] 有色自组织材料23相对于分散液的浓度优选0. 0001质量%以上且0. 1质量%以 下。在少于0.0001质量%的情况下,反射L减少效果不足。另一方面,在多于0.1质量% 的情况下,在分散液中金属填充剂21处于凝集的趋势,引起制备的透明导电膜12的片材电 阻值或全光线透射率劣化。
[0174] (分散膜的形成) 接着,使如上所述地制备的分散液根据需要含有未固化的树脂材料22,在基材11上形 成分散膜。在该分散膜中,分散有以有色自组织材料23进行表面修饰的金属填充剂21。这 样的分散膜的形成方法虽然无特殊限定,但若示例,则可列举出浸渍法或涂布法等。
[0175] (分散膜的干燥与固化) 接着,将在基材11上形成的分散膜中的溶剂干燥而除去。然后,进行未固化的树脂材 料22的固化处理。由此,得到分散有进行过表面修饰的金属填充剂21的透明导电膜12。 需说明的是,溶剂的通过干燥的除去和未固化的树脂材料22的固化处理与上述第3实施方 式相同。然后,为了降低得到的透明导电膜12的片材电阻值,可使根据需要实施采用压延 机的加压处理。由此,得到作为目标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
[0176] (其它) 上述方法为如下方法,即,通过将有色自组织材料23添加于金属填充剂21与溶剂的分 散液中,从而得到吸附有有色自组织材料23的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液,或通过使自组织材 料23a和有色材料23b与金属填充剂21与溶剂的分散液依次反应,从而制备吸附有有色自 组织材料23的金属填充剂21的分散液,根据需要使该分散液含有未固化的树脂材料22,将 该分散液成膜于基材11而形成透明导电膜12的方法,但除此之外,还可制备同时含有金属 填充剂21、有色自组织材料23和未固化的树脂材料22的分散液或同时含有金属填充剂、自 组织材料23a、有色材料23b和未固化的树脂材料22的分散液,通过将该分散液成膜于基材 11而形成透明导电膜12,将它们形成图案从而制备本发明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
[0177] [效果] 在第4实施方式的制备方法中,与第3实施方式的制备方法相比可减少制备工序。在 该情况下,若将感光性树脂用作树脂材料,则可进一步简化将透明导电膜形成图案的透明 导电性元件的制备工序。
[0178] 〈5.第5实施方式〉
[信息输入装置的构成] 图9的截面图A为示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 截面图。如图9的截面图A所示,将信息输入装置2设置于显示装置3的显示面上。将信 息输入装置2例如通过粘合层51与显示装置3的显示面粘合。可使粘合层51仅设置于显 示装置3的显示面与信息输入装置2的背面的边缘部。作为粘合层51,例如可使用粘结糊 料、粘结带等。在本说明书中,将用手指或笔等输入信息的触摸面(信息输入面)侧的面称 为"表面",将与其相反侧的面称为"背面"。
[0179] (显示装置) 虽然适用信息输入装置2的显示装置3无特殊限定,但若示例,则可列举出液晶 显不器、CRT (Cathode Ray Tube)显不器、等离子体显不器(Plasma Display Panel: PDP)、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 :EL)显示器、表面传导型电子射极显示器 (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 :SED)等各种显不装置。
[0180] (信息输入装置) 信息输入装置2为所谓的投影型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具备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和 设置于该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表面上的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经由粘合层52将第1 透明导电性元件la与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粘合。
[0181] 另外,根据需要,可使在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表面上进一步具备保护层(光学 层)54。保护层54例如为由玻璃或塑料构成的顶板等。例如经由粘合层53将保护层54 与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粘合。保护层54并不限定于该实例,也可设为Si0 2等陶瓷涂层 (外涂层)。
[0182] 图9的透视图B为示出本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一个构成 例的分解透视图。此处,将在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和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的面内直 交的2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
[0183] 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具备基材11a和设置于基材11a表面的透明导电膜12a。 使透明导电膜12a形成图案,构成X电极。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具备基材lib和设置于 基材lib表面的透明导电膜12b。使透明导电膜12b形成图案,构成Y电极。
[0184] X电极在基材11a表面在X轴方向(第1方向)延伸,与之相对的是,Y电极在基 材lib表面面向Y轴方向(第2方向)延伸。因此,X电极与Y电极交叉使直交。
[0185] 由透明导电膜12a构成的X电极具备多个垫状部(第1单元电极体)42a和将多 个垫状部42a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部(第1连接部)42b。连接部42b在X轴方向延伸,将 毗邻的垫状部42a的边缘彼此连接。垫状部42a与连接部42b可一体形成。
[0186] 由透明导电膜12b构成的Y电极具备多个垫状部(第2单元电极体)43a和将多 个垫状部43a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部(第2连接部)43b。连接部43b在Y轴方向延伸,将 毗邻的垫状部43a的边缘彼此连接。垫状部43a与连接部43b可一体形成。
[0187] 在从触摸面侧观察信息输入装置2的情况下,优选构成X电极和Y电极,使观察为 垫状部42a和垫状部43a不重叠地在信息输入装置2的一个主面铺入而紧密填充的状态。 其原因在于,由此可使信息输入装置2触摸面的面内的反射率大致相等。
[0188] 此处,对X电极和Y电极具有将具有规定形状的多个垫状部(单元电极体)42a、 43a连接成直线状的形状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X电极和Y电极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实例。 例如,作为X电极和Y电极的形状也可采用条纹状(直线状)等。
[0189] 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和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的上述以外的方面与第2实施 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性元件1相同。
[0190] [效果] 在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2中,作为X电极和Y电极,使用在第2实施方 式中说明的可防止光的漫反射的透明导电膜12。由此,可防止经图案形成的X电极和Y电 极因外界光线的漫反射而被辨识。另外,在将这样的信息输入装置2配置于显示装置3显 示面上的情况下,可进行防止由外界光线在设置于信息输入装置2的X电极和Y电极漫反 射导致的黑色显示时黑色浮动的显示。
[0191] 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构成的信息输入装置2,可广泛应用于具备透 明导电膜12的构成的信息输入装置,例如可为电阻膜式的触摸面板。即使为这样的构成, 也可得到与第5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2相同的效果。
[0192] [变形例] (变形例1) 图10的截面图A为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具备基材11a和设置于该基材11a表面的透明导电膜12a。第2透 明导电性元件lb具备保护层54和设置于该保护层54背面的透明导电膜12b。经由粘合 层53将这些第1透明导电性元件la与第2透明导电性元件lb粘合使彼此的透明导电膜 12a、12b 相对。
[0193] (变形例2) 图10的截面图B为示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透明导电性元件1具备基材11a、设置于基材11a背面的透明导电膜12a和设置于基材11a 表面的透明导电膜12b。经由粘合层53将透明导电性元件1与保护层54粘合。
[0194] (变形例3) 图11的截面图A为示出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透 明导电性元件1具备保护层54和直接设置于保护层54背面的电极图案部55。电极图案 部55具备作为X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和作为Y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将这些透明导电膜直接 形成于保护层54背面。可制成经由绝缘层将作为X电极的透明导电膜与作为Y电极的透 明导电膜层压的构成。
[0195] (变形例4) 图11的截面图B为示出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显示 装置3具备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部4、设置于显示面板部4表面的保护玻璃等覆盖层56、设 置于覆盖层56表面的电极图案部55和设置于电极图案部55表面的偏光器57。另外,在偏 光器57表面,经由粘合层53设置保护层54。电极图案部55具备作为X电极的透明导电膜 和作为Y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可将这些透明导电膜直接形成于覆盖层56表面。可制成经 由绝缘层将作为X电极的透明导电膜与作为Y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层压的构成。
[0196] 〈6.第6实施方式〉 在图12中示出使用透明导电膜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如该图所示的显示装 置61为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EL的有源矩阵型有机EL显示装置。
[0197] 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61为排列有像素电路和与其连接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EL 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61,所述像素电路将薄膜晶体管Tr用于基板60上的各像素 P。
[0198] 排列有薄膜晶体管Tr的基板60上用展平绝缘膜63覆盖,在其上部排列形成像素 电极65,所述像素电极65经由设置于展平绝缘膜63的连接孔而与薄膜晶体管Tr连接。像 素电极65构成阳极(或阴极)。
[0199] 各像素电极65的边缘用间隙绝缘膜67覆盖而进行元件分离。经元件分离的各像 素电极65上用各色的有机发光功能层69r、69g、69b覆盖,进而设置覆盖它们的共用电极 71。各有机发光功能层69r、69g、69b包含至少具备有机发光层的层压结构。就覆盖它们的 共用电极71而言,将与各有机发光功能层69r、69g、69b邻接的层例如形成为阴极(或阳 极)。另外,使共用电极71作为整体形成为取出由各有机发光功能层69r、69g、69b产生的 发出光的光透射电极。将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膜12用于这样的共用电极71的 至少一部分的层。
[0200] 由此,在像素电极65与共用电极71之间夹载有有机发光功能层69r、69g、69b的 各像素 P部分,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EL。需说明的是,虽然省略此处的图示,但在形成有 这些有机电致发光元件EL的基板60上可进一步设置保护层,经由粘接剂粘合封装基板而 构成显示装置61。
[0201] [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61中,作为在作为发出光取出侧的显示面侧设 置的共用电极71,具备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明导电膜12。由此,在将由各有机发光功 能层69r、69g、69b产生的发出光从共用电极71侧取出的情况下,可防止由外界光线在共用 电极71的漫反射导致的黑色浮动,从而即使在外界光线环境下也可进行对比度高的显示。
[0202] 需说明的是,在该显示装置61的显示面侧,可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地配置信息输 入装置2,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得到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203] 〈7.第7实施方式〉 在图13~图17中示出将具备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或第6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应用于显示部的电子设备的实例。以下对本技术的电子设备的 应用例进行说明。
[0204] 图13为示出应用本技术的电视机的透视图。本应用例所涉及的电视机100含有 由前面板102或滤光玻璃103等构成的显示部101,应用之前说明的显示装置作为该显示部 101。
[0205] 图14为示出应用本技术的数码照相机的图,图14的透视图A为从正面侧观察的 透视图,图14的透视图B为由背面侧观察的透视图。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数码照相机110含 有闪光用发光部111、显示部112、菜单开关113、快门按键114等,应用之前说明的显示装置 作为该显示部112。
[0206] 图15为示出应用本技术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透视图。本应用例所涉及的笔 记本型个人计算机120在主体121含有可在输入文字等时操作的键盘122、显示图像的显示 部123等,应用之前说明的显示装置作为该显示部123。
[0207] 图16为示出应用本技术的摄像机的透视图。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摄像机130含有 主体部131、在面向前方的侧面拍摄被摄像物用的透镜132、拍摄时的启动/停止开关133、 显示部134等,应用之前说明的显示装置作为该显示部134。
[0208] 图17为示出应用本技术的便携终端装置(例如移动电话)的正面图。本应用例 所涉及的移动电话140含有上侧机箱141、下侧机箱142、连接部(此处为铰链部)143、显 示部144,应用之前说明的显示装置作为该显示部144。
[0209] 即使为如上所述的各电子设备,通过将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3或第6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61用于显示部,从而在外界光线环境下也可进行对比度高的 显不。 实施例
[0210]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0211] 应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如下制备实施例1~10和比较例1~18的透明导电 膜(参照如下所示的表1~表4。)。
[0212] 〈实施例1?10> 首先,作为金属纳米线,制备银纳米线。此处,通过参照文献("ACS Nano" 2010年, VOL 4, NO. 5, 2955-2963)的现有方法,制备直径为30nm、长度为1(Γ30 μ m的银纳米线。
[0213] 接着,将下列材料与制备的银纳米线一同投入乙醇中,通过使用超声波将银纳米 线分散于乙醇中从而制备分散液。
[0214] 银纳米线:0. 28质量% 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乙基纤维素(乙氧基为49%)(透明树脂材料):0· 83质量% 旭化成制Duranate ( r Λ 9 #、一卜)D101 (树脂固化剂):0· 〇83质量% 日东化成制Neostan (才、才7夕> )U100 (固化促进催化剂):0· 0〇25质量% IPA (溶剂):98· 8045 质量 %。
[0215] 用8号线棒〃'一)将制备的分散液涂布于透明基材上而形成分散膜。通 过将银纳米线的每平方米重量设为约〇. 〇36g/m2以上,从而使最终得到的透明导电膜的片 材电阻变为约100 Ω/□。作为透明基材,使用膜厚度为125 μ m的PET (Toray Industries, Inc.(東 >株式会社)制,商品名:U34)。接着,在烘箱中于120°C进行30分钟的加热处 理,干燥除去分散膜中的溶剂。此外,为了增加银纳米线彼此的接触点和接触面积,用压延 机在1000N/4cm的直线压力、21cm/min的线速度下进行加压。接着,在大气中于150°C进行 30分钟的加热处理,将分散膜中的透明树脂材料固化,得到银纳米线的分散膜。
[0216] 接着,为了提高如上制备的银纳米线分散膜的对比度,进行以下处理。
[0217] 将作为氨末端硫醇的11-氨基-1- i^一烷硫醇盐酸盐或16-氨基-1-十六烷硫醇 盐酸盐(均为株式会社同仁科学研究所制)溶解于乙醇、二甲亚砜或丙酮中使变为0.25质 量%。于室温将制备的银纳米线分散膜在该溶液中浸渍2小时,形成自组织膜,由此使溶液 中的氨末端硫醇吸附于分散膜中的银纳米线。
[0218] 接着,将具有如下列表1所示的发色团的染料形成为酰氯,将它们分别溶解于二 甲亚砜以达到0.25质量%。于室温将吸附有上述氨末端硫醇的银纳米线分散膜浸渍(浸渍 时间为1秒)于该溶液中,使溶液中的染料的C0C1基与分散膜中的胺反应,由此得到有色 自组织膜吸附于银纳米线的透明导电膜。
[0219] 在得到的透明导电膜表面,如下形成保护层。在116μπι的湿润厚度下用涂布器将 以下溶液涂布在透明导电膜上,所述溶液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TESK株式会社制,商品名 Α2398Β)溶解于ΙΡΑ使其固体成分为0. 1质量%而获得,然后在80°C的烘箱中干燥2分钟, 在300mJ/cm2的累积光量下进行紫外线照射,由此将约100nm的紫外线固化丙烯酸层成膜 为保护层。
[0220]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不进行实施例1的硫醇类的吸附处理和硫醇类与染料的反应处理,除此 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具备保护层的透明导电膜。
[0221] 〈比较例2?6> 在比较例2飞中,不进行硫醇类的吸附处理,以不形成酰氯的方式使用表1所记载的染 料,将染料的吸附条件设为80°C、10分钟,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具备保护层的 透明导电膜。
[0222] 〈比较例7> 在比较例7中,不进行硫醇类与染料的反应处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具 备保护层的透明导电膜。
[0223] 〈比较例8?12> 比较例8~12以不形成酰氯的方式使用表1所记载的染料,将染料的吸附条件设为 80°C、10分钟,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具备保护层的透明导电膜。
[0224] 〈比较例 13> 在比较例13中,使用表1所记载的硫醇类形成自组织膜,不进行硫醇类与染料的反应 处理,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具备保护层的透明导电膜。
[0225] 〈比较例14?18> 在比较例14~18中,使用表1所记载的硫醇类形成自组织膜,以不形成酰氯的方式使用 表1所记载的染料,将染料的吸附条件设为80°C、10分钟,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 到具备保护层的透明导电膜。
[0226] 对于在以上实施例1~10和比较例1~18中制备的透明导电膜,评价A)全光线透射 率[%]、B) HAZE、C)黑色浮动、D)片材电阻值[Ω/口]、E)反射L值。各评价如下进行。
[0227] 〈A)全光线透射率的评价〉 使用透射率测定仪(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商品名:HM-150)依据JIS K7361进行评价。
[0228] <B) HAZE 的评价〉 使用透射率测定仪(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商品名:HM-150)依据JIS K7136进行评价。
[0229] 〈C)黑色浮动的评价〉 除比较例1以外,Btt邻于实施了吸附处理的部分(处理部),形成未实施吸附处理的部 分(未处理部)。以在形成有处理部和未处理部的分散膜(金属线层)侧粘贴黑带的状态 从透明基材侧目视,按照以下〇、Λ、X的三个等级评价黑色浮动的发生。
[0230] 〇:可立刻判断处理部与非处理部的边界,处理部的黑色浮动减少 Λ :虽然难以判明处理部与非处理部的边界,但处理部的黑色浮动减少 X :未判明处理部与非处理部的边界,处理部有黑色浮动。
[0231] 需说明的是,比较例1与比较例1以外的未处理部相同。S卩,对于比较例1以外的 三级评价为以比较例1为基准的评价。
[0232] 〈D)片材电阻值的评价〉 使用非破坏电阻测定仪(Napson Corporation (于y ^株式会社)制,商品名: EC-80P),使测定探针与分散膜(金属线层)侧接触进行评价。
[0233] 〈E)反射L值的评价〉 反射L值使用在黑色浮动评价中使用过的样品,用X-Rite Inc.(工77 7 4卜社) 制Color (力5 -)i5,依据JIS Z8722测定分光反射率,求得L*a*b*显色系统的L*值。
[0234] (条件) 在表1中示出实施例实施例10的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条件,在表2中示出比较例 比较例18的透明导电膜的制备条件。
[0235]

【权利要求】
1. 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2. 权利要求1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有色自组织材料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
3. 权利要求1或2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有色自组织材料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
4.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 所述有色自组织材料是有色材料与自组织材料键合而成的。
5. 权利要求4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有色材料为染料。
6. 权利要求4或5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有色材料具有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 色团和键合于所述自组织材料的基团。
7. 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有色材料为酰卤。
8. 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有色材料以下列通式表示: R-COX, R-S03H,或 R-S(VNa+, 其中,R为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X为氟(F)、氯(Cl)、溴(Br)或碘(I)。
9. 权利要求6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发色团为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
10. 权利要求7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酰卤为酰氯。
11. 权利要求4~10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自组织材料具有吸附于所述金 属填充剂的基团。
12. 权利要求11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自组织材料为硫醇类、双硫醇类、硫醚类和 二硫醚类中的至少1种。
13.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在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设置有包含 所述有色自组织材料的有色自组织单分子膜。
14. 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金属填充剂为金属纳米线。
15. 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的透明导电膜,其中,所述金属填充剂含有选自Ag、Au、Ni、 Cu、Pd、Pt、Rh、Ir、Ru、Os、Fe、Co 和 Sn 的至少 1 种。
16. 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17. 权利要求16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其中,有色自组织材料吸附于金属填充 剂表面。
18. 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含有吸附有有色自组织材料的金属填充剂 和感光性树脂。
19. 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含有金属填充剂、有色自组织材料和感光性 树脂。
20. 导电性元件,所述导电性元件具备 基材,和 设置于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其中, 所述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21. 权利要求20的导电性元件,其中,有色自组织材料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
22. 输入装置,所述输入装置具备 基材,和 设置于所述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其中, 所述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有色自组织材料。
23. 权利要求22的输入装置,其中,有色自组织材料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
24.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部和设置于所述显示部内或所述显示部表面的 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具备基材和设置于所述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 所述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有色自组织材料。
25. 权利要求24的显示装置,其中,有色自组织材料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
26. 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备显示部和设置于所述显示部内或所述显示部表面的 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具备基材和设置于所述基材表面的透明导电膜, 所述透明导电膜含有 金属填充剂,和 设置于所述金属填充剂表面的有色自组织材料。
27. 权利要求26的电子设备,其中,有色自组织材料吸附于金属填充剂表面。
【文档编号】H01B5/14GK104145312SQ201380012649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6日
【发明者】金子直人, 水野干久, 李成吉, 岩田亮介, 石井康久 申请人: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