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7806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用于获得比如内置于二次电池等中的卷绕元件。



背景技术:

比如用作锂离子电池等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元件通过下述方式制造: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带状的正电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带状的负电极箔在隔着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两个带状的分隔件而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卷绕。

作为制造电池元件的卷绕装置,人们知道有下述的类型,其中,将从呈卷状而卷绕的原料卷供给的各电极箔和各分隔件卷取到可旋转的卷芯上,在卷取后,将已卷绕的电极箔和分隔件(在下面称为“卷绕元件”)从上述卷芯上取下。但是,在这样的卷绕装置中,通过卷绕元件的卷绕压力而从卷芯上取下卷绕元件这一点可能比较困难,或在取下时,可能导致电极箔、分隔件的破损等情况。另外,可能因卷绕压力而造成位于卷绕元件的中心部分的电极箔、分隔件的端部产生错位。如果产生这样的错位,则两个电极箔之间的距离过大,其结果是,卷绕元件的中心部分无法充分地发挥作为电池的功能。

于是,为了消除这样的不良情况,人们提出了下述的技术,其中,将筒状的卷芯芯体安装于卷芯的外周上,并且将电极箔和分隔件卷取于该卷芯芯体上,在它们的卷取后,针对每个卷芯芯体,取 下上述卷绕元件。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技术中,在卷取前,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上。作为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的第1方法,考虑下述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规定的粘接胶带而将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固定。

另外,作为第2方法,人们知道有下述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上设置热塑性树脂制的覆盖层,将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热焊接于该覆盖层上(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通过设置覆盖层,即使在卷芯芯体由金属制成,或由其熔点显著高于或低于分隔件的树脂制成的情况下,仍可进行热焊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2242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实际上,必须将两个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而在上述第1方法中,无法在使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对齐的状态下一次将该两个分隔件固定。其原因在于:几乎无法将粘接胶带粘贴于位于内周侧(卷芯芯体侧)的分隔件上。于是,在采用第1方法时,为了更加可靠地将两个分隔件固定,必须使各分隔件的起始端相互错开,在位于内周侧的分隔件中,必须充分地确保粘接胶带的粘贴量。然而,在与原料卷连接的各分隔件中,可能难以仅将该起始端错开,生产性会降低。另外,为了以规定长度使分隔件的起始端错开,可能必须要求复杂的装置,可能装置会复杂化、制造成本会增加。

另外,在上述第2方法中,在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时,必须要求在卷芯芯体上设置覆盖层的工序,以及进行热焊接的工序,可能导致生产性降低。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装置,其一边谋求生产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等,一边更加可靠地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地对适合解决上述课题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在相应的技术方案后面附加有特有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包括:

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可使卷芯芯体以其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在该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上,具有外侧呈凸起形状的凸面部;

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将两个带状的分隔件固定于上述卷芯芯体上;

电极箔供给机构,该电极箔供给机构将正电极箔和负电极箔分别供向上述卷芯芯体侧,

在通过上述固定机构而将上述两个分隔件固定于上述卷芯芯体上后,一边根据上述旋转机构的动作使上述卷芯芯体旋转,一边使上述正电极箔和上述负电极箔在分别隔着上述两个分隔件而相互绝缘的状态下进行卷取,

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弯曲机构,该弯曲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通过至少沿上述卷芯芯体的上述凸面部使上述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从而上述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之间错开,

上述固定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在通过上述弯曲机构使上述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的状态下,以跨于上述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和上述卷芯芯体的方式,将规定的粘接胶带粘贴于上述分 隔件和上述卷芯芯体上。

另外,“筒状的卷芯芯体”不仅指通过金属材料、较厚的树脂材料等形成的较难以变形的类型,而且还包括通过将较薄的树脂材料等卷绕于旋转机构上的方式形成的可较容易变形的类型。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固定机构采用粘接胶带将两个带状的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然后,一边根据旋转机构的动作使卷芯芯体旋转,一边通过电极箔供给机构将正电极箔和负电极箔供向卷芯芯体,在分别隔着各分隔件而相互绝缘的状态而卷取。接着,最终,针对每个卷芯芯体,取下已卷绕的电极箔和分隔件,由此获得卷绕元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在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之前,通过弯曲机构使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沿卷芯芯体的凸面部弯曲。由此,可使内周侧(卷芯芯体侧)的分隔件的起始端与外周侧的分隔件的起始端相对弯曲前的状态而错开。由此,可在内周侧的分隔件中产生粘接胶带的粘贴量,可将粘接胶带粘贴于内周侧的分隔件上。

此外,伴随将外周侧的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的动作的进行,可在外周侧的分隔件上产生沿其纵向的张力。另外,通过该张力,可从外周侧的分隔件对内周侧的分隔件施加朝向上述凸面部的按压力。由此,内周侧的分隔件呈通过外周侧的分隔件和卷芯芯体而被夹持的形状,可牢固地保持内周侧的分隔件。

如上述那样,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可通过粘接胶带将外周侧的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可通过从粘接胶带、外周侧分隔件施加的按压力,将内周侧的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于是,可牢固地将两个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

另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可通过下述非常简单的方法而牢 固地将两个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该方法为:在沿卷芯芯体的凸面部而使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后,通过粘接胶带而将分隔件粘贴于卷芯芯体上。于是,在将两个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时,不必要求困难的作业,另外,也不必要求采用复杂的装置。由此,可谋求生产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装置的简化。

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弯曲机构包括可自由旋转的弯曲用辊,

上述弯曲用辊按照下述方式构成:一边将上述两个分隔件夹持于上述弯曲用辊与上述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之间,一边沿上述卷芯芯体的外周面,朝向上述分隔件的起始端移动,由此,沿上述凸面部而使上述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在弯曲用辊和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之间夹持两个分隔件的状态下,沿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使弯曲用辊朝向分隔件的起始端移动,由此,使两个分隔件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于是,在分隔件的弯曲时,可有效地抑制在分隔件的表面上产生擦伤等破损的情况。另外,在沿凸面部使分隔件弯曲时,可更加可靠地抑制分隔件(特别是内周侧的分隔件)产生挠曲等变形的情况。作为这些情况的结果,可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电池性能降低的情况。

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在通过上述弯曲机构使上述两个分隔件弯曲时,可通过将上述两个分隔件中的相对上述起始端侧部分的终端侧部分夹持在上述弯曲机构与上述卷芯芯体之间的方式,保持上述两个分隔件。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可更加容易且更加可靠地进行分隔件的弯曲。

另外,通过并用技术方案2,可更加可靠地使外周侧的分隔件产生张力,可更进一步牢固地保持内周侧的分隔件。其结果是,可在更加稳定的状态,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

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3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机构包括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在粘贴上述粘接胶带时,将上述粘接胶带朝向上述旋转机构侧按压,

上述保持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在通过上述按压机构按压上述粘接胶带时,抵抗上述按压机构的按压力而支承上述旋转机构。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4,可在按压机构的粘接胶带的按压时,通过保持机构而抵抗来自按压机构的按压力,从而支承旋转机构。于是,可更加可靠地将粘接胶带粘贴于卷芯芯体和分隔件上。另外,可更加可靠地防止旋转机构产生翘起等变形的情况。

此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4,由于保持机构兼具支承旋转机构的功能,故不必要求在粘接胶带的粘贴时单独设置用于支承旋转机构的机构。由此,可更加有效地谋求装置的简化、制造成本的抑制。

技术方案5涉及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芯芯体呈扁平状,

在上述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上,具有第1平坦面部和第2平坦面部,该第1平坦面部与上述卷芯芯体周向的上述凸面部的一端连接,该第2平坦面部与上述周向的上述凸面部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与上述第1平坦面部基本平行,

上述弯曲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按照从上述第1平坦面部越过上述凸面部到达上述第2平坦面部的方式,沿上述卷芯芯体的外周面移动,从而使上述分隔件弯曲。

另外,“基本平行”不仅包括两个平坦部处于严格的平行状态的场合,而且还包括两个平坦部稍倾斜的场合。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由于分隔件以约180°的程度回折,故可通过张力的作用而使外周侧的分隔件朝向凸面部侧强烈地按压。由此,可通过外周侧的分隔件,将内周侧的分隔件更加牢固地按压于卷芯芯体(凸面部)侧。另外,可将内周侧的分隔件按压于沿卷芯芯体的周向的凸面部的全部区域。这些动作配合作用,可在非常稳定的状态下,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

技术方案6涉及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芯芯体的外周面的与上述轴线相垂直的截面呈圆形,

上述弯曲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沿上述卷芯芯体的外周面,在横跨半周以上的范围内移动,从而使上述两个分隔件弯曲。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6,由于分隔件以180°以上而回折,故可通过张力的作用,使外周侧的分隔件朝向卷芯芯体侧强烈地按压。由此,可通过外周侧的分隔件,将内周侧的分隔件更加牢固地按压于卷芯芯体侧。另外,可将内周侧的分隔件按压于卷芯芯体的外周面的较宽范围。作为这些情况的结果,可在极稳定的状态下,将分隔件固定于卷芯芯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卷绕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3(a)为弯曲机构的主视示意图,图3(b)为弯曲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表示使转台转半圈的状态的卷绕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5(a)~(c)为表示分隔件相对卷芯芯体的固定过程的局 部剖面主视示意图;

图6(a)~(c)为表示分隔件相对卷芯芯体的固定过程的局部剖面主视示意图;

图7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卷芯等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分隔件的弯曲量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而获得的锂离子电池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的那样,锂离子电池元件(在下面称为“电池元件”)1通过下述方式构成:相对筒状的卷芯芯体2,卷绕两个分隔件3、4和正电极箔5与负电极箔6。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给予分隔件3、4、正电极箔5与负电极箔6相互的间距而表示。另外,在图1中,以大于实际的厚度表示位于电池元件1的中心的卷芯芯体2和分隔件3、4。

卷芯芯体2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卷绕由规定的树脂(比如PET)形成的膜后,将上述膜的重叠部分之间热焊接。另外,卷芯芯体2呈在轴线CL1方向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轴线CL1相垂直的剖面呈扁平状。另外,在图1等中,卷芯芯体2的膜的重叠部分等在图中没有示出,以简化方式表示卷芯芯体2。

此外,在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上,存在两个外侧呈凸起形状的凸面部2A的部位。另外,在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上,存在第1平坦面部2B和第2平坦面部2C,该第1平坦面部2B与卷芯芯体2周向的凸面部2A的一端连接,该第2平坦面部2C与上述周向的 凸面部2A的另一端连接,并且与第1平坦面部2B平行。

分隔件3、4具有与沿卷芯芯体2的轴线CL1方向延伸的长度相同的宽度,通过绝缘体(比如聚丙烯(PP)等树脂)构成,以便防止不同的电极箔5、6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短路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件3、4的熔点显著地低于卷芯芯体2的熔点,难以通过热焊接而将分隔件3、4和卷芯芯体2固定。

正电极箔5和负电极箔6均与分隔件3、4相同,具有与沿卷芯芯体2的纵向的长度基本相同的宽度。另外,在正电极箔5和负电极箔6的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在图中未示出的活性物质。正电极箔5采用比如铝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正极活性物质。负电极箔6采用比如铜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负极活性物质。此外,经由这些活性物质,可进行正电极箔5和负电极箔6之间的离子交换。更具体地说,在充电时,离子从正电极箔5侧移向负电极箔6侧,在放电时,离子从负电极箔6侧移向正电极箔5侧。

另外,从正电极箔5的宽度方向一端缘,伸出在图中未示出的多根正极引线,并且从负正电极箔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缘,伸出在图中未示出的多根负极引线。

在获得锂离子时,已卷绕的电池元件1设置于金属制且呈筒状的电池容器(在图中未示出)内部,并且分别汇集上述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另外,已汇集的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部件(在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同样,已汇集的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部件(在图中未示出)连接,两端子部件按照堵塞于上述电池容器的两端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可获得锂离子电池。

下面对用于制造电池元件1的卷绕装置11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的那样,卷绕装置11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的转台12。该转台12按照两个圆盘状台14、15相对的方式构成, 按照跨于两个台14、15之间的方式,以台14、15的中心为对称中心设置两个作为旋转机构的卷芯20。另外,两个台14、15(转台12)按照可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构成,并且按照两个台14、15同步旋转的方式设定。由此,各卷芯20可在装卸位置P1和卷取位置P2之间移动。另外,两个台14、15也可每旋转180°而反转。

卷芯20的截面呈扁平状,该卷芯20包括沿本身的中心轴而延伸的狭缝(参照图5等)。另外,卷芯20按照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以本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卷芯20按照可沿转台12的轴线方向(图2等的纸面进深方向),相对该转台12而出没的方式构成。

另外,卷芯20可通过上述转台12的旋转,在装卸位置P1(图2等的左侧位置)和卷取位置P2(图2等的右侧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装卸位置P1,设置用于将卷芯芯体2安装于卷芯20上的安装机构31、以及用于取下电池元件1的取下机构32。在将卷芯芯体2安装于卷芯20上时,首先,将供给到装卸位置P1的树脂制的膜卷于卷芯20的外周上。然后,借助设置于安装机构31上的在图中未示出的热焊接机构将上述膜的重叠部分之间热焊接等的方式,从而将卷芯芯体2安装于卷芯20上。

另外,卷取位置P2为将分隔件3、4和各电极箔5、6卷绕于卷芯芯体2上的位置,对应于该卷取位置P2,设置用于供给分隔件3、4和各电极箔5、6的带状体供给机构。此外,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示出带状体供给机构中的作为电极箔供给机构的正电极箔供给机构16和负电极箔供给机构1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上述卷取位置P2,设置固定机构41、以及可切断上述分隔件3、4的切断机构42。

固定机构41包括弯曲机构51、粘接胶带机构61以及夹具机 构71。弯曲机构51按照下述方式构成: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可相对设置于卷取位置P2的卷芯20的外周面而接近/离开,并且可沿卷芯20(卷芯芯体2)的周向移动。

弯曲机构51如图3(a)、图3(b)所示的那样,包括弯曲用辊52以及作为保持机构的保持用辊53。

再有,弯曲用辊52在由相对的一对第1基本部件54夹持的状态下,以可旋转的方式通过轴承而支承于两个第1基本部件54上。

保持用辊53在由相对的一对第2基本部件55夹持的状态下,以可旋转的方式通过轴承而支承于两个第2基本部件55上。另外,上述第1基本部件54以可旋转的方式通过轴承而支承于上述第2基本部件55上。由此,可细微地调整弯曲用辊52与保持用辊53的相对位置。

返回到图2,粘接胶带粘贴机构61用于将由与上述分隔件3、4相同的原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P)构成的粘接胶带TP粘贴于卷芯芯体2等的表面上。粘接胶带粘贴机构61包括:胶带保持部62(参照图6(c)),该胶带保持部62可通过吸接等的方式保持粘接胶带TP;胶带供给部(在图中未示出),该胶带供给部将粘接胶带TP供给到该胶带保持部62;胶带切割器(在图中未示出),该胶带切割器用于以规定长度切断粘接胶带TP。胶带保持部62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促动器,相对设置于卷取位置P2的卷芯芯体2而接近/离开。

夹持机构71在下述的通过切断机构42将分隔件3、4切断时等场合,通过夹持分隔件3、4的方式而保持(参照图5(a))。

切断机构42包括规定的切割器,具有通过该切割器一次性地将分隔件3、4切断的功能。

下面对用于通过上述卷绕装置11制造电池元件1的方法进行 说明。

首先,通过安装机构31而将卷芯芯体2安装于位于装卸位置P1的卷芯20上,并且位于卷取位置P2的卷芯20旋转,由此,将分隔件3、4和电极箔5、6卷取于卷芯芯体2上。

如果分隔件3、4和电极箔5、6的卷取基本完成,则使转台12沿顺时针方向转半圈,由此,将其中一个卷芯20移到装卸位置P1,并且将另一卷芯20移到卷取位置P2。比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一直位于卷取位置P2,分隔件3、4和电极箔5、6的卷取基本完成的卷芯20移向装卸位置P1。另一方面,一直位于装卸位置P1,安装有新的卷芯芯体2的卷芯20移向卷取位置P2。

然后,通过夹持机构71而保持分隔件3、4。接着,在通过使切断机构42动作,在构成划分的位置,一次将两个分隔件3、4切断,该划分为卷绕于位于装卸位置P1的卷芯20上的分隔件3、4的终端部、与通过位于卷取位置P2的卷芯20而下次卷绕的分隔件3、4的起始端部的划分。另外,由于一次切断两个分隔件3、4,故在该阶段,分隔件3、4的起始端部处于对齐的状态(没有错开的状态)。

接着,如图5(a)(另外,在图5、图6等中,为了便于图示,以大于实际的厚度而表示分隔件3、4、卷芯芯体2)所示的那样,在通过夹持机构71而保持分隔件3、4的状态下,使弯曲机构51接近设置于卷取位置P2的卷芯20,将分隔件3、4夹于弯曲用辊52和保持用辊53与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第2平坦面部2C)之间。接着,解除夹持机构71对分隔件3、4的保持。然后,如图5(b)、图5(c)和图6(a)、图6(b)所示的那样,一边将弯曲机构51按压于卷芯20侧,一边沿卷芯20(卷芯芯体2)的周向移动。由此,弯曲用辊52一边在其与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之间夹持分隔件 3、4,一边沿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而朝向分隔件3、4的起始端移动。其结果是,两个分隔件3、4的起始端侧部分沿凸面部2A弯曲,在弯曲前对齐的分隔件3、4的起始端之间处于相互错开的状态。接着,位于内周侧(卷芯芯体2侧)的分隔件4的起始端部向外部露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机构51,按照从第1平坦面部2B越过凸面部2A到第2平坦面部2C的方式,将分隔件3、4回弯。

另外,在分隔件3、4的弯曲时,保持用辊53在其与卷芯芯体2之间,夹持分隔件3、4的相对上述起始端侧部分的终端侧部分,由此保持分隔件3、4。另外,在分隔件3、4的弯曲完成时,保持用辊53处于通过分隔件3、4和卷芯芯体2支承卷芯20的状态。

接着,如图6(c)所示的那样,在通过弯曲机构51使分隔件3、4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的状态下,使保持粘接胶带TP的胶带保持部62朝向卷芯20接近,按照跨于分隔件3、4的起始端和卷芯芯体2上的方式,将粘接胶带TP粘贴于分隔件3、4和卷芯芯体2上。由此,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上。

另外,在粘接胶带TP的粘贴时,将胶带保持部62朝向上述卷芯20侧按压,以便将分隔件3、4更加可靠地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胶带保持部62相当于按压机构。另外,在粘接胶带TP的粘贴时,通过保持用辊53抵抗胶带保持部62的按压力,支承卷芯20。

在此以后,在卷取位置P2上,使卷芯20旋转,由此,卷芯芯体2以轴线CL1为中心旋转。接着,在规定的时刻,使负电极箔供给机构17和正电极箔供给机构16动作,将各电极箔5、6朝向卷芯芯体2而供给。由此,正电极箔5和负电极箔6分别隔着分隔件3、4而在相互绝缘的状态下被卷取。如果分隔件3、4和电极箔 5、6的卷绕基本完成,则沿顺时针方向使转台12转半圈,由此,将分隔件3、4等的基本卷绕完的卷芯芯体2移向装卸位置P1。接着,通过上述切断机构42而将分隔件3、4切断,并且将已切断的剩余的分隔件3、4完全卷取,采用胶带而固定,由此,卷取完成。然后,将卷芯20移到相对转台12而隐蔽的方向,通过取下机构32,将分隔件3、4等的已卷绕的卷芯芯体2从卷芯20取下,由此获得电池元件1。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对在存在已于上次而卷绕于装卸位置P1处的电池元件1的场合,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的方法进行了具体说明。相对该情况,即使在不存在于上次卷绕于装卸位置P1处的电池元件1的情况下,仍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可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

如以上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之前,通过弯曲机构51使分隔件3、4的起始端侧部分沿卷芯芯体2的凸面部弯曲。由此,可相对弯曲前的状态,使内周侧(卷芯芯体2侧)的分隔件4的起始端与外周侧的分隔件3的起始端错开。由此,可在内周侧的分隔件4中产生粘接胶带TP的粘接量,可将粘接胶带TP粘贴于内周侧的分隔件4上。

此外,伴随外周侧的分隔件3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的情况,可使外周侧的分隔件3产生沿其纵向的张力。接着,可通过该张力,从外周侧的分隔件3对内周侧的分隔件4施加朝向凸面部2A的按压力。由此,内周侧的分隔件4呈通过外周侧的分隔件3和卷芯芯体2而夹持的形状,可牢固地保持内周侧的分隔件4。

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可通过粘接胶带TP将外周侧的分隔件3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可通过从粘接胶带TP、外周侧的分隔件3而施加的按压力,将内周侧的分隔件4固定于卷芯芯体 2上。于是,可牢固地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

另外,由于分隔件3、4回折约180°,故通过张力的作用,可将外周侧的分隔件3更加强烈地按压于凸面部2A侧。由此,可通过外周侧的分隔件3,将内周侧的分隔件4更加强烈地按压于卷芯芯体2(凸面部2A)侧。另外,可将内周侧的分隔件4按压于沿卷芯芯体2的周向的凸面部2A的全部区域。这些动作相配合,可在非常稳定的状态,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沿凸面部2A使分隔件3、4的起始端侧部分弯曲后,使用通过粘接胶带TP将分隔件3、4粘贴于卷芯芯体2上的非常简单的方法,可牢固地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于是,在将间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时,不必要求困难的作业,另外也不必要求采用复杂的装置。由此,可谋求生产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装置的简化。

还有,由于通过弯曲用辊52进行分隔件3、4的弯曲,故在分隔件3、4的弯曲时,可有效地抑制在分隔件3、4的表面上产生擦伤等破损的情况。另外,在沿凸面部2A使分隔件3、4弯曲时,可更加可靠地抑制分隔件3、4(特别是内周侧的分隔件4)挠曲等变形的情况。作为它们的结果,可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的电池性能下降的情况。

再有,在分隔件3、4的弯曲时,通过保持用辊53保持分隔件3、4,故更加容易地并且更加可靠地进行分隔件3、4的弯曲。

另外,在胶带保持部62的粘接胶带TP的按压时,通过保持用辊53抵抗来自胶带保持部62,从而支承卷芯20。于是,可更加可靠地将粘接胶带TP粘贴于卷芯芯体2和分隔件3、4上。另外,可更加可靠地防止卷芯20产生翘曲等变形的情况。

此外,由于用于保持分隔件3、4的保持用辊53兼具有支承卷 芯20的功能,故在粘接胶带TP的粘贴时,不必单独地设置用于支承卷芯20的机构。由此,可更加有效地谋求简化装置、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比如,也可如下述那样实施。显然,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它的应用例、变形例也是当然可能的。

(a)凸面部2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凸面部也可为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向外侧凸起的棱角的形状、将弯曲形状和棱角形状组合的形状。于是,比如,卷芯芯体的外周面也可为截面为椭圆的形状、截面为矩形的形状、截面为多边形的形状等。

另外,也可如图7所示的那样,卷芯芯体8的外周面按照与轴线CL1相垂直的截面呈圆形的方式构成,在卷芯芯体8的外周面的全部区域具有凸面部。另外,在该场合,还可如图8(在图8中,没有示出卷芯等)所示的那样,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弯曲机构51,在卷芯芯体8的外周面的半周以上的部分的范围内,使两个分隔件3、4(至少位于内周侧的分隔件4)弯曲。通过如此构成,由于按照180°以上的程度将分隔件3、4回折,故可通过张力的作用,将外周侧的分隔件3更加强烈地按压于卷芯芯体2侧。由此,可通过外周侧的分隔件3,将内周侧的分隔件4更加强烈地按压于卷芯芯体2侧。另外,将内周侧的分隔件4按压到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的较宽范围。作为这些情况的结果,可在极稳定的状态下,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

(b)也可在从使分隔件3、4弯曲到粘贴粘接胶带TP的期间,设置将分隔件3、4的最起始端部朝向卷芯20侧按压的导向部件。可通过设置这样的导向部件,将分隔件3、4的最起始端部对准于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上。其结果是,可更加可靠地将粘接胶带TP 粘贴于分隔件3、4上,进而可进一步牢固地将分隔件3、4固定于卷芯芯体2上。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通过弯曲机构51,设置于卷芯芯体2的下方的分隔件3、4卷返到卷芯芯体2的上方,但是,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将分隔件3、4放置于卷芯芯体2的顶面上,通过重力使分隔件3、4的起始端部下垂,由此使分隔件3,4弯曲。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下述的弯曲用部件,列举有下述弯曲用辊52,但是弯曲用部件并不限定于此,该弯曲用部件52通过一边将分隔件3、4夹持于弯曲用部件与卷芯芯体2之间,一边使分隔件3、4沿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移动的方式,使分隔件3,4沿凸面部2A弯曲。于是,作为弯曲用部件,也可采用不能旋转的不动部件(比如圆柱状的部件)。另外,在采用这样的不动部件的场合,也可通过一边将分隔件3、4夹持于不动部件的外周面和卷芯芯体2之间,一边使不动部件沿卷芯芯体2的外周面移动的方式,不动部件在捋动分隔件3、4(至少外周侧的分隔件3)的同时,使其移动。在该场合,可更加可靠地使外周侧的分隔件3产生张力,进而可更进一步牢固地保持内周侧的间隔件4。另外,在沿凸面部2A而使间隔件3、4弯曲时,可更加可靠地抑制分隔件3、4产生挠曲等变形的情况。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通过使弯曲机构51移动而使分隔件3、4弯曲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分隔件3、4夹持于弯曲用部件和卷芯芯体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卷芯20旋转,从而使分隔件3、4弯曲。即,采用弯曲机构51的分隔件3、4的弯曲可通过使弯曲机构51相对分隔件3、4移动的方式实现。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在使分隔件3、4弯曲后,将粘接胶带TP粘贴于分隔件3、4等上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在使分隔件3、4弯曲前,在设置于外周侧的分隔件3的起始端部预先粘贴粘接胶带TP,在分隔件3、4的弯曲后,通过固定机构而将粘接胶带TP粘贴于卷芯芯体2、分隔件4上。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芯芯体2由膜形成,厚度小,但是卷芯芯体2也可由厚度较大的树脂形成,是较硬质的材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卷芯芯体2的原材料,列举有比如PET等的树脂原材料,但是卷芯芯体2的原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于是,比如,也可由以金属(比如铝)等为代表的较硬质的原材料形成卷芯芯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不同的原材料形成卷芯芯体2和分隔件3、4,但是,也可通过相同的原材料形成卷芯芯体2和分隔件3、4。另外,作为分隔件3、4,也可采用在表面上涂敷陶瓷的类型等的难以进行卷芯芯体的热焊接的类型。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芯芯体2的纵向长度和分隔件3、4的宽度与两个电极箔5、6的宽度相同,但是,也可按照卷芯芯体2的纵向长度和分隔件3、4的宽度与两个电极箔5、6的宽度不同的方式构成。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装置11包括两个卷芯20,但是卷芯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于是,卷绕装置11也可包括比如三个以上的卷芯。

(j)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芯20采用扁平的类型,卷芯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于是,比如,也可采用外周形状(截面形状)呈圆形、椭圆状、多边形等的卷芯。

(k)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绕装置11制造锂离子电池的 电池元件1,但是,通过卷绕装置11制造的卷绕元件并不限定于此。于是,还可通过卷绕装置11制造比如电解电容器的卷绕元件等。

标号的说明:

标号2表示卷芯芯体;

标号2A表示凸面部;

标号2B表示第1平坦面部;

标号2C表示第2平坦面部;

标号3、4表示分隔件;

标号5表示正电极箔;

标号6表示负电极箔;

标号11表示卷绕装置;

标号16表示正电极箔供给机构;

标号17表示负电极箔供给机构;

标号20表示卷芯(旋转机构);

标号41表示固定机构;

标号51表示弯曲机构;

标号52表示弯曲用辊;

标号53表示保持用辊(保持机构);

标号62表示胶带保持部(按压机构);

符号CL1表示轴线;

符号TP表示粘接胶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