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530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插座电连接器能够保护绝缘本体的舌板部,提升绝缘本体之舌板部的刚性,并防止插座电连接器损坏。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一般通称为USB连接器,由于具有即插即用、传输速度快等特性,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各场合之讯号传输上,而随着USB连接器的发展,人们对于传输速度、稳定度已有着更多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多应用USB2.0作为传输接口,随着数字多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传输文件的不断扩大,USB2.0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上的需求。而USB3.0具有向下兼容的特性,并兼具传统USB技术的易用性和即插即用的功能,该技术的目标是推出比目前连接水平快10倍以上的产品,采用与现有USB相同的架构,除对USB进行优化,以实现更低的能耗以及更高的协议效率之外,并支持未来的光纤传输,相较于USB2.0的传输速度480Mbps,USB3.0的传输速度可达5Gbps。

现有之USB连接器插座结构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复数端子、以及一金属外壳。绝缘本体包括一基座部及由基座部向前延伸形成之一舌板部,舌板部上设置有贯穿至基座部之容置槽。端子插设于绝缘本体之容置槽中。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在micro-USB的结构中,USB连接器更包含一保护板以减少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或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并且提升绝缘本体之舌板部的刚性。一般来说,保护板被弯折形成一前部及二侧部,以覆盖于舌板部的外部。

由于micro-USB插座电连接器通常需要相当多次的插拔。因而藉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保护板覆盖于舌板部,来达到保护效果。图1是现有技术之插座电连接器保护板的立体示意图。由图1中可以清楚的发现,保护板11被弯折形成有前端部12及两个相对的侧部13,从而保护绝缘本体的舌板部,避免因为外力而受损。

然而,当保护板11直接以弯折形成前端部12及二相对的侧部13时,在前端部12及各侧部13之间形成有间隙14。前端部12分别与二相对的侧部13连接,且根据此结构保护板11只能保护绝缘本体之舌板部的前端、左侧及右侧,而舌板部相对于间隙14的位置则可能受到外力而损坏。

此外,当micro-USB电连接器系与一插头连接时,插头可能压迫到保护板及绝缘本体的舌板部,使得保护板可能接触到电源端子。当保护板与电源端子接触时,会导致短路,而插座电连接器可能会过热及损毁。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创作之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之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实用新型专利者。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能够保护绝缘本体的舌板部,提升绝缘本体之舌板部的刚性,并防止插座电连接器产生短路。

为了达成此目的,在此接式的插座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复数个端子、一保护板、以及一金属壳体。

绝缘本体包含一基座部以及一舌板部,舌板部系由基座部向前延伸,其中舌板部系平板状。

端子被固设于绝缘本体中,且该些端子中存在有一电源端子。

保护板包含一主板部及二连接臂,其中主板部设置于舌板部上,而二连接臂设置于基座部上,主板部包含一平板段、一前段、一侧段,以及一连接段。平板段设置于舌板部的上表面。前段系由平板段的前侧延伸,且向下弯折,从而覆盖舌板部的前表面。侧段由平板段两横向侧的其中之一延伸,并向下弯折。连接段位于前段两侧其中之一与侧段之间,且使前段与侧段连接。连接段覆盖了舌板部之前表面及两侧表面之一交接形成的一接角。平板段的另一横向侧系为一缺槽,缺槽使得舌板部对应于电源端子的部分曝露出。

金属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的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系一micro-USB插座电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舌板部设置复数个容置槽,容置槽贯穿基座部,且端子系插设于容置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主板部更包含一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段覆盖舌板部的前表面与二侧表面交接的另一接角,而缺槽系由第二连接段沿伸至连接臂。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板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开口以曝露出端子。例如,保护板包含二第一开口,二第一开口系以一桥接段所分隔。而缺槽系由前段的另一侧延伸至桥接段。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板更包含至少一第二开口以曝露出舌片部的其他部份。例如,第二开口系位于前段。此外,保护板更包含至少一第三开口,第三开口系位于侧段。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板更包含复数个凹部,凹部位于第一开口邻近于前段的壁面上。

在上述内容的揭示中,保护板被弯折形成有一前段、一侧段及一连接段以覆盖于舌板部,并提升舌板部的刚性,从而避免外力造成的损坏。此外,主板部包含一缺槽,缺槽的位置对应于电源端子,从而在插头插入时,能防止电源端子与保护板接触。因而可以避免短路且能确保安全。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之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之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之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保护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之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在此省略金属壳体。

图4为图2中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在此省略金属壳体。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一立体剖面示意图,在此省略金属壳体。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之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在此省略金属壳体。

图8为图6中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在此省略金属壳体。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一立体剖面示意图,在此省略金属壳体。

符号说明

11 保护板

12 前端部

13 侧部

14 间隙

2 插座电连接器

3 绝缘本体

31 基座部

32 舌板部

321 接角

323 接角

341 第一突块

343 第二突块

345 第三突块

33 容置槽

4 端子

41 电源端子

5 保护板

51 主板部

511 平板段

513 前段

515 侧段

517 连接段

519 第二连接段

521 第一开口

5211 壁面

523 桥接段

525 第一桥接段

527 第二桥接段

529 凹槽

53 连接臂

541 第二开口

543 第三开口

59 缺槽

6 金属壳体

7 保护板

71 主板部

711 平板段

713 前段

715 侧段

717 连接段

721 第一开口

7211 壁面

723 桥接段

729 凹槽

73 连接臂

741 第二开口

743 第三开口

79 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创作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创作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参阅图2至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之部分分解示意图、图2中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2中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一立体剖面示意图,在图3至图5中省略金属壳体。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2包含一绝缘本体3、复数个端子4、一保护板5、以及金属壳体6。在此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2系一micro-USB插座电连接器。

绝缘本体3包含一基座部31及一舌板部32。舌板部32由基座部31向前延伸。例如,舌板部32为平板状,且舌板部32设置复数个容置槽33,且容置槽33贯穿基座部31。端子4插设于绝缘本体的容置槽33中,或藉由嵌入成形(insert-molding)技术固设于绝缘本体3的基座31之中。电源端子41存在于端子4之中,在此实施例中,电源端子41系位于最左侧,可以与其他的端子4长度相等。金属壳体6包覆绝缘本体3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保护板5是由金属材料所制成,且包含一主板部51以及二连接臂53。主板部51设置于舌板部32上,而连接臂53设置于基座部31上。主板部51包含一平板段511、一前段513、一侧段515以及一连接段517。平板段511设置于舌板部32的上表面。前段513由平板段511的前端延伸,并向下弯折。前段513覆盖舌板部32的前表面。侧段515由平板段511二横向侧的其中之一延伸,并向下弯折,并覆盖舌板部32的一侧表面。

连接段517系位于前段513两侧的其中之一与侧段515之间,且使前段513与侧段515连接。连接段517覆盖了舌板部32之前表面与二侧表面之一交接形成的一接角321。平板段511的另一横向侧系为一缺槽59,缺槽59使得舌板部32对应于电源端子41的至少一部分曝露出。

例如,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主板部51包含一第二连接段519。第二连接段519覆盖了舌板部32之前表面与二侧表面之一交接形成的另一接角323,第二连接段519遮蔽了对应电源端子41之前端及侧端的一部分,而缺槽59曝露出舌板部32对应于电源端子41之后端的部分。缺槽59由第二连接段519延伸至与第二连接段519位于同一侧的连接臂53。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主板部51二横向侧之一的大部分区域被移除以形成缺槽59。因此,在插座电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时,电源端子41不会与保护板5接触,同时也藉由连接段517及第二连接段519维持舌板部32与保护板5之间的结合强度。

平板段511更包含至少二第一开口521。二第一开口521系被平板段511的一桥接段523所分隔。在如图2至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主板部51包含四个第一开口521,且四个第一开口521在横向被第一桥接段525所分隔、在纵向被第二桥接段527所分隔。此外,主板部51更包含复数个凹槽529。凹槽529位于第一开口521的壁面5211上,且壁面5211邻近前段513。相对于应于保护板5,舌板部32的还包含复数个第一突块341,第一突块341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开口521,当保护板5与舌板部32组接后,第一突块341卡接于第一开口521。

主板部51更包含至少一第二开口541以及至少一第三开口543。第二开口541系位于前段513上,而第三开口543系位于侧段515上。第一开口521、第二开口541及第三开口543系用以在嵌入成形时增加保护板5与舌板部32的结合力。对此,舌板部32的还包含至少一第二突块343及至少一第三突块345,第二突块343的位置相对于第二开口541、而第三突块345的位置相对于第三开口543。当保护板5与舌板部32组接时,第二突块343卡接于第二开口541、而第三突块345卡接于第三开口543,从而使得保护板5与舌板部32的结合更为紧密。

参阅图6至图9,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之部分分解示意图、图6中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6中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插座电连接器一立体剖面示意图,在图7至图9中省略金属壳体。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2包含一绝缘本体3、复数个端子4、一保护板7、以及金属壳体6。在此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2系一micro-USB插座电连接器。

在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之间的差异,在于保护板7。在第二实施例中,保护板7是由金属材料所制成,且包含一主板部71以及二连接臂73。主板部71设置于舌板部32上,而连接臂73设置于基座部31上。主板部71包含一平板段711、一前段713、一侧段715以及一连接段717。平板段711设置于舌板部32的上表面。前段713由平板段711的前端延伸,并向下弯折。前段713覆盖舌板部32的前表面。侧段715由平板段711二横向侧的其中之一延伸,并向下弯折,并覆盖舌板部32的一侧表面。

连接段717系位于前段713两侧的其中之一与侧段715之间,且使前段713与侧段715连接。连接段717覆盖了舌板部32之前表面与二侧表面之一交接形成的一接角321。平板段711的另一横向侧系为一缺槽79,缺槽79使得舌板部32对应于电源端子41的至少一部分曝露出,在此实施例中,缺槽79更曝露出舌板部32对应于电源端子41前端的部分。主板部71包含二第一开口721,且二第一开口721系由桥接段723所分隔。缺槽79系由前段713的另一侧延伸至桥接段723。在第二实施例中,主板71的一侧的接角被移除以形成缺槽79。因此,在插座电连接器2与插头连接时,电源端子41不会与保护板7接触。在此实施例中,桥接段723及第二开口后方的平板段711可以向缺槽79延伸,覆盖舌板部32对应于电源端子41的后端的一部分,以维持保护板5与舌板部32的结合强度。

相对于应于保护板7,舌板部32的还包含复数个第一突块341,第一突块341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开口721,当保护板7与舌板部32组接后,第一突块341卡接于第一开口721。

此外,此外,主板部71更包含复数个凹槽729。凹槽729位于第一开口721的壁面7211上,且壁面7211邻近前段713。

主板部71更包含至少一第二开口741以及至少一第三开口743。第二开口741系位于前段713上,而第三开口743系位于侧段715上。第一开口721、第二开口741及第三开口743系用以在嵌入成形时增加保护板7与舌板部32的结合力。进一步地,对此,舌板部32的还包含至少一第二突块343及至少一第三突块345,第二突块343的位置相对于第二开口741、而第三突块345的位置相对于第三开口743。当保护板7与舌板部32组接时,第二突块343卡接于第二开口741、而第三突块345卡接于第二开口743,从而使得保护板7与舌板部32的结合更为紧密。

在上述内容的揭示中,保护板覆盖舌板部的至少一接角,并提升舌板部的刚性,从而避免外力造成的损坏。此外,移除保护板之主板部一侧的局部而形成一缺槽,缺槽对应于舌板部对应电源端子的部分,从而,在插头插入时,能防止电源端子与保护板接触。因此,可以避免短路且能确保安全。更进一步地,保护板之主板部上还包含复数个开口,以在嵌入成形时增加保护板与舌板部的结合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