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079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功能更全面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连接器除了体积越来越小,还需要实现多种信号的传输,且传输信号的速率可高达10gbps,不过由于传输信号速率快,所消耗的功率也就更高,因此,电连接器相应产生的热量也十分高,而当热量太高时,可能会引起电连接器电气性能的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电连接器的功能失效。此外,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内的多个端子,多个端子成一排排列,多个端子具有多个信号端子、一接地端子和一电源端子,为了提高电连接器电流的传输,一种做法是电源端子的数量增加,对应地,信号端子的数量减少,或者是电源端子的宽度增加,对应地,信号端子的宽度变窄,虽然这样电连接器传输的电流是增加,但传输的信号则变少;另一种做法就是在保证原来多个端子不变的前提下,在多个端子的左右两侧再增加新的电源端子,新的电源端子与原来的多个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位于同一排,虽然这样电连接器传输的电流也是增加,但电连接器整体的宽度增加,体积变大,不能满足电连接器轻薄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传输大电流或加强散热的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第一端子,成一排分别设于绝缘本体,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自第一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第一主体部设于绝缘本体,第一接触部显露于绝缘本体外;至少一第一金属件,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设于绝缘本体,第一固定部位于第一主体部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固定部与第一主体部位于不同高度,自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一第一导接部,第一导接部显露于绝缘本体外,且第一导接部位于多个第一接触部的后方,自第一固定部远离第一导接部的一端延伸一第一焊接部,第一焊接部用以与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进一步地,第一金属件为电力端子,用以通过大电流。进一步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和一舌板,舌板位于基部的前方,舌板在靠近基部的一侧设有台阶部,第一固定部位于基部内,第一焊接部延伸出基部外,第一导接部显露于台阶部的上表面。进一步地,第一导接部的上表面与台阶部的上表面平齐。进一步地,第一导接部的上表面高于台阶部的上表面。进一步地,第一金属件的宽度大于第一端子的宽度。进一步地,第一端子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至少一电源端子和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第一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固定段、一第一桥部和一第二固定段,第一固定段的前端与第一导接部相连,自第一固定段的后端往远离绝缘本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桥部,第一桥部跨越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第一桥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第二固定段,第二固定段的后端与第一焊接部相连,第一固定段、第一桥部和第二固定段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进一步地,一对接连接器用以与电连接器对接,对接连接器具有一绝缘体、多个第二端子和至少一第二金属件,每一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自第二主体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第二主体部设于绝缘体,第二接触部显露于绝缘体外,第二金属件具有一第二固定部设于绝缘体,自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二导接部,第二导接部显露于绝缘体外,且第二导接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前方,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导接部包括一延伸部、一第二桥部和一对接部,延伸部与第二固定部的前端相连,自延伸部前端向绝缘体的中心方向弯折形成一第二桥部,第二桥部向前延伸形成对接部,对接部与第一导接部连接,绝缘体的前端设有多个通孔,第二桥部和对接部的竖直投影都位于通孔中。进一步地,第一金属件的数量为两个,绝缘本体设有两个第三金属件,多个第三端子与多个第一端子上下对应并设于绝缘本体,第一金属件位于第一端子的上方,第三金属件位于第三端子的下方,第一金属件和第三金属件相对绝缘本体的中心对称。进一步地,多个第三端子与多个第一端子上下对应并设于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和第三端子的数量均为十二根。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电连接器中,通过在第一主体部厚度方向的一侧增加第一金属件,将第一导接部显露于绝缘本体外,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连接,第一焊接部用以与电子元件电性连接,在不增大电连接器体积的同时,第一金属件可以连接第三金属件传输电流,增大电连接器的工作电流,也可以让第一金属件与第三金属件连接导热,改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示意图;图2为电连接器示意图;图3为图2的背面示意图;图4为电连接器分解示意图;图5为电连接器组装示意图;图6为电连接器的局部元件示意图;图7为电连接器另一局部元件示意图;图8为对接连接器示意图;图9为对接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图10为对接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图11为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示意图;图12为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a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对接连接器200电子元件300电路板400绝缘本体1基部11舌板12台阶部13第一塑胶块14第二塑胶块15第三塑胶块16第一端子2第一主体部21第一接触部22第三端子2’第一金属件3第一固定部31第一固定段311第一桥部312第二固定段313第一导接部32第一焊接部33第三金属件3’中间屏蔽片101第一金属壳102第二金属壳103绝缘体4上绝缘块41下绝缘块42上壳体43下壳体44中铁片45屏蔽外壳46通孔47第二端子5第二主体部51第二接触部52第四端子5’第二金属件6第二固定部61第三固定段611第四固定段612第二导接部62延伸部621第二桥部622对接部623第二焊接部63第四金属件6’电源端子7差分信号端子8接地端子9【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及图3,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第一端子2和多个第三端子2’成两排固设于绝缘本体1,一第一金属件3和一第三金属件3’固设于绝缘本体1,一第一金属壳102套设在绝缘本体1外,一第二金属壳103套设在第一金属壳102外。如图5、图6及图7,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1和一舌板12,舌板12位于基部11前方,舌板12在靠近基部11的一侧设有台阶部13,舌板12中间固设有一中间屏蔽片101。每一第一端子2具有一第一主体部21和自第一主体部21向前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22,第一主体部21固设于基部11,第一接触部22显露于舌板12的上表面,每个第三端子2’与第一端子2上下对应并固设于基部11。第一端子2包括至少一电源端子7、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8和至少一接地端子9,第一端子2和第三端子2’的数量均为十二根,第一端子2和第三端子2’相对绝缘本体1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一端子2和第三端子2’分别位于中间屏蔽片101的上方和下方。第一端子2和第三端子2’均符合usbtypec的端子排布。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为usbtypec插座连接器,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也可以为io类的其它规格连接器。如图4、图5、图6、图7及图11,第一金属件3具有一第一固定部31设于基部11内,第一固定部31位于第一主体部21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固定部31与第一主体部21位于不同高度,第一固定部31包括一第一固定段311、一第一桥部312和一第二固定段313,第一固定段311的前端向前延伸一第一导接部32,第一导接部32显露于绝缘本体1外,自第一固定段311的后端往远离绝缘本体1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桥部312,第一桥部312跨越一个电源端子7、一个接地端子9和一对差分信号端子8,第一桥部312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第二固定段313,第二固定段313的竖直投影不与第一端子2重叠,第一固定段311、桥部和第二固定段313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第一导接部32显露于绝缘本体1外,且第一导接部32位于多个第一接触部22的后方,自第二固定段313的后端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33,第一焊接部33用以与电子元件300电性连接,该电子元件300可以是线路板,也可以是线缆。第一导接部32的上表面高于台阶部13的上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2的上表面可以与台阶部13的上表面平齐。第一金属件3的宽度大于第一端子2的宽度。第一金属件3的数量为两个,分別位于绝缘本体1中宽度方向的两侧,绝缘本体1还设有两个第三金属件3’,第一金属件3位于第一端子2的上方,第三金属件3’位于第三端子2’的下方,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相对绝缘本体1的中心对称。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可以为电力端子,跟电源端子7一样传输大电流,也可以为导热元件。在制造过程中,先将第一端子2、第一金属件3和中间屏蔽片101注塑成型第一塑胶块14,将第三端子2’和第三金属件3’注塑成型第二塑胶块15,再将第一塑胶块14与第二塑胶块15跟一第三塑胶块16一起注塑成型,最后安装第一金属壳102和第二金属壳103,完成电连接器100的基本构造。如图8、图9及图10,一对接连接器200用以与电连接器100对接,对接连接器200具有一绝缘体4、多个第二端子5和至少一第二金属件6,每一第二端子5具有一第二主体部51和自第二主体部51向前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52,第二主体部51设于绝缘体4,第二接触部52显露于绝缘体4外。在本实施例中,还有多个第四端子5’与多个第二端子5上下对应,第二端子5与第四端子5’均符合usbtypec的端子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对接连接器200为usbtypec插头连接器,在其它实施例中,对接连接器200也可以为io类的其它规格连接器。如图9至图13,第二金属件6具有一第二固定部61设于绝缘体4,第二固定部61包括一第三固定段611和一第四固定段612,第三固定段611位于第二端子5的上方,自第三固定段611的后端向下弯折再往后延伸形成第四固定段612,第四固定段612位于绝缘体4宽度方向的一侧,第四固定段612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焊接部63,第二焊接部63与一电路板400相焊接。第三固定段61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二导接部62,第二导接部62显露于绝缘体4外,且第二导接部62位于第二接触部52的前方,第一导接部32与第二导接部62连接。第二导接部62包括一延伸部621、一第二桥部622和一对接部623,延伸部621与第二固定部61的前端相连,自延伸部621前端向绝缘体4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一第二桥部622,第二桥部622再向前延伸形成一对接部623,对接部623为一弯折状的金属片,用来跟第一导接部32连接,且对接部623与第一导接部32连接的面为一弧面。第二金属件6的数量为两个,分別位于绝缘体4中宽度方向的两侧,绝缘体4还设有两个第四金属件6’,第二金属件6和第四金属件6’相对绝缘体4的中心对称。第二金属件6和第四金属件6’可以为电力端子,也可以为导热元件。绝缘体4包括一上绝缘块41、一下绝缘块42、一上壳体43和一下壳体44,第三端子2’固设于上绝缘块41,第四端子5’固设于下绝缘块42,上绝缘块41和下绝缘块42中间夹设有一中铁片45,中铁片45与中间屏蔽片101对接,上壳体43和下壳体44围设于上绝缘块41和下绝缘块42之外,上壳体43和下壳体44外部再套设一屏蔽外壳46,下壳体44的前端和下壳体44的前端都设有多个通孔47,第二桥部622和对接部623的竖直投影都位于通孔47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第一端子2厚度方向的两侧增加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第一导接部32与第二导接部62连接,把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作为电力端子传输电流,在增加电连接器100传输电流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来端子的数量,并且不对电连接器100原本的体积造成影响,既能提高电连接器100的功率,又能满足电连接器100轻薄化的发展。2.通过在第一端子2厚度方向的两侧增加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第一导接部32与第二导接部62连接,把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作为导热元件传递热量,可以将电连接器10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导出电连接器100,避免电连接器100工作时产生过高热量,电连接器100电气性能大幅下降,导致电连接器100的功能失效。3.第一导接部32的上表面与台阶部13的上表面平齐,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第二导接部62可以从台阶部13前边缘平滑地移动到第二导接部62所在的位置,减少第二导接部62受到不必要碰撞,避免当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多次插拔使得第二导接部62损坏。4.第一导接部32的上表面高于台阶部13的上表面,使得第一导接部32整体突出于台阶部13的上表面,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第一导接部32更容易与第二导接部62接触。5.第一金属件3的宽度大于第一端子2的宽度,第一金属件3的板面面积就会更大,相对于细小的端子来说,第一金属件3可以传输更大的电流,或者传递更多的热量。6.第一桥部312跨越电源端子7、差分信号端子8和接地端子9,第一固定段311、第一桥部312和第二固定段313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使得使第一固定部31与第一主体部21平行,第一金属件3能尽量远离第一端子2,防止第一金属件3与第一端子2发生短路。7.第一金属件3和第三金属件3’相对绝缘本体1的中心对称,使得电连接器100无论正反插都能让第一导接部32和第二导接部62连接。8.绝缘体4的前端设有多个通孔47,第二桥部622和对接部623的竖直投影都位于通孔47中,当第二导接部62与第一导接部32连接时,第二导接部62弯折变形,通孔47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容纳弯折变形后的第二导接部62。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