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966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对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下,称为“连接器”),提出了一种在相对于成为该连接器的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方向,端子具有可挠性的允许所谓的浮动的形式的连接器,例如,被专利文献1公开。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沿相对于安装面成直角方向延伸的端子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设置连接部,在另一端设置接触部,在连接部与接触部之间,在靠近连接部的位置通过固定保持体而且在与该固定保持体相比靠近接触部的位置通过可动保持体保持端子从而形成一个连接体,将多个连接体收纳于壳体作为连接器。固定保持体以及可动保持体为电绝缘材料制。端子在固定保持体与可动保持体之间的部分构成比其它部分容易挠曲的可挠部。在这样的连接体中,若形成于从可动保持体向对象连接器方向突出的部分的前端的接触部与设置在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接触并受到向相对于上述端子的长边方向成直角的侧方的接触压力,则在上述可挠部产生挠曲变形,能够实现浮动,即使对象连接器从正规位置向上述侧方偏移,也能够应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5488

对于这种连接器期望距离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高度尺寸较小,即低高度化。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在形成连接器的多个连接体中,端子从可动保持体朝向对象连接器较长地突出,且在其前端设置接触部,从而在与对象端子接触时向侧方挠曲确保接触压力,由于端子从可动保持体较长地突出,而未充分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提供尽量缩短端子从可动保持体朝向对象连接器较长地突出的量或者使其不突出的实现低高度化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

在这样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特征在于具有:多个连接体,它们将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作为排列方向排列;以及支承体,其支承上述多个连接体,上述连接体具有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连接的端子和保持该端子的电绝缘材料的固定保持体以及可动保持体,上述端子在该端子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具有与安装面连接的连接部并在长边方向另一端部具有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上述接触部保持在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在该可动保持体与上述连接部之间通过固定保持体保持,并在可动保持体与固定保持体之间形成有可挠部,上述可动保持体在与接触部所在的一侧面成相反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上述施力部件在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下,以施力推压相邻的其它的连接体,由此利用其反作用力使接触部以接触压力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接触。

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端子不从可动保持体朝向对象连接器突出,而从另一侧面的施力部件对位于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的接触部施力从而确保接触压力。因此,能够与端子不从可动保持体朝向对象连接器突出的量相应地实现低高度化。

在本发明中,连接体能够进行与相邻的其它的连接体以设置有施力部件的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并成对地配置。这样,若连接体以与相邻的连接体成对的方式配置,则彼此的连接体的施力部件彼此相互施力,能够相互确保接触压力。

在本发明中,成对的连接体能够以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位于两个连接体的接触部所在的双方的外侧的方式配置。

在本发明中,连接体能够具有以位于端子与施力部件之间的方式被可动保持体保持的屏蔽板。通过这种方式得到针对接触部的屏蔽效果。

在本发明中,一方的连接器具有上述的连接体,作为对象连接器的另一方的连接器具有与该一方的连接器相同的结构的连接体,从而能够构成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组装体。在该连接器组装体中,通过嵌合连接相同结构的连接器,一方的连接器的可挠部从侧方推压另一方的连接器的可动保持体,而且另一方的连接器的可挠部从侧方推压一方的连接器的可动保持体,由此在两个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彼此间能够得到接触压力。

本发明如以上那样,使接触部位于可动保持体的一侧面并在另一侧面设置施力部件,来代替为了使连接体可以实现浮动而使端子从保持端子的可动保持体向对象连接器方向突出并在其前端设置接触部,从而受到来自相邻的其它连接体的施力部件的施力而确保接触压力,因此端子不从可动保持体突出,相应地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一对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前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一对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后的立体图。

图3是对于图1的一方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1的一对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前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1的一对连接器的在正规位置的嵌合连接时的纵剖视图。

图6是对于图5的两个连接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可动保持体的位置的局部放大横剖视图。

图7是图1的一对连接器的发生了浮动的嵌合连接时的纵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体,11…固定保持体,12…可动保持体,15…端子,15a…连接部,15b…接触部,15c…可挠部,16…施力部件,17…屏蔽板,i…连接器,ii…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i(以下称为“连接器i”)和对象连接器ii(以下称为“连接器ii”)的立体图,图1表示两个连接器i、ii的嵌合连接前,图2表示嵌合连接后。对于该作为对方的连接器ii,对与连接器i的元件共同的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两个连接器i、ii的上述共同元件有在图1的立体图中,仅能够在连接器i或者连接器ii的一方观察到的部分,因此参照两个连接器i、ii对该共同元件进行说明。

连接器i、ii分别具有多个连接体10,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均具有六个连接体。这些连接体10以端子排列方向为长边方向a较长地延伸,并在连接器i中通过支承体30,在连接器ii中通过支承体30’,将相对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b排列保持。在连接器i和连接器ii中,虽然连接体10的数目相同,但由于其排列方式不同,所以支承连接体10的支承体30与支承体30’虽然形状酷似但尺寸(排列方向b上的长度)不同。以下,也参照连接器ii对连接器i进行说明。

在连接器i中,多个连接体10中在其排列方向b位于两端侧的连接体10单独设置,而且在其两端位置间两个连接体10对称地组合成对而设置。在上述两端侧的连接体10并排设置有与该连接体10平行地沿上述长边方向a延伸的端壁部件20,全部的连接体10(在图1中,总共六个连接体10)和上述端壁部件20在上述长边方向a的两端被沿排列方向b延伸的支承体30支承。该支承体30与端壁部件20相互结合而构成一个四角形状框,在框内全部的连接体10并行排列并且被支承。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ii中,上述连接体10在排列方向b对称地配置而成对且该对在排列方向b上位于三个位置,而总共六个连接体10被支承体30’支承。在连接器ii中,不具有相当于连接器i中的端壁部件20的部件,连接器ii中的上述支承体30’相应地比连接器i中的支承体30短。除了该长度方面的不同之外,连接器ii的支承体30’与连接器i的支承体30为相同的形状。

如表示在相对于长边方向a成直角的面,即向排列方向b和高度方向扩展的面上的连接器i、ii的嵌合连接前的剖面的图4所示,连接体10具有电绝缘材料的固定保持体11和可动保持体12、架设于固定保持体11和可动保持体12并被保持的金属材制的端子15、被可动保持体12保持的金属材制的施力部件16、以及被可动保持体12保持的金属材制的屏蔽板17。

如图1所示,在连接器i以及连接器ii配置连接在电路基板时,位于靠近该电路基板处的连接器i以及连接器ii的固定保持体11沿长边方向a延伸,并且与该固定保持体11平行地沿该长边方向a延伸的可动保持体12在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上与上述固定保持体11分离且与固定保持体11相比设置在远离上述电路基板的位置。如图4所示,固定保持体11以其剖面形状的高度方向(连接器嵌合方向)尺寸比宽度方向(排列方向b)尺寸小的方式设置,与此相对,可动保持体12以与宽度方向尺寸相比高度尺寸较大的方式设定。对于固定保持体11与可动保持体12,由于与屏蔽板以及支承体等的关系将在下文中再次描述。

端子15呈直带状,如图4所示,在高度方向贯通固定保持体11,位于构成一对连接体10的对置方向外侧面的可动保持体12的一侧面,并通过与固定保持体11和可动保持体12的各个的一体成型来保持。该端子15在贯通上述固定保持体11的该端子15的一端部形成用于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15a,在该连接部15a设置用于与电路基板焊接的焊球15a-1,另一方面,位于可动保持体12的一侧面的该端子15的部分裸露在该一侧面,形成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呈相同结构的连接体10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15b。该接触部15b以平带状延伸,其前端呈突起状而形成接点部15b-1(参照图3),形成在电气上为简单的直线状的传输路径,构成所谓的无引脚(stubless)的形状从而传输特性优异。上述端子15的位于上述固定保持体11与可动保持体12之间且既未保持于固定保持体11又未保持于可动保持体12的部分形成为与其它部分相比局部较薄,而容易在构成该端子15的板厚方向的横向(排列方向b)产生弹性挠曲从而形成可挠部15c。虽然这样的端子15对于各连接体10也可以将排列在长边方向a的多个端子15全部作为信号端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邻的两个作为成对的信号端子的差动对,并将位于该差动对之间的端子作为接地端子。在示出两个连接器i、ii的嵌合连接时的剖面的图6中,示出该情况,对信号端子标注“15s”的附图标记,并对接地端子标注“15g”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如图6所示,两个连接器i、ii的相互接触的信号端子15s(两对)被彼此的屏蔽板17包围,该屏蔽板17通过接地端子15g接地。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6所示,屏蔽板17包围上述信号端子15s的差动对,因此传输特性优异。

在上述可动支承体12内通过一体成型埋设保持有屏蔽板17。该屏蔽板17沿上述长边方向a较长地延伸并延伸至所有端子15(信号端子15s和接地端子15g)的排列范围,如图6所示,虽然与信号端子15s分离,但在局部弯曲的部分与接地端子15g接触。

如图4所示,在上述可动保持体12在与配置有端子15的一侧面成相反侧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施力部件16。该施力部件16为金属板制,延伸至所有端子15的排列范围,且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簧部16a和被可动保持体12的上述另一侧面保持的被保持部16b。施力部件16在图示的情况中为金属板制,但也可以是绝缘材料制。弹簧部16a在上述可动保持体12的另一侧面,位于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远离固定保持体11的方向的位置,即该可动保持体12的端部,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在长边方向a呈重复山部和谷部的波状,具沿上述长边方向a在可动保持体12的位置远离该可动保持体12的另一侧面的山部16a-1以及在上述长边方向a上相邻的两个可动保持体12之间形成的谷部16a-2,上述山部16a-1受到外力能够向该山部16a-1的高度方向弹性变形。在示出两个连接器i、ii的嵌合连接后的剖视图的图6中,以山部16a-1彼此重合的方式图示两个连接器i、ii的弹簧部16a被它们的山部16a-1彼此推压的状况,但实际上不会像图1那样重合,而与相互推压重合地图示的部分相应地弹性变形。上述弹簧部16a如上述那样位于可动保持体12的端部,这是与形成在上述的接触部15b的前端的接点15b-1对应的高度方向位置,因此使接触部15b在上述接点15b-1良好地接触。另外,被保持部16b呈在上述长边方向a上与上述弹簧部16a平行地延伸的平带状,并与上述弹簧部16a分离地形成,但在上述长边方向a上仅在可动保持体12的两端部与弹簧部16a连结而构成一个部件的施力部件16。被保持部16b通过与可动保持体12的一体成型而被保持。因此,保持端子15、施力部件16、以及屏蔽板17的可动保持体12由于端子15也被与该可动保持体12独立的固定保持体11保持,而与该固定保持体11连结。该可动保持体12中设置有在上述长边方向a的两端部朝向对象连接器的方向突出,且在一对连接体10的对置方向外侧具有倾斜面的柱状的引导部12a(参照图1、图4)。并且,可动保持体12中设置有在上述长边方向a的两端向该长边方向a突出且以可动的方式被后述的支承体30限位的平板突起状的被限制部12b(参照图1、图3)。另一方面,与该可动保持体12经由端子15连结的固定保持体11中设置有在上述长边方向a与可动保持体12相比向相同方向突出的被固定部(未图示)。该被固定部贯通后述的支承体30的对应的固定孔之后,通过对从该固定孔突出的突出部分进行加热软化后进行挤压而形成固定凸缘11a,该固定保持体11被支承体30固定支承。

这样构成的一对连接体10如图3、图4、图6所示,彼此的连接体10的施力部件16在它们的弹簧部16a的山部16a-1彼此抵接,在连接器嵌合连接前,该山部16a-1彼此处于自由状态而相互不产生弹性变形,所以可动保持体12彼此如图4所示,呈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的姿势。

在连接器i,与排列方向并列的六个连接体10中的在该排列方向b单独位于两端的各个的位置的连接体10并排设置的端壁部件20也在其长边方向a的端部设置有与固定保持体11的情况相同的突状的被固定部(未图示),在贯通支承体30的对应固定孔之后,对突出部分进行加热后进行挤压而形成固定凸缘20a。虽然上述端壁部件20在其长边方向a的端部设置有与可动保持体12的情况相同的平板突起状的被限制部20b,但该端壁部件20并不是被分成固定部分和可动部分,而是以一体固定,因此上述被限制部20b不仅被后述的支承体30限制还被定位支承。

在上述端壁部件20埋设有金属板制的加强部件21。成对的两个连接体10在排列方向b相互由施力部件16彼此作用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其作用力抵消,但单独位于上述排列方向b的两端的连接体10中的作用力只能由上述端壁部件20接受。因此,在端壁部件20中加强部件21具有埋设部分,从而被加强,在该加强部件21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来用于稳固地保持该端壁部件20的安装脚23。在该安装脚23还形成有用于使焊接良好的焊料孔23a。

上述支承体(在连接器i中为支承体30,在连接器ii中为是支承体30’)形成为在连接器i中沿着上述连接体10和端壁部件20的长边方向a的端部的端面并在连接器ii中沿着上述连接体10的长边方向a的端部的端面且向排列方向b延伸的金属带体。在该支承体30形成有固定保持体11的被固定部11a与端壁部件20的被固定部贯穿的固定孔(未图示)和可动保持体12的被限制部12b与端壁部件20的被限制部20b贯穿的限制孔32。

上述固定孔与限制孔32分别在排列方向b上以成对的两个连接体10的间宽成对地设置。即,两个固定孔在支承体30的下边缘侧位置呈一对且在上述排列方向b形成多对,两个限制孔32在支承体30的上边缘侧位置呈一对且在上述排列方向b形成多对。在连接器i中,支承体30在排列方向b具有四对的限制孔32以及固定孔,在规定位置支承在该排列方向b两端的连接体10和端壁部件20所成的对以及上述两端之间的两对连接体10。该支承体30利用上述限制孔32以可动(能够倾斜)的方式限制支承可动保持体12的被限制部12b并且在固定位置限制支承端壁部件20的被限制部20b,利用固定孔固定支承固定保持体11的被固定部11a和端壁部件20的被限制部20b。在连接器ii的情况下,支承体30’具有三对限制孔32以及固定孔,利用限制孔32限制支承连接体10的可动保持体12的被限制部12b,并利用固定孔固定支承固定保持体11的被固定部11a。

上述支承体30、30’在连接器高度方向在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接触面的位置设置有弯曲为l字状的安装脚33。该安装脚33形成为与电路基板焊接安装,为了使焊接良好也形成有焊料孔33a。

并且,如图1、图4所示,通过利用支承体30支承位于排列方向b的两端的连接体10与端壁部件20的对和位于上述两端之间的两对连接体10而形成连接器i,通过在上述排列方向b由支承体30’支承三对连接体10而形成连接器ii。这样形成的连接器i在排列方向b上的两对连接体10的对彼此间的空间和各对的连接体10的侧方的空间形成接受上述连接器ii的连接体10的对的接受部r1,另一方面,连接器ii在相邻的连接体10的对彼此间形成接受连接器i的连接体10的对的接受部r2。

这样形成的连接器i、ii以下面的要领使用。

首先,将连接器i、ii的各个安装于对应的电路基板。该安装通过设置于各连接体10的端子15的连接部15a的焊球15a-1的焊接和在支承体30、30’的安装脚33的焊接安装进行。

连接器i以及连接器ii在安装于对应的电路基板的状态下,成对的两个连接体10由于彼此的施力部件16的弹簧部16a彼此(在连接器i的情况下,在排列方向b单独位于两端的连接体10的施力部件16的弹簧部16a针对端壁部件20)以施力抵接,所以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嵌合连接前,连接体10在端子15的可挠部15c翘曲,而可动保持体12向上述施力的方向倾斜。

接下来,连接体10保持在其可动保持体12的部分倾斜的状态,如图4所示,将连接器ii拿到连接器i的上方,使该连接器ii的连接体10的各对位于连接器ii的接受部r1的正上方,在此之后,使该连接器ii以保持原样的姿势下降。若该连接器ii下降,则由两个连接器i、ii的引导部12a相互引导,而该连接器ii的连接体10的各对进入连接器i的接受部r1,并且连接器i的连接体10的各对进入连接器ii的接受部r2。

若连接体10的对进入上述接受部r1以及r2,则各连接体10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连接体10电连接。即,设置于一方的连接器的成对的两个连接体10中的一个连接体10的端子15的接触部15b的接点15b-1与作为另一方的对象连接器的连接体10的端子15的接触部15b、以及一方的连接体10的端子15的接触部15b与设置于作为另一方的对象连接器的连接体10的端子15的接触部15b的接点15b-1分别相互在上述排列方向b推压,从而在两个连接体10的端子15彼此间对接触部15b带来接触压力。一方的连接器的各个连接体10中的端子15在其接触部15b利用上述接触压力推压对象连接器的连接体10中的端子15的接触部15b,因此由于两个连接器i、ii的接触部15b彼此间的反作用力,两个连接器i、ii的连接体10减少在它们的端子15的可挠部15c的最初的挠曲,矫正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可动保持体12的倾斜的姿势。在该时刻,连接器i的一对连接体10以及连接器ii的一对连接体10通过使各自的施力部件16的弹簧部16a彼此相互压缩并位移,允许上述可动保持体12的姿势的矫正。这些弹簧部16a彼此间的反作用力与基于上述接触部15b彼此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力平衡(参照表示连接器嵌合连接结束时的图5)。

这样,有嵌合连接的连接器i、ii在嵌合连接后,或者在嵌合连接前彼此的电路基板彼此在排列方向b位于从正规位置偏移的位置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端子15的接触部15b彼此具有接触压力的两个连接体10在各自的端子15的可挠部15c产生与和上述偏移的量相应的量的挠曲,以吸收该偏移的所谓的浮动状态维持接触部15a彼此的良好的接触。

并且,在本发明中,端子15的接触部15b在高度方向上在可动保持体12的范围内位于该可动保持体12的一侧面,在可动保持体12的另一侧面设置施力部件16,并使端子的可挠部15c位于固定保持体11与可动保持体12之间,所以能够确保端子的接触压力使得可以实现浮动,并将连接器的高度尺寸抑制得较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