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极柱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2470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电池极柱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极柱保护技术,特别是一种电池极柱保护罩,通过阶梯形柱腔与电池体阶梯电柱的密贴配合,既能够有利于电池体运输中可靠的包装防护,又能够实现电池体阶梯电柱的整体绝缘保护,以免意外碰触或操作损伤。



背景技术:

在电池体电源技术领域,电极极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电能引出方式,在生产、运输、装配及组装调试场合,由于极柱为导电金属,在使用场合下,容易由于意外接触,导致触电或短路事故发生。另外,由于极柱为大电流电流器件,外观光洁度极高,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在运输或装配过程中,很容易操损伤外表面,造成高价值的电池体报废。本发明人发现,以往的电池极柱往往采用一整块塑料板在顶侧进行防护,一旦塑料板拿下,电池极柱处于裸露状态,也处于未防护状态,不安全且较为危险。也有采用圆柱形帽对电池极柱进行防护的,但是圆柱形帽的柱形腔是一个单一直筒腔,与通常的电池体阶梯电柱无法完全密贴,造成固定不牢固,运输或装配过程中很容易脱落。对此,本发明人认为,如果采用阶梯形柱腔设计则能够与电池体阶梯电柱实现完全密贴配合,从而提高保护效果。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电池极柱保护罩,通过阶梯形柱腔与电池体阶梯电柱的密贴配合,既能够有利于电池体运输中可靠的包装防护,又能够实现电池体阶梯电柱的整体绝缘保护,以免意外碰触或操作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池极柱保护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内设置有与电池体阶梯电柱相密贴配合的阶梯形柱腔,所述阶梯形柱腔包括顶面和沿该顶面周边向下延伸的第一周壁,所述第一周壁形成第一柱腔,沿所述第一周壁的下沿向外径向延伸出台肩,沿所述台肩的外沿向下延伸出第二周壁,所述第二周壁形成第二柱腔,所述罩体采用绝缘材料。

所述顶面上设置有模压极性标记符,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具有浮凸结构或凹陷结构。

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为“+”号,所述“+”号表示正极,或者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为“-”号,所述“-”号表示负极。

当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为“+”号时,所述罩体采用白色绝缘材料,当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为“-”号时,所述罩体采用黑色绝缘材料。

所述罩体为塑状软体圆柱形罩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极柱保护罩,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极柱防护罩,既能作为运输用的包装防护,又能作为绝缘用的保护罩,其多层塑状软体圆柱形结构,可以实现与电池极柱的完全密贴,电池极柱完全被包住,实现整体绝缘。另外,由于完全密贴,保护罩与极柱形成一个整体,在正常运输及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脱落,保护效果十分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池极柱的外面设置塑料保护罩,起到避免碰撞或挤压而导致极柱损伤的作用。本方案结构简单,极具实用价值。

现有的电池极柱保护器件往往采用一个颜色,而且没有标识。一般电池都有正极及负极,如果无标识或标识不清,很容易造成连接错误或误操作,带来安全事故。本实用新型采用黑白两种对比色的保护罩,区分正极和负极,实现快速识别及定位;二是在保护罩上模压出“+”及“-”号,再次明显区分正极和负极,实现正极和负极快速定位,进行防错化预先处理,方便且有助于后续生产、装配、系统调试、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电池极柱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模压极性标记符(例如,“+”号表示正极,“-”号表示负极);2-顶面;3-第一周壁;4-第二周壁;5-第二柱腔;6-第一柱腔;7-台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电池极柱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方向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电池极柱保护罩,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内设置有与电池体阶梯电柱相密贴配合的阶梯形柱腔,所述阶梯形柱腔包括顶面2和沿该顶面2周边向下延伸的第一周壁3,所述第一周壁3形成第一柱腔6,沿所述第一周壁3的下沿向外径向延伸出台肩7,沿所述台肩7的外沿向下延伸出第二周壁4,所述第二周壁4形成第二柱腔5,所述罩体采用绝缘材料。所述顶面2上设置有模压极性标记符1,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1具有浮凸结构或凹陷结构。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1为“+”号,所述“+”号表示正极,或者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1为“-”号,所述“-”号表示负极。当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1为“+”号时,所述罩体采用白色绝缘材料,当所述模压极性标记符为“-”号时,所述罩体采用黑色绝缘材料。所述罩体为塑状软体圆柱形罩体。采用黑白两种对比色的保护罩,区分正极和负极,实现快速识别及定位;二是在保护罩上模压出“+”及“-”号,再次明显区分正极和负极,实现正极和负极快速定位,进行防错化预先处理,方便且有助于后续生产、装配、系统调试、运输、检验等各个环节的操作。

在此指明,以上叙述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创造,但并非限制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任何没有脱离本发明创造实质内容的对以上叙述的等同替换、修饰改进和/或删繁从简而进行的实施,均落入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