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0087发布日期:2018-11-09 21:3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一种没有壳体的线对板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更特别涉及一种适于从下方插入导线且防止导线过度插入的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电连接器将导线电连接到电路板上。在导电端子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时,通常都预先将导电端子固定到一绝缘壳体中,然后再与电路板进行连接固定。但是,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绝缘壳体占据电路板较大的空间。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改进的导电端子,其可以在没有绝缘壳体固定的情况下实现导线与电路板的电连接。然而,这种导电端子只允许导线从电路板的上方插入。随着客户需求的逐步扩大,要求能够实现从下方将导线插入到导电端子中。

而且,在现有技术中,上述导电端子多数为单次使用结构,即,一旦导线的导体插入该导电端子之后,导线的导体就不能拔出。对于这种单次使用的结构,不能实现更换导线。

另外,在现有的没有壳体的导电端子中,对插入到其中的导线的定位及固持能力较低,所以导线容易脱离出连接。在某些情况下,导线被过度插入到导电端子中。

因此,亟须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导电端子,适于将导线电连接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所述基部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缘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缘,并且所述基部上限定一个适于插入导线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与所述通孔对齐;一对夹持臂,分别从所述基部的两个所述第一边缘相向倾斜地延伸,所述夹持臂的末端分别形成夹持部,以夹持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的所述导线的导体;以及导线限位部,所述导线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基部的位于所述导线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并具有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顶部平面,以限制所述导线的插入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至少一对释放部,所述释放部适于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以撑开一对所述夹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从所述基部的两个所述第二边缘平行于所述基部向外延伸的两个焊接部,所述焊接部适于焊接到所述电路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每个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侧、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和与所述第一侧和第二侧垂直的第三侧,从每个所述焊接部的所述第一侧、第二侧和第三侧中的至少一侧沿所述导线的插入方向向上延伸形成至少两个支撑臂,所述导线限位部构造成从所述支撑臂的末端沿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分别从两个焊接部中的一个焊接部的第一侧和两个焊接部中的另一个焊接部的第二侧沿所述插入方向向上延伸形成两个支撑臂,所述导线限位部构造成从两个所述支撑臂的末端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从每个焊接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插入方向向上延伸形成四个支撑臂,所述导线限位部构造成从四个所述支撑臂的末端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释放部是在所述夹持部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上形成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朝向外侧偏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线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释放孔,外部释放工具适于穿过所述释放孔与所述释放部接合并使得所述释放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两对释放部和两个释放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一个夹持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支撑臂,所述导线限位部构造成从所述支撑臂的末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线限位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悬臂,以可靠地限制导线的插入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释放部包括在所述夹持部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上形成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朝向外侧偏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线限位部构造成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边缘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每个夹持部的宽度,使得外部释放工具适于从所述导线限位部的外侧与所述释放部接合并使得所述释放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夹持部中设有尖刺部,所述尖刺部适于夹持并刺入所述导线的导体中,从而防止所述导体从所述插入孔中拔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夹持臂之间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构造成防止所述导线在插入过程中发生偏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焊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基部和焊接部大致垂直,所述导向部从所述过渡部的侧面上向上相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向部从所述第二边缘向上相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导电端子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导电端子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导电端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外部释放工具,所述外部释放工具适于与所述释放部接合并使得所述释放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外部释放工具的末端为一个板状件。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导电端子能够允许导线从下方插入到端子中,同时导线的导体插入到合适的位置后在插入方向上的移动受到导线限位部的阻挡,从而防止导线的过度插入;导线可以重复插拔,便于更换导线;以及,导线插入导通后不容易从插入孔中脱落。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将图1所示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利用外部释放工具释放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的导线;

图3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图2中的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利用外部释放工具释放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的导线;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将图4所示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利用外部释放工具释放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的导线;

图6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图5中的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利用外部释放工具释放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的导线;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将图7所示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利用外部释放工具释放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的导线;以及

图9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图8中的导电端子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利用外部释放工具释放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的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总体上的构思,提供一种导电端子,适于将导线电连接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一对夹持臂和导线限位部。所述基部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缘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缘,并且所述基部上限定一个适于插入导线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与所述通孔对齐。一对夹持臂分别从所述基部的两个所述第一边缘相向倾斜地延伸,所述夹持臂的末端分别形成夹持部,以夹持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的所述导线的导体。所述导线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基部的位于所述导线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并具有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顶部平面,以限制所述导线的插入长度。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图1-3来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A。

如图1-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适于将导线30电连接到电路板20(参见图2-3)上的导电端子10A,其包括基部11A、一对夹持臂12A和导线限位部13A。电路板20上设有通孔,以容纳部分穿过其中的导电端子10A,并且电路板20上设有位于其一个表面上的焊盘21,以便于将导电端子10A焊接在电路板20上(后面将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基部11A呈平板状,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缘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缘,优选地是,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垂直。基部11A限定一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插入孔,插入孔与电路板20的通孔对齐,导线30的导体插入插入孔和通孔。一对夹持臂12A分别从基部11A的两个第一边缘向上相向倾斜地延伸。一对夹持臂12A的末端分别形成夹持部121A,以夹持通过插入孔和通孔插入的导体。导线限位部13A设置在基部11A的位于导线30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并具有与所述插入方向垂直的顶部平面,以限制导线30的插入长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A还包括至少一对释放部14A,其适于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以撑开一对夹持部121A,以使导线30脱离导电端子10A。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释放部14A是在夹持部121A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上形成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朝向外侧偏转。优选地,导电端子10A包括两对释放部14A,即,在夹持部121A的两端形成两对弧形部。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A还包括从基部11A的两个第二边缘平行于基部11A向外延伸的两个焊接部15A。所述焊接部15A适于例如以表面贴装的方式焊接到电路板20的焊盘21上。如图1所示,每个焊接部15A包括第一侧151A、与第一侧151A相对的第二侧152A和与第一侧151A和第二侧152A垂直的第三侧153A。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从每个焊接部15A的所述第一侧151A、第二侧152A和第三侧153A中的至少一侧沿导线30的插入方向向上延伸形成至少两个支撑臂16A,导线限位部13A构造成从支撑臂16A的末端沿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如图1所示,从两个焊接部15A中的一个焊接部15A的第一侧151A和两个焊接部15A中的另一个焊接部15A的第二侧152A沿所述导线的插入方向向上延伸形成两个支撑臂16A。所述导线限位部13A构造成从两个支撑臂16A的末端沿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这样,当导线30通过导电端子10A的插入孔而插入到导电端子10A中的合适位置时,导线的导体末端抵靠导线限位部13A,从而阻止导线30的导体的进一步移动,避免了导线30的过度插入。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线限位部13A包括至少一个释放孔18A,优选地包括两个释放孔18A。外部释放工具40适于穿过释放孔18A与释放部14A接合并使得释放部14A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导线30可以脱离导电端子10A的夹持。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A还包括设置在两个夹持臂12A之间的导向部17A。导向部17A构造成防止导线30在插入过程中发生偏移。如图1所示,导电端子10A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边缘和焊接部15A之间的过渡部19A,所述过渡部19A与基部11A和焊接部15A大致垂直。所述导向部17A从过渡部19A的侧面上向上相向倾斜延伸。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导向部从基部11A的第二边缘向上相向倾斜延伸。

如图2-3所示,利用真空吸附设备的吸嘴吸附在导电端子10A的焊接部15A上,将导电端子10A以基部11A位于电路板20的与焊盘2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即,在图2-3中是基部11A朝下的方式)使得基部11A穿过电路板20的通孔、直至焊接部15A接触电路板20的焊盘21,利用表面贴装的方式将焊接部15A焊接到焊盘21上,此时导线30可以从电路板20的与焊盘21相反的一侧(图1-3中的下方)穿过导电端子10A的插入孔而被一对夹持部121A夹持。当导线30的导体插入到合适的位置时,导体的末端抵靠导线限位部13A,从而避免导线30过度插入。当需要释放导线30时,外部释放工具40穿过释放孔18A而与释放部14A接合,使得释放部14A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夹持导线30的夹持部121A被撑开,从而实现了导线30的释放。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夹持部中设有尖刺部,所述尖刺部适于夹持并刺入导线30的导体中,从而防止导体从导电端子的插入孔中拔出。这样,就能够将导线30的导体可靠地保持在导电端子的插入孔中。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根据图4-6来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B。

与图1-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A相比,图4-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B的主要区别在于支撑臂和导线限位部的结构不同。下面仅对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地方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B包括基部11B、一对夹持臂12B、在夹持臂12B的末端形成的夹持部121B、导线限位部13B、释放部14B、焊接部15B、导向部17B、在导线限位部13B上的释放孔18B以及基部11B的第二边缘和焊接部15B之间的过渡部19B。关于上述结构的描述请参见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从每个焊接部15B的第一侧151B和与第一侧151B相对的第二侧152B沿所述插入方向向上延伸形成四个支撑臂16B,所述导线限位部13B构造成从四个支撑臂16B的末端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

如图5-6所示,利用真空吸附设备的吸嘴吸附在导电端子10B的焊接部15B上,将导电端子10B以基部11B位于电路板20的与焊盘2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即,在图5-6中是基部11B朝下的方式)使得基部11B穿过电路板20的通孔、直至焊接部15B接触电路板20的焊盘21,利用表面贴装的方式将焊接部15B焊接到焊盘21上,此时导线30可以从电路板20的与焊盘21相反的一侧(图5-6中的下方)穿过导电端子10B的插入孔而被一对夹持部121B夹持。当导线30的导体插入到合适的位置时,导体的末端抵靠导线限位部13B,从而避免导线30过度插入。当需要释放导线30时,外部释放工具40穿过释放孔18B而与释放部14B接合,使得释放部14B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夹持导线30的夹持部121B被撑开,从而实现了导线30的释放。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根据图7-9来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C。

与图1-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A相比,图7-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导电端子10C的主要区别在于支撑臂和导线限位部的结构不同。下面仅对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地方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0C包括基部11C、一对夹持臂12C、在夹持臂12C的末端形成的夹持部121C、导线限位部13C、释放部14C、焊接部15C、导向部17C以及基部11C的第二边缘和焊接部15C之间的过渡部19C。关于上述结构的描述请参见第一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个夹持部121C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支撑臂16C,所述导线限位部13C构造成从所述支撑臂16C的末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的方向延伸形成。如图7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线限位部13C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悬臂131C,以可靠地限制导线30的插入长度。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导线限位部13C构造成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边缘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每个夹持部121C的宽度,使得外部释放工具40适于从导线限位部13C的外侧与释放部14C接合并使得释放部14C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如图8-9所示,利用真空吸附设备的吸嘴吸附在导电端子10C的焊接部15C上,将导电端子10C以基部11C位于电路板20的与焊盘2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即,在图8-9中是基部11C朝下的方式)使得基部11C穿过电路板20的通孔、直至焊接部15C接触电路板20的焊盘21,利用表面贴装的方式将焊接部15C焊接到焊盘21上,此时导线30可以从电路板20的与焊盘21相反的一侧(图8-9中的下方)穿过导电端子10C的插入孔而被一对夹持部121C夹持。当导线30的导体插入到合适的位置时,导体的末端抵靠导线限位部13C,从而避免导线30过度插入。当需要释放导线30时,外部释放工具40从导线限位部13C的两侧或两侧中的一侧与释放部14C接合,使得释放部14C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夹持导线30的夹持部121C被撑开,从而实现了导线30的释放。

此外,如图2-3、5-6和8-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适于将导线30通过导电端子10A、10B、10C电连接到电路板20上。如上文所述,电路板20包括一通孔,通孔的尺寸略大于导电端子10A、10B、10C的基部11A、11B、11C的尺寸,以允许导电端子10A、10B、10C的基部11A、11B、11C穿过该通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外部释放工具40,其适于与释放部14A、14B、14C接合并使得释放部14A、14B、14C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外部释放工具40的末端为一个板状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外部释放工具40可以是螺丝刀。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可以实现导线从下方插入到导电端子中,形成了导线与电路板之间的可靠电连接;导线的导体插入到合适的位置后在插入方向上的移动受到导线限位部的阻挡,从而防止导线的过度插入;导线可以重复插拔,便于更换导线;以及,导线插入导通后不容易从插入孔中脱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在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种导电端子和连接器组件。

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清楚的了解,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改变,且本实用新型亦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