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4398发布日期:2019-05-21 20:4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端子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子机。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等领域,经常需要用到线材实现对电流及信号进行传输,其中,线材的处理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在裁切及剥皮的线材上打端子,之后,还需将打端后线材插接入胶壳上。但目前,线材打端的工序和插接胶壳的工序都是人工进行的,效率十分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端子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端子机,包括:

送线机构,用于安装并送入线材;

前打端机构,用于将端子压着于所述线材的前端完成打端操作,并获得第一半成品线;

拉线机构,用于拉出预设长度的所述第一半成品线;

切剥线机构,用于将拉出的所述第一半成品线进行切断并对其后端进行剥皮,获得第二半成品线;

后打端机构,用于将端子压着于所述第二半成品线的后端完成打端操作,并获得第三半成品线;

穿胶壳集成,用于将所述第三半成品线后端的端子插入胶壳中,并获得成品线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线机构包括:

过线轨道,其内部设置有穿线孔,所述线材穿入所述穿线孔中;

平移模组,用于驱使所述过线轨道直线运动,使得所述线材移动至所述前打端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前CCD检测装置,所述前CCD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半成品线前端的端子的位置是否合格;

所述平移模组还用于驱使所述过线轨道平移,并使得所述第一半成品线移动至所述前CCD检测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一机械手和第一直线模组;

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夹持所述第二半成品线,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用于驱使所述第一机械手直线运动并使得所述第二半成品线移动至所述后打端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机械手的移动范围在所述切剥线机构与所述后打端机构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后CCD检测装置,所述后CCD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三半成品线后端的端子的位置是否合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机械手和第二直线模组;

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夹持所述第三半成品线,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用于驱使所述第二机械手直线运动并使得所述第三半成品线移动至所述后CCD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机械手的移动范围位于所述后打端机构与所述后CCD检测装置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三机械手和第三直线模组;

所述第三机械手用于夹持所述第三半成品线,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用于驱使所述第三机械手直线运动并使得所述第三半成品线移动至所述穿胶壳集成,其中,所述第三机械手的移动范围位于所述后CCD检测装置与所述穿胶壳集成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穿胶壳集成包括用于将所述成品线束推出的退料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退料机构下方设置有接线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打端机构和所述后打端机构均包括用于存放和输送端子的端子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子机,包括送线机构、前打端机构、拉线机构、切剥线机构、后打端机构和穿胶壳集成,通过各机构及集成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完成线材的裁切、剥皮、打端及穿胶壳的工作。

该端子机可将线材加工成所需的成品线束,可取代人工操作,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端子机的第一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端子机的第二轴侧图;

图3为图1中端子机的正视图;

图4为图2中端子机的正视图;

图5为图3中端子机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送线机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过线轨道和推送装置安装于安装架上的示意图;

图9图8中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安装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压紧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进料穿胶壳集成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进料穿胶壳集成的正视图;

图14为图13中的进料穿胶壳集成的左侧视图;

图15为图13中的进料穿胶壳集成的右侧视图;

图16为图13中的进料穿胶壳集成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5中的A向的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送线机构;2-前打端机构;3-拉线机构;4-切剥线机构;5-后打端机构;6-穿胶壳集成;7-拉线机械手;8-第一机械手;9-第二机械手;10-第三机械手;111-过线轨道;112-推送装置;113-切剥线模组;114-平移模组;115-安装架;116-底座;117-侧板;118-滑动槽;119-支撑板;1110-压线气缸;1111-压头;1112-连接件;1113-平移机构;211-胶壳定位器;212-推料机构;213-胶壳夹;214-夹持机构;215-插pin模组;216-转换夹;217-内夹钳;218-外夹钳;219-推送气缸;2110-推杆;2111-第一直线运动机构;2112-第二直线运动机构;2113-第三直线运动机构;2114-主架;2115-第一支架;2116-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实用新型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端子机,包括:送线机构1、前打端机构2、拉线机构3、切剥线机构4、后打端机构5、穿胶壳集成6。

送线机构1,用于安装并送入线材。

前打端机构2,用于将端子压着于线材的前端完成打端操作,并获得第一半成品线。

拉线机构3,用于拉出预设长度的第一半成品线。

切剥线机构4,用于将拉出的第一半成品线进行切断并对其后端进行剥皮,获得第二半成品线。其中,第二半成品线的长度可等于第一半成品线被拉出的长度。

后打端机构5,用于将端子压着于第二半成品线的后端完成打端操作,并获得第三半成品线。

穿胶壳集成6,用于将第三半成品线的后端插入胶壳中,并获得成品线束。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送线机构1可包括:过线轨道111、切剥线模组113、平移模组114和平移机构1113和推送装置112。其中,为便于显示和观察,在图6中未示出切剥线模组113。

过线轨道111,用于安装线材,其内部设置有穿线孔,穿线孔用于使线材穿入其中。其中,过线轨道1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切剥线模组113,用于对线材的前端进行裁切和剥皮,切剥线模组113可以解决线材的前端不整齐以及线芯外露不足等而导致无法打端子的问题。

平移模组114,用于驱使过线轨道111在平行于x轴方向上直线运动,使得过线轨道111正对于切剥线模组113。

平移机构1113,用于驱使过线轨道111在平行于y轴方向直线运动,减小过线轨道111与切剥线模组113之间的垂直距离。

推送装置112,用于驱使过线轨道111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上直线运动,使得过线轨道111中的线材插入切剥线模组113中。

其中,x轴和y轴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x轴和y轴仅表示相互垂直的两个虚拟轴。

线材的横截面多为圆形,为方便线材的穿入,在本实施例中,穿线孔可以设置为圆柱形孔。

在穿入线材时,线材需完全穿过穿线孔,线材的前端需从穿线孔的出线端穿出,其中,穿线孔的出线端朝向切剥线模组113所在的一侧。

在平移模组114和平移机构1113的作用下,过线轨道111可以正对与切剥线模组113的情况下并尽可能近地贴近于切剥线模组113。

启动推送装置112,推送装置112驱使过线轨道111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上直线运动。其中,过线轨道111中的线材随过线轨道111同步移动,可被送至切剥线模组113上。

切剥线模组113对送来的线材进行裁切和剥皮,使得线材从长线圈上切断并使线材的线芯露出,从而方便后续对线材进一步的加工。

其中,切剥线模组113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选用剪切剥线钳等。具体的,切剥线模组113可采用授权公告号为CN204094272U中所公开的一种自动焊锡机的拉切剥线装置。具体的,切剥线模组113还可采用授权公告号为CN105811223B中所公开的一种稳定性高的切剥线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切剥线模组113与切剥线机构4的功能与作用相同,可以采用同样的装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过线轨道111和推送装置112可均设置于一安装架115上,其中,过线轨道111与安装架115可滑动地连接,过线轨道111在安装架115上滑动轨迹与y轴平行。安装架115可安装平移机构1113上,同时,平移机构1113可安装于平移模组114上,平移机构1113驱使安装架115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移动,而平移模组114则是驱使平移机构1113在平行于x轴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10所示,安装架115包括底座116和侧板117,侧板117与底座116垂直,侧板117用于安装推送装置112,为方便进行装配,侧板117位于远离切剥线模组113的一侧。其中,底座116的上可设置有用于安装过线轨道111的滑动槽118。

如图9所示,过线轨道111的底部可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19,支撑板119插入至滑动槽118内并与之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板119与滑动槽118实现过线轨道111和安装架115之间的滑动连接。

由于侧板117位于远离切剥线模组113的一侧,所以推送装置112和切剥线模组113分置于过线轨道111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推送装置112可包括送线气缸,其中,送线气缸的活塞可以支撑板119固定连接。送线气缸启动后,送线气缸的活塞驱使过线轨道111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上直线运动。

推送装置112在驱动过线轨道111时,穿线孔中的线材随过线轨道111同步移动,为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穿线孔中的线材从穿线孔中脱离,就需要将线材固定于穿线孔中。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过线轨道111上可设置有压紧装置,压紧装置用于固定穿线孔中的线材,使得过线轨道111中的线材随过线轨道111同步移动。

如图11所示,压紧装置可包括压线气缸1110和压头1111,压头1111固定设置于压线气缸1110的活塞上,压头1111插入穿线孔中,用于压紧穿线孔中的线材,其中,压头1111与过线轨道111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过线轨道111的底部还可设置有连接件1112,其中,压线气缸1110与连接件1112可固定地连接,压头1111穿过连接件1112插入至穿线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过线轨道111可设置有多个,且在平行于x轴的方向上并排设置,其中,推送装置112与过线轨道111一一对应。这使得过线轨道111之间彼此相互独立,当需要对其中一个过线轨道111中的线材进行加工时,启动平移模组114使得该过线轨道111中的线材对准切剥线模组113,之后在通过对应的推送装置112将该过线过线轨道111推向切剥线模组113使得线材插入至切剥线模组113内。

在送线机构1的作用下,过线轨道111中的线材可先完成前端的切断及剥皮的工作;之后再在平移模组114的驱动下,过线轨道111进行直线运动,线材随过线轨道111移动至前打端机构2;线材被送至前打端机构2后,线材的前端就可被打上端子,并获得第一半成品线;平移模组114再次启动,驱动过线轨道111平移并使得第一半成品线移动至拉线机构3所在的位置,此时,切剥线机构4位于过线轨道111及拉线机构3之间且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第一半成品线的长度太长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为此需要将其拉出预设长度以方便后续裁切及剥皮。

拉出的工作可由拉线机构3完成,拉线机构3可包括拉线机械手7及拉线驱动模块组成,拉线机械手7用于夹持第一半成品线的前端,拉线驱动模块用于驱使拉线机械手7进行直线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拉线机械手7的运动方向可与y轴平行,其中,在拉线的过程中,压紧装置需保持松开的状况,当完成拉线后,压紧装置可再次对线材进行压紧。

第一半成品线被拉出预设长度后,切剥线机构4将拉出的第一半成品线进行切断并对其后端进行剥皮,获得第二半成品线。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机还可包括前CCD检测装置,前CCD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半成品线前端的端子的位置是否合格,平移模组114还用于驱使过线轨道111平移,并使得第一半成品线移动至前CCD检测装置。在线材的前端打上端子之后,平移模组114可先驱动过线轨道111平移使得第一半成品线移动至前CCD检测装置处,当检测合格,平移模组114再驱使过线轨道111平移使得第一半成品线移动至拉线机构3处。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机还可包括第一机械手8和第一直线模组。第一机械手8用于夹持第二半成品线,第一直线模组用于驱使第一机械手8直线运动并使得第二半成品线移动至后打端机构5,其中,第一机械手8的移动范围在切剥线机构4与打端机构之间,第一机械手8的移动方向可与x轴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机还可包括后CCD检测装置,后CCD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三半成品线后端的端子的位置是否合格。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机还可包括第二机械手9和第二直线模组。第二机械手9用于夹持第三半成品线,第二直线模组用于驱使第二机械手9直线运动并使得第三半成品线移动至后CCD检测装置,其中,第二机械手9的移动范围位于后打端机构5与后CCD检测装置之间,第二机械手9的移动方向也可与x轴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机还可包括第三机械手10和第三直线模组。第三机械手10用于夹持第三半成品线,第三直线模组用于驱使第三机械手10直线运动并使得第三半成品线移动至穿胶壳集成6,其中,第三机械手10的移动范围位于后CCD检测装置与穿胶壳集成6之间,第三机械手10的移动方向也可与x轴平行。

参照图3和5,拉线机械手7在完成拉线之后,第二机械手9便夹持住第一半成品线;切剥线机构4完成切线及剥皮的工作后,第一机械手8夹持第二半成品线,在第一直线模组的作用下第二半成品线随第一机械手8移动至后打端机构5;后打端机构5完成第二半成品线的后端打上端子,并获得第三半成品线;第二机械手9在后打端机构5处夹持住第三半成品线,在第二直线模组的作用下第三半成品线随第二机械手9移动至后CCD检测装置,完成第三半成品线上端子的检测工作;检测合格,第三机械手10从后CCD检测装置处夹持住第三半成品线,在第三直线模组的作用下第三半成品线随第三机械手10移动至穿胶壳集成6所在位置。

如图12、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穿胶壳集成6可包括胶壳定位器211、推料机构212、胶壳夹213、夹持机构214及插pin模组215。

胶壳定位器211,用于存放胶壳。在端子机等设备上,胶壳可经阵盘处理后有序地进行排列,再经过胶壳送料器被送入胶壳定位器211中。其中,胶壳定位器211上可设置有用于放置胶壳且呈笔直状态的储料通道。

推料机构212,用于推送胶壳定位器211中的胶壳。

胶壳夹213,用于夹持推料机构212推送而来的胶壳。其中,储料通道正对于胶壳夹213。

夹持机构214,用于夹持第三半成品线。

插pin模组215,用于驱使夹持机构214进行移动,使得夹持机构214所夹持的第三半成品线插入胶壳夹213所夹持的胶壳中。

胶壳进入胶壳定位器211后,胶壳按设定好的方式及朝向存放于储料通道中;推料机构212启动,将储料通道中胶壳推送至胶壳夹213中,胶壳夹213将胶壳夹紧;夹持机构214夹持住第三半成品线,在插pin模组215的作用下移动,插pin模组215驱使夹持机构214移动至指定位置并使得第三半成品线后端的端子对准胶壳上的插孔;插pin模组215驱动第三半成品线后端的端子插入至胶壳中,完成第三半成品线与胶壳之间的连接。

一般情况下,胶壳上会设置有多个插孔,相应的要插入多根第三半成品线,此时,夹持机构214以及插pin模组215需要多次重复上述的操作。

穿胶壳集成6还可包括有退料机构,当完成第三半成品线与胶壳的插接工作后,胶壳夹213松开,推料机构212将胶壳从胶壳夹213中推出,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个胶壳的插线工作,其中,退料机构可由气缸和推板组成。为方便接收掉落的成品线束,退料机构下方可设置有接线盘。

穿胶壳集成6上还设置有转换夹216,夹持第三机械手10递送而来第三半成品线,先有转换夹216进行夹持。转换夹216夹持住第三半成品线后,夹持机构214在插pin模组215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位置,并将转换夹216上的第三半成品线夹紧;转换夹216松开第三半成品线,插pin模组215再次驱使夹持机构214移动,使得第三半成品线移动至胶壳夹213所在的位置,并将第三半成品线插入至胶壳中。

由于第三半成品线的后端设置有端子,为方便夹持,如图17所示,夹持机构214可包括内夹钳217和外夹钳218,其中,内夹钳217用于夹持第三半成品线前端的端子,外夹钳218用于夹持第三半成品线的中段。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半成品线的中段所指的是第三半成品线前端与后端之间的部分。

相较于外夹钳218,内夹钳217与胶壳夹213之间的距离更小。第三半成品线在插入至胶壳前,内夹钳217需完全松开并使得第三半成品线前端的端子完全露出,之后,外夹钳218夹持至第三半成品线并在插pin模组215的作用下将端子插入至胶壳的插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胶壳定位器211位于推料机构212和胶壳夹213之间。

推料机构212包括推送气缸219和推杆2110,推杆2110与推送气缸219的活塞固定连接。其中,推杆2110朝向于胶壳定位器211及胶壳夹213,且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启动推料机构212后,推杆2110在推送气缸219的驱动下朝向胶壳定位器211运动,推杆2110伸入至胶壳定位器2111的储料通道中推动胶壳定位器211中的胶壳朝胶壳夹213移动,随着推杆2110的移动胶壳被推送至胶壳夹213的指定位置,之后,胶壳夹213将胶壳夹紧,推杆2110退回至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胶壳夹213上可设置有用于驱使胶壳夹213转动的旋转机构。通过旋转机构可以调整胶壳夹213的位置,从而方便推料机构212将胶壳推入其中;胶壳上有时需要插入多根第三半成品线,当胶壳夹213在旋转时,胶壳夹213中胶壳也随之转动,通过旋转机构可以方便调节胶壳的位置,以方便第三半成品线的插入。其中,旋转机构可选用电机,胶壳夹213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214在插pin模组215的驱使下可在平行于x轴、y轴及z轴三个方向上移动,其中,x轴、y轴和z轴两两垂直。如此,夹持机构214就能预设的活动范围内移动至任意位置,从而完成第三半成品线插入胶壳中的工作。预设的活动范围与插pin模组215在x轴、y轴及z轴三个方向上移动距离相对应。

插pin模组215可包括:第一直线运动机构2111,用于驱使夹持机构214在平行于z轴的方向上直线运动;第二直线运动机构2112,用于驱使夹持机构214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上直线运动;第三直线运动机构2113,用于驱使夹持机构214在平行于x轴的方向上直线运动。

丝杆螺母副传动的定位精度高,为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运动机构2111可包括第一丝杠螺母副,第二直线运动机构2112可包括第二丝杆螺母副,第三直线运动机构2113可包括第三丝杆螺母副。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直线运动机构2111、第二直线运动机构2112和第二直线运动机构2112等直线运动还可以采用其他装置实现,例如气缸、皮带传动装置等。

为对各组件进行安装及固定,进料穿胶壳集成6还可包括主架2114、第一支架2115和第二支架2116。胶壳定位器211、推料机构212、胶壳夹213和转换夹216均安装于主架2114上。夹持机构214固定于第一丝杆螺母副的螺母上,第一丝杆螺母副固定于第一支架2115上。第一丝杆螺母副启动后,夹持机构214便在平行于z轴的方向上移动。第一支架2115固定于第二丝杆螺母副的螺母上,第二丝杆螺母副固定于第二支架2116上。第二丝杆螺母副启动后,夹持机构214随第一支架2115在平行于y轴的方向上移动。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胶壳夹213和转换夹216的转动轴线均与y轴平行。第二支架2116固定于第三丝杆螺母副的螺母上,第三丝杆螺母副固定于主架2114上。第三丝杆螺母启动后,夹持机构214和第一支架2115随第二支架2116在平行于x轴的方向上移动。

参照图13、图14和图15,夹持机构214在平行于x轴的方向上移动至胶壳夹213的正前方,第三半成品线在对准胶壳后,夹持机构214在平行于y的轴方向朝胶壳夹213上的胶壳移动,可使得第三半成品线后端的端子插入至胶壳中。

在本实施例中,前打端机构2和后打端机构5均可包括用于存放和输送端子的端子盘。端子盘中的端子经端子输送轨道送入到相应的磨具中,通过冲压等形式磨具可将端子压着于线材之上。

在本实施例中,CCD英文简称Charge-coupled Device,是指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具有自扫描、感受波谱范围宽、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噪声低、功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系列优点,并可做成集成度非常高的组合件。前CCD检测装置和后CCD检测装置可快速对前端及后端的端子进行检测及识别,并判断端子的位置是否合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