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细粉掺杂处理用作负极材料的方法_2

文档序号:8458458阅读:来源:国知局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材料500倍扫描电镜图。
[0025] 图2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材料1000倍扫描电镜图。
[0026] 图3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材料2000倍扫描电镜图。
[0027]图4是采用实施例1所制备的材料制作电池的倍率放电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9] 实施例1
[0030] 以50Kg天然石墨"尾料"(粒径D50 = 3. 89 μ m,振实密度0· 42g/cm3,比表面积 19. 6 m2 /g)为原料,按重量比石墨:沥青:造孔剂:纳米娃=100:0. 2:0. 05 :0. 04的比例, 称取0· IKg的改质煤沥青(软化点120°C ),0· 025Kg的环氧树脂(软化点80°C ),0· 02Kg 的纳米硅粉(粒径为35nm) -起投入到带有加热装置的捏合机中,在混合的同时,将捏合机 升温至140°C。一起混合120min,然后用混捏好的物料通过压片机进行压制,提高其体积密 度。将压制后的物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以l〇°C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000°C,并保温1. 5 小时,然后降温至室温。
[0031] 高温碳化后的物料通过粉碎、整形球化,控制材料的粒径Dmax,得到粒径D50为 18. 15 μ m,Dmax为62. 39 μ m,振实密度为0· 81g/cm3,比表面积3. 8 m2 /g的粉体;
[0032] 粉碎/球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尾料粒径D50为6. 43 μ m,振实密度为0. 51g/cm3,,比 表面积 13. 28 m2 /g。
[0033] 高温碳化后粉碎/球化后所得到的粉体与"尾料",两者各自占原材料比重的比例 为64 :36。将两者以1:0. 11 (原材料利用率为71. 04% )的比例进行混合处理,得到粒径 D50为15. 21 μ m,振实密度为0. 96g/cm3,比表面积4. 78 m2 /g的粉体,即为本实施例所制得 的负极材料粉体。
[0034] 实施例2
[0035] 以50Kg天然石墨"尾料"(粒径D50 = 2. 31 μ m,振实密度0· 37g/cm3,比表面积 18. 6 m2/g)为原料,按重量比石墨:沥青:造孔剂:纳米娃=100:0. 1:0. 15 :0. 1的比例,称 取0· 05Kg的改质煤沥青(软化点150°C ),0· 075Kg的酚醛树脂(软化点110°C ),0· 05Kg 的纳米硅粉(粒径为30nm) -起投入到带有加热装置的捏合机中,在混合的同时,将捏合机 升温至170°C。一起混合140min,然后用混捏好的物料通过压片机进行压制,提高其体积密 度。将压制后的物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以5°C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950°C,并保温1. 5小 时,然后降温至室温。
[0036] 高温碳化后的物料通过粉碎、整形球化,控制材料的粒径Dmax,得到粒径D50为 14. 63 μ m,Dmax为58. 94 μ m,振实密度为0· 92g/cm3,比表面积3. 6 m2 /g的粉体,
[0037] 粉碎/球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尾料粒径D50为4. 31 μπι,振实密度为0. 53g/cm3,比 表面积 18. 11 m2 /g。
[0038] 高温碳化后粉碎/球化后所得到的粉体与"尾料",两者各自占原材料比重的比例 为61 :39。将两者以1:0. 1 (原材料利用率为67. 1% )的比例进行混合处理,得到粒径D50 为12. 29 μ m,振实密度为I. 02g/cm3,比表面积4. 37 m2 /g的粉体,即为本实施例所制得的 负极材料粉体。
[0039] 实施例3
[0040] 以50Kg天然石墨"尾料"(粒径D50 = 6. 16 μ m,振实密度0· 59g/cm3,比表面积 14. 54 m2/g)为原料,按重量比石墨:沥青:造孔剂:纳米娃=100:0. 4:0. 01 :0. 1的比例,称 取0· 2Kg的改质煤沥青(软化点100°C ),0· 005Kg的聚酰胺树脂(软化点80°C ),0· 05Kg 的纳米硅粉(粒径为30nm) -起投入到带有加热装置的捏合机中,在混合的同时,将捏合机 升温至130°C。一起混合150min,然后用混捏好的物料通过压片机进行压制,提高其体积密 度。将压制后的物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以l〇°C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000°C,并保温半小 时,然后降温至室温。
[0041] 高温碳化后的物料通过粉碎、整形球化,控制材料的粒径Dmax,得到粒径D50为 15. 92 μ m,Dmax为64. 13 μ m,振实密度为0· 93g/cm3,比表面积3. 2 m2 /g的粉体;
[0042] 粉碎/球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尾料粒径D50为5. 27 μπι,振实密度为0. 56g/cm3,比 表面积 16. 35 m2 /g。
[0043] 高温碳化后粉碎/球化后所得到的粉体与"尾料",两者各自占原材料比重的比例 为66 :34。将两者以1:0. 15 (原材料利用率为75. 9% )的比例进行混合处理,得到粒径D50 为13. 94 μ m,振实密度为I. 07g/cm3,比表面积3. 14 m2 /g的粉体,即为本实施例所制得的 负极材料粉体。
[0044] 由图1-3可知,从电镜图中可以看出,整形后的粉体接近球形或椭圆形,里面掺杂 了一定比例的细粉,均匀分散在材料体系之中。
[0045] 比较例
[0046] 直接以实施例1中的天然石墨"尾料"(粒径D50 = 3. 89 μπι,振实密度0. 42g/cm3, 比表面积19. 6 m2 /g)为原料,制备电池进行检测。
[0047] 性能测定
[0048] 为检验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性能,用半电池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其中,比 较例的负极材料采用市面上购买的石墨,用以上实施例1-3和比较例的负极材料:乙炔黑: PVDF(聚偏氟乙烯)=93 :3 :4(重量比),加适量NMP(N-甲基吡咯烷酮)调成浆状,涂布 于铜箔上,经真空IKTC干燥8小时制成负极片;以金属锂片为对电极,电解液为lmol/L LiPF6/EC+DEC+DMC = 1 :1 :1,聚丙烯微孔膜为隔膜,组装成电池。充放电电压为0~2. 0V, 充放电速率为0. 2C,对电池性能进行能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0049] 表 1
[0050]
【主权项】
1. 一种石墨细粉掺杂处理用作负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A:将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料"为原料,加入粘结剂、造孔剂和 掺杂剂,高于沥青软化点温度20~50°C,进行捏合造粒,再进行辊压或压制,在高温800~ 1000 °C下进行碳化; 步骤B:将碳化后的材料进过粉碎、整形球化,得到平均粒径D5 0为8~2 5ym,Dmax< 65ym的石墨粉体; 步骤C:对碳化处理后的粉体进行粒度调配,通过添加所述步骤B中粉碎和整形球化过 程中所收集的"尾料",进行再利用,与之混合处理,填充到颗粒之间的缝隙,提高其体积密 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的粒径D50为1~7ym;振实密度 < 0? 6g/cm3,比表面积 ^ 10m2 /g。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粘结剂采用改质沥青,所述改 质沥青采用煤沥青、石油沥青、中间相沥青、改质沥青中的一种或几种。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造孔剂采用酚醛树脂、环氧树 月旨、聚乙烯醇、聚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的一种或几种。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掺杂剂采用纳米硅、所述纳米 娃的粒径< 50nm〇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石墨:粘结剂:造孔剂:掺杂剂 的质量比为 100:0. 1 ~〇? 4:0. 01 ~0? 15 :0? 01 ~0? 1。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粒度调配过程包括:在得到 的碳化后的石墨中,添加按重量比1:0. 05~0. 15粉碎和球化过程中所收集的细粉"尾料" 进行混合处理。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细粉掺杂处理用作负极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A:将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料”作为原料,加入粘结剂、造孔剂和掺杂剂,进行捏合造粒,再进行辊压或压制,在高温下进行碳化;步骤B:将碳化后的材料进过粉碎、整形球化,得到符合粒径范围要求的球形或椭圆形石墨粉体;步骤C:对球化处理后的粉体进行粒度调配,填充到颗粒之间的缝隙。本发明制备方法工艺安全、可控,实现了低价值石墨“尾料”的循环利用,且制得的负极材料性能良好,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倍率充放和低温性能。
【IPC分类】H01M4-1393, H01M4-139
【公开号】CN104779373
【申请号】CN201510201182
【发明人】鲍海友, 田东, 张贵萍, 谌江宏, 鲍丹
【申请人】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