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器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91829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I内部电极11和第2内部电极12,但第1、第2内部电极11、12的层叠顺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从第I表层16a起依次为第I内部电极11—第2内部电极12—第2内部电极12—第I内部电极11 —第I内部电极11 —第2内部电极12 —第2内部电极12 —第I内部电极11。根据该层叠形态,相同极性的内部电极彼此隔着粘着层17相邻。因而,即使粘着层17较薄也能可靠地抑制第I内部电极11与第2内部电极12的短路。
[006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蓄电器件具备多个蓄电单元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构成。蓄电器件也可以仅具有I个蓄电单元。
[0062]以下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示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共同的标号参考具有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实质共通的功能的构件,并省略说明。另外,在下述的比较例的说明中,以共同的标号参考具有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实质共通的功能的构件,并省略说明。
[0063](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
[0064]图4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器件Ia的概略截面图。图5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器件Ib的概略截面图。
[0065]也可以如图4所示的蓄电器件la、图5所示的蓄电器件Ib那样,第I电解质保持层13a被第I粘着构件21分断为第I端面1e侧的部分和第2端面1f侧的部分。也可以如蓄电器件Ib那样,第I活性物质层Ilb也被第I粘着构件21分断为第I端面1e侧的部分和第2端面1f侧的部分。
[0066]另外,也可以如蓄电器件la、Ib那样,第2电解质保持层13b被第2粘着构件22分断为第2端面1f侧的部分和第I端面1e侧的部分。也可以如蓄电器件Ib那样,第2活性物质层12b也被第2粘着构件22分断为第2端面1f侧的部分和第I端面1e侧的部分。
[0067](第4实施方式)
[0068]图6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器件Ic的概略截面图。
[0069]与第I?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器件l、la、lb不同,可以如图6所示的蓄电器件Ic那样设置单一的电解质保持层13。
[0070]如上述那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电解质保持层、第I活性物质层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当中的至少一者在第I以及第2端面的双方露出,能降低ESR值,且能够减少在加入了温度冲击时的ESR值的变化。本申请发明者制作出上述第3实施方式以及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器件、和电解质保持层、第I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未在第I以及第2端面露出的相当的比较例的蓄电器件。图7表示该比较例的结果。根据第3以及第4实施方式能确定,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获得低到69%程度大小的初始ESR值。另外,在-40°C下保持30分钟后加热到125°C,并保持30分钟,然后冷却到_40°C,反复500次这样的循环之后,在上述相当的比较例中,ESR值变高20 %程度,与此相对,根据第3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蓄电器件,确认ESR值几乎没有变化。认为这是因为,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电解质保持层、第I活性物质层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当中的至少一者在第I以及第2端面露出,通过锚固效应有效地提高了外部电极与器件主体的紧贴性。
[0071]UlaUbUc 蓄电器件
[0072]10 器件主体
[0073]1a 第 I 主面
[0074]1b 第 2 主面
[0075]1c 第 I 侧面
[0076]1d 第 2 侧面
[0077]1e 第 I 端面
[0078]1f 第 2 端面
[0079]11 第I内部电极
[0080]Ila第I集电体
[0081]Ilb第I活性物质层
[0082]12 第2内部电极
[0083]12a第2集电体
[0084]12b第2活性物质层
[0085]13 电解质保持层
[0086]13a第I电解质保持层
[0087]13b第2电解质保持层
[0088]15 蓄电单元
[0089]16a 第 I 表层
[0090]16b 第 2 表层
[0091]17 粘着层
[0092]18 第I外部电极
[0093]19 第2外部电极
[0094]21 第I粘着构件
[0095]22 第2粘着构件
【主权项】
1.一种蓄电器件,具备: 器件主体,其具有沿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延伸的第I以及第2主面、沿所述长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延伸的第I以及第2侧面、和沿所述宽度方向以及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第I以及第2端面; 第I外部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I端面上;和 第2外部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2端面上, 所述器件主体具有: 第I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I外部电极电连接, 第2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I内部电极对置,且与所述第2外部电极电连接;和电解质保持层,其配置在所述第I内部电极与所述第2内部电极之间,该电解质保持层保持电解质, 所述第I内部电极具有: 第I集电体;和 第I活性物质层,其设置在所述第I集电体的所述第2内部电极侧的表面上, 所述第2内部电极具有: 第2集电体-M 第2活性物质层,其设置在所述第2集电体的所述第I内部电极侧的表面上, 所述电解质保持层、所述第I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之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第I以及第2端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器件,其中, 所述电解质保持层在所述第I以及第2端面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器件,其中, 所述电解质保持层、所述第I活性物质层以及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在所述第I以及第2端面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器件,其中, 电解质保持层具有: 第I电解质保持层,其配置在所述第I内部电极的所述第2内部电极侧的表面上;和 第2电解质保持层,其配置在所述第2内部电极的所述第I内部电极侧的表面上, 所述第I内部电极被引出到所述第I端面,另一方面没有被引出到所述第2端面, 所述第2内部电极被引出到所述第2端面,另一方面没有被引出到所述第I端面, 所述蓄电器件还具备: 第I表层,其设置在所述第I内部电极的与所述第I电解质保持层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第2表层,其设置在所述第2内部电极的与所述第2电解质保持层相反一侧的表面上;第I粘着构件,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比所述第2内部电极更靠近所述第I端面侧配置在所述第I集电体与所述第2表层之间;和 第2粘着构件,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比所述第I内部电极更靠近所述第2端面侧配置在所述第2集电体与所述第I表层之间, 在所述第I粘着构件与所述第I集电体之间设置所述第I电解质保持层, 在所述第2粘着构件与所述第2集电体之间设置所述第2电解质保持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器件,其中, 所述第I以及第2内部电极未设置在所述器件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在所述器件主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所述第I粘着构件和所述第2粘着构件相接, 所述第I粘着构件与所述第I电解质保持层之间的粘着力、以及所述第2粘着构件与所述第2电解质保持层之间的粘着力分别低于所述第I粘着构件与所述第2粘着构件之间的粘着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电器件,其中, 在所述第I集电体与所述第I粘着构件之间设置所述第I活性物质层, 在所述第2集电体与所述第2粘着构件之间设置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器件,其中, 所述蓄电器件是所述第I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分别由可极化电极构成的双电层电容器。
【专利摘要】提供具有优异耐热性的蓄电器件。电解质保持层(13)配置在第1内部电极(11)与第2内部电极(12)之间。电解质保持层(13)保持电解质。第1内部电极(11)具有第1集电体(11a)和第1活性物质层(11b)。第1活性物质层(11b)设置在第1集电体(11a)的第2内部电极(12)侧的表面上。第2内部电极(12)具有第2集电体(12a)和第2活性物质层(12b)。第2活性物质层(12b)设置在第2集电体(12a)的第1内部电极(11)侧的表面上。电解质保持层(13)、第1活性物质层(11b)和第2活性物质层(12b)之中的至少一者在第1以及第2端面(10e、10f)露出。
【IPC分类】H01M10-04, H01G11-12
【公开号】CN104813424
【申请号】CN201380061314
【发明人】堀川景司, 堀口广贵, 林孝至, 上田安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9月25日
【公告号】US20150221448, WO2014083925A1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