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923966阅读:来源:国知局
]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基板中像素的示意图;
[0047]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基板制作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0048] 附图标号说明:
[0049] 1-第一区域;10-底电极;11-第一发光层;12-第一光电特性调整层;13-第一空 穴注入层;14-顶电极;2-第二区域;21-第二发光层;22-第二光电特性调整层;23-第二 空穴注入层;3-基底;4-像素定义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 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W相互组合。
[0051]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W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 W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 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引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基板,包括:
[0053] 多个发光区域(例如可m受置在基底3之上),其中,每个发光区域包括第一区域 1和第二区域2,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中设置有底电极10和顶电极14,且第一区域1和 第二区域2共用同一底电极10,共用同一顶电极14,
[0054] 在同一发光区域的底电极10和顶电极14之间,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中分别 设置有相同材料的发光层。其中,发光层可W为有机发光层,可W包含多个子发光层,多个 子发光层之间可w为串联关系,用于复合发射白光;或者,发光层可w包含单个子发光层, 用于发射单色光。
[0055] 在第一区域1的发光层和底电极10之间,W及第二区域2的发光层和底电极10 之间分别设置有光电特性调整层,第一区域1中的光电特性调整层与第二区域2中的光电 特性调整层不相同,或者
[0056] 在第一区域1的发光层和底电极10之间,或第二区域2的发光层和底电极10之 间设置有光电特性调整层。
[0057] 需要说明的是,在0L邸显示器件中,底电极和顶电极可W分别为阳极和阴极,其 设置可W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在正置型0L邸显示器件中,底电极 为阳极,顶电极为阴极;在倒置型0L邸显示器件中,底电极为阴极,顶电极为阳极。
[0058] 其中,第一区域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第二区域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区 域,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与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间隔分布。
[0059] 另外,第一区域1可W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也可W仅包含一个第一子区域,例如 第一区域1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存在,第二区域2可W包括多个第二子区域,也可W仅包含 一个第二子区域,例如第二区域2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存在。
[0060] 当第一区域1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第二区域2包括多个第二子区域时,多个第一 子区域与多个第二子区域间隔分布,在该种情况下,每个第一子区域都存在相邻的第二子 区域,因此造成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产生光电特性差异,由多组相邻的第一子区域中和 第二子区域中的光电特性差异累加构成,而相邻的第一子区域中和第二子区域中的光电特 性差异,与第一区域1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时和第二区域2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时,第一区 域1和第二区域2的光电特性差异相似。因此W下主要针对第一区域1作为一个独立的区 域且第二区域2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的情况进行描述。
[0061] 在第一区域1的底电极10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发光层11,在第二区域2的底电极 10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发光层21,第一发光层11和第二发光层21中可W分别设置有多层串 联的子发光层(例如有机发光层),
[0062] 在第一区域1中还设置有位于第一发光层11与底电极10之间的第一光电特性调 整层12,第二区域2中还设置有位于第二发光层21与底电极10之间的第二光电特性调整 层22,第一光电特性调整层12和第二光电特性调整层22不相同,第一光电特性调整层12 和第二光电特性调整层22的差异使得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的光电特性不同。
[0063] 由于第一光电特性调整层12和第二光电特性调整层22在设计上存在差异(当仅 存在一个光电特性调整层时,可W理解为一定厚度的光电特性调整层和厚度为0的光电特 性调整层存在差异),由发光层和底电极、顶电极W及光电特性调整层构成的两个发光区域 电阻就会存在差异,该差异可W通过伏安特性曲线(IV曲线)来体现。
[0064] 两个发光区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开启电压的不同,例如图1所示,第二光电特性 调整层22比第一光电特性调整层12厚,则第二区域2的开启电压就大于第一区域1的开启 电压,当对两个区域通电时,随着电压提升,第一区域1先达到开启电压开启,并开始发光, 第二区域2则还未达到开启电压,保持不发光状态,随着电压进一步增大,在第一区域1进 入稳定发光状态时(亮度较高),第二区域2才开启(亮度较低),并开始发光。由于有机 发光二极管区域的发光颜色与其发光亮度相关,亮度较高则偏绿色,亮度较低则偏藍色,贝U 在第二区域2开始发光时,第一区域1偏绿色,第二区域2偏藍色,当两个区域处于同一像 素中时(即两个区域都可W分别发出白光),两个区域发出的光线可W互相补偿,改善该像 素的亮度色偏;当两个区域处于同一子像素中时(例如该子像素为红色子像素,那么两个 区域发出的光的色域在红色附近),两个区域发出的光线也可W互相补偿,改善该像素的亮 度色偏。
[0065] 另一方面,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中的发光层可W是有机发光层,那么第一区 域1和第二区域2实际上相当于有机发光二极管,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微共振腔长等于发 光层厚度+光电特性调整层厚度+底电极厚度,由于两个区域中的光电特性调整层厚度不 同,从而使得两个区域的微共振腔长不同,而两个区域的微共振腔长差异会使得两个区域 发出光的颜色在色坐标中正视时的Cffiu减小,CIEv增大,使得侧视(存在视角)时的Cffiu 增大,CIEv减小,具体变化如图2所示,视角色偏与CIEuv相对应,CIEuv的平方=(正视 CIEu-侧视CIEu)的平方+(正视CIEv-侧视CIEv)的平方,而一般未设置光电特性调整层 时的发光区域的CIEuv是最大的(即处于极值),通过设置光电特性调整层可W使得正视 CIEu、侧视Cffiu、正视CIEv和侧视CIEv发生变化,从而引起CIEuv的平方发生变换,进而使 得CIEuv不再处于极值,例如相对于极值点发生微量的左移或右移,即相对于极值减小,从 而实现了视角色偏(在正视和侧视时观看所产生的颜色差异)的对应值DeltaUV降低。
[0066]
[0067] 表 1
[0068] 如表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W使得侧视40°时,DeltaUV变为0. 024,相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0. 037下降超过50 %,从而可W极大地缓解视角色偏。
[0069]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示出了同时存在第一光学特性调整层12和第二光学特性调 整层22的情况,实际上可W根据需要选择具体的结构,例如即仅在第一区域1的发光层和 底电极10之间设置光电特性调整层,或仅在第二区域2的发光层和底电极10之间设置有 光电特性调整层,也能够使得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的光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