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缆线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66250阅读:来源:国知局

[0024]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本发明的连接器和配对连接器,所述配对连接器适于以第一锁定状况正性锁定到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如果在所述锁定位置和所述最终位置之间,则所述应变消除布置锁定所述锁定状况。以这种方法,在应变消除布置操作时执行配对连接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锁定。
【附图说明】
[0025]现在将参考附图通过有利实施例以示例性方式描述本发明。
[0026]在图中:
[0027]图1示出了在第一组装步骤期间连接器以及配对连接器的部分和缆线的示意性透视图;
[0028]图2示出了在第二组装步骤中图1连接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0029]图3示出了在第三组装步骤中图1和2中的连接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0030]图4示出了图2和3的组装步骤的细节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除去了螺母;
[0031]图5示出了在图3的第三组装步骤中连接器的横截面;
[0032]图6示出了连接器以及配对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前视图;
[0033]图7A、7B、7C从不同角度示出了内壳体的示意性透视图;
[0034]图8A、8B、8C、8D从不同角度示出了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示意性透视图;
[0035]图9A、9B、9C、9D、9E从不同角度示出了作为连接器的应变消除组件的一部分的螺母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在图1中,示出了用于缆线2的连接器1以及配对连接器3。配对连接器3仅部分示出。特别是,配对连接器3包括用于连接到连接器1的内壳体5和/或外壳体6的底板4。配对连接器3还包括收发器7,如在缆线2为光纤、特别是光纤时,信息通过光经由收发器7来传输。在该插入状态下,内壳体5不能相对于底板4绕连接器的纵向轴线L旋转。另外,壳体5不能进一步向底板4中移动。内壳体5相对于底板4的唯一移动将是沿着拔出方向E,拔出方向E与纵向方向L相反。但是,内壳体5的该移动被外壳体6阻挡,其中内壳体5已被接收在外壳体6中,且外壳体6则已经通过使外壳体6相对于内壳体5和底板4绕纵向方向L且沿着卡接方向B旋转而以卡口类型固定到底板4和内壳体5。由此,在图1的状态下,内壳体5和外壳体6被刚性连接到底板4。
[0037]在图1中,内壳体5和底板4之间的刚性连接仍能够被消除,因为内壳体5仍未被旋转锁定到外壳体6。为允许该旋转锁定,连接器包括旋转锁定布置8,旋转锁定布置8在图1中尚未将壳体5以旋转锁定方式联接到外壳体6,旋转锁定方式即转动阻挡方式,其中阻挡两个壳体5、6相对彼此绕纵向方向的任何旋转。
[0038]旋转锁定布置8特别地包括设计为突片、指状物或者舌状形状的弹性地可偏转锁定元件80。可偏转锁定元件80至少在其自由端80F处与内壳体5上的凹槽81互补。凹槽81由此是旋转锁定布置8的配对锁定元件82。
[0039]连接器1还包括应变消除布置9。应变消除布置9用以将缆线2以变形消除方式固定到连接器1,特别地固定到内壳体5。当应变消除布置9操作时,来自缆线2的可能应变由此经由螺母90和缆线接合构件91被引导到内壳体5和外壳体6,且由此被引导到底板4。由此,来自缆线2的应变不会损伤内壳体5中的元件。应变消除布置9包括螺母90。螺母90适合于沿着组装路径相对于内壳体5移动。组装路径开始于螺母90接触到内壳体5时的轴向位置I。如以下图中所示,螺母90然后被旋接(screw)到内壳体5。组装路径由此具有螺旋状形状。在图1中,应变消除布置9尚不处于完整操作状态,并且尚未将缆线2以应变消除方式锁定到内壳体5。
[0040]在图2中,螺母90已经相对于内壳体5旋转,并且由此松散地连接到内壳体5。但是,应变消除布置9仍未提供完全应变消除。螺母90且由此应变消除布置9通过接触可偏转锁定元件80而接合旋转锁定布置8。图2由此示出了应变消除布置9的锁定位置S。从该锁定位置S起,螺母90将外壳体6的可偏转锁定元件80朝向位于内壳体5上的凹槽81压下。由此,旋转锁定布置8将内壳体5以旋转刚性方式联接到外壳体6。由此,当螺母90进一步旋转到壳体5上时,内壳体5且外壳体6将旋转锁定到彼此。由此,内壳体5、外壳体6和底板4被刚性连接到彼此,并且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具体地,壳体5、6不能相对于彼此绕纵向方向L旋转。
[0041]可偏转锁定元件80朝向内壳体5沿着径向方向R偏转。为了检查可偏转锁定元件80是否被锁定,并且为了手动接合或者释放可偏转锁定元件80,外壳体6具有开口 60。开口 60由此允许从外侧接近旋转锁定布置8。旋转锁定布置8延伸到该开口 60中,且特别地布置在开口 60中。由此,连接器是紧凑的。
[0042]在图3中,旋转锁定布置8示出为处于最终位置F。在最终位置F中,螺母90到壳体上的进一步旋转是不可能的。最终位置F由此是组装路径的末端。在这一最终位置F,应变消除布置9处于完全操作,并且将缆线2经由缆线接合构件91以应变消除方式固定到内壳体5,且由此固定到底板4。另外,旋转锁定布置8仍工作,并且阻挡内壳体5相对于外壳体6绕纵向方向L的旋转运动。
[0043]如从例示连接器1的安装的图1、2和3中可看到的,应变消除布置9,具体地螺母90,以及可偏转锁定元件80确保在应变消除布置9的完全操作之前执行内壳体5和外壳体6之间的旋转锁定。由此,当安装连接器时,在内壳体5和外壳体6之间发生旋转锁定时,缆线2仍未以应变消除方式固定在连接器中。另一方面,在拆卸连接器1时,如在以从图3退回到图1的次序所完成的,且由此从最终位置F经由锁定位置S到起始位置I所完成的,首先,缆线2被释放,以便在内壳体5和外壳体6之间的旋转锁定脱离之前,没有力能够破断缆线2或者与缆线2相连的元件。
[0044]由此,每当缆线2固定到连接器1时,内壳体5和外壳体6总是相对于彼此锁定,并且该卡口连接不能打开。因此,在缆线2的固定解开之前,内壳体5、外壳体6和底板4之间的刚性连接不能解开。
[0045]在图3中,还示出了中间元件10。中间元件10位于内壳体5的空腔11中,并且用以将收发器7连接到缆线2。
[0046]为允许更好地夹持外壳体6和螺母90,外壳体6和螺母90具有具有肋状夹持元件15ο
[0047]在图4中,更详细地示出了处于根据图2或3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细节,其中螺母90已被除去以允许更好地观察到有关元件。
[0048]旋转锁定布置8示出为处于被锁状态:其中内壳体5以旋转或扭转刚性方式联接到外壳体6。由此,外壳体6不能相对于内壳体5绕纵向方向L旋转,沿卡接方向Β或者逆着卡接方向Β均不可旋转。
[0049]内壳体5具有螺纹50,用于螺母90内侧的相应配对螺纹95。
[0050]锁定布置9还包括用作缆线接合构件91的可压挤的主体92。径向可压挤的主体92设有通孔96,该通孔96适于接收缆线2。在非挤压状态,通孔96略大于缆线2,以便缆线2能够插入到径向可压挤的主体92中。可压挤的主体92然后在螺母90被旋接到内壳体5时被螺母90挤压。挤压过程中,通孔96变小,并且可压挤的主体92由此紧固地保持缆线2。由此,在螺母90紧固时,缆线接合构件91被操作以与缆线2接合。但是,该紧固且由此接合操作在应变消除布置9已经通过锁定位置S之前不发生。由此,保证了缆线仅在旋转锁定布置8将内壳体5锁定到外壳体6时被固定。反过来,当拆卸连接器1,缆线接合构件首先必须移动失效,然后旋转锁定布置8才能够解锁内壳体5和外壳体6之间的连接。由此,能够避免由于缆线2旋转仍被固定导致损伤的风险。另外,该连接器1能够更容易地操作,因为与旋转锁定布置8的锁定是在应变消除布置9被操作时完成。由此,仅需要一个而不是两个操作。
[0051]具有环件形状的支持构件16是外壳体6的部分,其上还设有可偏转锁定元件80。支持元件16用以支持螺母90的突出部分94,该部分沿径向方向R压下可偏转元件80。突出部分94和可偏转锁定元件80两者均具有分别朝向前端94F和自由端80F渐缩的楔形形状,以允许更容易的接触和偏转。在径向方向R上,突出部分94的宽度不允许可偏转锁定元件8的自由端80F脱离旋转锁定。如果自由端80F试图逆着径向方向R向外移动,则力经由突出部分94被传输到支持元件16。支持元件16则由于闭环结构而是非常刚性的,并且不允许突出部分94的移动。
[0052]图5中示出了空腔11。在空腔11的缆线侧端,缆线2的自由端20伸入到空腔11中。自由端20允许缆线2的小的弹性挠曲。中间元件10的自由端12从另一侧伸入到空腔11中。中间元件10的自由端12被插入缆线2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