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013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汽车电子门把手被广泛应用,而汽车电子门把手里埋设的电子模块上连接有线束。线束从门把手的尾端穿出固定在基座上。但是现有门把手尾端线束没有采用将其固定的结构,从而使得线束在门把手开启、关闭过程中有往复性的折弯动作,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线束外皮会磨损,由此会导致线束内的铜丝被折断而使得电子门把手电气功能不稳定能或丧失。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电子外门把手中的线束随着门把手的长期使用出现磨损和折断,而提供了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的尾端线束固定。[000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埋设有线束的门把手和固定尾端线束的基座,门把手上的门把手连接部位和基座配合连接;所述门把手连接部位开设有与门把手内腔连通的卡线槽;所述基座上设有固定线束尾端连接器的卡槽。[0005]上述卡线槽上配套设有一个线束卡扣。[0006]上述与门把手连接部位相对应的基座的末端开设有埋线槽,其侧面设有固定线束的卡勾和固定线束尾端连接器的卡槽。[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且实用有效,能够很好地对线束进行固定,能基本解决线束的磨损和折断问题;(2)本实用新型没有增加门把手和基座的制作成本,因为只是在零件上做卡槽特征,且卡槽特征形式简单,不会增加模具成本;(3)本实用新型遮盖住了线束,因此无法从车外对线束进行破坏,美化了外观并增强了安全性。


[000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0009]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0010]图2为门把手的局部视图;[0011]图3为基座的局部视图;[0012]图4为线束卡扣结构示意图;[0013]图5为组装状态的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见图I至图5,本实用新型包括埋设有线束的门把手I和固定尾端线束的基座2, 门把手I上的门把手连接部位11和基座2配合连接;所述门把手连接部位11开设有与门把手内腔连通的卡线槽12。所述卡线槽12上配套设有一个线束卡扣3。线束卡扣3将卡线槽12盖起来,使得线束隐藏在卡线槽12内。所述与门把手连接部位11相对应的基座2 的末端开设有埋线槽21,其侧面设有固定线束的卡勾22和固定线束尾端连接器的卡槽23。[0015]该设计实用有效,能够很好地对线束进行固定,能基本解决线束的磨损和折断问题,而且没有增加门把手I和基座2的制作成本,因为只是在零件上做卡槽特征,且卡槽特征形式简单,不会增加模具成本。该设计将线束隐藏在卡线槽12内,因此无法从车外对线束进行破坏,美化了外观并增强了安全性。[0016]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包括埋设有线束的门把手(I)和固定尾端线束的基座(2),门把手(I)上的门把手连接部位(11)和基座(2)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连接部位(11)开设有与门把手内腔连通的卡线槽(12);所述基座(2)上设有固定线束尾端连接器的卡槽(23 )。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槽(12)上配套设有一个线束卡扣(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尾端的线束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与门把手连接部位(11)相对应的基座(2)的末端开设有埋线槽(21 ),其侧面设有固定线束的卡勾(22)和固定线束尾端连接器的卡槽(2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电子外门把手的尾端线束固定,包括埋设有线束的门把手和固定尾端线束的基座,门把手上的连接部位和基座配合连接;所述门把手连接部位开设有与门把手内腔连通的卡线槽;所述与门把手连接部位相对应的基座的末端开设有埋线槽,其侧面设有固定线束的卡勾和固定线束尾端连接器的卡槽;所述卡线槽上配套设有一个线束卡扣。该设计实用有效,能够很好地对线束进行固定,能基本解决线束的磨损和折断问题,而且没有增加门把手和基座的制作成本,因为只是在零件上做卡槽特征,且卡槽特征形式简单,不会增加模具成本。
文档编号H02G3/02GK202817623SQ2012204124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0日
发明者张斌, 董文杰, 严学庆 申请人:伟速达(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