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0184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包括胶芯(1)、磁芯(2)和骨架(3);所述胶芯(1)上绕线,装入磁芯(2)内部;所述胶芯(1)和磁芯(2)外侧设置有骨架;其内部电路包括电源开关S1、辅助电源P1和控制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保持常规变压器的完整功能及电气可靠性的基础上,保证输出安全距离,采用了加了档带(绝缘胶带材质)的方法,起到隔离作用;整体外形简洁,结构强度可靠,安全系数提升,耐压效果提高。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具体是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

【背景技术】
[0002]市目前,高压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发展迅速,高电压等级大容量的变频器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可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常规的变压器中心距大,从而使变压器及变频器柜体长度也较大,经济性不佳;同时,变压器的夹件之间虽然也有螺栓锁紧,但不形成框架结构,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扭曲变形,不适应复杂环境,漏感强、效率低、工作不稳定、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系数高,耐压效果好的新型驱动变压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包括胶芯(I)、磁芯(2)和骨架(3);所述胶芯(I)上绕线,装入磁芯(2)内部;所述胶芯(I)和磁芯(2)外侧设置有骨架;其内部电路包括电源开关S1、辅助电源Pl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源开关SI —个接线端连接扦座XS2,其另一个接线端连接扦座XSl的左端;所述扦座XS2连接电阻TRl左端,所述电阻TRl右端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3,且电阻TRl的右端还与通过串联电容C54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 ;所述扦座XSl的右端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I,且扦座XSl的右端还通过电容C52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电阻TRl同过并联的开关连接边沿JK触发器Jl,所述边沿JK触发器Jl的一端连接24V电源,另一端接地;所述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接310V电源正极,且通过电容C5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电容C5并联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阻Rl和电容C6 ;所述电容C5和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的接线节点还连接三极管Gl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Gl的基极连接信号端G1,三极管Gl的发射极连接信号端E1,且同时连接三极管G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G3的基极连接信号端G3,三极管G3的发射机连接信号端E3和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且接地;所述三极管Gl并联电阻R2和电容C6,且电阻R2和电容C6串联;所述三极管G3并联电阻R4和电容C8,且电阻R4和电容C8串联;所述三极管Gl的集电极还连接三极管G2的集电极,三极管G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G4的集电极,且同时连接信号端E2 ;所述三极管G4的发射极连接信号端E4,且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三极管Gl和三极管G3的接线点通过电感T2连接电感Tl的一端,三极管G2和三极管G4的接线点连接电感Tl的另一端;所述电感Tl线圈的上端连接二极管Dl的正极,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扦座XS3 ;所述二极管Dl并联电阻R5、电容C1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且电阻R5和电容Cll为串联;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通过电容C13和保险电阻Fl连接电感T2线圈的中端;所述电感T2线圈的中端连接扦座XS4 ;所述保险电阻Fl两端分别连接端口 BI和B2端口 ;所述电感T2线圈的下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并联二极管D6、二极管D7 二极管D8和电阻R6与电容C12,其中电阻R6与电容C12串联;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还连接端口 B3所述电容C13并联电容C14和电容C15 ;所述电容C14和电容C15串联,其接线点接地;所述电感T2的一端通过电阻R19连接电感T2的另一端,且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端口 A13连接电阻R9的右端;所述电感T2上并联有二极管D17、二极管D16、二极管D15和二极管D14,且二极管D17和二极管D16串联,二极管D14和二极管D15串联;所述电阻R9的左端通过端口 A9接地;所述电阻R9的右端还通过电容C6接地,且连接电阻Rll的左端;所述电阻Rll和电阻R9的接线点,连接电阻RlO ;所述电阻Rll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lO的一端,且电阻Rll还分别通过电阻R13接15V电路负极和通过电阻R12接地;所述电容ClO上并联电容C9、电阻R13和电阻R15,且电容C9和电阻R13串联;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C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lC的输出端连接其负极输入端,其正极输入端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8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5通过电阻R24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13,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5连接15V电源正极;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3还通过电容C16接地,且电容C16与电容C17并联;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1连接端口 A7,芯片UC3846的端口 14连接端口 A5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4连接电阻Rll和电容ClO的接线点;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3接地,芯片UC3846的端口 6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7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6连接电阻R10,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6通过电阻R20接地,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6与电阻R20的接线点连接电容C14的右端,电容C14左端接地,电容C14右端还同时通过电阻R18连接端口 A19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2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I通过电容C18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2接地,所述电容C18并联电阻R16,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2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I通过电阻R17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2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I连接端口 A3,;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2通过电容Cll接地,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2连接运算放大器ΠΒ的正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B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端口 A19,运算放大器ΠΒ的负输入端分别连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且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15V电源正极,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9通过电阻R22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8相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8与电阻R22之间连接有电容C7和电容C8,电容C7和电容C8并联;所述电阻R22并联电阻R23的同时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5分贝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通过电容C5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ID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WD的输出端还连接其负极输入端,运算放大器WD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运算放大器WD的正极输入端与电阻R6之间的接线点还通过电容C4接地,且电容C4并联电阻R7 ;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5的右端和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接地,且电阻R6和二极管Dl的接线点通过端口 A16连接二极管D2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2的负极通过电容C45接地的同时,还同时连接电阻R48的一端和热敏元件Pl的端口 I ;所述热敏元件Pl的端口 2接地;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通过双色灯LEDl连接电阻R47,且电阻R47接地;所述双色灯LEDl连接5V正电源;所述电阻R5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同时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ΠΑ的负极输入端,运算放大器ΠΑ的正极输入端接地;所述电容C3并联二极管Z1、电阻R4和电容C2,且电阻R4和电容C2并联;所述二极管Zl的正极通过电容Cl接地,且电容Cl通过电阻Rl与电阻R2连接,且电阻R2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UIA负极输入端的接线点通过电子R3连接端口 A21 ;所述电阻R2和电阻Rl的接线点通过端口 A24连恶疾分流器的端口 B2 ;控制模块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的端口 I接地,端口 2连接15V正极电源的同时通过电容C15接地,端口 3连接端口 A3,端口 4接NC端,端口 5连接端口 A5,端口 6接NC端端口 7连接端口 A7,端口 8接NC端,端口 9连接端口 A9,端口 10接NC端,端口 11连接其端口 22并接地,端口 12接NC端,端口 13连接端口 A13,端口 14与端口 11线连接并接地,端口 15接NC端,端口 16连接端口 A16,端口 17接NC端,端口 18接NC端,端口 19连接端口A19,端口 20接NC端,端口 21连接端口 A21,端口 23连接15V电源负极的同时通过电容C2和电容C3连接端口 25,端口 24连接端口 A24,且电容C2和电容C3接地;所述分流器端口BI接地,且分流器电压反馈端口 B3通过电阻R7和电容C40与分流器端口 BI相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容C40的接线点连接电阻R39的一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同时连接二极管Z3的正极、电阻R40的一端和通过电阻R41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0并联二极管Z4和电容C41 ;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2和电阻45的接线点,并接地;所述电容C52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3,且给定元件Pl端口 3和电容C52的接线点连接5V正电源;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3通过电容C52、电阻R45和电阻R36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2 ;所述电容C52、电阻R45和二极管TA负极的接线点通过电容C50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2 ;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I通过电阻R34接地;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2还通过电阻R35和滑动变阻器W2接地;所述电阻R45和电阻R36的接线点同时连接电阻R37的右端、电阻R44的左端和通过电容C43接地;所述电阻R37的左端同时连接电阻R38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UIA的负极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端口 4同时连接15V负电源和通过电容C47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端口 8连接15V正电源的同时通过电容C46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正极输入端,且电容C46接地;所述电阻R38另一端连同时接滑动变阻器Wl的左端和运算放大器ΠΑ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ΠΑ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滑动变阻器Wl的中间端;所述滑动变阻器Wl的右端连接电阻R45 ;所述电阻R45同时连接端口 A21和电容C44,且电容C44接地;所述三极管Ql集电极通过电阻R42连接15V正电源,三极管Ql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2接地,且电阻R42并联电容C42 ;所述滑动变阻器W2的中间端连接表显元件P3的端口 3 ;所述表显元件P3的端口 2、端口 3和端口 4相连接,且接地;所述表显元件P3的端口I分别连接芯片U5的端口 3和通过电容C52连接芯片U5的端口 2 ;所述电容C52并联电容C51,且电容C51的正极接5V正电源,电容C51的负极接地;所述芯片U5的端口 I连接端口A24 ;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I接310V正电源,辅助电源Pl端口 4接地,辅助电源Pl端口 2连接电感T4的左侧上部线圈;所述电感T4的左侧上部线圈并联电容C22,电阻R15和二极管D9,二极管D9和电阻R15串联;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2同时通过电阻R15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5的P极,开关功率管VT5的G极同时连接电阻R51和二极管Zl的负极,开关功率管VT5的S极连接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1连接芯片U3的端口 6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3通过电阻R21连接电阻R14,且芯片U3的端口 3和电阻R21的接线点连接电容C21 ;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2通过电阻R23连接芯片U3的端口 7,且芯片U3的端口 7依次连接电阻R19的一端,光敏三极管U4B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16的负极;所述电阻R19另一端接地,且电阻R19并联电容C17和电容C16,其中电容C17的正极与芯片U3的端口 7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正极连接电感T4左侧下部的线圈,且接地;所述光敏三极管U4B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6接地,还同时连接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电阻R15连接芯片U3的端口 2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2还通过电阻R17连接芯片U3的端口 1,且电阻R17并联电容C18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5接地,芯片U3的端口 8通过电阻R18连接芯片U3的端口 4,且芯片U3的端口 7还通过电容C19接地,芯片U3的端口 4还通过电容C20接地;所述电感T4右侧线圈上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13的负极,下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ll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芯片U4端口 2 ;所述二极管Dll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I ;所述电感T4右侧中间端分别连接芯片U4端口 I和芯片U3端口 2 ;所述二极管Dll并联二极管D12 ;所述芯片U4端口 2通过电容C26 (负极)连接芯片U4端口 1,且电容C27并联电容C27 ;所述芯片U3端口 2和芯片U4端口 I的接线点通过电容C35 (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1,且电容C35并联电容C24 ;所述芯片U4的端口 3通过电容C28 (负极)连接芯片U4的端口 1,且电容C28滨两电容C29、电容C47、电容C49和电容C50,且芯片U4的端口 I接地;所述芯片U3的端口 2和芯片U4端口 I的接线点还通过电容C30 (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3,且电容C30并联电容C31、电容C46和电容C48 ;所述芯片U4的端口 3连接15V负电源,芯片U3的端口 3连接15V正电源;所述二极管Dll的负极还同时连接二极管Z2的负极;所述二极管Z2的负极还接地,且其正极连接电阻R16 ;所述电阻R16通过光敏三极管U4A接地,且光敏三极管U4A并联电容C23 ;所述端口 A7还同时通过电阻R22连接开关功率管VT3的G极,通过电阻R23连接开关功率管VTl的G极;所述开关功率管VT3的S极接地,开关功率管VT3的P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l的S极,其接线点连接电容C34的一端,且电容C34并联电阻R21,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左电感T3的线圈下接线端;所述开关功率管VTl的P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所述开关功率管VT3的S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4的P极,其接线点连接左电感T3线圈的上接线端;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G极通过电阻R25连接端口 A5,开关功率管VT4的G极通过电阻R24连接端口 A5 ;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还同时通过电阻R20接15V正电源;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和电阻RO的接线点还同时连接电容C32,且电容C32并联电容C33,并接地;所述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通过电阻R36和电容C35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36上并联二极管D24和电阻R35,且二极管D24和电阻R36并联,二极管D24的负极连接左电感T3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 ;所述电阻R36和电容C35的接线口连接信号端G1,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连接信号端El ;所述左电感T3右侧下部线圈的上接线口同时连接信号端E2和通过电容C36和电阻R38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且电阻R38并联二极管D25和电阻R37,电阻R37和二极管D25串联,且二极管D25的负极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38和电容C36的接线点连接信号端G2 ;所述左电感T3并联右电感T3 ;所述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通过电阻R40和电容C37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40上并联二极管D26和电阻R39,且二极管D26和电阻R40并联,二极管D26的负极连接右电感T3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 ;所述电阻R40和电容C37的接线口连接信号端G4,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连接信号端E4 ;所述右电感T3右侧下部线圈的上接线口同时连接信号端E3和通过电容C38和电阻R42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且电阻R42并联二极管D27和电阻R41,电阻R41和二极管D27串联,且二极管D27的负极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42和电容C38的接线点连接信号端G3。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保持常规变压器的完整功能及电气可靠性的基础上,保证输出安全距离,采用了加了档带(绝缘胶带材质)的方法,起到隔离作用;整体外形简洁,结构强度可靠,安全系数提升,耐压效果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新型驱动变压器的正面示意图。
[0008]图2为新型驱动变压器中侧面结构示意图。
[0009]图3为新型驱动变压器中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新型驱动变压器中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包括胶芯1、磁芯2和骨架3 ;所述胶芯I上绕线,用绝缘胶带包三层,上、下包7mm挡带,然后装入磁芯2内部;所述胶芯I和磁芯2外侧设置有骨架;其内部电路包括电源开关S1、辅助电源Pl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源开关SI —个接线端连接扦座XS2,其另一个接线端连接扦座XSl的左端;所述扦座XS2连接电阻TRl左端,所述电阻TRl右端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3,且电阻TRl的右端还与通过串联电容C54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 ;所述扦座XSl的右端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1,且扦座XSl的右端还通过电容C52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电阻TRl同过并联的开关连接边沿JK触发器J1,所述边沿JK触发器Jl的一端连接24V电源,另一端接地;所述整流电桥DZI的接线端2接310V电源正极,且通过电容C5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电容C5并联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阻Rl和电容C6 ;所述电容C5和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的接线节点还连接三极管Gl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Gl的基极连接信号端Gl,三极管Gl的发射极连接信号端E1,且同时连接三极管G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G3的基极连接信号端G3,三极管G3的发射机连接信号端E3和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且接地;所述三极管Gl并联电阻R2和电容C6,且电阻R2和电容C6串联;所述三极管G3并联电阻R4和电容C8,且电阻R4和电容C8串联;所述三极管Gl的集电极还连接三极管G2的集电极,三极管G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G4的集电极,且同时连接信号端E2 ;所述三极管G4的发射极连接信号端E4,且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三极管Gl和三极管G3的接线点通过电感T2连接电感Tl的一端,三极管G2和三极管G4的接线点连接电感Tl的另一端;所述电感Tl线圈的上端连接二极管Dl的正极,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扦座XS3 ;所述二极管Dl并联电阻R5、电容C1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且电阻R5和电容Cll为串联;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通过电容C13和保险电阻Fl连接电感T2线圈的中端;所述电感T2线圈的中端连接扦座XS4 ;所述保险电阻Fl两端分别连接端口 BI和B2端口 ;所述电感T2线圈的下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并联二极管D6、二极管D7 二极管D8和电阻R6与电容C12,其中电阻R6与电容C12串联;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还连接端口 B3所述电容C13并联电容C14和电容C15 ;所述电容C14和电容C15串联,其接线点接地;所述电感T2的一端通过电阻R19连接电感T2的另一端,且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端口 A13连接电阻R9的右端;所述电感T2上并联有二极管D17、二极管D16、二极管D15和二极管D14,且二极管D17和二极管D16串联,二极管D14和二极管D15串联;所述电阻R9的左端通过端口 A9接地;所述电阻R9的右端还通过电容C6接地,且连接电阻Rll的左端;所述电阻Rll和电阻R9的接线点,连接电阻RlO ;所述电阻Rll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lO的一端,且电阻Rll还分别通过电阻R13接15V电路负极和通过电阻R12接地;所述电容ClO上并联电容C9、电阻R13和电阻R15,且电容C9和电阻R13串联;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C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lC的输出端连接其负极输入端,其正极输入端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8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5通过电阻R24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13,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5连接15V电源正极;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3还通过电容C16接地,且电容C16与电容C17并联;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1连接端口 A7,芯片UC3846的端口 14连接端口A5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4连接电阻Rll和电容ClO的接线点;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3接地,芯片UC3846的端口 6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7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6连接电阻R10,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6通过电阻R20接地,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6与电阻R20的接线点连接电容C14的右端,电容C14左端接地,电容C14右端还同时通过电阻R18连接端口 A19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2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I通过电容C18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2接地,所述电容C18并联电阻R16,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2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I通过电阻Rl7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2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I连接端口 A3,;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2通过电容Cll接地,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2连接运算放大器ΠΒ的正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B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端口 A19,运算放大器ΠΒ的负输入端分别连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且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15V电源正极,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9通过电阻R22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8相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8与电阻R22之间连接有电容C7和电容C8,电容C7和电容C8并联;所述电阻R22并联电阻R23的同时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5分贝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通过电容C5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WD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WD的输出端还连接其负极输入端,运算放大器WD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运算放大器WD的正极输入端与电阻R6之间的接线点还通过电容C4接地,且电容C4并联电阻R7 ;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5的右端和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接地,且电阻R6和二极管Dl的接线点通过端口 A16连接二极管D2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2的负极通过电容C45接地的同时,还同时连接电阻R48的一端和热敏元件Pl的端口 I ;所述热敏元件Pl的端口 2接地;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通过双色灯LEDl连接电阻R47,且电阻R47接地;所述双色灯LEDl连接5V正电源;所述电阻R5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同时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负极输入端,运算放大器UIA的正极输入端接地;所述电容C3并联二极管Z1、电阻R4和电容C2,且电阻R4和电容C2并联;所述二极管Zl的正极通过电容Cl接地,且电容Cl通过电阻Rl与电阻R2连接,且电阻R2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UIA负极输入端的接线点通过电子R3连接端口 A21 ;所述电阻R2和电阻Rl的接线点通过端口 A24连恶疾分流器的端口 B2 ;控制模块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的端口 I接地,端口 2连接15V正极电源的同时通过电容C15接地,端口 3连接端口 A3,端口 4接NC端,端口 5连接端口 A5,端口 6接NC端端口 7连接端口 A7,端口 8接NC端,端口 9连接端口 A9,端口 10接NC端,端口 11连接其端口 22并接地,端口 12接NC端,端口 13连接端口 A13,端口 14与端口 11线连接并接地,端口 15接NC端,端口 16连接端口A16,端口 17接NC端,端口 18接NC端,端口 19连接端口 A19,端口 20接NC端,端口 21连接端口 A21,端口 23连接15V电源负极的同时通过电容C2和电容C3连接端口 25,端口 24连接端口 A24,且电容C2和电容C3接地;所述分流器端口 BI接地,且分流器电压反馈端口B3通过电阻R7和电容C40与分流器端口 BI相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容C40的接线点连接电阻R39的一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同时连接二极管Z3的正极、电阻R40的一端和通过电阻R41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0并联二极管Z4和电容C41 ;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2和电阻45的接线点,并接地;所述电容C52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3,且给定元件Pl端口 3和电容C52的接线点连接5V正电源;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3通过电容C52、电阻R45和电阻R36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2 ;所述电容C52、电阻R45和二极管Z4负极的接线点通过电容C50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2 ;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I通过电阻R34接地;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2还通过电阻R35和滑动变阻器W2接地;所述电阻R45和电阻R36的接线点同时连接电阻R37的右端、电阻R44的左端和通过电容C43接地;所述电阻R37的左端同时连接电阻R38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UIA的负极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端口 4同时连接15V负电源和通过电容C47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端口 8连接15V正电源的同时通过电容C46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正极输入端,且电容C46接地;所述电阻R38另一端连同时接滑动变阻器Wl的左端和运算放大器ΠΑ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ΠΑ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滑动变阻器Wl的中间端;所述滑动变阻器Wl的右端连接电阻R45 ;所述电阻R45同时连接端口 A21和电容C44,且电容C44接地;所述三极管Ql集电极通过电阻R42连接15V正电源,三极管Ql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2接地,且电阻R42并联电容C42 ;所述滑动变阻器W2的中间端连接表显元件P3的端口 3 ;所述表显元件P3的端口 2、端口 3和端口 4相连接,且接地;所述表显元件P3的端口 I分别连接芯片U5的端口3和通过电容C52连接芯片U5的端口 2 ;所述电容C52并联电容C51,且电容C51的正极接5V正电源,电容C51的负极接地;所述芯片U5的端口 I连接端口 A24 ;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I接310V正电源,辅助电源Pl端口 4接地,辅助电源Pl端口 2连接电感T4的左侧上部线圈;所述电感T4的左侧上部线圈并联电容C22,电阻R15和二极管D9,二极管D9和电阻R15串联;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2同时通过电阻R15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5的P极,开关功率管VT5的G极同时连接电阻R51和二极管Zl的负极,开关功率管VT5的S极连接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1连接芯片U3的端口 6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3通过电阻R21连接电阻R14,且芯片U3的端口 3和电阻R21的接线点连接电容C21 ;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2通过电阻R23连接芯片U3的端口 7,且芯片U3的端口 7依次连接电阻R19的一端,光敏三极管U4B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16的负极;所述电阻R19另一端接地,且电阻R19并联电容C17和电容C16,其中电容C17的正极与芯片U3的端口 7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正极连接电感T4左侧下部的线圈,且接地;所述光敏三极管U4B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6接地,还同时连接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电阻R15连接芯片U3的端口 2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2还通过电阻R17连接芯片U3的端口 1,且电阻R17并联电容C18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5接地,芯片U3的端口 8通过电阻R18连接芯片U3的端口 4,且芯片U3的端口 7还通过电容C19接地,芯片U3的端口 4还通过电容C20接地;所述电感T4右侧线圈上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13的负极,下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ll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芯片U4端口 2 ;所述二极管Dll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I ;所述电感T4右侧中间端分别连接芯片U4端口 I和芯片U3端口 2 ;所述二极管Dll并联二极管D12 ;所述芯片U4端口 2通过电容C26 (负极)连接芯片U4端口 1,且电容C27并联电容C27 ;所述芯片U3端口 2和芯片U4端口 I的接线点通过电容C35 (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1,且电容C35并联电容C24 ;所述芯片U4的端口 3通过电容C28 (负极)连接芯片U4的端口 I,且电容C28滨两电容C29、电容C47、电容C49和电容C50,且芯片U4的端口 I接地;所述芯片U3的端口 2和芯片U4端口 I的接线点还通过电容C30 (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3,且电容C30并联电容C31、电容C46和电容C48 ;所述芯片U4的端口 3连接15V负电源,芯片U3的端口 3连接15V正电源;所述二极管Dll的负极还同时连接二极管Z2的负极;所述二极管Z2的负极还接地,且其正极连接电阻R16 ;所述电阻R16通过光敏三极管U4A接地,且光敏三极管U4A并联电容C23 ;所述端口 A7还同时通过电阻R22连接开关功率管VT3的G极,通过电阻R23连接开关功率管VTl的G极;所述开关功率管VT3的S极接地,开关功率管VT3的P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l的S极,其接线点连接电容C34的一端,且电容C34并联电阻R21,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左电感T3的线圈下接线端;所述开关功率管VTl的P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所述开关功率管VT3的S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4的P极,其接线点连接左电感T3线圈的上接线端;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G极通过电阻R25连接端口 A5,开关功率管VT4的G极通过电阻R24连接端口 A5 ;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还同时通过电阻R20接15V正电源;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和电阻RO的接线点还同时连接电容C32,且电容C32并联电容C33,并接地;所述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通过电阻R36和电容C35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36上并联二极管D24和电阻R35,且二极管D24和电阻R36并联,二极管D24的负极连接左电感T3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 ;所述电阻R36和电容C35的接线口连接信号端G1,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连接信号端El ;所述左电感T3右侧下部线圈的上接线口同时连接信号端E2和通过电容C36和电阻R38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且电阻R38并联二极管D25和电阻R37,电阻R37和二极管D25串联,且二极管D25的负极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38和电容C36的接线点连接信号端G2 ;所述左电感T3并联右电感T3 ;所述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通过电阻R40和电容C37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40上并联二极管D26和电阻R39,且二极管D26和电阻R40并联,二极管D26的负极连接右电感T3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 ;所述电阻R40和电容C37的接线口连接信号端G4,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连接信号端E4 ;所述右电感T3右侧下部线圈的上接线口同时连接信号端E3和通过电容C38和电阻R42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且电阻R42并联二极管D27和电阻R41,电阻R41和二极管D27串联,且二极管D27的负极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42和电容C38的接线点连接信号端G3。
[0013]本实用新型安全系数提升,耐压提高,输入输出安全距离较大原因是加了档带(绝缘胶带材质)起了隔离作用,使爬电距离高于国家安全标准。
[001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1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驱动变压器,包括胶芯(I)、磁芯(2)和骨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胶芯(I)上绕线,装入磁芯(2)内部;所述胶芯(I)和磁芯(2)外侧设置有骨架;其内部电路包括电源开关S1、辅助电源Pl和控制模块;所述电源开关SI 一个接线端连接扦座XS2,其另一个接线端连接扦座XSl的左端;所述扦座XS2连接电阻TRl左端,所述电阻TRl右端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3,且电阻TRl的右端还与通过串联电容C54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 ;所述扦座XSl的右端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1,且扦座XSl的右端还通过电容C52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电阻TRl同过并联的开关连接边沿JK触发器J1,所述边沿JK触发器Jl的一端连接24V电源,另一端接地;所述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接310V电源正极,且通过电容C5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电容C5并联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阻Rl和电容C6 ;所述电容C5和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2的接线节点还连接三极管Gl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Gl的基极连接信号端Gl,三极管Gl的发射极连接信号端El,且同时连接三极管G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G3的基极连接信号端G3,三极管G3的发射机连接信号端E3和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且接地;所述三极管Gl并联电阻R2和电容C6,且电阻R2和电容C6串联;所述三极管G3并联电阻R4和电容C8,且电阻R4和电容C8串联;所述三极管Gl的集电极还连接三极管G2的集电极,三极管G2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G4的集电极,且同时连接信号端E2 ;所述三极管G4的发射极连接信号端E4,且连接整流电桥DZl的接线端4 ;所述三极管Gl和三极管G3的接线点通过电感T2连接电感Tl的一端,三极管G2和三极管G4的接线点连接电感Tl的另一端;所述电感Tl线圈的上端连接二极管Dl的正极,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扦座XS3 ;所述二极管Dl并联电阻R5、电容C11、二极管D2、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且电阻R5和电容Cll为串联;所述二极管Dl的负极通过电容C13和保险电阻Fl连接电感T2线圈的中端;所述电感T2线圈的中端连接扦座XS4 ;所述保险电阻Fl两端分别连接端口 BI和B2端口 ;所述电感T2线圈的下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并联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和电阻R6与电容C12,其中电阻R6与电容C12串联;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还连接端口 B3所述电容C13并联电容C14和电容C15 ;所述电容C14和电容C15串联,其接线点接地;所述电感T2的一端通过电阻R19连接电感T2的另一端,且电阻R19的另一端通过端口 A13连接电阻R9的右端;所述电感T2上并联有二极管D17、二极管D16、二极管D15和二极管D14,且二极管D17和二极管D16串联,二极管D14和二极管D15串联;所述电阻R9的左端通过端口 A9接地;所述电阻R9的右端还通过电容C6接地,且连接电阻Rll的左端;所述电阻Rll和电阻R9的接线点,连接电阻RlO ;所述电阻Rll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lO的一端,且电阻Rll还分别通过电阻R13接15V电路负极和通过电阻R12接地;所述电容ClO上并联电容C9、电阻R13和电阻R15,且电容C9和电阻R13串联;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C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lC的输出端连接其负极输入端,其正极输入端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8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5通过电阻R24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13,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5连接15V电源正极;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3还通过电容C16接地,且电容C16与电容C17并联;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1连接端口 A7,芯片UC3846的端口 14连接端口 A5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4连接电阻Rll和电容ClO的接线点;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3接地,芯片UC3846的端口 6连接芯片UC3846的端口 7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6连接电阻R10,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6通过电阻R20接地,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6与电阻R20的接线点连接电容C14的右端,电容C14左端接地,电容C14右端还同时通过电阻R18连接端口 A19 ;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12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I通过电容C18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2接地,所述电容C18并联电阻R16,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12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I通过电阻R17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2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I连接端口 A3,;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2通过电容Cll接地,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2连接运算放大器ΠΒ的正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B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端口 A19,运算放大器ΠΒ的负输入端分别连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9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且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15V电源正极,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9通过电阻R22与芯片UC3846的端口 8相连接,且芯片UC3846的端口 8与电阻R22之间连接有电容C7和电容C8,电容C7和电容C8并联;所述电阻R22并联电阻R23的同时接地;所述芯片UC3846的端口 5分贝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通过电容C5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ID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WD的输出端还连接其负极输入端,运算放大器WD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运算放大器WD的正极输入端与电阻R6之间的接线点还通过电容C4接地,且电容C4并联电阻R7 ;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阻R5的右端和连接二极管Dl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接地,且电阻R6和二极管Dl的接线点通过端口 A16连接二极管D22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2的负极通过电容C45接地的同时,还同时连接电阻R48的一端和热敏元件Pl的端口 I ;所述热敏元件Pl的端口 2接地;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通过双色灯LEDl连接电阻R47,且电阻R47接地;所述双色灯LEDl连接5V正电源;所述电阻R5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同时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ΠΑ的负极输入端,运算放大器UIA的正极输入端接地;所述电容C3并联二极管Zl、电阻R4和电容C2,且电阻R4和电容C2并联;所述二极管Zl的正极通过电容Cl接地,且电容Cl通过电阻Rl与电阻R2连接,且电阻R2连接运算放大器UIA的的负极输入端,所述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UIA负极输入端的接线点通过电子R3连接端口 A21 ;所述电阻R2和电阻Rl的接线点通过端口 A24连恶疾分流器的端口 B2 ;控制模块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的端口 I接地,端口 2连接15V正极电源的同时通过电容C15接地,端口 3连接端口 A3,端口 4接NC端,端口 5连接端口 A5,端口 6接NC端端口 7连接端口 A7,端口 8接NC端,端口 9连接端口 A9,端口 10接NC端,端口 11连接其端口 22并接地,端口 12接NC端,端口 13连接端口 A13,端口 14与端口 11线连接并接地,端口 15接NC端,端口 16连接端口 A16,端口 17接NC端,端口 18接NC端,端口 19连接端口 A19,端口 20接NC端,端口 21连接端口 A21,端口 23连接15V电源负极的同时通过电容C2和电容C3连接端口 25,端口 24连接端口 A24,且电容C2和电容C3接地;所述分流器端口 BI接地,且分流器电压反馈端口 B3通过电阻R7和电容C40与分流器端口 BI相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容C40的接线点连接电阻R39的一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同时连接二极管Z3的正极、电阻R40的一端和通过电阻R41与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0并联二极管Z4和电容C41 ;所述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2和电阻45的接线点,并接地;所述电容C52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3,且给定元件Pl端口 3和电容C52的接线点连接5V正电源;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3通过电容C52、电阻R45和电阻R36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2 ;所述电容C52、电阻R45和二极管TA负极的接线点通过电容C50连接给定元件Pl端口 2 ;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I通过电阻R34接地;所述给定元件Pl端口 2还通过电阻R35和滑动变阻器W2接地;所述电阻R45和电阻R36的接线点同时连接电阻R37的右端、电阻R44的左端和通过电容C43接地;所述电阻R37的左端同时连接电阻R38的一端和运算放大器ΠΑ的负极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端口 4同时连接15V负电源和通过电容C47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端口 8连接15V正电源的同时通过电容C46连接运算放大器ΠΑ的正极输入端,且电容C46接地;所述电阻R38另一端连同时接滑动变阻器Wl的左端和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IA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滑动变阻器Wl的中间端;所述滑动变阻器Wl的右端连接电阻R45 ;所述电阻R45同时连接端口 A21和电容C44,且电容C44接地;所述三极管Ql集电极通过电阻R42连接15V正电源,三极管Ql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2接地,且电阻R42并联电容C42 ;所述滑动变阻器W2的中间端连接表显元件P3的端口 3 ;所述表显元件P3的端口 2、端口 3和端口 4相连接,且接地;所述表显元件P3的端口 I分别连接芯片U5的端口 3和通过电容C52连接芯片U5的端口 2 ;所述电容C52并联电容C51,且电容C51的正极接5V正电源,电容C51的负极接地;所述芯片U5的端口 I连接端口 A24 ;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I接310V正电源,辅助电源Pl端口 4接地,辅助电源Pl端口 2连接电感T4的左侧上部线圈;所述电感T4的左侧上部线圈并联电容C22,电阻R15和二极管D9,二极管D9和电阻R15串联;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2同时通过电阻R15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5的P极,开关功率管VT5的G极同时连接电阻R51和二极管Zl的负极,开关功率管VT5的S极连接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1连接芯片U3的端口 6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3通过电阻R21连接电阻R14,且芯片U3的端口 3和电阻R21的接线点连接电容C21 ;所述辅助电源Pl端口 2通过电阻R23连接芯片U3的端口 7,且芯片U3的端口 7依次连接电阻R19的一端,光敏三极管U4B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16的负极;所述电阻R19另一端接地,且电阻R19并联电容C17和电容C16,其中电容C17的正极与芯片U3的端口 7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16的正极连接电感T4左侧下部的线圈,且接地;所述光敏三极管U4B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6接地,还同时连接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电阻R15连接芯片U3的端口 2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2还通过电阻R17连接芯片U3的端口 1,且电阻R17并联电容C18 ;所述芯片U3的端口 5接地,芯片U3的端口 8通过电阻R18连接芯片U3的端口 4,且芯片U3的端口 7还通过电容C19接地,芯片U3的端口 4还通过电容C20接地;所述电感T4右侧线圈上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13的负极,下接线端连接二极管Dll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芯片U4端口 2 ;所述二极管Dll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I ;所述电感T4右侧中间端分别连接芯片U4端口 I和芯片U3端口 2 ;所述二极管Dll并联二极管D12 ;所述芯片U4端口 2通过电容C26负极连接芯片U4端口 1,且电容C27并联电容C27 ;所述芯片U3端口 2和芯片U4端口 I的接线点通过电容C35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1,且电容C35并联电容C24 ;所述芯片U4的端口 3通过电容C28负极连接芯片U4的端口 1,且电容C28滨两电容C29、电容C47、电容C49和电容C50,且芯片U4的端口 I接地;所述芯片U3的端口 2和芯片U4端口 I的接线点还通过电容C30负极连接芯片U3的端口 3,且电容C30并联电容C31、电容C46和电容C48 ;所述芯片U4的端口 3连接15V负电源,芯片U3的端口 3连接15V正电源;所述二极管Dll的负极还同时连接二极管Z2的负极;所述二极管Z2的负极还接地,且其正极连接电阻R16 ;所述电阻R16通过光敏三极管U4A接地,且光敏三极管U4A并联电容C23 ;所述端口 A7还同时通过电阻R22连接开关功率管VT3的G极,通过电阻R23连接开关功率管VTl的G极;所述开关功率管VT3的S极接地,开关功率管VT3的P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l的S极,其接线点连接电容C34的一端,且电容C34并联电阻R21,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左电感T3的线圈下接线端;所述开关功率管VTl的P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所述开关功率管VT3的S极连接开关功率管VT4的P极,其接线点连接左电感T3线圈的上接线端;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G极通过电阻R25连接端口 A5,开关功率管VT4的G极通过电阻R24连接端口 A5 ;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还同时通过电阻R20接15V正电源;所述开关功率管VT2的P极和电阻RO的接线点还同时连接电容C32,且电容C32并联电容C33,并接地;所述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通过电阻R36和电容C35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36上并联二极管D24和电阻R35,且二极管D24和电阻R36并联,二极管D24的负极连接左电感T3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 ;所述电阻R36和电容C35的接线口连接信号端Gl,左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连接信号端El ;所述左电感T3右侧下部线圈的上接线口同时连接信号端E2和通过电容C36和电阻R38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且电阻R38并联二极管D25和电阻R37,电阻R37和二极管D25串联,且二极管D25的负极连接左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38和电容C36的接线点连接信号端G2 ;所述左电感T3并联右电感T3 ;所述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通过电阻R40和电容C37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40上并联二极管D26和电阻R39,且二极管D26和电阻R40并联,二极管D26的负极连接右电感T3右侧上部线圈上接线口 ;所述电阻R40和电容C37的接线口连接信号端G4,右电感T3的右侧上部线圈下接线口连接信号端E4 ;所述右电感T3右侧下部线圈的上接线口同时连接信号端E3和通过电容C38和电阻R42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且电阻R42并联二极管D27和电阻R41,电阻R41和二极管D27串联,且二极管D27的负极连接右电感T3的右侧下部线圈的下接线口 ;所述电阻R42和电容C38的接线点连接信号端G3。
【文档编号】H02P27/04GK204013314SQ201420230498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7日
【发明者】傅华俊 申请人:永康市鸿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