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和线束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24086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的外线路26。
[0065]作为外部部件16,采用了圆形截面的管(即,管体)。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外部部件16,使用了金属部件。外部部件16不限于金属外部部件,并且可以由树脂制成。外部部件16形成为具有这样的长度:从其末端24以预定长度露出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中的负电极导体20和第二绝缘体21的端部25。在下面描述的管扩张之后,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的外表面与外部部件16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
[0066]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部件16形成为圆形截面。然而,外部部件16可以构造成具有椭圆形状、卵状或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这样的外部部件16设置成形成线束9的路径,并且对布置的路径进行弯曲加工。
[0067]通过考虑上述路径的形成或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的保护、并且进一步考虑热辐射来选择外部部件16的材质(材料)。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外部部件16的材料,选择了铝或铝合金。外部部件16的材料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使用铜或铜合金(黄铜)。当选择铜或铜合金时,优选地对其外表面实施防锈涂层。
[0068]由于外部部件I6容纳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所以外径的尺寸设定得比较小。
[0069]现在,根据上述成分和结构,下面将描述线束9的制造过程。依次经由图3所示的第一过程和图4所示的第二过程和第三过程将线束9制造成图2所示的状态。
[0070]在图3中,在第一过程中,执行将第二绝缘体预先设置在负电极导体20的外表面中以通过挤压成型来制造外线路26的工作。在笔直状态下制造外线路26。在第一实施例中,负电极导体20的内径比高压电线19的外径小。因此,外线路26形成为具有小直径。
[0071]此外,在第一过程中,执行将笔直状态的外部部件16切割成预定长度并且进行必要的加工的工作。必要的工作是指与外部部件16的例如末端24中产生的边缘的过程有关的工作。
[0072]此外,在第一过程中,执行将外线路26容纳在作为外部部件16的内部的中空部分27中的工作。外线路26 (特别地,负电极导体20和第二绝缘体21)的端部25从外部部件16的末端24以预定的长度延伸。
[0073]在图4中,在第二过程中,执行使外线路26中的负电极导体20越过整个外周扩张到外侧以成为扩张状态的工作。从而,外线路26的外表面,即,第二绝缘体21的外表面与外部部件16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负电极导体20具有经由第二过程扩大的内径。优选地,负电极导体20的内径比高压电线19的外径稍大。如上所述,制造第一实施例的线束9的方法包括使作为金属管本体的负电极导体20在外部部件16中扩张为扩张状态的过程,使得第二绝缘体21的外表面能够与外部部件16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
[0074]作为使管能够成为扩张状态的加工方法,例如,例示出了将预定尺寸的模具插入到负电极导体20的中空部分22内以使管扩张的方法作为一个实例。
[0075]在第三过程中,执行将高压电线19插入并且容纳在扩张的负电极导体20的中空部分22中的工作。当高压电线19完全插入并且容纳时,完成如图2所示的线束9。在第三过程之后,通过使用例如在图中未示出的弯曲机对线束9进行弯曲加工,以使线束9与布置路径一致。
[0076]对线束9的末端进行加工,使得去除预定长度的第一绝缘体18,从而露出正电极导体17的末端。正电极导体17的末端露出部形成为电连接部28。由于电连接部28布置成与外部部件26的末端24分开,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电连接特性。端子配件(在图中未示出)装接于电连接部28。
[0077]此外,同样对第二绝缘体21进行加工,使得去除预定长度的第二绝缘体,从而露出负电极导体20的末端。负电极导体20的端部露出部分形成为电连接部29。由于电连接部29布置成与外部部件16的末端24分开,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电连接特性。端子配件(在图中未示出)装接于电连接部29。
[0078]如上参考图1至图4所述,线束9具有这样的结构: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的外表面,即,第二绝缘体21的外表面与外部部件16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因此,在第二绝缘体21的外表面与外部部件16的内表面之间不形成空间。从而,像在存在该空间的情况一样,能够防止该空间填充有热。结果,在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中产生的热能够直接传输到外部部件16。因此,在线束9中,与传统技术相比,能够得到有效的热辐射。
[0079]此外,由于线束9包括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并且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具有多个同轴布置的线路,所以能够使导电路径自身的直径比一般的导电路径小。由于能够减小导电路径的直径,所以容纳具有小直径的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15的外部部件16的直径同样能够减小。因此,当将线束9布置在车辆的下地板11中时,能够以从地面增大的距离布置线束9。
[0080]<第二实施例>
[0081]现在,下面将通过参考图5描述第二实施例。图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线束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成部件基本相同的构成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
[0082]在图5中,第二实施例的线束51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线束9的又一实例,并且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布置。线束51包括: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52、外部部件16和电磁屏蔽部件(在图中未不出)。
[0083]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52以将三个系统的线路(三线路)同轴放在一起以具有一个本体的方式形成。具体地,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52通过将布置在外线路53的内侧的内线路54和55(内线路)与外线路53(外线路)同轴聚集以具有一个本体而形成。
[0084]由于内线路55位于最内侧,所以使用了包括导体56和绝缘体57的高压电线。像外线路53和内线路54 —样,内线路55可以形成有下面描述的金属管本体。在第二实施例中,导体56是第一导电路径并且绝缘体57是第一绝缘体。
[0085]内线路54是位于上述的内线路55与外线路53之间的线路,并且包括:金属管本体58,该金属管本体58可扩张并且具有圆形截面(即,金属管);和绝缘体59,该绝缘体59覆盖金属管本体58的外表面。内线路54越过整个外周扩张到外侧,以使管扩张。绝缘体59的外表面与外线路53的下面描述的金属管本体61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内线路55插入扩张的金属管本体58的中空部分60中。在第二实施例中,金属管本体58是第二导电路径并且绝缘体59是第二绝缘体。
[0086]外线路53是位于最外侧的线路,并且包括:金属管本体61,该金属管本体61可扩张,并且具有圆形截面(即,金属管);以及绝缘体62,该绝缘体62覆盖金属管本体61的外表面。外线路53越过整个外周扩张到外侧,以使管扩张。绝缘体62的外表面与外部部件16的内表面进行紧密接触。内线路54插入扩张的金属管本体61的中空部分(在图中未示出)中。其后,如上所述,内线路54扩张。在第二实施例中,金属管本体61是第三导电路径并且绝缘体62是第三绝缘体。
[0087]如能够从上述构成和结构中所理解地,需要理解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线束51展现出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088]<第三实施例>
[0089]现在,下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鉴于下面描述的点,在图中未特别示出第三实施例相对于第二实施例的改变。
[0090]S卩,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线束(在图中未示出)中,插入其它导电路径(不限于高压导电路径)代替位于最内侧的内线路55。作为内线路55的一个实例,可以例示出低压屏蔽电线。
[0091]〈第四实施例〉
[0092]现在,下面将参考图6描述第四实施例。图6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线束的结构的截面透视图。
[0093]在图6中,第四实施例的线束71包括具有外线路72(外线路)和两个内线路73 (内线路)的多个线路、和容纳多个线路的管状外部部件75以及电磁屏蔽部件(在图中未示出)。
[0094]外线路72是位于最外侧的高压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